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沧州师范学院作为沧州唯一的本科院校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多年来一直承担着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那么,如何利用有限资源,采取科学高效的培训模式,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真正有所提高,并能切实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便成为培训机构和经常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目前沧州市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训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
有些教师因为工作需要或自身喜欢钻研,信息技术水平很高,而有些教师则很少接触或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另外,性别、年龄、专业及知识接受能力等也是导致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2.时间短,任务重
目前的培训中,受训教师往往需要在短短三五天时间内学习很多东西,如办公软件、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操作、网页或网站制作,等等。这对于年龄偏大、教学和科研任务本来就很繁重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来说,存在着诸多困难,培训质量也很难保证。
3.培训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多年来沧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是短期集中面授培训,基本都是按学科分班的大班教学,这种集体推进、整齐划一的培训范式难以满足教师对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员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真正发挥。另外,几乎每年的沧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都是自上而下的,在此之前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
4.培训内容更新缓慢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快速更新,新技术不断涌现,然而培训的内容却是改变。培训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受训教师就不会从培训中得到前沿的信息,不能及时适应信息化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培训也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5.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目标不明晰
怎样衡量信息技术培训的绩效?培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是一直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模糊的目标影响了培训的方式和效果,往往是象征性地做个作业,发个证书,至于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在教学上有没有学以致用或者改进和提高,就没有人关心了。
6.培训没有持续性
表现在两方面:①由于条件所限,虽然培训已经开展了多年,但目前接受过培训的仅是小部分骨干教师,没能接受培训却有强烈培训愿望的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连初级的轮流培训还没有完成,也就谈不上后续的提高性培训了。②培训中心缺少网络化培训平台的支持,缺乏对学员培训后的支持、指导、评价和信息反馈,受训教师无法通过培训平台形成信息技术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基于混合模式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可行性
1.符合教师对培训时间多样化的需求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45.8%的教师希望把培训安排在工作时间内,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本来就较少,培训是工作需要,所以安排在工作时间内更为合理。31%的教师希望培训在假期进行,认为集中较长的时间可以系统学习,也能够使得学习的内容及时被消化吸收,效果较好。少数教师认为可以在晚上或周末培训,比例各占10.3%和11.5%,也有极少数教师认为根本不需要培训。
混合式培训符合成人学习特点,使教师在时间选择上有了更高的自由度,满足了教师对培训时间多样化的需求,使得“众口不再难调”。
2.符合教师对培训方式选择的期望
对参加培训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教师更希望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可选,大约80%的教师希望培训以集中面授、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进行。因此,混合模式具备培训方式上的可行性,符合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期望。
3.满足教师对培训环境和资源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具备网络学习的条件,此外还有手机可以支持移动学习。对受训教师来说,单一的集中授课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习需要,那些问题来不及完全理解消化或需要深入学习的知识,有待于通过其他途径来学习,比如网络课程等。因此,混合模式更适合教师对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多样化需求。
4.有利于培训效果的巩固和强化
混合学习模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自由的学习时间、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持续、深入地学习,使教师可以边培训、边研究、边实践,巩固和强化培训的效果。另外,教师的学习通常是一种以教师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而这种合作学习更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如基于教师自组织的博客圈子、QQ群、虚拟社区等,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基于混合模式的沧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1.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首先,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是培训的出发点。培训的目的并不是使每个中小学教师都成为信息技术专家,而是提高教师实际应用能力,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其次,实用的内容设计是培训的立足点。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掌握的技能是要反映到课堂上的,因此,内容的选择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有实用价值。培训内容要能够反映技术或教育理念的最新成果。再次,针对受训教师基础差异,应采用分层次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提高培训效果。最后, 培训内容与教师所教课程整合,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搜集大量相关素材和案例,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灵感,帮助他们在专业化道路上更快地成长。
2.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混合培训模式是传统面授模式和网上在线培训的结合,网上在线培训是教师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即时通信工具、博客等进行学习、交流、反思和提高的方式,它集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之大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培训效果。
3.充分利用“继教网”,搭建基于本地区培训的网络学习平台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公共服务平台、区域教师联网、区县学习资源中心和校本培训四级管理为基本框架,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师培训网络模式,是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专业平台之一。山东省临淄区就是在此平台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本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支持和更强大的平台保障。山东临淄的做法很值得沧州学习和借鉴。充分利用“继教网”,建立基于沧州本地区的网络培训平台,既方便快捷、又省时省力,是进一步完善、规范现行培训体系,积极探索教师培训工作新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4.利用网络免费资源,构建“经济适用型”的混合培训模式
网络上有很多免费服务,如果能在培训中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网络操作技能,还可以使他们进一步沟通交流、深入学习和持续发展,利于培训效果的改善和提高。在此仅举两例:①QQ群的群体沟通、资源共享功能更是备受青睐,因此可以建立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QQ群,进行作品展示、问题探讨、经验交流、上传下载。②博客是教师群体较早、较多使用的网络功能,他们利用博客进行学习、反思、知识积累,有很多人因为相同的情趣爱好或相同的关注面,组成了博客圈子。对于参加培训的这些中小学教师来说,也完全可以在个人博客基础上组成基于培训的圈子,共同交流学习反思提高。
5.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目的是“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培训质量的高低应该通过教师教学实际反馈及更多的渠道来评价,如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建立培训效果运用情况的反馈机制,如开展教学示范课评比、优秀教学课件评比,同时鼓励教师申请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课题,促进教师的实际研究应用。
6.提供可持续的培训后服务
培训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终身发展和职业成长的过程,在培训中要体现“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他们遇到的问题不可能通过短期培训全部得到解决,因此有必要给他们提供培训后的支持服务。信息技术培训要有长期的计划,有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有关组织和部门要有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系统培养和长期支持,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总之,将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对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要、培养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反思、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 黄磊,杨九民,李文昊.基于免费网络服务的高校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电化教育研究,2010(8).
(责任编辑 王 颖)
一、目前沧州市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训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
有些教师因为工作需要或自身喜欢钻研,信息技术水平很高,而有些教师则很少接触或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另外,性别、年龄、专业及知识接受能力等也是导致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2.时间短,任务重
目前的培训中,受训教师往往需要在短短三五天时间内学习很多东西,如办公软件、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操作、网页或网站制作,等等。这对于年龄偏大、教学和科研任务本来就很繁重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来说,存在着诸多困难,培训质量也很难保证。
3.培训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多年来沧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是短期集中面授培训,基本都是按学科分班的大班教学,这种集体推进、整齐划一的培训范式难以满足教师对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员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真正发挥。另外,几乎每年的沧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都是自上而下的,在此之前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
4.培训内容更新缓慢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快速更新,新技术不断涌现,然而培训的内容却是改变。培训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受训教师就不会从培训中得到前沿的信息,不能及时适应信息化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培训也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5.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目标不明晰
怎样衡量信息技术培训的绩效?培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是一直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模糊的目标影响了培训的方式和效果,往往是象征性地做个作业,发个证书,至于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在教学上有没有学以致用或者改进和提高,就没有人关心了。
6.培训没有持续性
表现在两方面:①由于条件所限,虽然培训已经开展了多年,但目前接受过培训的仅是小部分骨干教师,没能接受培训却有强烈培训愿望的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连初级的轮流培训还没有完成,也就谈不上后续的提高性培训了。②培训中心缺少网络化培训平台的支持,缺乏对学员培训后的支持、指导、评价和信息反馈,受训教师无法通过培训平台形成信息技术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基于混合模式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可行性
1.符合教师对培训时间多样化的需求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45.8%的教师希望把培训安排在工作时间内,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本来就较少,培训是工作需要,所以安排在工作时间内更为合理。31%的教师希望培训在假期进行,认为集中较长的时间可以系统学习,也能够使得学习的内容及时被消化吸收,效果较好。少数教师认为可以在晚上或周末培训,比例各占10.3%和11.5%,也有极少数教师认为根本不需要培训。
混合式培训符合成人学习特点,使教师在时间选择上有了更高的自由度,满足了教师对培训时间多样化的需求,使得“众口不再难调”。
2.符合教师对培训方式选择的期望
对参加培训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教师更希望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可选,大约80%的教师希望培训以集中面授、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进行。因此,混合模式具备培训方式上的可行性,符合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期望。
3.满足教师对培训环境和资源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具备网络学习的条件,此外还有手机可以支持移动学习。对受训教师来说,单一的集中授课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习需要,那些问题来不及完全理解消化或需要深入学习的知识,有待于通过其他途径来学习,比如网络课程等。因此,混合模式更适合教师对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多样化需求。
4.有利于培训效果的巩固和强化
混合学习模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自由的学习时间、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持续、深入地学习,使教师可以边培训、边研究、边实践,巩固和强化培训的效果。另外,教师的学习通常是一种以教师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而这种合作学习更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如基于教师自组织的博客圈子、QQ群、虚拟社区等,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基于混合模式的沧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1.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首先,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是培训的出发点。培训的目的并不是使每个中小学教师都成为信息技术专家,而是提高教师实际应用能力,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其次,实用的内容设计是培训的立足点。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掌握的技能是要反映到课堂上的,因此,内容的选择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有实用价值。培训内容要能够反映技术或教育理念的最新成果。再次,针对受训教师基础差异,应采用分层次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提高培训效果。最后, 培训内容与教师所教课程整合,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搜集大量相关素材和案例,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灵感,帮助他们在专业化道路上更快地成长。
2.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混合培训模式是传统面授模式和网上在线培训的结合,网上在线培训是教师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即时通信工具、博客等进行学习、交流、反思和提高的方式,它集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之大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培训效果。
3.充分利用“继教网”,搭建基于本地区培训的网络学习平台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公共服务平台、区域教师联网、区县学习资源中心和校本培训四级管理为基本框架,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师培训网络模式,是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专业平台之一。山东省临淄区就是在此平台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本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支持和更强大的平台保障。山东临淄的做法很值得沧州学习和借鉴。充分利用“继教网”,建立基于沧州本地区的网络培训平台,既方便快捷、又省时省力,是进一步完善、规范现行培训体系,积极探索教师培训工作新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4.利用网络免费资源,构建“经济适用型”的混合培训模式
网络上有很多免费服务,如果能在培训中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网络操作技能,还可以使他们进一步沟通交流、深入学习和持续发展,利于培训效果的改善和提高。在此仅举两例:①QQ群的群体沟通、资源共享功能更是备受青睐,因此可以建立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QQ群,进行作品展示、问题探讨、经验交流、上传下载。②博客是教师群体较早、较多使用的网络功能,他们利用博客进行学习、反思、知识积累,有很多人因为相同的情趣爱好或相同的关注面,组成了博客圈子。对于参加培训的这些中小学教师来说,也完全可以在个人博客基础上组成基于培训的圈子,共同交流学习反思提高。
5.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目的是“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培训质量的高低应该通过教师教学实际反馈及更多的渠道来评价,如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建立培训效果运用情况的反馈机制,如开展教学示范课评比、优秀教学课件评比,同时鼓励教师申请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课题,促进教师的实际研究应用。
6.提供可持续的培训后服务
培训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终身发展和职业成长的过程,在培训中要体现“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他们遇到的问题不可能通过短期培训全部得到解决,因此有必要给他们提供培训后的支持服务。信息技术培训要有长期的计划,有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有关组织和部门要有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系统培养和长期支持,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总之,将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对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要、培养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反思、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 黄磊,杨九民,李文昊.基于免费网络服务的高校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电化教育研究,2010(8).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