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水热条件下,选用一种三联吡啶配体4-(4-苯甲基)-4,2∶6,4"-三联吡啶(4-(4-benzyl)-4,2∶6,4"-terpyridine,L)与苯甲酸(benzoiczacid,L1)混合配位,合成了一种新的双核Cd~(2+
【机 构】
:
山西蓝天大地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晋中学院化学化工系
【基金项目】
:
晋中学院“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固态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创新团队”(jzxycxtd2017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热条件下,选用一种三联吡啶配体4-(4-苯甲基)-4,2∶6,4"-三联吡啶(4-(4-benzyl)-4,2∶6,4"-terpyridine,L)与苯甲酸(benzoiczacid,L1)混合配位,合成了一种新的双核Cd~(2+)配合物[Cd(L)_2(L_1)_2]_2(1).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IR光谱确定了它的结构,表明该配合物结晶于单斜晶系,属于P21/c空间群.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为双核结构,并通过π-π弱相互作用堆积为三维超分子结构.另外,荧光分析表明配合物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终身教育》杂志2013-2019年“学者说”栏目共41期139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从议题的年度分布和占比情况入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该栏目的议题设置的策略:传播中外终身教育新思想;构建闽台终身教育学术交流平台;凸显社区教育等实务研究。同时,对该栏目议程设置的效果进行了评述。
从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如何保持教育教学高质量的提升、保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这一挑战关乎终身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新时期继续教育的新课题,也是促进我国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研究基于“以学生为中心”视角,对继续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提出了四个阶段、八个步骤的结构,交互性、多元性、任务型的三大特征,并对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模式提出了可操作的实施方法指导。
TPA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强调学科内容、教学法、技术三要素的整合与交叉。疫情倒逼高校教师领会TPACK的内涵,催生高校教师发展TPACK的契机。疫情促使高校教师分析TPACK的价值,即TPACK促进高校教师专业成长,TPACK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TPACK助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新高校教师教学理念与技术理念、加强基于TPACK理论的教学实践、建设高校教师TPACK云服务平台、构建高校教师TPACK学术共同体是高校教师TPACK的基本发展路径。
Paul与Elder的思辨能力三元结构模型包括思维元素、思维标准以及智力特征。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术英语阅读过程中需要培养思辨能力才能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和推
从科属组成、生活型、攀援方式、花果形态等方面对山西太岳山藤本植物的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藤本植物33科70属127种(包括变种),其中草质藤本和多年生藤本
准确而高效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策略是智慧课堂的重要研究内容,然而学习过程是一种非线性过程,难以使用数学模型表示决策过程.研究知识点属性和学习策略,构造知识点属性输入集
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教育信息化下大学体育在线教学模式的困境与路径.体育课在线教学实施的具体路径有: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培养体系,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
高职院校在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需要处理好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课程标准与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课程资源开发与混合学习模式改革的关系。构建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素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建立校内互动、校际协同、产教融合的混合金课的共商共建共享应用机制,是人工智能时代素质教育课程育人实践的迫切需要。共商素质教育育人体系,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形成高职特色的素质教育育人方案;共建素质教育课程资源,建立跨专业混编师资队伍,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梯次建设的课程群;共享素质教育金课方案,遵循“开放共享”的
多伦多大学PeppeR项目是一项致力于推动在线教育发展的科研项目,其核心PeppeR平台是一个以培养学习者“21世纪技能”为目标的新型网络教学平台。PeppeR平台的建设依托多伦多大学的科研力量,由大学完全自主研发,利用该平台实现了科研教学的双向促进。PeppeR平台的设计原则遵循建构主义网络教学理论,利用最新的Web2.0技术,搭建了完善的虚拟学习社区,为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以及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设计提供了理想环境。多伦多大学新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经验对推动我国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及在线教育的发展有许多
螺旋上升培训模式是一种追求培训质量持续上升的螺旋式循环培训模式。在阐述螺旋上升培训模式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该模式的“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切入,探究了其在“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的实践应用,并结合重庆文理学院多年承担项目的实际,分析了该模式应用的实践效果,旨在为培训提供新思路,进一步促进培训模式的优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