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到马尔克斯的创作,恐怕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想到一个词:想象。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想象是马尔克斯创作不可忽视的必要手段。那么马尔克斯的想象与其他作家相比有什么相似或者相异之处呢?马尔克斯想象的来源如何?他想象的疆域和界限又是如何划定的呢?本文拟通过对马尔克斯创作的简析来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马尔克斯;想象;拉美传统;疆域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想象的疆域,这个边界从写作方式到主题内容,包含了地域和时间上遗留下来的传统,所以每一个作家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同时又和其他领主接壤。马尔克斯代表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作为一项文学传统真正发扬光大是从马尔克斯和同时期作家如富恩斯特等开始的,此前也有但并不显著,但直到现在这项传统还在延续,如哥伦比亚的埃克托尔·阿瓦德·法西奥林赛的《深谷幽城》,巴西作家基尼奥内斯的《梦贩子》等。
马尔克斯在成名之前曾在巴黎街头碰到过海明威,之所以要在这里提一下这个,并不是说这次机遇造成了海明威对马尔克斯创作的影响,而是这件事本身暗含了海明威对马尔克斯的写作一直有不小的影响力。这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海明威的写作讲求实用主义,具有美国人的生活哲学特点,结构上要求达到能够制造氛围这种有效性,人物大都是行为主义者,对话不多,同时抒情性描写和心理描述也不常见。马尔克斯早期的作品,包括《百年孤独》和一些短篇小说如《一件事先张扬的杀人案》等等都可以看到和海明威相似的痕迹,但不是风格和情调的相似,而是创作方式的相似。不过,这并不能说是谁在模仿谁,这个存在于文学上很久的现象告诉我们:作家这种被雨果称为“通灵者”的人物,有时会不约而同采用同样的手段处理不同的题材,因为笔者还发现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作品也存在这种类似的结构特征。
虽然有人责难说博尔赫斯的小说更像故事梗概而手法拙劣,马尔克斯的叙事手段则更高明些。但是笔者认为,他们之间真正的不同在于:博尔赫斯用客观的事件描述表达他主观的哲学,而马尔克斯则用虚幻的过程呈现拉美客观的历史。相对来说,博尔赫斯的作品在更私人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普世精神,而在他的作品如《恶棍列传》中呈现出的浓郁的地域风格,在后来也逐渐淡化;马尔克斯的作品则一直带着拉美的本土痕迹,《百年孤独》可能是他最具有普及效应的一篇作品。当然,马尔克斯后期的作品中,情感和思考成分明显增多,并且从对现实的反应更多转向对历史的回顾,如《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有他最后一篇长篇《追怀我的那些忧伤妓女》,不过在这里他也没有抛弃一贯使用的主题,只不过先后主次有了重新排序,这几样元素包括:爱情、性、繁殖力、历史、灾难(战争,疾病)、坚守的毅力、资本的介入,等等。
这是马尔克斯创作的主题和手法的边界线,但他呈现的情感触角则伸到了人类普遍的想象体验之中。《百年孤独》在修辞上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各个现象的延伸所带来的象征、隐喻和夸张。比如移民,布恩迪亚家族的迁移是出于一次杀人事件,但被杀人的鬼魂和移民目的地的局限则是这次迁移的想象延伸;阿卡迪奥被杀流血,血迹顺着街角回到家中,也是一次正常事件的意外延伸。此外,印第安神话(鬼魂,包括老布恩迪亚和阿吉拉尔)、《天方夜谭》(俏姑娘雷梅苔丝抓住床单升天)、圣经故事(马贡多最后的消逝)也在小说中有了重新表现的机会。
想象是文学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性要素,终归是一种人的生命体验。想象是轻逸的,它代表了一种速度,在《百年孤独》中,想象传达了一种沉重的氛围,反映了拉美的乱世现实,这样,它就表现了它的反面而使作品不流入滑稽,“……随着年逝月移,我发现一个人不能任意臆造或凭空想象,因为这很危险,会谎言连篇,而文学作品中的谎言要比现实生活中的谎言更加后患无穷”[1]。马尔克斯如是说过。这也是为什么由《百年孤独》改编的电影大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当然,要说《百年孤独》没有说教意图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政治上的还是文化传统上的,因为马尔克斯本人就是一个左翼分子,并且是古巴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好友。不过拉美文学都保持了它一贯的作风,如危地马拉的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秘鲁马利奥·略萨的小说《城市与狗》等,这种文学风格不同于以往的说教文学,“事物无论多么荒谬悖理,总有一定之规。只要逻辑不混乱,不彻头彻尾地陷入荒谬之中,就可以扔掉理性主义这块遮羞布”[2]。马尔克斯和海明威一样对哲学不感冒,同时也讨厌评论家。讲述轶闻趣事是他们中意的表达方式,想象的界限也正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局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渊源。
上文提到拉美作家传统的表达方式,门多萨在《番石榴飘香》中说道,讲述轶闻趣事是马尔克斯“是一个小说家,而不是散文家”的原因,“这是他地区和文化上的一个特点:加勒比人是用轶事趣闻来描绘现实的”[3]。他们有自己看待现实的方式,他们接受的是印第安传说、高乔人诗歌等地域性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们还有西班牙文学传统的熏陶,地域和移民历史是对未来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因素。拉美也是一块殖民开发地却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历史和美国相比并不长久,但是,美国缺乏民间故事和史诗传奇的支持,没有专属的民族英雄,它在一开始呈现的是殖民地文学,包括殖民与被殖民两种形态的文学,其中殖民文学影响深远,包括传教士的说教文学与反映移民开拓的种种现实文学。这些对美国后来的文学影响极大,并不是说这些文学的价值,而是说它们带来的文学传统,在霍桑甚至福克纳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南方宗教的痕迹,而在库柏的小说中我们可以见到被努力神化的开国功勋。另一条文学线索是本土印第安人传说和黑人文学,前者可以说是正宗的被殖民文学,但影响甚小;后者则由开始的自述经历式的作品蔓延,直到20世纪初哈莱姆文艺复兴。但在拉丁美洲,一切都是杂糅的,民间传统的实力要远远大于理性的力量。
《百年孤独》中谈到一个老话题,昆德拉写《慢》的时候讨论过关于人对速度的感受的变化,其中媒介工具起了很大的作用;卡尔维诺也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面提到过速度和幻想的联系;笔者之前看到谈论苏雪林的文章,其中也有关于受中国传统旧诗熏陶的诗人在飞速发展的铁轨之上的新体验。其实这不仅仅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才能发现的现象,这是一种人类体验的滞后性和社会发展的超前性所导致的错位,从而证明了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当一帮吉普赛人拿着一堆外界的新发明闯入马贡多那一刻起,当地便和封闭的旧世界割离了,保留传统和科技的发展势必会发生冲突,这样许多人会不自觉流入文化保守者的行列,以落后自居,或者以文化弱者的姿态向历史的进程挑战。社会向前的过程,往往是形式上的先进伴随实质上的野蛮。马贡多的人们集体失忆是社会快速的发展带来的后果,想象在这里参与进来表现了物质资本入侵造成的缓慢。这种现象在现代呈现在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度中。当下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资本入侵,在拉美表现很是常见,像富恩斯特的《意志与时运》等。
许多在人类体验之前就已经开发出来的新事物,科学的发展也是依赖于种种实验,人类在发明一样东西之前,并不能很确定地预测到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即便是通过实验,直到这种实验达到了一种能够接近普世性的程度的时候,这项发明可能就会和公众见面。然而,给人带来灾难的恰恰是没有预料到的特异性。战争的爆发可以是有力的证据,同时还能总结出非正常情况能够刺激各种更新事物的出现,这和另一个现象一样,就是暴力和专制之下总能激发出丰富的想象。
《百年孤独》没有正面介入专制和暴力,而是以忧伤回避的模式表现出马贡多作为拉美的一个缩影,时代马不停蹄地裹挟着世界向前奔去,而不顾人们是否有停下来喘息的需要。这种背景下,文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两个概念开始混淆,就像乌拉圭的加莱亚诺在《时间之口》中说道:“关于当今的全球化世界是一个地球村的说法,无异于一派胡言。对于资本而言,这个世界确实没有边界,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不仅是有边界的,而且处处壁垒森严。”[4]柏格森提出“人类特有的不幸”是持续时间,这是一种不受空间限制,也不靠物体变化而表现的心理时间。《百年孤独》对于时间的把握,有马尔克斯自己对于时间的理解,小说开头最著名的一句:“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5]小说的叙述时间,布恩地亚家族人名的重复,显示了人们的惯性心理和硬件条件发生的冰冷摩擦,现代世界在他们面前成了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迷宫,如同蚂蚁虽受重力作用影响,但只知道前后左右,而不晓得上下。从这个意义上,马尔克斯的写作是种写实。
《百年孤独》之所以是世界意义上的著作,是通过它的独特性表现出来的相似性。这在地域机缘上来说,是机器工业对古老传统和家族的毁灭,以及新制度的重建。能够发生这些故事的地方,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混乱区域,那里可能存在古老的文明和传统,人们习惯于这种沉闷的状态,在新事物的入侵之下,挽歌纷沓而起,接连不迭。这些写作的人看到一种无法挽回的古老事物的消逝,而新的事物又不能完美地融合在传统的血液中,所以,即便这些古董已经漏洞百出,腐朽不堪,他们也要以自己最切肤的疼痛和悲伤情调来回忆这些事物。这些情况也出现在英国湖畔派诗人的思想中,同时还有战争频迭的美国南部,由于长期沉默而神秘的阿拉伯世界,世事变幻无常的西班牙,那个由囚犯后代和土著组成的而现在林莽气息已经消逝殆尽的澳大利亚,饱受苦难而现在正在失忆的古老却又伟大的中国,有着细腻华丽的樱花和狭隘重复高楼的日本,还有混乱古老的拉丁美洲。
把握现时的人类体验,重温过去的新鲜,了解人类的普遍感受(这些感受在过去也是新鲜的),就跟着写作的人走,虽然有些人可能只是滥竽充数,虽然作家不是先知,但他们确实能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个媒介,同时它也代表了作者想象的领域,在地域上说,是从拉丁美洲到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美都给了他启发;从时间上讲,则是从古老的拉美传统到未知的时代。
注释:
[1][2][3]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林一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9页、第39页、第138页。
[4] [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时间之口》,《法制博览》2010第10期。
[5]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马尔克斯;想象;拉美传统;疆域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想象的疆域,这个边界从写作方式到主题内容,包含了地域和时间上遗留下来的传统,所以每一个作家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同时又和其他领主接壤。马尔克斯代表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作为一项文学传统真正发扬光大是从马尔克斯和同时期作家如富恩斯特等开始的,此前也有但并不显著,但直到现在这项传统还在延续,如哥伦比亚的埃克托尔·阿瓦德·法西奥林赛的《深谷幽城》,巴西作家基尼奥内斯的《梦贩子》等。
马尔克斯在成名之前曾在巴黎街头碰到过海明威,之所以要在这里提一下这个,并不是说这次机遇造成了海明威对马尔克斯创作的影响,而是这件事本身暗含了海明威对马尔克斯的写作一直有不小的影响力。这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海明威的写作讲求实用主义,具有美国人的生活哲学特点,结构上要求达到能够制造氛围这种有效性,人物大都是行为主义者,对话不多,同时抒情性描写和心理描述也不常见。马尔克斯早期的作品,包括《百年孤独》和一些短篇小说如《一件事先张扬的杀人案》等等都可以看到和海明威相似的痕迹,但不是风格和情调的相似,而是创作方式的相似。不过,这并不能说是谁在模仿谁,这个存在于文学上很久的现象告诉我们:作家这种被雨果称为“通灵者”的人物,有时会不约而同采用同样的手段处理不同的题材,因为笔者还发现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作品也存在这种类似的结构特征。
虽然有人责难说博尔赫斯的小说更像故事梗概而手法拙劣,马尔克斯的叙事手段则更高明些。但是笔者认为,他们之间真正的不同在于:博尔赫斯用客观的事件描述表达他主观的哲学,而马尔克斯则用虚幻的过程呈现拉美客观的历史。相对来说,博尔赫斯的作品在更私人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普世精神,而在他的作品如《恶棍列传》中呈现出的浓郁的地域风格,在后来也逐渐淡化;马尔克斯的作品则一直带着拉美的本土痕迹,《百年孤独》可能是他最具有普及效应的一篇作品。当然,马尔克斯后期的作品中,情感和思考成分明显增多,并且从对现实的反应更多转向对历史的回顾,如《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有他最后一篇长篇《追怀我的那些忧伤妓女》,不过在这里他也没有抛弃一贯使用的主题,只不过先后主次有了重新排序,这几样元素包括:爱情、性、繁殖力、历史、灾难(战争,疾病)、坚守的毅力、资本的介入,等等。
这是马尔克斯创作的主题和手法的边界线,但他呈现的情感触角则伸到了人类普遍的想象体验之中。《百年孤独》在修辞上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各个现象的延伸所带来的象征、隐喻和夸张。比如移民,布恩迪亚家族的迁移是出于一次杀人事件,但被杀人的鬼魂和移民目的地的局限则是这次迁移的想象延伸;阿卡迪奥被杀流血,血迹顺着街角回到家中,也是一次正常事件的意外延伸。此外,印第安神话(鬼魂,包括老布恩迪亚和阿吉拉尔)、《天方夜谭》(俏姑娘雷梅苔丝抓住床单升天)、圣经故事(马贡多最后的消逝)也在小说中有了重新表现的机会。
想象是文学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性要素,终归是一种人的生命体验。想象是轻逸的,它代表了一种速度,在《百年孤独》中,想象传达了一种沉重的氛围,反映了拉美的乱世现实,这样,它就表现了它的反面而使作品不流入滑稽,“……随着年逝月移,我发现一个人不能任意臆造或凭空想象,因为这很危险,会谎言连篇,而文学作品中的谎言要比现实生活中的谎言更加后患无穷”[1]。马尔克斯如是说过。这也是为什么由《百年孤独》改编的电影大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当然,要说《百年孤独》没有说教意图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政治上的还是文化传统上的,因为马尔克斯本人就是一个左翼分子,并且是古巴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好友。不过拉美文学都保持了它一贯的作风,如危地马拉的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秘鲁马利奥·略萨的小说《城市与狗》等,这种文学风格不同于以往的说教文学,“事物无论多么荒谬悖理,总有一定之规。只要逻辑不混乱,不彻头彻尾地陷入荒谬之中,就可以扔掉理性主义这块遮羞布”[2]。马尔克斯和海明威一样对哲学不感冒,同时也讨厌评论家。讲述轶闻趣事是他们中意的表达方式,想象的界限也正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局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渊源。
上文提到拉美作家传统的表达方式,门多萨在《番石榴飘香》中说道,讲述轶闻趣事是马尔克斯“是一个小说家,而不是散文家”的原因,“这是他地区和文化上的一个特点:加勒比人是用轶事趣闻来描绘现实的”[3]。他们有自己看待现实的方式,他们接受的是印第安传说、高乔人诗歌等地域性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们还有西班牙文学传统的熏陶,地域和移民历史是对未来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因素。拉美也是一块殖民开发地却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历史和美国相比并不长久,但是,美国缺乏民间故事和史诗传奇的支持,没有专属的民族英雄,它在一开始呈现的是殖民地文学,包括殖民与被殖民两种形态的文学,其中殖民文学影响深远,包括传教士的说教文学与反映移民开拓的种种现实文学。这些对美国后来的文学影响极大,并不是说这些文学的价值,而是说它们带来的文学传统,在霍桑甚至福克纳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南方宗教的痕迹,而在库柏的小说中我们可以见到被努力神化的开国功勋。另一条文学线索是本土印第安人传说和黑人文学,前者可以说是正宗的被殖民文学,但影响甚小;后者则由开始的自述经历式的作品蔓延,直到20世纪初哈莱姆文艺复兴。但在拉丁美洲,一切都是杂糅的,民间传统的实力要远远大于理性的力量。
《百年孤独》中谈到一个老话题,昆德拉写《慢》的时候讨论过关于人对速度的感受的变化,其中媒介工具起了很大的作用;卡尔维诺也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面提到过速度和幻想的联系;笔者之前看到谈论苏雪林的文章,其中也有关于受中国传统旧诗熏陶的诗人在飞速发展的铁轨之上的新体验。其实这不仅仅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才能发现的现象,这是一种人类体验的滞后性和社会发展的超前性所导致的错位,从而证明了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当一帮吉普赛人拿着一堆外界的新发明闯入马贡多那一刻起,当地便和封闭的旧世界割离了,保留传统和科技的发展势必会发生冲突,这样许多人会不自觉流入文化保守者的行列,以落后自居,或者以文化弱者的姿态向历史的进程挑战。社会向前的过程,往往是形式上的先进伴随实质上的野蛮。马贡多的人们集体失忆是社会快速的发展带来的后果,想象在这里参与进来表现了物质资本入侵造成的缓慢。这种现象在现代呈现在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度中。当下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资本入侵,在拉美表现很是常见,像富恩斯特的《意志与时运》等。
许多在人类体验之前就已经开发出来的新事物,科学的发展也是依赖于种种实验,人类在发明一样东西之前,并不能很确定地预测到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即便是通过实验,直到这种实验达到了一种能够接近普世性的程度的时候,这项发明可能就会和公众见面。然而,给人带来灾难的恰恰是没有预料到的特异性。战争的爆发可以是有力的证据,同时还能总结出非正常情况能够刺激各种更新事物的出现,这和另一个现象一样,就是暴力和专制之下总能激发出丰富的想象。
《百年孤独》没有正面介入专制和暴力,而是以忧伤回避的模式表现出马贡多作为拉美的一个缩影,时代马不停蹄地裹挟着世界向前奔去,而不顾人们是否有停下来喘息的需要。这种背景下,文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两个概念开始混淆,就像乌拉圭的加莱亚诺在《时间之口》中说道:“关于当今的全球化世界是一个地球村的说法,无异于一派胡言。对于资本而言,这个世界确实没有边界,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不仅是有边界的,而且处处壁垒森严。”[4]柏格森提出“人类特有的不幸”是持续时间,这是一种不受空间限制,也不靠物体变化而表现的心理时间。《百年孤独》对于时间的把握,有马尔克斯自己对于时间的理解,小说开头最著名的一句:“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5]小说的叙述时间,布恩地亚家族人名的重复,显示了人们的惯性心理和硬件条件发生的冰冷摩擦,现代世界在他们面前成了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迷宫,如同蚂蚁虽受重力作用影响,但只知道前后左右,而不晓得上下。从这个意义上,马尔克斯的写作是种写实。
《百年孤独》之所以是世界意义上的著作,是通过它的独特性表现出来的相似性。这在地域机缘上来说,是机器工业对古老传统和家族的毁灭,以及新制度的重建。能够发生这些故事的地方,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混乱区域,那里可能存在古老的文明和传统,人们习惯于这种沉闷的状态,在新事物的入侵之下,挽歌纷沓而起,接连不迭。这些写作的人看到一种无法挽回的古老事物的消逝,而新的事物又不能完美地融合在传统的血液中,所以,即便这些古董已经漏洞百出,腐朽不堪,他们也要以自己最切肤的疼痛和悲伤情调来回忆这些事物。这些情况也出现在英国湖畔派诗人的思想中,同时还有战争频迭的美国南部,由于长期沉默而神秘的阿拉伯世界,世事变幻无常的西班牙,那个由囚犯后代和土著组成的而现在林莽气息已经消逝殆尽的澳大利亚,饱受苦难而现在正在失忆的古老却又伟大的中国,有着细腻华丽的樱花和狭隘重复高楼的日本,还有混乱古老的拉丁美洲。
把握现时的人类体验,重温过去的新鲜,了解人类的普遍感受(这些感受在过去也是新鲜的),就跟着写作的人走,虽然有些人可能只是滥竽充数,虽然作家不是先知,但他们确实能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个媒介,同时它也代表了作者想象的领域,在地域上说,是从拉丁美洲到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美都给了他启发;从时间上讲,则是从古老的拉美传统到未知的时代。
注释:
[1][2][3]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林一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9页、第39页、第138页。
[4] [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时间之口》,《法制博览》2010第10期。
[5]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