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主要对象,确定最佳立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drop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在化缘途中路经一条小溪,走着走着,快到小溪时,老和尚忽然停下了,并示意小和尚不要作声。原来,他看到两只麻雀正在溪水中洗澡。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两只浑然不觉的小麻雀洗足洗够,才叽叽喳喳地飞走了。
  小和尚不无抱怨地说:“为了两只小麻雀,居然耽误了咱们这么长时间,真急人!”
  老和尚意味深长地说:“世间的生物不分大小,都有它们的生活和享乐。我们出家人要以慈悲为怀,爱惜苍生。尤其是在小麻雀们沐浴的时候,它们的内心和意识中肯定蕴含着圣洁康乐的观念。双双着水,幽幽私语,洗尽它们百里飞投、千里奔波的一路征尘。这是多么动人的时刻、多么幸福的情景啊!”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所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材料由三个自然段组成。第一自然段叙述老和尚面对麻雀洗澡所采取的态度,第二自然段讲小和尚的“抱怨”,第三自然段是老和尚“意味深长”的一段话,这是对自己呵护麻雀行为的解释,是本材料的重点所在。从材料作文立意多向性出发,两个和尚的言行均可成为我们审题立意应予重点关注的对象。
  先看老和尚,在两只洗澡的小麻雀前,他“示意小和尚不要作声”,“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的等待,表明了他对普通而美好的事物的尊重、呵护和欣赏,令人钦佩和感动!再听听他“意味深长”的那段话。它由5句话构成:第1句“世间的生物不分大小,都有它们的生活和享乐”指出众生平等,各有自我天地之意;第2句则提出了明确要求,“慈悲为怀,爱惜苍生”;后面3句则是对第1句的具体化表述。5句话中,前两句话最为重要,它们构成了内在的因果关系,很好地阐释了老和尚尊重麻雀洗澡的原因,作文时,就此展开,深入开掘,即可建立非常准确而清晰的思维路线。
  再看小和尚的“抱怨”,为了“小”麻雀“耽误这么长”、“真急人”等词语表明小和尚着意赶路,无暇他顾,显示了他一味追求目标,漠视其它生灵的权益而忽略欣赏美好的错误。
  据此,我们可以找准“老和尚”和“小和尚”这两个主要对象提炼出以下这些立意:
  1.小和尚:辩证看待实现目标与过程中有意义的事情的关系(如要学会欣赏美好,应该适时给美好让路等;那种为事业放弃亲情、友情等做法,极端功利,不可取)
  2.老和尚: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看到事物的美好;自己内心美好,才能欣赏、尊重美好,即以己(仁心)度人爱惜苍生;“尊重、呵护美好”“关爱(爱惜)苍生(万物)”“关注平凡”“平等待人”“学会欣赏美好”“行礼,为了世间的美好”“由心看美”,等等。
  3.双方结合:欣赏美好(要有欣赏美好的心灵)分享美好尊重、呵护美好(关注的热情);人和自然的和谐是最大的和谐。
  【存在问题】
  1.立意不准。许多学生缺乏整体把握意识和细致分析能力,忽略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生硬迁移,出现了明显的审题错误,如“坚守信念”“忍”“让”“安享幸福”“宁静致美”“宽容”“坚守信念”等。(2)若即若离。此类文章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往往对材料断章取义,在具体行文过程中,说理不能紧扣中心。如“爱惜”这一立意,行文先论述“爱惜自己”,继而论述“爱惜普通人群”,貌似有层次感,实则出现游离现象。(3)未能抓住主要对象,而从小麻雀这个次要对象入手立意,文章起评档次较低。
  2.立意典型错误:等待、为他人着想和换位思考
  分析:老和尚并不是在等待什么人,而是为了不惊扰小麻雀而停下脚步,所以从“等待”立意则是理解有误;“为他人着想”和“换位思考”初看没问题,但细想一下则属牵强附会,老和尚的行为属于“看到事物的美好”并懂得尊重、欣赏美好。
  【方法指津】
  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根据命题者所提供的文字或图画材料的含义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如果含义理解有误,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毫无意义。如2013年江苏高考材料作文题,考生若从探险者和蝴蝶这两个主要对象入手均可找到比较好的立意。然而从阅卷反馈情况看,一般学生从蜡烛写小与大的关系,约占全省作文的70%,尤其是细节决定成败,这类作文得分集中在42—55分。这个立意初看没问题,因为材料末尾确实有一句话“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殊不知,材料中的“蜡烛”是可以忽略的次要对象,而这句话也并非整个语段的核心语义,很多学生就犯了主次不分的错误而饮恨考场。
  那么,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如何找准主要对象从而确定最佳立意呢?下面就以三则材料为例。
  示例1: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材料分析:文中的人物有卖马人、伯乐和买马人(未点明),但主要对象是卖马人。中心事件是卖马人请伯乐帮忙,以好价钱卖掉了一匹劣马。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最佳立意是谴责那种不择手段欺骗别人,从而谋取私利的人。若从“马”这个次要对象入手立意,则属严重偏题。
  立意角度:①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利的行为;②从伯乐的角度立意:批评名人为劣质产品作广告唯利是图的错误行为;③从买马者的角度立意,指出盲从、跟风的后果。
  示例2: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材料分析:材料很简单,文中的对象就“老鹰”和“蜗牛”,老鹰为何能达到金字塔顶,靠的是先天所拥有的实力;而蜗牛本不具备达到金字塔顶的实力,但依靠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力,同样达到了目的。   立意角度:①从蜗牛角度立意: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②从老鹰角度立意: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③着眼于老鹰和蜗牛: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
  示例3:
  2011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后,通过招聘成为湖南一个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助理。一年多来,他逐渐融入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建养老院……
  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给他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为今后的升迁铺路。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秦玥飞说:“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做村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我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材料分析:从材料看,秦玥飞无疑是主要对象,他代表了年轻一代对成功的反思和重新定义,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在面对物质欲望时的成熟思考和选择。材料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切入的点,如:名校毕业却去偏远山村做村官,在基层了解社会和自身,以自己的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尽力,不断适应和融入基层做成了不少实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了解自己,受到没有根据的质疑,等等。
  立意角度:从“择业观”、“自我价值的实现”、“认识自我”、“理想追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等角度来立意。也可以从质疑背后隐含的错误的逻辑和不良的社会心理来立意。
  典型错误:部分学生抓住了材料中“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建养老院……”这句话,提炼出了“奉献”的立意,实际上,这种典型错误属于社会经验不足和曲解句意所致,他为村民所做的事都属于一个村干部的分内事。
  综上所述,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要做的找准主要对象,确定最佳立意,就必须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要抓大放小,注重全局 审题要通过抓住核心语义来读懂材料,如“典题呈现”中“尤其是在小麻雀们沐浴的时候,它们的内心和意识中肯定蕴含着圣洁康乐的观念。”和2013年江苏高考材料中的结尾句“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绝非整个材料的核心语义,而是可以忽略的次要对象。
  二是要注重实际,辩证分析 规范的新材料作文题都不会是“空中楼阁”,而是“接地气”具有现实意义的材料。所以,在抓住核心语义后,要联系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其深沉内涵,挖掘得越全面就会越辩证,越深入。
  三是要提炼概括,理性分析 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2—5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
其他文献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教育行为过程中最基本最常规的媒介和载体。面对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最大效益成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苏教版语文教材主编洪宗礼先生在《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一文中指出,转变理念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关键。那么,如何转变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笔者以为巧借教材资源,在文本之间实施有效的整合,能使教材的使用达
辨析病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几年来,考题又有扩大信息容量的趋势,对此,抓住病句中的关键词(或短语),迅速找出致病的部位,不失为辨析病句的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只有找准“病”,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做到眼到病现,手到病除。  1.数量词  [错例1]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辨析】不合逻
读南宋末竹山先生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感受最深的是诗人对人生与生命的高度概括与提炼,诗人将人生、生命、情感和思想浓缩在几个意象当中,使这几个意象成为了具有了凝聚力和象征性的符号,丰富而厚重,单纯而凝练。诗人跨越时空的生命体验,使“听雨亭”成了浓缩生命的气氛式象征。  有了雨,便有了心声,外一声,里一声,反衬出一种比寂然无声更加宁静的静。人被这种静控制着,一切景物都妥协成一种难以言传的宁静。这种宁
一、功利化语境下的课堂生态危机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普遍面临一场生态危机:功利化的高考体制导致语文实用主义甚嚣尘上;在中学学科教育中,语文被边缘化;而语文人在几次舆论危机事件中的集体失语也导致了语文学科形象的严重受损。  从社会上层建筑的角度看,人才选拔和社会分层功能通过教育考试被放大,“高考改变命运”等功利性追求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从教育子系统内部看,高考应试直接引导了中学教育的方向和模式,成为
苏教版语文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能够了解一般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内容,还要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本中的一些基本的文章和段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教材中的文章段落和课文可以帮助他们加强对字词读音的掌握,增强他们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与把握。同时,通过不断地朗读训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促使他们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初中语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笔者在备课研读“完璧归赵”故事时,发现其中的“恐”字,意蕴丰富,不仅使其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而且使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须眉毕现。  意蕴一:赵王“予”、不予”两难中的“担心”。(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以下同)  面对秦王求璧,赵国君臣感到“予”或“不予”都不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不予,即患秦兵之来”。  很明显,秦昭王“使人遗赵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