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课程的特征和教学目标决定了“活动教学”是地方课程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地方课程应当尽可能采用问题探索、课堂游戏、活动体验、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的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要尽可能体现活动的精髓,避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倾向。
关键词:活动化;实践性;探究合作
地方课程是活动化的课程,地方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强化活动意识。活动能使地方课程“活起来”“动起来”。教学设计中,很多老师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很多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并无实质的意义。笔者认为地方课程的活动要争取做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是课堂要有学生活动,这点很多老师都注意到了,“活动内容化”是指活动要有效的,有内容的活动,活动的形式是为教学的内容服务的,这点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欠缺的。我们不能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只追求表面的热闹,我们应该使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达到既了解知识,又明白道理,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的目的。
所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成为地方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效的课堂活动也就成了上好地方课程的关键。
一、目前,地方课程中学生课堂活动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1、动辄小组讨论,其实已成“摆设”
“小组合作讨论”曾经成为一些老师的“法宝”,每当提出一个问题,动不動就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老师满足于讨论活动表面的热闹,而对讨论活动是否有必要和过程要素的监控及其讨论的结果是否有效均视而不见,其实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聋子的耳朵”即摆设。
【案例1】《人·自然·社会》“亲子沟通”一课,有这样的设计:
在遇到家长指责的时候,你作为那个学生,怎么办?然后让学生组成四、五人的小组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笔者思考:这样的问题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吗?它其实就是学生个人对此事的一个态度,而个体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是没有必要在合作学习中来进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讨论到底培养了学生怎样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呢?
“合作讨论”的关键要看问题本身是否有讨论的必要?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是否得到了同伴的帮助和提高?
2.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缺少内涵
【案例2】《人·自然·社会》 “法律——我们的保护神”一课,有老师让学生分组表演教材上提供的一个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张强的爸爸被歹徒绑架了,歹徒索要50万赎金。张强接到歹徒的勒索电话后,一边与歹徒周旋,一边报警,最后警察来了,将歹徒抓获。学生对于表演这样的故事,情绪还是很高的,课堂上开始乱起来了。
学生的表演要为教学内容的展开提供平台,要通过表演来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比如可以通过表演让学生想想办法,有什么不同的办法既可以保护张强的爸爸免受伤害,又可以抓获犯罪分子,从而使教学的主题不偏离。上面这位老师的做法,完全是课堂的失控,学生的活动低俗化,表演的结果除了搞笑,又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呢?活动内涵的缺失,使教学完全偏离了目标。
3、形式上以学生为主,实质上缺少指导
【案例3】《家乡的山和水》一课设计:让学生当上海世博会家乡馆的建设者,怎样来介绍我们家乡的水?当各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的设计时,有的学生说:“我用4D电影来介绍家乡的水”,有的学生说:“我设计成五个小馆,每个小馆配备一名解说员”……大多的“设计”都比较空洞,落实不到能力和方法的具体要求上。
总之,以上这些事例造成学生活动的无效或低效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关注活动的结果,忽视活动的过程;其次,关注的是活动的表象,忽视的是活动的本质;三关注的是活动的本身,忽视的是学生活动的背后有哪些因素促成了教学目标中的实现。
二、如何提高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1、目标须明确
活动是目,目标是纲,纲举才能目张。任何一个学生活动设计,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到位,或是模棱两可,学生在活动中很可能“剑走偏锋”。
【案例4】《家乡的百年老店》为家乡“百年老店”的发展出谋划策。
A老师:让学生讨论,教师补充归纳出以下 “计策”:发展连锁经营、加强宣传做广告、开发新品种、发消费券、降低生产成品等。
B老师:学生一边阅读材料“家乡老字号大全”,一边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名号、行业特点,归类整理,编写《百年老店我来传》歌谣,要求最少出现10家老字号。
歌谣的示范:山外青山楼外楼,奎元馆里面一流。天外天来尝一尝,物美价廉天香楼。求医问药朱养心,望闻问切张同泰。胡庆余堂品牌响,杭州老店百年传。
怎样保护家乡的老字号,其实并不需要学生去想办法去解决。A老师引导学生想出来的办法中,其实专家和政府部门早就想到了。
作为教学来说,我们仅仅是借助“怎样保护家乡的老字号”这个问题,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去解决这个现实问题。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结果,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蕴含的地方课程的特有功能。
把学生活动的着眼点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渗透上来。
2、形式要多样
千篇一律的课堂讨论必使学生厌烦,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才会受到欢迎,而且,活动的形式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地方课程的课堂更加注重于每一个学生的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充分动起来。所以地方课程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如欣赏、表演、观察、调查、吟唱等等。要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样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的发展。 在2011年省小学地方课程优质课评比中,一堂关于嘉兴南湖船文化的课,形式多样并新颖,令我印象深刻。
【案例5】以一起欣赏荷花灯会为主线索,学摇橹、唱船歌、打船拳、赏船菜。
一、学摇橹
1.把学生分成2大组,分别作为船的船橹,老师做示范动作做摇橹,学生跟着学。
2.看视频,学船娘,加深印象,再接着摇。
二、唱船歌
1.聆听南湖船歌,尝试着猜猜歌的意思,并用杭州话哼唱几句。
2.现学现卖,跟着老师用嘉兴话一句一句学唱。
三、打船拳
1.观看船拳的视频,感受船拳的有劲。师演示一套船拳。
2.学生跟着做连贯动作,并请个别学生代表做演示。
四、赏船菜
1.观赏船菜图片,说感受,品味六道船菜的特点。
2.角色演示,为南湖船菜打广告、做宣传。
满满当当一节课,老师用了多个环节,形散神不散,都是围绕着南湖的船文化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处感官,不仅让学生能够吟唱优美的歌曲,也能动动手脚,打一段船拳,不仅有全体学生参与的身影,也有个别学生展示的机会。课堂因为有了老师精心的设计和课前准备,加之形式多样的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课堂的目标有了实效性。
3、过程要探究
活动的简单化处理也是教学之忌,往往简单化的活动就缺少探究性,而探究性是学生有效活动的最基本要素。
地方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各地的课程资源、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现实与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开发出来的,来源于地方和社区的现有资源。它重视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备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关于地方的基本知识以及参与地方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地方课程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发展。
【案例6】《历史悠久的浙江民乐》一课的教学设计:
师:看视频鼓等乐器演奏。(舟山锣鼓)谈谈这首激情曲子的特点。(点明“浙东锣鼓”)
(教师演示大锣鼓的演奏)
师:每位同学拿起一个锣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学生摸不着头脑乱打)
教师示范引导:谁能听懂鼓的语言、节奏。(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跟着教师的节奏打)
接着教师伺机引出“渔民号子”,展示片段文字,师生合作,教师喊:“开船喽、要加速啦、快拔蓬哪”等号头,学生齐喊:“嗨佐、嗨哟”等。
教師介绍劳动情景。
学生当号头,一起练(这时学生做得不好)
师:怎么才能喊好,我们一起来喊。(师生现场合作喊号子,学生还整齐跺脚)
选一位学生当号头,其他学生一起练。
师:现在让我们配上鼓喊号子,老师喊号头。(师生合作)
师:学完这堂课,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开心,浙江民乐各有特点,乐器好听、好玩。
该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先让学生看视频,谈特点,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最难把握的号头做重点指导和示范,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师生练习,生生练习等。这样的学习、探究指导,扎实有效,值得学习。
4、指导须到位
相对于结果来说,学生活动更强调的是过程,怎样注重过程?那就是取决于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指导作用。
【案例7】五年级《五月端阳》:探究端午节的来历和人们怎样过端午。
归纳了以下几种方式:问长辈、上网查资料、查阅有关书籍。然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先是给各个小组安排好任务:选好组长、给小组取名字、确定研究的问题。其次,想一想: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怎样做?(采访、问卷调查、查找资料、实地观察)什么样的情况下采用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观察等等都做了说明; 对每一种方法都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一步步进入,比如问长辈,怎么设计问题?怎样去问?要注意哪些礼节?碰到拒绝怎么办?什么时候问比较好?怎样开场?由谁提问,由谁记录?
对于小组活动的安排,不仅明确了每个小组组员的任务,这样不仅做事效率提高,也能够锻炼学生分工合作的精神;而且在学生活动之前,多了一个步骤,请学生自己说说采访时要注意什么,设计什么问题,如此的小节,让学生在自由操作前能够避免发生更多的错误,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5、要求应具体
课堂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不确定因素多,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活动时,应该提出具体的活动要求,不能变成学生漫无边际的自由行动。
地方课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鲜明的校本性,是活动化的课程,综合化的课程。换句话说,它其实是一种体验、活动课,对学生的硬性要求不高,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主。“动”是地方课程教学中的纽带,这两头连着教师和学生,我们也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并不断形成学校教学的特点,使地方课程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动”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1-9年级[z].2006.
[2]温州市教育局.《话说温州》课程标准(修定稿)[z].2009.
[3]廖湘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实现.教育科学.2011年第2期
[4]《人·自然·社会.小学》三、四、五年级教材.浙江人民出版社
[5]卓晴君-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6]《综合实践活动》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平阳县水头一小)
关键词:活动化;实践性;探究合作
地方课程是活动化的课程,地方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强化活动意识。活动能使地方课程“活起来”“动起来”。教学设计中,很多老师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很多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并无实质的意义。笔者认为地方课程的活动要争取做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是课堂要有学生活动,这点很多老师都注意到了,“活动内容化”是指活动要有效的,有内容的活动,活动的形式是为教学的内容服务的,这点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欠缺的。我们不能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只追求表面的热闹,我们应该使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达到既了解知识,又明白道理,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的目的。
所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成为地方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效的课堂活动也就成了上好地方课程的关键。
一、目前,地方课程中学生课堂活动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1、动辄小组讨论,其实已成“摆设”
“小组合作讨论”曾经成为一些老师的“法宝”,每当提出一个问题,动不動就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老师满足于讨论活动表面的热闹,而对讨论活动是否有必要和过程要素的监控及其讨论的结果是否有效均视而不见,其实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聋子的耳朵”即摆设。
【案例1】《人·自然·社会》“亲子沟通”一课,有这样的设计:
在遇到家长指责的时候,你作为那个学生,怎么办?然后让学生组成四、五人的小组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笔者思考:这样的问题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吗?它其实就是学生个人对此事的一个态度,而个体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是没有必要在合作学习中来进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讨论到底培养了学生怎样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呢?
“合作讨论”的关键要看问题本身是否有讨论的必要?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是否得到了同伴的帮助和提高?
2.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缺少内涵
【案例2】《人·自然·社会》 “法律——我们的保护神”一课,有老师让学生分组表演教材上提供的一个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张强的爸爸被歹徒绑架了,歹徒索要50万赎金。张强接到歹徒的勒索电话后,一边与歹徒周旋,一边报警,最后警察来了,将歹徒抓获。学生对于表演这样的故事,情绪还是很高的,课堂上开始乱起来了。
学生的表演要为教学内容的展开提供平台,要通过表演来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比如可以通过表演让学生想想办法,有什么不同的办法既可以保护张强的爸爸免受伤害,又可以抓获犯罪分子,从而使教学的主题不偏离。上面这位老师的做法,完全是课堂的失控,学生的活动低俗化,表演的结果除了搞笑,又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呢?活动内涵的缺失,使教学完全偏离了目标。
3、形式上以学生为主,实质上缺少指导
【案例3】《家乡的山和水》一课设计:让学生当上海世博会家乡馆的建设者,怎样来介绍我们家乡的水?当各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的设计时,有的学生说:“我用4D电影来介绍家乡的水”,有的学生说:“我设计成五个小馆,每个小馆配备一名解说员”……大多的“设计”都比较空洞,落实不到能力和方法的具体要求上。
总之,以上这些事例造成学生活动的无效或低效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关注活动的结果,忽视活动的过程;其次,关注的是活动的表象,忽视的是活动的本质;三关注的是活动的本身,忽视的是学生活动的背后有哪些因素促成了教学目标中的实现。
二、如何提高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1、目标须明确
活动是目,目标是纲,纲举才能目张。任何一个学生活动设计,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到位,或是模棱两可,学生在活动中很可能“剑走偏锋”。
【案例4】《家乡的百年老店》为家乡“百年老店”的发展出谋划策。
A老师:让学生讨论,教师补充归纳出以下 “计策”:发展连锁经营、加强宣传做广告、开发新品种、发消费券、降低生产成品等。
B老师:学生一边阅读材料“家乡老字号大全”,一边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名号、行业特点,归类整理,编写《百年老店我来传》歌谣,要求最少出现10家老字号。
歌谣的示范:山外青山楼外楼,奎元馆里面一流。天外天来尝一尝,物美价廉天香楼。求医问药朱养心,望闻问切张同泰。胡庆余堂品牌响,杭州老店百年传。
怎样保护家乡的老字号,其实并不需要学生去想办法去解决。A老师引导学生想出来的办法中,其实专家和政府部门早就想到了。
作为教学来说,我们仅仅是借助“怎样保护家乡的老字号”这个问题,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去解决这个现实问题。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结果,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蕴含的地方课程的特有功能。
把学生活动的着眼点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渗透上来。
2、形式要多样
千篇一律的课堂讨论必使学生厌烦,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才会受到欢迎,而且,活动的形式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地方课程的课堂更加注重于每一个学生的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充分动起来。所以地方课程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如欣赏、表演、观察、调查、吟唱等等。要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样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的发展。 在2011年省小学地方课程优质课评比中,一堂关于嘉兴南湖船文化的课,形式多样并新颖,令我印象深刻。
【案例5】以一起欣赏荷花灯会为主线索,学摇橹、唱船歌、打船拳、赏船菜。
一、学摇橹
1.把学生分成2大组,分别作为船的船橹,老师做示范动作做摇橹,学生跟着学。
2.看视频,学船娘,加深印象,再接着摇。
二、唱船歌
1.聆听南湖船歌,尝试着猜猜歌的意思,并用杭州话哼唱几句。
2.现学现卖,跟着老师用嘉兴话一句一句学唱。
三、打船拳
1.观看船拳的视频,感受船拳的有劲。师演示一套船拳。
2.学生跟着做连贯动作,并请个别学生代表做演示。
四、赏船菜
1.观赏船菜图片,说感受,品味六道船菜的特点。
2.角色演示,为南湖船菜打广告、做宣传。
满满当当一节课,老师用了多个环节,形散神不散,都是围绕着南湖的船文化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处感官,不仅让学生能够吟唱优美的歌曲,也能动动手脚,打一段船拳,不仅有全体学生参与的身影,也有个别学生展示的机会。课堂因为有了老师精心的设计和课前准备,加之形式多样的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课堂的目标有了实效性。
3、过程要探究
活动的简单化处理也是教学之忌,往往简单化的活动就缺少探究性,而探究性是学生有效活动的最基本要素。
地方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各地的课程资源、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现实与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开发出来的,来源于地方和社区的现有资源。它重视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备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关于地方的基本知识以及参与地方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地方课程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发展。
【案例6】《历史悠久的浙江民乐》一课的教学设计:
师:看视频鼓等乐器演奏。(舟山锣鼓)谈谈这首激情曲子的特点。(点明“浙东锣鼓”)
(教师演示大锣鼓的演奏)
师:每位同学拿起一个锣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学生摸不着头脑乱打)
教师示范引导:谁能听懂鼓的语言、节奏。(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跟着教师的节奏打)
接着教师伺机引出“渔民号子”,展示片段文字,师生合作,教师喊:“开船喽、要加速啦、快拔蓬哪”等号头,学生齐喊:“嗨佐、嗨哟”等。
教師介绍劳动情景。
学生当号头,一起练(这时学生做得不好)
师:怎么才能喊好,我们一起来喊。(师生现场合作喊号子,学生还整齐跺脚)
选一位学生当号头,其他学生一起练。
师:现在让我们配上鼓喊号子,老师喊号头。(师生合作)
师:学完这堂课,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开心,浙江民乐各有特点,乐器好听、好玩。
该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先让学生看视频,谈特点,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最难把握的号头做重点指导和示范,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师生练习,生生练习等。这样的学习、探究指导,扎实有效,值得学习。
4、指导须到位
相对于结果来说,学生活动更强调的是过程,怎样注重过程?那就是取决于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指导作用。
【案例7】五年级《五月端阳》:探究端午节的来历和人们怎样过端午。
归纳了以下几种方式:问长辈、上网查资料、查阅有关书籍。然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先是给各个小组安排好任务:选好组长、给小组取名字、确定研究的问题。其次,想一想: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怎样做?(采访、问卷调查、查找资料、实地观察)什么样的情况下采用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观察等等都做了说明; 对每一种方法都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一步步进入,比如问长辈,怎么设计问题?怎样去问?要注意哪些礼节?碰到拒绝怎么办?什么时候问比较好?怎样开场?由谁提问,由谁记录?
对于小组活动的安排,不仅明确了每个小组组员的任务,这样不仅做事效率提高,也能够锻炼学生分工合作的精神;而且在学生活动之前,多了一个步骤,请学生自己说说采访时要注意什么,设计什么问题,如此的小节,让学生在自由操作前能够避免发生更多的错误,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5、要求应具体
课堂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不确定因素多,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活动时,应该提出具体的活动要求,不能变成学生漫无边际的自由行动。
地方课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鲜明的校本性,是活动化的课程,综合化的课程。换句话说,它其实是一种体验、活动课,对学生的硬性要求不高,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主。“动”是地方课程教学中的纽带,这两头连着教师和学生,我们也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并不断形成学校教学的特点,使地方课程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动”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1-9年级[z].2006.
[2]温州市教育局.《话说温州》课程标准(修定稿)[z].2009.
[3]廖湘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实现.教育科学.2011年第2期
[4]《人·自然·社会.小学》三、四、五年级教材.浙江人民出版社
[5]卓晴君-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6]《综合实践活动》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平阳县水头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