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t19900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年)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作为冼星海声乐艺术的代表作,更是以高度统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赢得了音乐界的广泛推崇和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对《黄河大合唱》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艺术;技巧
  引言
  冼星海一生创作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音乐作品,其中有交响诗、管弦乐、交响曲、室内乐曲等器乐作品,更有大型声乐套曲、合唱歌曲、重唱歌曲、独唱歌曲等声乐作品。这些作品既表现出了冼星海在音乐语言与形式上的探索性,又展现了他在音乐风格与审美情趣上的独特性,非常值得后世研究与学习。
  《黄河大合唱》作为冼星海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声乐套曲作品,其旋律形态多样、歌词感人至深,形象地歌颂了中华儿女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再一次掀起了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潮,中国共产党坚持合作反对分裂,以期能够与国民党合作,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外敌的原则,目的是为了争取抗日取得最后胜利,同全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取得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胜利。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1939年初的延安诞生了。
  词作家光未然是新体诗的创作大家,在到达延安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途中,战士们英勇的身姿,黄河的波涛汹涌,祖国雄奇的山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也就是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以丰富的藝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了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此时留法归来的作曲家冼星海辗转也正好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他被这首光未然的长诗深深的感动,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谱写了这部震惊世界的激发人们昂扬斗志的人类音乐史上的巨著《黄河大合唱》,也因此被毛主席授予他“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黄河大合唱》问世便被迅速传唱祖国大江南北及全世界华人地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无疑对人民大众起到了极好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心灵支撑,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以黄河喻为我们的母亲,黄河的咆哮喻我们战斗的号角,预示和激励着中华儿女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决心和必将取得抗战全面胜利的信心。
  二、音乐文学特征
  2.1演唱形式丰富
  《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每个乐章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在内容表现、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各个方面又构成鲜明的对比,每首歌曲又与表现中华民族抗日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且几个基本的音调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合唱之中。音乐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是这部作品独创的艺术特色。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采用混声合唱,分为三个小段落,第一段落采用大合唱的形式,描绘了一幅船工与波涛汹涌的黄河恶浪英勇搏击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意志;第二乐章《黄河颂》则采用了坚定有力的男中音独唱,以歌颂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紧跟后面乐章出现的是有女声小合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使得演唱形式极其丰富多变,保证了作品风格的多样化。
  2.2感同身受的意境
  《黄河大合唱》的影响力经久不衰,不论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还是民族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还是在四个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到了21世纪社会多元、多变的今天,无时无刻不在提示警醒着我们不忘国耻、牢记过去,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奋勇向前,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匹敌。《黄河大合唱》的史诗性就在于它像一幅画一样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之感,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人们英勇奋战的历史画面,真实的体会到了战争所带给人们的煎熬、迫害,看到了四万万同胞浴血奋战保卫祖国的壮烈以及对胜利对和平的向往。它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并赋予他们鲜活的生命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2.3多种辙韵与修辞手法并用
  辙韵是指在歌词的最后一个字所用的韵母相同或者相似,《黄河大合唱》的词整体层次较为清晰,且押韵恰当,光未然恰恰就运用了言前、阳江、一段多韵等押韵手法,冼星海又将词和曲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给人以极其自然流畅之感。在《河边对口曲》中作者运用了窄辙、一七辙和闭口音,为本曲的悲剧色彩奠定了基调,表现出了人们的无奈,展现了别样的艺术魅力。
  词作者还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不但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还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水平。如在《黄河颂》中,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把黄河拟人化,又把黄河比喻成为巨人,不仅突出了黄河是我国的战略要道,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防线,整个歌词凝聚了诗人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创作性。
  三、艺术风格
  3.1音乐情感细致
  《黄河大合唱》每个乐章都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同时还赋予了它特定的人物情感。在艺术上最大的创新和特色是朗诵与音乐并重,各乐章之间完全用朗诵来承上启下,贯穿发展。整个作品围绕哭诉黄河、歌颂黄河、保卫黄河等使歌词极具戏剧化,诗人的满腔爱国热情,都倾注在了歌词之中,因而使作品产生了无限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由于作曲家冼星海对这一时期生活的深入理解与积累,使得该作品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与特点,因而,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故,有人说,他是用音乐作为武器并刺向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像最后一乐章《怒吼吧!黄河》把音乐情感推至全曲的最高潮,场面之壮观,气势之恢宏,达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境地,音乐以排山倒海之势迎面扑来,向全中国、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再一次使民族解放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2鲜明的民族色彩与生动的视觉效应
  冼星海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家,鲜明的民族色彩便是他终生所追求的音乐风格,这一切都源于他从小的生活经历和受到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黄河大合唱》不管是在声部和声织体的运用还是音乐表现形式上都广泛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元素,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黄河大合唱》把人物形象通过歌声惟妙惟肖地塑造了出来,黄河、流水、巨浪、波涛、船工、妇人、抗日儿女们等形象仿佛置身其中。如《黄河船夫曲》开始就表现的是船工在奋力的划着船与汹涌的波浪奋战,大家齐心协力整齐的动作向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奋力划桨,听众们可以从音乐声中感受到水流的湍急和呼啸的风声以及惊涛过后的平静。待音乐慢慢进入尾声,仿佛出现的是波浪慢慢的平静,船帆离我们远去并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此时音乐就像是人们慢慢地划着船欣赏两岸的风景,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在人们视线中消失的情境,它用欢快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内心的喜悦,从而使音乐作品饱含了无限的生命力。其中的其他每一首作品也一样,首首作品都像展示着一幅如泣如诉的画面,让演唱者和观众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正是它生动的视觉效果之所在。
  3.3强烈的爱国情感
  冼星海曾经说过,他要用音乐来救起不振的中国,《黄河大合唱》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创作冲动的必然结果,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坦荡的胸怀和光明磊落的革命音乐家的创作动机。一部好的作品关键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黄河大合唱》的每一个乐章都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都能够让人们在其中找到相似之处并引起共鸣。《黄河怨》就是一首充满浓厚悲剧性色彩的女高音声乐作品,描写的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由于日本鬼子的侵略,使她失去了深爱的丈夫和心爱的孩子,自己也遭到了日本鬼子的蹂躏,身心都遭受到了无尽的摧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万般无奈且十分无助的情况下,她偷偷地跑到了黄河边上,在悲惨的哭诉后,纵身跳入到了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以她自杀的方式代表了旧中国无数被压迫的妇女的声音和被污辱的痛苦的哀怨,这不正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吗?《黄河之水天上来》也表现了人们在面对浑黄的黄河水泛滥带给我们苦难时的必胜的信念,同样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表现,其中蕴含巨大的精神动力。
  四、结束语
  在作曲家一生创作的众多音乐作品中,该作品堪称扛鼎之作,散发着浓郁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黄河大合唱》既是诗,也是乐,它以多姿多彩的审美品格,为我们标示了一个将文学美与音乐美融合得天衣无缝、珠联璧合的榜样! 它同时也成为了一座至今令我们仰望而无法逾越的丰碑!
  参考文献
  [1]刘佳.谈《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王馨怡.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黄河大合唱》[D].曲阜师范大学,2010.
  [3]龙玉兰,赖成.《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审美[J].四川戏剧,2008(05):109-111.
  [4]王登绒.《黄河大合唱》艺术创新新探[J].洛阳大学学报,2004(03):100-102.
  [5]杜永寿.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艺术特色浅析[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4(03):63-67.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深基坑通常用于大城市的建筑领域,尤其是一些大型建筑,如地下超市和地下停车场以及其他设施。在深基坑工程建设中,空间资源的利用通常是科学合理的,促使城市化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笔者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针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在日后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起到一定借鉴性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
期刊
摘 要:随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不断的推进工程技术进步。在我国一个人口大国中,为了有效地节约了城市的土地资源,这时候建筑设计师开始推崇高层建筑。为了城市快速的崛起,这时候大量的高层建筑开始出现。为了使得高层建筑更好的稳定,一般多采用深度地基。而且有很多城市中的高层建筑都是以深基坑形式为主,并伴随着地下室的设计。在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中,防水问题就值得一提。由于高建筑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全球性的地震灾害的频发,给我们的人类,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从汶川地震、舟曲地震,在到雅安地震,这些灾难,带给了我们无尽的伤痛,房毁人亡,建筑损坏等的发生,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起了灾后依然屹立不倒的建筑,这些建筑,在灾难来临时,无疑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避风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员的伤亡。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期刊
摘 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中西方传统声乐都对中国当代声乐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中西传统声乐的优势契合也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声乐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创作与演唱两个角度对中西传统声乐的优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西传统声乐优势契合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声乐;中国当代声乐;优势  引言:中西方传统声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但同时也都具有着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的改革,其核心在于抓住教学重点,突出“精教”。把主要内容“精教”,这就非常准确地说明教学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关键。“讲得精”要求教师要吃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  关键词:精教;备课;教具;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突出“精教”。因为只有“精教”,才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精教”就是
期刊
摘 要: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影响中职学校教学水平的因素包含很多,而中职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现阶段,中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没有引起中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衍生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中职院校的教育水平。鉴于此,针对中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如何培养职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供以借鉴。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其欣赏品味与审美情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所必需的情感体验能力、认识观察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概括提炼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同时,阅读教学的开展,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开展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初中语文阅
期刊
摘 要: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而中学美术教育应该从塑造学生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  关键词:美术课;美术教育;教学方法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语文课堂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对此,笔者主要从运用拓展延伸趣味教学,多媒体趣味教学,表演情景趣味教学三方面入手,以使语文课堂成为生动有趣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趣味教学;母语课  前言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然而初中语文教学长期
期刊
摘 要:在今天的中国教育的地位越发重要,而幼儿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部分更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而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幼儿的合作学习对于幼儿的学习进步与身心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笔者就将从这一现象入手,并且结合大量的实例和理论,从教师和幼儿学生这两个方面对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学习进行阐释。希望通过笔者的介绍与分析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并为我国的幼儿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