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不可忽视的几个细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j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好语文课需要很高的境界,它是教师水平、素质、教学习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体,绝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细节同样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
   一、授课语言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
   我听过一些语文老师的课,内容上“精雕细琢”“反复锤炼”,却不注意自己的授课语言。有的是自言自语式的陈述,完全不管学生的反应;有的语言节奏处理失调,高低快慢反差强烈;有的习惯性赘语“啊”“这个”之类太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形式,却淹没了精彩的内容,将课堂变得不协调,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的授课语言要优美,富有感染力;要活泼风趣,富有感召力。讲课要有节奏感,分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切不可语调呆板,千篇一律。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力求用普通话教学,让学生品味音韵的变化,感知语调的起伏跌宕,从而理解文本中深蕴的丰富情感。
   二、朗诵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
   当前语文课堂中,存在着一大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多,分析得很透彻,可学生在阅读中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仍没有多少灵性,甚至很多学生在读了几百篇文章后,却连最基本的听清、说顺、读懂的要求也达不到。究其原因,这跟忽视语感的培养有直接关系。我认为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而语言教学要注意语感,而语感教学要注重朗读。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读。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是粗读还是精读,总之是要先读。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语感只有通过多读、多品、多揣摩才能获得。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可以让学生在感性的声调起伏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有的学生将一篇很美的抒情散文或一首抒情诗读得干干巴巴,毫无感情。这里面固然有朗读技巧的原因,但也跟我们的教学不无关系。有的老师因不擅长朗读,教学中便刻意回避,不注重朗读训练和技巧的指导,导致朗读教学处于空白状态。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要不遗余力的做示范朗读,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讲究节奏、韵律,要读得专注入神,并借助声调、语气的变化,辅以手势表情等,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世界里去,使书面语言变为艺术语言,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人物、思想、情感、意境的理解,从而强化艺术感受。
   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记忆、感悟,读中理解、消化,从而形成语感。朗读,一方面要诵读。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大限度的接近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教学中情感信息要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教师只是运用自己感受到的情感经验指导学生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接受课文的情感,而不是直接注入。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提高语言能力,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板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
   一堂生动美好的课是离不开板书的,教师的板书是教学中直观的、无声的语言,它是与口头语言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的。它是学生领会知识的向导,可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意图,开拓思路,有层次的掌握知识体系,使教与学直接联系。板书又是学生做笔记的借助,具有直观性,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力,而且更能直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所以教师必须认真负责的进行板书,板书要做到清楚、条理、精炼、字迹美观。
   板书的美:一是板书的内容,一是板书的形式。板书的内容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要求而定,它应当在教学目的的要求范围内,体现出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特点。要突出要点,明确观点,准确、精炼。不管是说理性、说明性、注释性,或是分析性、综合性的都要准确无误,要避免随意性,切不可信手写来,任意擦掉。板书要随讲课的程序写,做到条理分明,有规律性,便于学生记录、复习、巩固。
   板书的用语要简明扼要,同时字迹规范工整,不可潦草乱画,要让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才能不影响学生听课,便于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书写的良好习惯,以达到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目的。
   刘元明,教师,现居山东章丘。
其他文献
低年级孩子识字量少,生活阅历浅,所以写话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实践中针对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语文教师要通过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等手段赋予作文写作新的时代气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作文写作变得快乐起来。  一、多诵读,重积累  新课标在每个学段也对学生提出了背诵与阅读的具体要求,其中对低段的要求是:“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每学期教师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形体本身就有特定含义。如果将汉字进行“分拆”或“重整”,或对汉字的特定构件(偏旁、部首等)进行合理解释,我们的文章就会平添不少趣味,有的还包含了一定的哲理。有些词语(如连绵词)一般是不能拆开使用的,如果能将某些连绵词拆开,插入限制或修饰性短语进行重组,则原词会另出新意,大前提是必须能够为受众接受。汉语字词的这种“分拆” 与“重组”现象,在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学宝库中并不鲜见,但很少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阶段,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转变为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情感智商的培养,营造一种积极互动、自主参与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
大多数情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实词、虚词、句式的讲解,而忽略了文本思想内容的挖掘,重工具轻人文,久而久之,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字词连缀,文言文在学生眼里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失去了兴趣,甚至望而却步。怎样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认为文言文阅读不仅重视“言”的教学,更应该挖掘“文”的内涵,即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精神价值,给“之乎者也”插上思想的翅膀,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人文魅
作为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岑参历来为人推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其中杰作之一。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用奔放不失隽永的语言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内涵丰富,意境雄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虽然只是教材体系中诵读欣赏的部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仍以其独到魅力,值得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玩味。笔者在教学中紧扣咏雪与送别两个关键词,以“既
完成作业的过程,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而作业训练可作为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   但在实际教学中,积极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但不排除过度渗透学习方法的现象,也就是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从而制约儿童的个性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运用开放式的作业设计,以使教学回归儿童的天性。   一、寻找童趣,突破作业形式局限   作为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一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也包含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不过现在把这些主要的要素提取出来,丢掉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局面。为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改善。在传统教学被动和机械的学习方式中提出“自主学习”这一观念,就相当于说传统教学里面的 “个体学习”所提出的“合作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接受学习”而提出“探究学习”。[1]这样的转变促使学习方式得转变,归根到底还是要促成学生从单一的枯燥的
阅读文章主旨,粗读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宏观把握方式,对于古诗文教学鉴赏更是如此。古诗文辐射面很广,含量大,抓住核心阅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途径。阅读古诗文的核心在于抓住文章的“情志”。所谓的“情志”,主要有两层内涵:第一,作者表达的感情、感受;第二,作者表达的思想与精神。围绕着“情志”开展对文本的粗读,一般都能大致抓住其要害。然而,古诗文的主旨粗读常常不能限于某个习惯性的角度,因为不同的内容其表现的方式天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做讲台的“霸主”,大量挤占原本属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恨不得在学生的脑袋上找个洞往下灌。当我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可曾看见学生昏昏欲睡?我们还总责怪学生不守纪律,我们是否该反思了?  到了说课的时候,只要说到理论,我们很能引经据典,总不忘搬出理论家们的一大堆理论来证明什么。但一到实际教学中,我们总爱忘记那些高谈阔论,依然充当那讲台的“霸主”,照样滔滔不绝,我们果然是会说,但不
喜欢关注新闻及上网的朋友们一定注意到不少加“X托儿”形式的新词日渐活跃。请看如下例子:  据这位商户介绍,近几年来,偷车贼数量大增,一些偷车贼得手后急于将赃车脱手,便想出请人假扮“买车人”的招儿,于是“车托儿”便应运而生。(《河南商报》2001年8月16日,第2版,郑州新闻)  警惕火车站“热心托儿”(《华商报》2006年04月21日 http://news.huoche.com.cn)  近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