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文化:报纸评论版的立身之本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报文化”是指一家报纸(报社)在长期的办报过程中形成的办报思想(理念),报纸定位,资源优势,以及从业人员自觉遵守的价值标准和操作规则。而报纸的风格必然是“本报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文对《人民日报》2011年1-10月的“观点”版进行梳理,从立身“本报文化”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关键词】“本报文化” 评论 《人民日报》 “观点”版
  
  创刊于2010年的《人民日报》“观点”版,经过今年初的改版,如今影响力大增,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笔者作为“观点”版的读者,作为新闻评论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对今年1—10月“观点”版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梳理,试从立身“本报文化”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从“文化”到“本报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的概念十分宽泛,一般而言,是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精神层面讲,是“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概括点说,也就是“人们形成的共同的认识,理念和思想,遵循的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秩序。”
  由“文化”的概念派生,“本报文化”是指一家报纸(报社)在长期的办报过程中形成的办报思想(理念),报纸定位,资源优势,以及从业人员自觉遵守的价值标准和操作规则。而报纸的风格必然是“本报文化”的具体体现,报纸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作品则不仅体现其个人风格,更是“本报文化”的鲜明体现。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的第一、世界前十的大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所拥有的政治资源是任何一家地方报纸无法企及的。这就决定了她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有恢弘的气度和更广大的包容性。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民日报人的建构,“人民日报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报社上下左右道道环节共同遵循的无形的规则。这从报纸的字里行间,从他们和读者的书信来往,从他们个人的博文中,都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概括起来说,“人民日报文化”体现在报纸上,给读者的印象就是庄重大气却不空泛;平和沉稳却不平庸,与时俱进却不激进;细致严谨却不拘泥。而报纸的这一风格,正是几代人民日报人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的具体体现。
  2010年创刊的“观点”版就很好地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本报文化”。尤其是今年改版后的“观点”版,对“人民日报文化”的体现更加鲜明。
  全新头条“本报评论部”
  说到今年的“观点”版,最大的亮点就是推出的以“本报评论部”署名的头条评论。
  《人民日报》的理论评论优势也是“人民日报文化”的内涵之一。这一优势,不仅表现在其理论评论文章影响力的广泛深远上,而且表现在社内深厚的“群众基础”上。《人民日报》的评论人才可谓高手云集,不仅评论部聚集了新老几代评论高手,而且从中走出数位副总编,范荣康、于宁、米博华这些国内评论界的大腕,都是从评论员到评论部副主任、主任到副总编的,从解放日报党委书记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的周瑞金,更是“皇甫平”的主力和领队,现任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及其手下一批男女干将,个个都在评论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评论部之外的其他编采部门还有一批高手经常活跃在《人民日报》及其它各大报上。在如此深厚的基础上推出的“观点”版和“本报评论部”文章,叫响国内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本报评论部”这个署名甫一出现,就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这个署名不仅体现了《人民日报》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颇有新意,而且颇有深意。在今年第一期《新年致读者》中,“观点”编者开宗明义,声明“本报评论部”文章是署名评论,也就是说,它不同于社论、编辑部文章和“本报评论员”文章等不署名的评论。“本报评论部”和“本报评论员”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回旋余地却大多了,也可以写得更有个性。正因为有了这个回旋的空间,我们看到,该栏的评论不仅新意迭出,甚至高潮迭起。它围绕着领导干部思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读者普遍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一个主题发表四五篇评论,从不同的角度正本清源,廓清思想迷雾,观点独到,论述深刻,陈言务去,生动犀利。它比一般的评论员文章生动,又比很多时评深刻独到,是《人民日报》思想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
  今年1-10月,“观点”版共发表的34篇“本报评论部”的署名评论。像《树立公信从学会倾听做起》、(2月10日)、《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4月28日)、《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5月26日)、《警惕政府“无形资产”流失》(6月9日)《“消极腐败”是政党致命伤》(8月4日)、《走出“选择性治理”误区》(10月27日)等等,其观点的振聋发聩,言人所未敢言;其论证的无懈可击,让人击节三叹。
  两个平台发言,实现多向度沟通
  《人民日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党员干部,正因为如此,编辑的视角也就自然要集中在他们身上。但是,《人民日报》从根本上说还是“人民”的报纸,因为执政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个宗旨。而要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深入实际,想人民之所想,知人民之所愿。立身《人民日报》“本报文化”的“观点”版,必然要体现执政党的宗旨意识,为党员干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即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这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本报文化”中的资源优势。于是,我们在《新年致读者》中看到编者的意图“观点版将始终力求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在党心和民心的共鸣中,始终保持《人民日报》评论的锐气、朝气。”而实现这三个“统一起来”的办法就是“突出版面评论性、思想性和权威性,强化群众、干部两个发言平台的作用。”可以说,今年以来的“观点”版始终围绕着这个编辑意图“做文章”,很好地实现了这个编辑意图。在“本报评论部”的头条之外,固定的专栏还有三个,即《谈治论理》、《议言广场》和《风凉画》。三个专栏同样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地诠释了编辑意图。干部和群众通过这三个专栏,在两个发言平台上各展其长,官员和学者在《谈治论理》中虚实相济,来自基层的读者在《议言广场》中给领导干部提供了鲜活的理政参考。官员和学者、干部与群众、干部与干部、群众与群众在同一个版面上多向度沟通,为思想和谐进而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可贵的参照系。
  比如7月7日这期《谈治论理》的嘉宾之一是中共嘉善县委书记张明超,作为浙江省权力公开唯一的试点县,张明超在“治理者言”中从4个方面谈了“权力阳光运行”。即“厘权”——厘清县委的权力边界,决不越权;制权——对县委的权力主动约束限制,用制度固化权力;晒权——向群众公开县委有哪些权力,接受群众监督;行权——提高权力的执行力,防止惰政。
  这期《谈治论理》的另一位嘉宾是浙江省委党校教授郭亚丁,他在“旁观者言”里,从4个方面指出了“嘉善样本”的核心价值所在。即:让“模糊权力”走向“透明权力”;着眼于监督体系的建设,体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全过程;运用整体观念和系统方法,来提升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整体功效;最大限度地扩大公众参与,主动打开权力体系,以达到交互作用,实现全社会的有效监督。
  至于其他两个专栏也各有特色,《风凉画》借热点新闻独出机杼,漫画和讽刺诗文浑然一体,尖锐泼辣、对很多党员干部都不啻为一副开窍的清凉剂。而《议言广场》的短评,作者的广泛性最值得称道,很好地体现了《人民日报》文化内涵中的“全国意识”。这个专栏每期都发表三到四篇各地读者的来稿,有时还转发五六位网友的微博之论,不到2000字的篇幅里,容纳了这么多的读者之声,不仅扩大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也是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民情民心、获取资政信息的权威、理性平台。和同一版面的《谈治论理》等专栏构成了官、民、学同台参政议政的和谐氛围。这样的政治交流恰恰是《人民日报》权威性和平民性统一、政治性和社会性统一、思想性和文化性统一的“本报文化”的最好体现。
  立身“本报文化”办好评论版
  如今的报界,大报小报、党报都市报,省报市报、专业报行业报都在办评论版,多的一周五六版甚至十几块版,少点的一周也有一版。但是这些评论版办得好的,有特色的并不多见。
  对比《人民日报》的“观点”版,很多报纸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那就是立身“本报文化”去办好评论版。平心而论,一般报纸很难有《人民日报》那样的评论编辑和评论队伍。但地方报纸或行业报纸自身的“本报文化”,同样可以支撑各报办出有特色的评论版。培养本地作者,多评论本地新闻,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凸显本报文化特色的途径吗?也许,地方报纸的评论版没有“异质思维”、“沉没的声音”那样轰动全国乃至影响波及世界的评论,但如果能受到当地读者的欢迎,影响当地的舆论也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高教司编:《中国文化概论》,北师大出版社,2004
  ②高建国:《中国主流报纸的文化生存方式》,古吴轩出版社,2011
  ③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④马年华:《新闻评论》,中南大学出版神,2005
  ⑤郑兴东、陈仁凤、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⑥刘鹏飞,《寻找主流舆论和民间舆论的重叠地带》,《新闻战线》2011(7)
  (作者:蚌埠日报主任编辑;安徽财经大学兼职教授)
  责编:刘冰石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分析近年发生的一些典型体育伤害案件和法院判决,可以发现我国法院就此所持的裁判立场经历了一个从公平责任到自承风险,再从自承风险到损失分担的嬗变过程。损失分担规则是对公平责任的扬弃,有助于法院在裁判理念上的转变,即从强调追究加害者责任到着重考量双方的合理分担比例。与自承风险相比,损失分担规则又有定分止争、促进和谐之效,顺应了现代侵权法在功能和价值取向上发生的转变,从而更有助于实现侵权法的弱
在外出游玩的過程中,小朋友们难免遇到磕碰或者摔倒,导致皮肤外伤。面对伤口,相信家长们也会有很多的问题。该怎么处理伤口?需不需要去医院?用不用打破伤风?怎样可以不留疤?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儿童外伤的处理方法。  1.什么样的伤口需要到医院处理?  深或大的伤口,尤其是皮缘自然分开的伤口;不清洁的伤口,例如被生锈的工具割伤;流血不止的伤口,持续按压5分钟仍不能止血;有异物残留的伤口,如玻璃碴、木屑、
单位每年分批为大家检查一次身体,你可以全面按流程进行应检项,也可以提出加做付费项目。体检按年龄层次安排相应的项目,大概以五岁年龄差划分一个层级,年长一些的人需要体检的项目相对多一些,几乎要跑遍整栋体检大楼。  每回去体检,心里既有一些兴奋,也有一点忐忑,不安的因素来源于自己平常没有足够的自律,没什么事熬个夜呀,遇到喜欢的食物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呀,身材有向“油腻大叔”一步步靠拢的趋势。所以,走到体检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学校是洋溢着知识与智慧、神圣而又安详的象牙塔。但是,近来接二连三的校车事故等学校安全问题,缺刺疼每一个人的心灵,学校安全事故引发的法律诉讼也日渐增多,对安全事故的处理成了学校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何有效预防、减少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何依法正确处理和解决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特别是如何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将事故损害降到最低.成为学校面临的难题。从长远来看
周潭镇位于枞阳县东部边陲,东南与铜陵市普济圩农场及陈瑶湖镇隔湖相望,东北与无为县牛埠镇毗连,西与庐、枞、无交界处三公山接壤,西南与本县横埠镇相邻。背靠长达23余公里的三公山和黄梅尖山,面向2万多亩枫沙湖,镇域面积79.89平方公里。  周潭距铜陵长江大桥10公里,合铜 (合肥至铜陵)公路、铜安(铜陵至安庆)公路以及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一小时内均能到达铜陵、安庆、
从媒体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微博强化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信息从传统的单向传递变成双向互动;使官方不够完整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使舆论监督更加公开透明。那么,传统媒体应如何利用微博优势,做好新闻报道呢?  一是利用微博实现更快传播,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  二是通过微博与网友互动,实现与传播对象“零距离”沟通。传统媒体可以在微博上推出话题让网友共同参与,将网友的精彩观点和精彩内容刊发在
编者按  长期以来,体育课被人们认为只是“拍拍球,跑跑步”的活动课,学生偷懒、逃课现象时有发生,常规性的体育课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下,如何调动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郑晓芳等三位教师的教学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    如何引导高中女生上好体育课  ■通许县第一高级中学 郑晓芳  县城的高中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体育基础比较差,而且部分学生厌学体育,
深秋的江淮大地天蓝水清。在这片被誉为“江淮大粮仓”的广袤的黄地上,人们正沉浸在丰收和播种的双重喜悦中。  随着秋收全面结束,安徽垦区在夺得夏粮连续八年丰收后,又迎来了秋粮的好收成。据统计,安徽垦区今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70971吨,比上年增长8.9%,其中小麦和水稻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9%和10.9%。  “粮食生产是垦区经济的基础,同时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是农垦肩负的使命。因此我
如果你属于潜在患癌人群,你的身体会在医生诊断出癌症前发出警告信号。如果能尽早检测出潜藏在细胞和血液中的癌症微信号,你的生存几率会大大提高。  问题是早期癌症的变异信号相当复杂,而且通常很细微,甚至变异刚处于分子水平,因而,检测起来比较困难。  不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物理化学家詹姆斯·希斯(James Heath)认为,纳米技
胎教已经是被准爸准妈广为接受的概念了,即通过母亲听到的声音(比如读胎教故事),来影响和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但大多数人只是将听音乐作为胎教的手段,却很少有准爸爸、准妈妈想到过要给肚子里的宝宝读上一段好听的胎教故事。  其实,对胎儿来说,母亲的说话声和母亲的情绪变化,是要比音乐对其影响更大的,因此,如果母亲本人是个爱读书的人,在怀孕期以读故事作为胎教的方式,那么对母子双方都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