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长放缓的辩论

来源 :财经·年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2859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当·波森:这将是一场灾难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
  经济增长是自然而然的事。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创新,同时观察别人在做些什么,并采取更先进的做法或工具。他们进行投资,从而积累金融、人力以及实物资本。
  如果经济没有增长,则表明存在极其严重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上述自然而然的过程受到了阻碍。正因为如此,自中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增长停滞一直是政治压迫或不稳定的信号。若一切正常,经济就会增长。
  因此,富裕国家一直以来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否过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富裕国家有没有真正帮助人们扫清障碍,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条件。有时需要靠规章条例、公共投资甚至重新分配来消除障碍,而不是一味地自由放任。
  人口、教育、资金以及技术等基本面因素决定了增长潜力。一国政府若以超出自身增长潜力的“最大”增长为目标,将很快遭受挫折——通胀加剧、瓶颈出现,金融市场也将遭遇“调整”。而如果一国一直以低于自身增长潜力的增长为目标,将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年轻人前景暗淡,欧元危机导致经济萎缩期间的南欧就是此种情况。储蓄价值缩水,以至于许多老年人无力维持自身医疗保健和基本收入。
  在各种资源型威胁中,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是真正值得担忧的问题。但导致资源告急的原因并非经济增长,而是对其真实成本定价错误以及资源配置不当。事实上,富裕国家经济增长加速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各种灾难的希望所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正是那些平均而言经济增长达到潜在增长率的经济体(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本世纪头十年的德国,以及现在的中国)率先降低了自身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即便出于政治原因幼稚地否认全球变暖的美国,也在此方面有所改进,因为为了促进效率就会自然倾向于健康的增长。
  其次,要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就需要关停污染行业或低效工序,而更高的增长率能降低这种转型的难度。下岗失业人员更容易找到新的就业机会,阻挠进步的特殊利益集团更容易改弦更张。这是因为富裕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政治性问题,其源头在于政客们没有勇气对碳排放和水资源正确定价,所以增长是改变这种政治局势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至于另外一大全球性道德挑战——贫穷国家的减贫问题,我持同样论点,且有更清楚的论据。
  过去30年来全球脱贫的人数,超过此前人类历史上脱贫人数的总和,这恰恰是因为其间大部分时间里,富裕国家以自身潜在增长率稳步增长。富裕国家的增长使创新扩散到较贫穷国家,也使得贫穷国家的出口市场扩大。如果其间富裕国家以最低增长为目标,减贫工作不会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果。
  蒂姆·杰克逊:这将是件好事
  英国萨里大学可持续发展教授、可持续繁荣研究中心负责人
  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曾说:“那些相信在有限的世界能一直维持指数型增长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用了整整一章来谈“稳态国家”的概念,称稳态国家“总体而言,将远优于我们目前的状况”。
  然而,过去70年来在世界各地,追求经济增长一直是最盛行的政策目标。
  目前的全球产出是1950年的8倍多。如果全球产出维持这一平均增速,那么到2100年,世界经济规模将是现在的17倍——在仅仅几代人的时间里,经济规模就增长了146倍,可谓增速惊人。
  经济活动前所未有地增加,越来越挑战我们这个有限星球的生态限制。到本世纪之交,随着经济活动增加,世界生态系统估计有60%都已经出现了恶化。
  今年早些时候,位于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斯德哥尔摩应变中心指出,在气候变化、土地使用变化、生物圈完整性缺失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圈过载这四个关键领域,人类活动已经超出地球的“安全操作空间”。
  对于这种困境的预设默认响应是假设我们可以使增长与其物质影响“脱钩”,并能在经济无限期增长的过程中继续这样做。
  但脱钩的算法极具挑战性。举例来说,不断扩大的科学共识现在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2100年实现碳排放量净值为零,而且在本世纪下半叶,经济体应当是减少而不是增加大气中的碳含量。
  实现脱钩的技术选项显然是存在的。但正如另一位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曾指出的那样,从财务角度而言最具吸引力的技术选项(积极追求能源效率)可能因为导致需求进一步增长,从而令完成这项任务更加困难。
  绿色投资机会肯定存在。但财政上的优先事项和制度激励往往指向完全相反的方向。
  大多数情况下,阻碍进步的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的做法。我们固执地认为,增长必须继续下去——不光在那些迫切需要提升生活质量的最贫穷国家;还有在富裕的西方国家,即便在那里满足人类需要早已变成疯狂且可能具有破坏性的消费主义。
  如今,质疑增长被认为是只有疯子、理想主义者以及革命分子才会做的事。
  然而,我们必须质疑增长。增长准则已经让我们失望,让20亿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的人口失望。该准则正在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脆弱的生态环境。它助长了我们对螺旋式增长的债务的依赖。基于金融不稳定、生态破坏以及持续社会不公的少数人富裕,并非文明社会的基础。
其他文献
政治  假如希拉里·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就任后第一个百天  希拉里·克林顿冒了两大风险,扭转了本已看似对己不利的竞选局面,从而在2016年年11月的大选中胜出,成为美国首位女性总统。希拉里冒的第一大风险是对古巴难民危机以及古巴“后卡斯特罗时代”混乱采取的强硬回应,此举的后遗症可能最终要显现了;第二大风险是希拉里民粹主义的“与中产阶级的契约”计划,此举现已初遇湍流,并使得希拉里的其他国内计划也陷入困
期刊
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延迟退休一时成为网络和社会的热词。  2015年10月,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具体介绍了相关政策的实施时间表,渐进式延迟退休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包括:考虑工资、养老金、医疗保障等因素后,如何选择退休年龄对自己和家庭生活最有利,每个人有没有选择余地?如果延迟退休,会不会对年轻人的就业产生挤压和竞争?  笔者认为,社会上
期刊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令北约有了新的目标意识,也带来一种全新威胁——“混合型”战争。北约的军事分析师们在针对各种危机情况制定“详细的、粒状的”秘密计划。  首要的假设是,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因成功吞并克里米亚并撬走乌克兰顿巴斯地区兴奋不已,野心愈发膨胀。他的目标是,将自身精心磨练的混合战战术,在与俄罗斯陆地相邻的两个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身上小试牛刀,从而削弱北约和欧盟。  混合
期刊
恰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  虽然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大国,但只有把城镇化搞好了,才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才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走向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所在,这已经是国内外各界的基本共识。  追根溯源、遵循规律  土地城镇化根源在于中国30年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依靠“低成本
期刊
在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治下,俄罗斯被外界视为试图变更后苏联时代边界线、重建帝国的一个扩张主义大国。但是,如果囊括近200个民族、横跨11个时区的俄罗斯自身存在解体的危险呢?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俄罗斯过去就曾试图通过侵略扩张来对抗现代化,却最终破坏了自身领土完整。1904年,俄罗斯处于革命的边缘,沙皇尼古拉二世试图通过寻找叛国者、与日本进行小规模战争来阻止变革。一年后,这场日俄战争以俄罗斯失败告终
期刊
当下世界经济格局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让人觉得很困惑。从经济层面看,美国复苏缓慢,中国下行明显,欧洲受希腊债务危机影响,趋势很不明朗,那些新兴市场国家又大多被货币问题困扰,危机四伏。  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解决方法大体有三:要么增加投资,要么增加消费,或是保证出口大于进口形成出口净额。现在的问题是,增加投资也好,增加甚至于是刺激消费也罢,各经济体似乎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一时
期刊
在现代市场体制国家,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可以相辅相成,也可能因运用不当而产生两者的失灵,所以它们之间始终存在一种紧张的关系;在中国,热议的焦点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创造者,还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环境诸多问题的症结。  经济学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可以借用太阳的可见光谱来描述,其左端是凯恩斯理论,它主张在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通过财政赤字刺激有效需求; 其右端是奥地利学派,它不赞同政府
期刊
人民币何时将与美元分庭抗礼?许多中国人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知名经济学家陈雨露称这需要15年。某重量级智库机构副主管魏建国认为需要20年。中国的官员们则更加谨慎: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货币国际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速度将由市场决定。  在中国之外,这一问题可谓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人民币即将在亚洲取代美元;另一些人则称人民币永远无法取代美元。  如果人民币真的与美元争夺全球主导地位,将会产生怎样的影
期刊
布里托河河口附近,还没有铺好的马路,也没有推土机或者任何施工的迹象。这里有沙滩,有挤满了螃蟹的红树林沼泽,还有一位光着膀子、名叫佩罗的流浪汉。佩罗的爱好是骑公牛。这里也没有轮船。在这片偏僻的太平洋海域,唯一的航海工具就是冲浪板。难以想象,十年之内,万吨巨轮就将通行于此,驶入尼加拉瓜,并穿过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森林、湖泊、山地和丛林,这真的可能吗?佩罗看起来有些困惑。他说道:“这只有老天知道了。” 
期刊
中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过去40年,中国在取得经济增长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错过了最佳结构调整时期和最佳技术创新时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全社会对蓝天碧水净土的期待也不断提升。这也促使政府启动面向环境质量改善的管理模式改革。  然而,这一征途依然面临众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总量减排争议  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是近十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治理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