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馍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上中学在一个小镇,学校距家有八九公里,上坡爬塬,是必经之路。我在学校的口粮,全靠父亲送,一周一回,每回30来个馍,外加一小瓶咸盐。
  那时候,在同学中流传着几句顺口溜:周一周二大吃大喝,周三周四凑凑合合,周五周六不吃不喝。这里说的“大”,就是吃超了每天五个馍的定量;“凑”,是因为馍馍夏天成了“猕猴桃”,冬天成了“冰疙瘩”,只能凑合着吃呗;“不”,是因为“弹尽粮绝”,只能喝着西北风等待“新品上市”啊!
  父亲每次送馍,不像有的家长是骑着自行车,且用黄色挎包装着体体面面送来的,而是把母亲蒸好的玉米面或高粱面发糕切成方块儿,一层一层地装在一个竹篮子里头,再盖上一块发黄的白布,一个胳膊挎着篮子,一手拄着一根木棍,一步一步走着送来的。
  以前父亲送馍,是用一个白布袋子装上送的,好处是可以搭在肩上,两头各半,前后均匀,便于行走,还可以防风遮雨,保暖透气;缺点是经过一路的颠簸,送到我手里时,馍馍不是缺了棱角,就是变了个数,让我很难按照计划下口。后来母亲“发明”了提篮子法,不但可以让馍保持原有的模样,还减少了父亲走长路留下的汗渍味。可是挎着篮子拄着棍翻山越岭确实难为了父亲,近六十岁的人了,清早爬起来就得走几十里山路,赶在中午饭前将馍送到学校。
  馍的送法,我倒不是太在意,我在意的是,馍的质量和颜色——同样是开水泡馍一大碗,却有着兄弟同工不同酬的深浅视觉感受。尤其是送馍的父亲,每次都像个讨饭的站在我的教室门口,总是不进教室门,把篮子从窗户递进来,然后问上两句不痛不痒的话就走了。时间长了,父亲送馍让我的虚荣心越来越不堪重负,总怕同学们笑话父亲窘迫的样子,让自己脸上很无光。所以每到送馍日,我都会找各种理由躲避父亲,托要好的同学把馍接进去就让父亲返回。
  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幼稚的想法。那年冬季雪特别多,连下了几天后,山野里的积雪已有尺余。一个周末,肚子比我先发愁口粮的来源了,上午最后一节物理课下课时已经接近12点了,室内和室外的温差让窗户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花,坐在教室里根本看不见外面的情形,同学们都忙乱地收拾着书本准备打水吃饭,谁都没有注意外边。拿着教具的李老师出门后又折了回来,叫我出去一下。我急忙跑出去后,看见父亲在离我教室很近的老师宿舍屋檐下,旧棉裤湿到了膝盖处,上面贴着一层薄薄的冰花,地上散落着十几个旱烟头,那根木棍立在一个装着东西的布袋上。当我看到变了形的篮子和沾有泥水的黄馍,就已明白父亲这趟路上发生了什么,便急切地叫父亲到教室里暖和暖和。
  父亲听了我的话,眼睛亮了一下,从怀里摸出一个鸡蛋,说这是母亲煮给我的,让我过生日时吃,然后背起布袋子,说要趁集上人多,把旱烟卖了,倒点煤油回家,不然天晚了山路不好走。
  我很勉强地点了点头,目送父亲走出校门消失在大街上很远了还没有回过神来。自那次后,我再也没有在父亲送馍时躲避过,但少年的自尊心让我每顿饭都成了典型的“独食者”、歧视的防范者和吃速的领跑者。
  高考落榜后,我面临复读和回乡务农两个选择。复读,家里供不起;回乡务农,我又不愿意。父亲在深思熟虑了多日后,不顾卧病在床的母亲和亲友反对,毅然让我报名参军,走一条我们父子俩都不为难的路。
  新兵起运的那天,父亲送我到县城,临分别时,他在棉袄的内衬口袋里摸了好久,终归还是空手从棉袄里抽了出来。面对被巨大喜悦和兴奋包围的我,父亲似乎有话但没有说出来,任何叮咛也没有。听到车站带兵干部的哨声后,父亲默默地背起我换下的衣服准备返回,我没有看清也不想看清回头走出车站那一刻父亲的脸,只是本能地跑上去,把连长发给路途上的干粮——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两个大面包,塞进父亲的怀里,叮嘱他带回家里,与病床上的母亲一起尝尝。父亲有点惊慌失措,稍许片刻又恢复了平静,第一次在我面前沒有推辞,紧紧地将面包抱在怀里。
  车出站已经很远了,坐在第一排的我从后视镜里看到伫立在路边的父亲,双手攥着面包,目送我踏上征程,走向远方。
  (常朔摘自《陕西日报》/图 沐阳)
其他文献
细雨轻飘的春日,在一位作家的签名售书会上,林霖穿着一身素雅的休闲装,一手拎着包,一手拿着作家的签名书。她贴心地陪伴在母亲身边,脸上始终漾着浅浅的笑,平和而娴淑。年过半百的母亲,穿着一件红色的鸡心领羊绒衫,左胸口缀着漂亮的配饰,与下身那条时尚的灯笼裤很搭配。  像带孩子一样陪伴母亲  忽然,母亲孩子似的大声喊起来:“快点儿,给我换尿不湿,我又尿了。”衣着光鲜的母亲在大庭广众下竟如此毫无羞涩地直言快语
期刊
再独特的人,都不能免俗地需要友情,神经科学家曾做过研究,孤独会对个人的感觉、行为和生理造成影响,甚至导致早逝。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成为支撑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届年轻人几乎没有朋友了。这两年“孤独的级别”在朋友圈大肆盛行,有人“一个人吃火锅”,有人“一个人搬家”,有人“一个人做手术”。另一些人则拼命想证明自己是有朋友的,隔三差五喊一声“有人要一起去看电影/看话剧/看展/吃饭吗”,或者分享
期刊
知子莫若母,母亲没有看到我擦去的泪水,却看到了我心里的长河,这一次,她终于放下了刚强,长出一口气,强行挺着的背又弯了些,依靠在我的手臂上。   1    从小到大,关于母亲,我从别人那里听到最多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刚强。但我年幼时对母亲的印象没有刚强,只有忙碌。   我们老家人多地少,父亲一年里有大半年的光景都在外打工,母亲照料着两亩薄田,还要喂鸡养猪,总是从早忙到晚。年幼的我很黏母亲,经常抱着
期刊
鹿鸣坤牺牲前的照片。吴明/《南方日报》  寒风凛冽,残阳如血,像极了70年前他离开的那天。  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孙占元……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掩映下,我们逐一走过这些熟悉的英雄的墓碑,生怕错过些什么。我们在寻找一个名字。  许多年前,朱锦翔也像这样,在这里苦苦找寻过那个名字。那天,朱锦翔和同学实习完返京,途经沈阳,等她赶到这里,却已错过了开放时间。望着眼前紧闭的大门和近在咫尺的“
期刊
1.  这是清明放假前的最后一节自习课,班主任因事不能坐班,整个教室早已人心惶惶乱作一团——郑智阳抱着吉他乜斜着鼠眼,哼着不知词调的民謠佯装文艺青年;刘子妍举着昨天放学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伍,才终究得手的野生作家大冰先生签售的新书,被几个女生围追堵截,期待一睹名家真迹;好男生王沛同学最为安静,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上方静默无语、行似蜗牛的时钟,打坐默念阿弥陀佛:“怎么还不下课怎么还不下课?”,表情气定
期刊
亲爱的,生命短暂,余生的每一天充满美好,好好珍惜,爱自己!  2018年9月里的一天,天气有些闷热,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的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我躺在狭窄的病床上闭着眼陷入沉思时,医生给我捎来了一封“情书”:“**华,女,51岁、十二指肠乳头癌……”   尽管我多次得到命运的恩宠,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躲过劫难,可这一次我真真切切地知道我将再次面对死神。我插满管子的身体蜷缩在一米宽的病床上
期刊
其实,我也想表现很好。只是,偶尔没忍住。谢谢妈妈对我成长的包容和厚爱。做您的孩子,我很幸福,也很珍惜。  “每天,我本来挺好的。您一会儿甩一个通知,一会儿丢一碗‘鸡汤’,一会儿又是‘你吃了吗’‘你睡了吗’‘你那里下雨了吗’……看到这些信息,我顿时不好了!”嘉楠在电话那端冲母亲咆哮。   母亲抱着电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低声语无伦次地说:“对不起!今后我一定注意,不打扰你的学习和
期刊
从前我们坐前后桌  我喊你 你的名字  你便回頭 像注定的重逢  我的口袋总能变出苹果  刚刚好切成两瓣  两口晶润的甘甜  我们尝过同一种滋味  你不知道我  一个人的时候不吃苹果  也不知道我  执着于喊你闪亮的名字  不过为了看 你看我  如果人间的烟火烧得够长  我愿为你在灶炉前取暖  邀你赏一尺繁华
期刊
期刊
雪使你发出尖叫  与得知家里的狗死了一样  那是深冬的清晨  你年幼,推开门见到了  從未见过的世界——雪白  完全的雪白  使你像胖蘑菇那样站着  几乎发懵  美与残忍,用相差无几的力量  击中你  使你手足无措  我们的生活还在寒风中进行  造化赐予过食物  在雪国凛冽中沸腾  你突然用短短的小腿  朝着巨大的美  用力跑去  白色无边无际,富有得使人紧张  你几乎要哭了  爱使你趋向于天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