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因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后所形成的畸形。由于部分患儿家长对本病早期治疗认识不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造成患儿面、耳、眼、颊等部位畸形发育而影响生活质量。笔者自1996~2007年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2天~13岁。6岁以内18例,7岁以上14例,其中难产8例,顺产20例,剖宫产4例,发生在右侧24例,左侧8例。
治疗方法:分两组。第1组:6岁以内者采用中药热敷加手法按摩。第2组:7岁以上者采用手术治疗。中药热敷加手法按摩:中药用舒筋活血汤[1],煎药取汁,保持药汁温度在38℃左右,用备好的小沙垫置于药汁中,浸泡后取小沙垫置患儿颈部患侧,轮换热敷约20分钟,每日2次(小兒喂奶时为最佳时机,因可分散患儿注意力)。教其父母用拇指置于胸锁乳突肌质地坚硬的棱形肿块上,轻轻揉捻,每次5分钟,每日4~6次,按摩后将患儿头倾向健侧,下颔对准患侧肩部作被动牵拉运动。手术方法:常规消毒,全身麻醉或局麻后,于患侧胸锁乳突肌起始端锁骨上2cm处取横切口,长约3cm,显露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并切断(其中单纯胸骨头切断者6例,胸骨头和锁骨头双切断者20例)。术中应注意防止损伤副神经和颈外动脉,术后用布绷带固定,使颏部向患侧,耳倾向健侧牵引,保持过度矫正位。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颈部活动自如,面、颜、耳、颊畸形消失。②显效:颈部活动自如,面、颜、耳、颊畸形部分消失。③好转:颈部活动有改善,面、颜、耳、颊畸形末见改善。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结 果
本组32例中:第1组,1岁以内者经手法治疗痊愈12例(37.5%)。2~6岁者,经手法治疗好转8例,后经手术治疗痊愈(25%),无效0例。第2组显效12例(37.5%),无效0例。
讨 论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成因学说较多,过去认为与臀位产有关,归于创伤;压抑学说认为胎儿的颈部持久地处于畸形位,产生继发性纤维组织反应[2];后来又出现了遗传学说和血运障碍学说,至目前众说风云,对本病真正形成病因仍有争议。但病理学研究后证实先天性肌性斜颈是胸锁乳突肌肌纤维营养障碍而表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致坏死,继之为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导致肌肉挛缩。中医病因病理认为因胎伤等因素致气血运行受阻,血脉凝滞,经络不通,筋脉痹阻而发病。胸锁乳突肌在浅表部位,用中药舒筋活血汤热敷,其药物的渗透力可直达病变组织,起舒筋活络、解痉除挛的作用,通过按摩可缓减血管与肌肉的挛缩,改善组织血液供应和营养,消除瘀滞,促进气血运行,起行气活血,软坚消肿作用。本组病例临床疗效观察体会:对1岁以内患儿用中药热敷加手法按摩均可治愈。2~6岁患儿手法治疗,胸锁乳突肌的包块有缩小,挛缩有缓解,但颈部畸型不能完全纠正,经手术早期治疗,术后随访1年均完全恢复。7岁以上患儿术后随访1年均取得显著疗效。通过以上两组病例分析我们认为: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早期做出诊断,及早手法治疗,畸形均可获得纠正,可避免手术治疗;手法治疗操作简单,损伤小,价格低廉,家属和患儿乐意接受。因耽误手法治疗,尽早采用手术治疗亦可获得满意疗效。年龄过大,颈椎已形成畸型者手术后仍有一定的面部畸型,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安桢.中医骨伤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3.
2 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978.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2天~13岁。6岁以内18例,7岁以上14例,其中难产8例,顺产20例,剖宫产4例,发生在右侧24例,左侧8例。
治疗方法:分两组。第1组:6岁以内者采用中药热敷加手法按摩。第2组:7岁以上者采用手术治疗。中药热敷加手法按摩:中药用舒筋活血汤[1],煎药取汁,保持药汁温度在38℃左右,用备好的小沙垫置于药汁中,浸泡后取小沙垫置患儿颈部患侧,轮换热敷约20分钟,每日2次(小兒喂奶时为最佳时机,因可分散患儿注意力)。教其父母用拇指置于胸锁乳突肌质地坚硬的棱形肿块上,轻轻揉捻,每次5分钟,每日4~6次,按摩后将患儿头倾向健侧,下颔对准患侧肩部作被动牵拉运动。手术方法:常规消毒,全身麻醉或局麻后,于患侧胸锁乳突肌起始端锁骨上2cm处取横切口,长约3cm,显露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并切断(其中单纯胸骨头切断者6例,胸骨头和锁骨头双切断者20例)。术中应注意防止损伤副神经和颈外动脉,术后用布绷带固定,使颏部向患侧,耳倾向健侧牵引,保持过度矫正位。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颈部活动自如,面、颜、耳、颊畸形消失。②显效:颈部活动自如,面、颜、耳、颊畸形部分消失。③好转:颈部活动有改善,面、颜、耳、颊畸形末见改善。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结 果
本组32例中:第1组,1岁以内者经手法治疗痊愈12例(37.5%)。2~6岁者,经手法治疗好转8例,后经手术治疗痊愈(25%),无效0例。第2组显效12例(37.5%),无效0例。
讨 论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成因学说较多,过去认为与臀位产有关,归于创伤;压抑学说认为胎儿的颈部持久地处于畸形位,产生继发性纤维组织反应[2];后来又出现了遗传学说和血运障碍学说,至目前众说风云,对本病真正形成病因仍有争议。但病理学研究后证实先天性肌性斜颈是胸锁乳突肌肌纤维营养障碍而表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致坏死,继之为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导致肌肉挛缩。中医病因病理认为因胎伤等因素致气血运行受阻,血脉凝滞,经络不通,筋脉痹阻而发病。胸锁乳突肌在浅表部位,用中药舒筋活血汤热敷,其药物的渗透力可直达病变组织,起舒筋活络、解痉除挛的作用,通过按摩可缓减血管与肌肉的挛缩,改善组织血液供应和营养,消除瘀滞,促进气血运行,起行气活血,软坚消肿作用。本组病例临床疗效观察体会:对1岁以内患儿用中药热敷加手法按摩均可治愈。2~6岁患儿手法治疗,胸锁乳突肌的包块有缩小,挛缩有缓解,但颈部畸型不能完全纠正,经手术早期治疗,术后随访1年均完全恢复。7岁以上患儿术后随访1年均取得显著疗效。通过以上两组病例分析我们认为: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早期做出诊断,及早手法治疗,畸形均可获得纠正,可避免手术治疗;手法治疗操作简单,损伤小,价格低廉,家属和患儿乐意接受。因耽误手法治疗,尽早采用手术治疗亦可获得满意疗效。年龄过大,颈椎已形成畸型者手术后仍有一定的面部畸型,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安桢.中医骨伤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3.
2 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