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将“幼儿本位”的概念牢牢地建立起来,将它极力渗透到我们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和领域中去,这是幼儿园微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在活动中我们需要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尊重他们的差异性、承认他们共有的和独特的个性并允许这些在课程实施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本文以微课程《蚕宝宝》为研究载体,对微课程生发过程中幼儿的兴趣、环境、材料以及教师的支持与提升作为研究,以期捕捉到活动开展中的每一个生长点。
关键词:微课程;生成;生长点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将“幼儿本位”的概念牢牢地建立起来,将它极力渗透到我们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和领域中去,这是幼儿园微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尊重他们的差异性、承认他们共有的和独特的个性并允许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师需要亲近幼儿,聆听童真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尊重幼儿的状态、情绪体验以及他们的好奇和疑问;尊重他们的发展需要,比如选择、目的、计划和决策;让幼儿能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当然微課程最终的落脚点是幼儿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的发展,而是指向幼儿完整性的成长。
微课程注重活动的生成性,但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对活动完全不作为,滑到哪儿算哪儿,而必须对每一个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活动的方向,切实制定活动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活动和幼儿,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和帮助幼儿。为此,课程生发中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
一、让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成为活动生发的源头。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幼儿园教育要充分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当前《课程游戏化》的重要理念。遵循这一理念,幼儿园教育活动必须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会探索。在《有趣的昆虫》”孩子们对那些小小的生命充满了好奇:昆虫住在哪里?它们吃什么?它们是怎样长大的?昆虫和我们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在奇妙的昆虫世界里,的确有着许多有趣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让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学习和探究。
一天,雪晶带来了几条姐姐养的蚕宝宝,孩子们对“蚕宝宝”的一切感到好奇和欣喜:它们是怎么长大的?它们吃什么呀?除了桑叶还能吃别的东西吗?
孩子们经常会生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由摸一摸、吃什么等萌发出来的关于蚕宝宝的主题诱发了孩子的好奇心,从一个组到整个班级都沉浸在这一主题里,孩子的兴趣因此蔓延出来,他们提出了很多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而我们所能做的,则是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倾听孩子的谈话,记录孩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需要,在孩子们主导课程走向的时候,给予引导和帮助。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及发展现状,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将有效提高活动的效率。
二、让环境蕴育潜在教育,成为活动生发的沃土。
生成性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开展以幼儿的内在需求为动力。对于幼儿来说,环境具有无言沉默力量。环境是不设时间表的“课程”。
有了共同的兴趣和话题,正好,学校的后花园里有一棵大桑树,可以给蚕宝宝的饲养观察提供物质保障;一条小小的蚕,会产生怎样的故事?哪片桑树叶子最好吃?桑树上有蚕宝宝吗?桑树结的果子蚕宝宝喜欢吃吗?蚕宝宝会与小朋友发生怎样的奇妙之旅?就这样,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因地制宜地利用园内外的一切自然资源,创设有利的条件,让幼儿在充分感受、观察和体验中了解蚕。
三、让材料助推已有经验,成为活动开展的推动器。
微课程的生成更多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这看似的无意却有着教师的那一份有意——材料的提供是否合适、是否具有挑战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活动的深入,这一点在主题生成过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课程进入尾声,小朋友发现很多蚕宝宝它结的茧子是白色的,但也有一些蚕宝宝它结的茧子是彩色的,那么小朋友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蚕宝宝是白色的,结出来的茧子是彩色的?”“为什么同样的蚕宝宝会结出不同颜色的茧子?”
我们请孩子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孩子们找到了很多的资料来共享。我们引导着孩子不断地深入探究,既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思考能力,同时让孩子们通过活动获得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这种引导并不是教师直接将问题呈现在幼儿面前,而是通过教师有意无意的一种创设,让幼儿自主地发现问题、对问题产生兴趣,并学习去探究和解决。播下一颗爱科学的种子,启动一次探究的热情!
四、让教师的支持与提升,成为活动开展的催化剂。
要提高课程活动的质量。对于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为主要阶段的幼儿来说,必须采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讨论是最常用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形式。
随着课程的开展,一段时间之后,小朋友发现为什么天天的蚕宝宝长得特别快,而其他小朋友的蚕宝宝还是小小的一条。这天早上我们请天天和大家分享了一下养蚕心得,原来刚出生的蚕宝宝,它的进食能力还非常弱,所以它需要吃的是新鲜的小桑叶,而且我们还需要把叶子撕成小小的,方便蚕宝宝食用。还有我们不可以给蚕宝宝吃湿的叶子,这样蚕宝宝会拉肚子死掉的。
通过交流,小朋友们明白了,原来桑叶并不是越大越好,小的蚕宝宝需要新鲜的小桑叶,还需要我们帮忙撕成小块。《蚕宝宝》这个主题以飞蛾产卵而暂停,到最后,孩子们对于蚕这个课程越来越有经验,我们鼓励他们用多样的方式和他人分享。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生发了一系列关于蚕宝宝的活动,我们利用平时的小组活动和谈话活动,激发幼儿对蚕宝宝的喜爱和持续的探究热情。
综上所述,微课程是起于兴趣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其最终的落脚点是幼儿的发展。看着孩子们建构自己的课程是一件高兴的事。在活动的计划实施中,他们真正走到了老师的前面,他们决定自己喜欢的东西,探究想要发现的问题,记录得到的答案和成果。当然对于一个微课程的探究,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梳理,从主题目标、主题框架、主题活动、区域环境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去发现孩子的力量,捕捉活动的生长点,做孩子真正需要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娜《幼儿园微课程的实施》,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 唐玮《浅谈幼儿园微课程与环境的互相渗透》,读与写
[3] 宁征《幼儿园开放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5] 唐玉萍《经验课程:在探索中生发》,深圳市彩田幼儿园
关键词:微课程;生成;生长点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将“幼儿本位”的概念牢牢地建立起来,将它极力渗透到我们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和领域中去,这是幼儿园微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尊重他们的差异性、承认他们共有的和独特的个性并允许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师需要亲近幼儿,聆听童真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尊重幼儿的状态、情绪体验以及他们的好奇和疑问;尊重他们的发展需要,比如选择、目的、计划和决策;让幼儿能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当然微課程最终的落脚点是幼儿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的发展,而是指向幼儿完整性的成长。
微课程注重活动的生成性,但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对活动完全不作为,滑到哪儿算哪儿,而必须对每一个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活动的方向,切实制定活动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活动和幼儿,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和帮助幼儿。为此,课程生发中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
一、让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成为活动生发的源头。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幼儿园教育要充分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当前《课程游戏化》的重要理念。遵循这一理念,幼儿园教育活动必须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会探索。在《有趣的昆虫》”孩子们对那些小小的生命充满了好奇:昆虫住在哪里?它们吃什么?它们是怎样长大的?昆虫和我们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在奇妙的昆虫世界里,的确有着许多有趣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让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学习和探究。
一天,雪晶带来了几条姐姐养的蚕宝宝,孩子们对“蚕宝宝”的一切感到好奇和欣喜:它们是怎么长大的?它们吃什么呀?除了桑叶还能吃别的东西吗?
孩子们经常会生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由摸一摸、吃什么等萌发出来的关于蚕宝宝的主题诱发了孩子的好奇心,从一个组到整个班级都沉浸在这一主题里,孩子的兴趣因此蔓延出来,他们提出了很多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而我们所能做的,则是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倾听孩子的谈话,记录孩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需要,在孩子们主导课程走向的时候,给予引导和帮助。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及发展现状,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将有效提高活动的效率。
二、让环境蕴育潜在教育,成为活动生发的沃土。
生成性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开展以幼儿的内在需求为动力。对于幼儿来说,环境具有无言沉默力量。环境是不设时间表的“课程”。
有了共同的兴趣和话题,正好,学校的后花园里有一棵大桑树,可以给蚕宝宝的饲养观察提供物质保障;一条小小的蚕,会产生怎样的故事?哪片桑树叶子最好吃?桑树上有蚕宝宝吗?桑树结的果子蚕宝宝喜欢吃吗?蚕宝宝会与小朋友发生怎样的奇妙之旅?就这样,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因地制宜地利用园内外的一切自然资源,创设有利的条件,让幼儿在充分感受、观察和体验中了解蚕。
三、让材料助推已有经验,成为活动开展的推动器。
微课程的生成更多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这看似的无意却有着教师的那一份有意——材料的提供是否合适、是否具有挑战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活动的深入,这一点在主题生成过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课程进入尾声,小朋友发现很多蚕宝宝它结的茧子是白色的,但也有一些蚕宝宝它结的茧子是彩色的,那么小朋友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蚕宝宝是白色的,结出来的茧子是彩色的?”“为什么同样的蚕宝宝会结出不同颜色的茧子?”
我们请孩子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孩子们找到了很多的资料来共享。我们引导着孩子不断地深入探究,既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思考能力,同时让孩子们通过活动获得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这种引导并不是教师直接将问题呈现在幼儿面前,而是通过教师有意无意的一种创设,让幼儿自主地发现问题、对问题产生兴趣,并学习去探究和解决。播下一颗爱科学的种子,启动一次探究的热情!
四、让教师的支持与提升,成为活动开展的催化剂。
要提高课程活动的质量。对于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为主要阶段的幼儿来说,必须采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讨论是最常用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形式。
随着课程的开展,一段时间之后,小朋友发现为什么天天的蚕宝宝长得特别快,而其他小朋友的蚕宝宝还是小小的一条。这天早上我们请天天和大家分享了一下养蚕心得,原来刚出生的蚕宝宝,它的进食能力还非常弱,所以它需要吃的是新鲜的小桑叶,而且我们还需要把叶子撕成小小的,方便蚕宝宝食用。还有我们不可以给蚕宝宝吃湿的叶子,这样蚕宝宝会拉肚子死掉的。
通过交流,小朋友们明白了,原来桑叶并不是越大越好,小的蚕宝宝需要新鲜的小桑叶,还需要我们帮忙撕成小块。《蚕宝宝》这个主题以飞蛾产卵而暂停,到最后,孩子们对于蚕这个课程越来越有经验,我们鼓励他们用多样的方式和他人分享。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生发了一系列关于蚕宝宝的活动,我们利用平时的小组活动和谈话活动,激发幼儿对蚕宝宝的喜爱和持续的探究热情。
综上所述,微课程是起于兴趣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其最终的落脚点是幼儿的发展。看着孩子们建构自己的课程是一件高兴的事。在活动的计划实施中,他们真正走到了老师的前面,他们决定自己喜欢的东西,探究想要发现的问题,记录得到的答案和成果。当然对于一个微课程的探究,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梳理,从主题目标、主题框架、主题活动、区域环境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去发现孩子的力量,捕捉活动的生长点,做孩子真正需要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娜《幼儿园微课程的实施》,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 唐玮《浅谈幼儿园微课程与环境的互相渗透》,读与写
[3] 宁征《幼儿园开放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5] 唐玉萍《经验课程:在探索中生发》,深圳市彩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