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中华美德的高度概括,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的美德,才有了中华文化柔中带刚、坚不可摧的强大生命力,有了源远流长、潜移默化的中国精神。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其中所涵盖的善和德,就是仁爱、忠诚、责任以及善良。
仁爱篇
电影《紫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所谓仁爱,就是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仅仅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的道理。民间有个说法,叫作二人成仁。也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孤独状态下的情感,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涉及身边的一个或更多人,在这些关系中,才能看出来一个人是否仁爱。电影《紫日》从一开始就为观众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中国汉子杨玉福、苏联女军医娜佳、以及日本女孩儿秋叶子,三个来自不同阵营的人演绎了一个战争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苏联红军从日军屠杀中救下一个中国汉子,杨玉福。在把他和伤员一起往后方转移的途中,军车误入日军军营,发生了一场激战。杨玉福和苏联军官、军医娜佳侥幸逃进了林区,途中遇见了在混战中与大队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他们让秋叶子带路,秋叶子却带着他们走进了雷区,导致军官被炸死。
娜佳痛恨秋叶子的行为,让杨玉福杀了她,忠厚的杨玉福不忍心杀害这个女孩。为了能从茫茫林区走出去,国籍不同,语言不通的三个人只得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大森林里,他们食物短缺,语言不通,路途不熟,重重的困难使三个人成了伙伴。
杨玉福是个仁厚、仗义的汉子,虽然沉默寡言,说话却一语中的。娜佳的性格粗鲁直率,相信武力解决一切,而秋叶子是最有心机的。秋叶子是被俘获的,也是被救下的——是苏联军官抢下了她要吞下的毒丸。三个人置身大兴安岭茫茫林海,在极端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了彰显。
仁爱是人格情怀,也是非常具体的行为。电影中体现仁爱的地方很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杨玉福这个人物的处理。一开始,杨玉福的老母亲被日本人残酷地杀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枪杀了。杨玉福憎恨日本人,但他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刺刀。明知粮食只够两人吃,还是和娜佳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出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
杨玉福是普通的农民,有着农民固有的特性,然而也体现出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仁爱之心。这样的仁爱并不是懦弱,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大境界。他明白自己真正的仇人并不是秋叶子,她只是一个替身罢了。杨玉福也是个失去亲人的人,他能够体会到那种伤感,在战争面前,一个孩子又有什么错呢?
患难与共之后,杨玉福、秋叶子和娜佳之间逐渐产生了莫名的相互依赖。但秋叶子却始终带着他们往日本军营的方向走,理由只有一个:你们是好人,就算做了俘虏也不会有事,我是日本人,我会让他们放了你们。在与杨玉福、娜佳成为患难朋友,受到他们的呵护后,在白桦林中,秋叶子依然想要夺下机枪。当她拿枪抵住杨的胸膛时,她仍然顽固地保留这种意识。直到听电台日语广播宣告日本投降了,她才彻底放弃了抵抗。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日本投降后。日本士兵以及他们的家人在大兴安岭边的一块草地上,军官命令他们剖腹自尽以效忠天皇。最后,军官把枪对准了一个天真的小孩子。秋叶子在山坡上看见了这一切,她为自己找到了军营而欣喜,但是军官发现她之后,却不假思索地对她开了一枪。
无疑,秋叶子这个人物是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下被洗脑的一代,虽然她的本性很善良,但这个本性早已被淹没了。电影的主旨,是对战争主题的反思,呼吁对和平和生命的珍爱。秋叶子手中飞出去的八音盒是她心爱的人送给她的定情信物,当八音盒向下滑落,向前滚去,声音依然清脆、甜美。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成分。仁爱并不是消极的泛爱,这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一个人体会了仁爱的境界,他就能在自身的生命中得道,当所有人都体会了仁爱的境界,社会和文明就能走向大同。几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寻求得道的喜悦,充满侠义精神的武者也从不例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就是他们一直向往的仁爱境界。
电影《叶问》
在电影《叶问》中,男主角叶问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从小爱到大爱的转变过程。
上世纪30年代的广东佛山,武风鼎盛,各门派广纳门徒,经常集体比斗以显示实力。叶问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真实人物,是咏春拳的一代宗师,而且还是李小龙的师父。他一身武艺但为人低调,所以没有开馆授徒,只在家中与友人闭门切磋,钻研武术。
以金山找为首的北方武师,为了在佛山扬名立万,出手狠毒,大大挫败了各派馆主的锐气。金山找挑战不问世事的叶问,使尽手段逼叶问出手。在妻子张永成的鼓励下,叶问以熟练的咏春拳大胜金山找。
开始,仁慈只是叶问的个人境界。他一个人悠哉在家里喝茶,即使比武胜了也不张扬。从来都是别人向他挑战,却不与别人起争端,他不愿意以自己的武功争名夺利。面对金山找的步步紧逼,叶问并没有还以颜色,处处留情,即使胜利,依然不骄不躁。 经此一役,由于叶问的咏春拳和他仁慈豁达,佛山掀起了咏春拳热潮。
叶问清净的生活好景不常,中日战争爆发了,佛山沦陷,叶家大宅被日军强占,叶问带着妻儿住进破屋。然而此时,他并非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抗日战士。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只是当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放下身段,脱下华服,去煤矿做苦工,吃饭的时候给妻儿省下一块红薯。
日本将军三蒲是个武痴,他用白米作奖赏,邀请中国人到打斗场与日军比武。叶问的好友武痴林在武场打败三蒲,却被击毙,叶问又一次见到日军的暴行。血淋淋的事实让叶问意识到到自己的责任。身为一个武者,如果不能以此为民,一身武艺又有什么用?由此,叶问开始迈向了通往仁爱的道路。
他开始广纳门徒,教授咏春拳法,努力让中国人有能力保护自己。
在叶问一次次的转变过程中,电影安排了一个反面人物,他就是曾经挑战叶问的山东大汉金山找。他将武术当成暴力工具,踢遍佛山各武馆,败在叶问手下后,金山找竟盗抢中国人,被叶问再次击退后又当了汉奸,还把叶问的藏身之处告诉了日本人。
文人的境界是“仁爱”,武者的境界同样如此。武术绝不是用来争强好胜,野蛮掠夺的工具。好战者必亡,日本以战败的史实印证了这一点,且这一点在无数的艺术作品中被回放,《叶问》也不例外。
有些东西比生命更加可贵,譬如人之尊严、国之尊严。事实上,叶问每次迎战,都是为了维护尊严,维护心中的武德。“由仁出发,推己及人”,叶问最后的胜利,不仅成就了他仁爱的境界,也唤醒了在场的每一位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叶问的胜利虽然在观众的意料之中,但电影的煽情却恰到好处,贯穿全剧的悲怆情绪至此化作带泪的喜悦,这个圆满的结局既呼应了史实,又迎合了观众的需要。
除了仁爱,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忠诚。孔子倡导的“忠恕”之道,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恕二字中的忠,就是忠诚于内心。
忠诚篇
电影《神经侠侣》
作为一部励志片,电影《神经侠侣》用充满生活质感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责任和忠诚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群体代表性,廖启智、陈奕迅和容祖儿扮演的三个警察分别代表了人生的老、中、青三个阶段。陈奕迅扮演的陈俊杰是一名警员,已驻守香港湾仔7年,对他来说,警察就是一份工作,每天的巡逻生活已经让他麻木了。
遇上容祖儿扮演的小师妹廖德楠后,陈俊杰的生活也起了变化。他与阿楠一起巡逻,一个总是心不在焉,得过且过;一个是初生牛犊,事事认真;一个冷眼旁观,一个满腔热诚。
当初,陈俊杰也像初生牛犊一样充满干劲,但从警七年后,他逐渐向老一辈警察的退休心态靠去。油条警察们随便拿商店的纸巾,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然而当阿楠这个比他更年轻的警察出现时,陈俊杰的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倚老卖老,就凸显出来。他可以随口说出三大禁忌三大要诀,对新人指指点点呼来喝去,有情况发生时总是反应缓慢,动作迟钝。追小偷的时候,他不仅跑不过师妹,还认为是小题大做。
19岁女生Nicole和Diet,因为一宗巴士乘客案而认识了陈俊杰,她们对这位警察好奇又崇拜,两人阳光般灿烂的性格,令陈俊杰有种莫名的温暖。他开始倾向积极的一边,慢慢找回了自己曾经忠诚的理想,回到了初当警察时的他。
电影中有一段戏,手法虽老套但用得很出色:在阿楠锄强扶弱的理想已经坍塌,准备辞职的时候,陈俊杰不咸不淡地开解她。导演运用相似的场景,不断把镜头和陈俊杰当初要辞职时,他的上司开解他的回忆镜头来回组接,演绎了成长的必然重复。
湾仔区出现了一名残暴者,不少单身女性被杀害,警方毫无头绪之际,活泼可爱的Diet也惨遭不幸,她的死令陈俊杰开始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此时,按摩女郎菲菲遭到袭击,巡逻经过的陈俊杰和阿楠奋不顾身追了过去,在热闹的湾仔区展开了一场关于忠诚和信念的追逐。
Diet的死激发了陈俊杰内心中潜藏的能量,在追凶过程中,这种能量爆发出来。在这个段落里,电影不断切入他的回忆:女友的不理解、同事的嘲笑、工作的压力,当然,还有粉丝的支持。终于,陈俊杰选择了忠于内心理想,找回了面对未来的勇气。此时,电影也让观众心里憋闷很久的一口气,得到了纾解。
忠诚的人在原则问题上总是清醒的。他们不会失去自己的操守,因为他们知道正直的人格比什么都珍贵。也正是这样的品质使他们很少被利用,使他们永远远离了欲罢不能的尴尬境地。对事业的钟爱、对信念的坚守、对道德的忠贞就汇聚成为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生活态度。忠诚的人总是非常主动自觉,而且更有勇气。同时,忠诚的人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使他们从来不会违背职业道德,这样的人才能坦坦荡荡,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责任篇
电影《伊莎贝拉》
责任是一种沉重却美好的负担。但是电影《伊莎贝拉》中的男主角马振成却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故事发生在澳门,中学时,马振成的女友伊莎贝拉怀上了他的孩子。马振成陪伊莎贝拉去医院时偷偷溜走了,从此两人再没联系。后来,马振成当上了警察,他和上司一起与走私集团勾结,属于知法犯法的坏人。
由于当局对警务人员的违法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犯罪集团准备让马振成一个人顶下所有的罪行。这时,一个名叫张碧欣的女孩突然闯进了警察马振成的生活,声称自己是他和伊莎贝拉生下的女儿。
对马振成来说,张碧欣闯入他的生活时,他几乎已经被身边的所有人抛弃。突然间,一个曾经被他遗弃的人——他的“女儿”拯救了绝望的他。于是马振成很后悔自己做的事,想做出补偿。
张碧欣的生活也很糟糕。她欠了好几个月的房租,以致无家可归,心爱的狗伊莎贝拉也被业主赶走,下落不明。身为父亲的马振成希望弥补以往的过错,开始和女儿一起寻找小狗。在这个过程中,张碧欣搬到了马振成的家里,一个生活中没有女儿的父亲,和一个生活中没有父亲的女儿,他们开始相互熟悉,让马振成一向放浪的生活起了巨大的变化。
在电影《伊莎贝拉》中,张碧欣的母亲几乎一直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虽然她没能和马振成在一起,也从来都没有告诉过女儿关于他的任何事情,但张碧欣却能从母亲的一言一行中看出她和马振成的关系。其实,伊莎贝拉对张碧欣的爱、张碧欣对小狗的爱、马振成对张碧欣的爱,都是一种相互关联的责任与承诺,一种精神上的互相救赎。张碧欣找到马振成,也是希望从他身上找到一份在母亲那里缺失的爱。
张碧欣逐一赶走了马振成身边的女人,马振成也慢慢接受女儿的存在。原本为求自保、企图杀掉污点证人的计划也被取消,马振成决定带着女儿逃往泰国。张碧欣欢欣鼓舞地准备与父亲落草,到处采购逃亡的必需品。这时马振成接到一个打给女儿手机的电话,这才知道了一个连张碧欣都不知道的秘密。原来她并不是自己的女儿,而马振成曾经爱过的伊莎贝拉也已经因肺癌离开了人世。
马振成再次修改了他的计划,他决定自首,打算出狱后与女儿好好生活。他从自己和张碧欣相处的关系中,理解了责任的涵义,这已经不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责任,而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广义责任。
几个菜、一碗汤的饭桌上,马振成释然地对女儿说起了未来的计划。此时,这种释然并非麻木,假如没有对未来的责任和希望,他不会选择自首。伊莎贝拉这个词的本意是“上帝的承诺”,在这里含有了更广义的责任感。
责任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其实马振成也曾经是个好人,他决定负责,决定赎罪。张碧欣并不是自己的女儿,可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告诉过张碧欣。他已经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女儿了。
仁爱、忠诚、责任这些中国人的美德,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相互承载的,我们绝不能说,只有忠诚没有仁爱,或只有仁爱缺乏责任。而与这些美德相互呼应的另一种美德,就是善良。与忠诚但不愚忠、仁爱却不滥情、负责却不刻板相同,中国人的善良,绝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建立在自尊基础上,相信他人的善意,这正是“上善若水”的最高境界之一。
电影《流氓医生》
看片名《流氓医生》,会认为故事的主角是个流氓,但“流氓”二字不过是刘文的粤语谐音,指的是梁朝伟扮演的男主角刘文。
影片中,男主角的出场和行医完全无关,而是来自一次令人喷饭的抢劫事件,但正是因为这个事件,刘文这个“非主流”的医生形象一下子凸显出来。
改编自漫画《流氓侠医》的电影《流氓医生》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生形象:刘文和左自杰。他们同是医学院的高材生,两人的现状却截然不同。左自杰是大医院的主任医生,收入丰厚,有漂亮的女朋友和令人羡慕的地位;刘文却在贫民区行医,时常为房租发愁,他接待的病人,不是流氓、混混、就是妓女、瘾君子。
左自杰和刘文代表着两种人,两种人生态度,两种阶层,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故事展开,可以明显看出两人的差别。其一,就是在对待故事开篇那个劫匪的救治问题上。
对左自杰来说,劫匪不过是个与他无关的罪犯,他看重的是怎么对警察有个交代。刘文则不同,他更加忠诚于如何将病人救治成功,无论这个病人是什么人。渐渐地,我们看到了左自杰所在的医学界是多么冷漠,忘记了忠诚于医生的本职工作。对他们来说,只有重要的人才值得救治,因为这是一种利益交换;而对刘文来说,所有人,只要是病人,自己都应当拯救。
左自杰一直嫉妒刘文,想把他逐出医学界,因为他比自己医术高,也比自己人缘好。同时,他觊觎着医学院鲍老教授的研究成果,千方百计地想把它据为己有。刘文看在眼里,但没有说什么。直到鲍教授因为肝硬化晚期入院,刘文为了满足老人家临终愿望,不惜将老教授偷偷带出医院,吃鲍鱼、龙虾,甚至还摸了女人。
鲍教授的逝世给了左自杰可趁之机,他怂恿医管局委员会吊销刘文的行医执照,这时候,左自杰被枪击误伤,生命垂危。在所有人都不愿意给他做手术时,只有刘文帮助了他。
因为刘文淡薄名利,左自杰的种种陷害在他面前不攻自破。他救活了左自杰,也让他彻底醒悟,自愿参加前往非洲的医疗队。而刘文原本的执照虽然没人承认,却得到了香港医管局委员会的联名推荐,让他能继续行医。这样一个光明的结尾,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对于一部由漫画改编的电影来说,好人得到好报很鼓舞人心。
晚清学者辜鸿铭曾经说,西方人骨子里相信人性本恶,因此他们的文化中有太多关于赎罪的描述;中国人则相反,认为人性本善。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一种影响他们行为的高尚、高贵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责任。中国人有许多行为背后的理性基础,都是源于自身的责任感。也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正是一种“德行”,属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另一种重要表现。
或许责任二字,是整个“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境界中,除了“仁爱”之外最难达到的。
电影《即日起程》
旅居塞浦路斯的窝囊男人老崔本想发笔洋财后,回国光宗耀祖。不料愿望尚未兑现,就被逼着回国离婚。匆忙归国的老崔赫然发现,妻子不仅大着肚子,怀的竟还是他朋友老魏的孩子。面对前妻的冷嘲热讽,老崔默默吞咽着沮丧。他只想赶快回到塞浦路斯,因为凝结他后半生希望的中餐馆就要被合伙人卖掉。天有不测风云,倒霉的老崔鬼使神差地遇到了一位“灾星”:女孩小夏,从此开始了他噩梦般的日子。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自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
老崔送酒醉的小夏回家,是出于善良,却被小夏误当作坏人赶出家门,在冰天雪地里冻得发抖。为了讨回丢失的行李和护照,老崔拿着小夏的手机给她打电话,却在见面之后莫名其妙地和小夏一起惨遭绑架。
原来,小夏的男朋友大宝伙同哥们咣咣、老五,从装修经理李建国那里抢来了一笔美金,而他们并不知道这捆美金是假钞。事成之后,大宝一个人溜之大吉,并且还把钱藏在洗浴中心里,打算独吞。咣咣和老五满城追查小夏和大宝。酒醒的小夏完全忘记了老崔的事,看到一个莫名其妙为自己说话的胖子,自然而然地加以利用。
泼辣机灵的小夏看准了老崔窝囊老实的性格,故意藏起老崔的护照,并以此为条件,要老崔帮助自己拿回赃款送到躲藏起来的大宝手里。大宝将脏款藏在一间豪华洗浴中心,老崔战战兢兢地进去了,出来之后却发现自己竟然拿错了包,包里没有美金,却有另外某些不法分子的证件和一把枪。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咣咣和老五在追小夏的过程中,他们正被装修公司的人追着,这些人的老板就是他们曾经打劫的李建国。在躲与追,惩与罚的过程中,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一捆美金。他们是一类人,目的却不一样:咣咣和老五是为了分得应得的钱而向大宝追讨,大宝则想独吞这笔钱;李建国歇斯底里地追逐,不是为了假钞,而是为了一桩更大的买卖。因为钱上面有一幅路线图,绘制着通往博物馆藏宝处的密道。小夏和老崔并不知道这一点,只认为自己被假美金骗了。
这群为了利益而穷凶极恶的人中,老崔显得十分特殊和另类,简言之,他善良过头了。老崔原本想用这笔假钞换回护照,失魂落魄的小夏却把实情告诉了他,老崔气炸了肺。即使如此,在可以甩手走人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抛弃昏倒的小夏,不仅把她送到了医院,还把身上唯一值钱的玉佩卖了帮助小夏。
善良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善良不是工具,也无法被当作工具使用。它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反过来说,没有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善良也是无法产生的。老崔的善良感染了小夏,让这个本性不坏的女孩子也开始向善的方向转变。在医院里,老崔巧遇前妻和曾经的好友,正是小夏帮老崔出了一口恶气。
认为事情已经尘埃落定的老崔回到了机场,却在这时接到了大宝和咣咣的电话。原来他们认为是小夏吞了那笔美金让老崔带走,于是绑架了小夏让老崔交出那笔钱。为救小夏,准备登机回塞浦路斯的老崔毅然返回。紧要关头,他显示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气。
善良但不懦弱,这正是中国人的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上善若水”中最符合水的描述。老崔的善良像水一样,与世无争,虽然有时看似处于下风,被人欺负,但到最后,善良的老崔得到了好报。李建国找到了大宝、咣咣和老五,正当对他们威逼利诱之际被警方抓个正着,事情终于水落石出。
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老崔在塞浦路斯的餐馆可能再也拿不回来,但是电影却用乐观的结尾预示了光明的未来,仿佛在说,多一些谦让、宽容和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人们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弘扬的美德。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充满了哲学的思考。
有人把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特征总结为:精深、博大和淳朴。中国人性类型中有这样一种气质:从容、镇定、以及历经磨练后的成熟,如同一块千锤百炼的金属。然而当我们从今天发生在中国的一切来看,中国的人性类型、传统的中国人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现代的中国人。这是不可避免的,只希望在改变的过程中,那些美好的一切都能被保留下来。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其中所涵盖的善和德,就是仁爱、忠诚、责任以及善良。
仁爱篇
电影《紫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所谓仁爱,就是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仅仅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的道理。民间有个说法,叫作二人成仁。也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孤独状态下的情感,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涉及身边的一个或更多人,在这些关系中,才能看出来一个人是否仁爱。电影《紫日》从一开始就为观众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中国汉子杨玉福、苏联女军医娜佳、以及日本女孩儿秋叶子,三个来自不同阵营的人演绎了一个战争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苏联红军从日军屠杀中救下一个中国汉子,杨玉福。在把他和伤员一起往后方转移的途中,军车误入日军军营,发生了一场激战。杨玉福和苏联军官、军医娜佳侥幸逃进了林区,途中遇见了在混战中与大队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他们让秋叶子带路,秋叶子却带着他们走进了雷区,导致军官被炸死。
娜佳痛恨秋叶子的行为,让杨玉福杀了她,忠厚的杨玉福不忍心杀害这个女孩。为了能从茫茫林区走出去,国籍不同,语言不通的三个人只得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大森林里,他们食物短缺,语言不通,路途不熟,重重的困难使三个人成了伙伴。
杨玉福是个仁厚、仗义的汉子,虽然沉默寡言,说话却一语中的。娜佳的性格粗鲁直率,相信武力解决一切,而秋叶子是最有心机的。秋叶子是被俘获的,也是被救下的——是苏联军官抢下了她要吞下的毒丸。三个人置身大兴安岭茫茫林海,在极端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了彰显。
仁爱是人格情怀,也是非常具体的行为。电影中体现仁爱的地方很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杨玉福这个人物的处理。一开始,杨玉福的老母亲被日本人残酷地杀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枪杀了。杨玉福憎恨日本人,但他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刺刀。明知粮食只够两人吃,还是和娜佳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出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
杨玉福是普通的农民,有着农民固有的特性,然而也体现出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仁爱之心。这样的仁爱并不是懦弱,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大境界。他明白自己真正的仇人并不是秋叶子,她只是一个替身罢了。杨玉福也是个失去亲人的人,他能够体会到那种伤感,在战争面前,一个孩子又有什么错呢?
患难与共之后,杨玉福、秋叶子和娜佳之间逐渐产生了莫名的相互依赖。但秋叶子却始终带着他们往日本军营的方向走,理由只有一个:你们是好人,就算做了俘虏也不会有事,我是日本人,我会让他们放了你们。在与杨玉福、娜佳成为患难朋友,受到他们的呵护后,在白桦林中,秋叶子依然想要夺下机枪。当她拿枪抵住杨的胸膛时,她仍然顽固地保留这种意识。直到听电台日语广播宣告日本投降了,她才彻底放弃了抵抗。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日本投降后。日本士兵以及他们的家人在大兴安岭边的一块草地上,军官命令他们剖腹自尽以效忠天皇。最后,军官把枪对准了一个天真的小孩子。秋叶子在山坡上看见了这一切,她为自己找到了军营而欣喜,但是军官发现她之后,却不假思索地对她开了一枪。
无疑,秋叶子这个人物是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下被洗脑的一代,虽然她的本性很善良,但这个本性早已被淹没了。电影的主旨,是对战争主题的反思,呼吁对和平和生命的珍爱。秋叶子手中飞出去的八音盒是她心爱的人送给她的定情信物,当八音盒向下滑落,向前滚去,声音依然清脆、甜美。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成分。仁爱并不是消极的泛爱,这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一个人体会了仁爱的境界,他就能在自身的生命中得道,当所有人都体会了仁爱的境界,社会和文明就能走向大同。几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寻求得道的喜悦,充满侠义精神的武者也从不例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就是他们一直向往的仁爱境界。
电影《叶问》
在电影《叶问》中,男主角叶问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从小爱到大爱的转变过程。
上世纪30年代的广东佛山,武风鼎盛,各门派广纳门徒,经常集体比斗以显示实力。叶问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真实人物,是咏春拳的一代宗师,而且还是李小龙的师父。他一身武艺但为人低调,所以没有开馆授徒,只在家中与友人闭门切磋,钻研武术。
以金山找为首的北方武师,为了在佛山扬名立万,出手狠毒,大大挫败了各派馆主的锐气。金山找挑战不问世事的叶问,使尽手段逼叶问出手。在妻子张永成的鼓励下,叶问以熟练的咏春拳大胜金山找。
开始,仁慈只是叶问的个人境界。他一个人悠哉在家里喝茶,即使比武胜了也不张扬。从来都是别人向他挑战,却不与别人起争端,他不愿意以自己的武功争名夺利。面对金山找的步步紧逼,叶问并没有还以颜色,处处留情,即使胜利,依然不骄不躁。 经此一役,由于叶问的咏春拳和他仁慈豁达,佛山掀起了咏春拳热潮。
叶问清净的生活好景不常,中日战争爆发了,佛山沦陷,叶家大宅被日军强占,叶问带着妻儿住进破屋。然而此时,他并非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抗日战士。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只是当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放下身段,脱下华服,去煤矿做苦工,吃饭的时候给妻儿省下一块红薯。
日本将军三蒲是个武痴,他用白米作奖赏,邀请中国人到打斗场与日军比武。叶问的好友武痴林在武场打败三蒲,却被击毙,叶问又一次见到日军的暴行。血淋淋的事实让叶问意识到到自己的责任。身为一个武者,如果不能以此为民,一身武艺又有什么用?由此,叶问开始迈向了通往仁爱的道路。
他开始广纳门徒,教授咏春拳法,努力让中国人有能力保护自己。
在叶问一次次的转变过程中,电影安排了一个反面人物,他就是曾经挑战叶问的山东大汉金山找。他将武术当成暴力工具,踢遍佛山各武馆,败在叶问手下后,金山找竟盗抢中国人,被叶问再次击退后又当了汉奸,还把叶问的藏身之处告诉了日本人。
文人的境界是“仁爱”,武者的境界同样如此。武术绝不是用来争强好胜,野蛮掠夺的工具。好战者必亡,日本以战败的史实印证了这一点,且这一点在无数的艺术作品中被回放,《叶问》也不例外。
有些东西比生命更加可贵,譬如人之尊严、国之尊严。事实上,叶问每次迎战,都是为了维护尊严,维护心中的武德。“由仁出发,推己及人”,叶问最后的胜利,不仅成就了他仁爱的境界,也唤醒了在场的每一位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叶问的胜利虽然在观众的意料之中,但电影的煽情却恰到好处,贯穿全剧的悲怆情绪至此化作带泪的喜悦,这个圆满的结局既呼应了史实,又迎合了观众的需要。
除了仁爱,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忠诚。孔子倡导的“忠恕”之道,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恕二字中的忠,就是忠诚于内心。
忠诚篇
电影《神经侠侣》
作为一部励志片,电影《神经侠侣》用充满生活质感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责任和忠诚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群体代表性,廖启智、陈奕迅和容祖儿扮演的三个警察分别代表了人生的老、中、青三个阶段。陈奕迅扮演的陈俊杰是一名警员,已驻守香港湾仔7年,对他来说,警察就是一份工作,每天的巡逻生活已经让他麻木了。
遇上容祖儿扮演的小师妹廖德楠后,陈俊杰的生活也起了变化。他与阿楠一起巡逻,一个总是心不在焉,得过且过;一个是初生牛犊,事事认真;一个冷眼旁观,一个满腔热诚。
当初,陈俊杰也像初生牛犊一样充满干劲,但从警七年后,他逐渐向老一辈警察的退休心态靠去。油条警察们随便拿商店的纸巾,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然而当阿楠这个比他更年轻的警察出现时,陈俊杰的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倚老卖老,就凸显出来。他可以随口说出三大禁忌三大要诀,对新人指指点点呼来喝去,有情况发生时总是反应缓慢,动作迟钝。追小偷的时候,他不仅跑不过师妹,还认为是小题大做。
19岁女生Nicole和Diet,因为一宗巴士乘客案而认识了陈俊杰,她们对这位警察好奇又崇拜,两人阳光般灿烂的性格,令陈俊杰有种莫名的温暖。他开始倾向积极的一边,慢慢找回了自己曾经忠诚的理想,回到了初当警察时的他。
电影中有一段戏,手法虽老套但用得很出色:在阿楠锄强扶弱的理想已经坍塌,准备辞职的时候,陈俊杰不咸不淡地开解她。导演运用相似的场景,不断把镜头和陈俊杰当初要辞职时,他的上司开解他的回忆镜头来回组接,演绎了成长的必然重复。
湾仔区出现了一名残暴者,不少单身女性被杀害,警方毫无头绪之际,活泼可爱的Diet也惨遭不幸,她的死令陈俊杰开始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此时,按摩女郎菲菲遭到袭击,巡逻经过的陈俊杰和阿楠奋不顾身追了过去,在热闹的湾仔区展开了一场关于忠诚和信念的追逐。
Diet的死激发了陈俊杰内心中潜藏的能量,在追凶过程中,这种能量爆发出来。在这个段落里,电影不断切入他的回忆:女友的不理解、同事的嘲笑、工作的压力,当然,还有粉丝的支持。终于,陈俊杰选择了忠于内心理想,找回了面对未来的勇气。此时,电影也让观众心里憋闷很久的一口气,得到了纾解。
忠诚的人在原则问题上总是清醒的。他们不会失去自己的操守,因为他们知道正直的人格比什么都珍贵。也正是这样的品质使他们很少被利用,使他们永远远离了欲罢不能的尴尬境地。对事业的钟爱、对信念的坚守、对道德的忠贞就汇聚成为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生活态度。忠诚的人总是非常主动自觉,而且更有勇气。同时,忠诚的人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使他们从来不会违背职业道德,这样的人才能坦坦荡荡,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责任篇
电影《伊莎贝拉》
责任是一种沉重却美好的负担。但是电影《伊莎贝拉》中的男主角马振成却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故事发生在澳门,中学时,马振成的女友伊莎贝拉怀上了他的孩子。马振成陪伊莎贝拉去医院时偷偷溜走了,从此两人再没联系。后来,马振成当上了警察,他和上司一起与走私集团勾结,属于知法犯法的坏人。
由于当局对警务人员的违法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犯罪集团准备让马振成一个人顶下所有的罪行。这时,一个名叫张碧欣的女孩突然闯进了警察马振成的生活,声称自己是他和伊莎贝拉生下的女儿。
对马振成来说,张碧欣闯入他的生活时,他几乎已经被身边的所有人抛弃。突然间,一个曾经被他遗弃的人——他的“女儿”拯救了绝望的他。于是马振成很后悔自己做的事,想做出补偿。
张碧欣的生活也很糟糕。她欠了好几个月的房租,以致无家可归,心爱的狗伊莎贝拉也被业主赶走,下落不明。身为父亲的马振成希望弥补以往的过错,开始和女儿一起寻找小狗。在这个过程中,张碧欣搬到了马振成的家里,一个生活中没有女儿的父亲,和一个生活中没有父亲的女儿,他们开始相互熟悉,让马振成一向放浪的生活起了巨大的变化。
在电影《伊莎贝拉》中,张碧欣的母亲几乎一直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虽然她没能和马振成在一起,也从来都没有告诉过女儿关于他的任何事情,但张碧欣却能从母亲的一言一行中看出她和马振成的关系。其实,伊莎贝拉对张碧欣的爱、张碧欣对小狗的爱、马振成对张碧欣的爱,都是一种相互关联的责任与承诺,一种精神上的互相救赎。张碧欣找到马振成,也是希望从他身上找到一份在母亲那里缺失的爱。
张碧欣逐一赶走了马振成身边的女人,马振成也慢慢接受女儿的存在。原本为求自保、企图杀掉污点证人的计划也被取消,马振成决定带着女儿逃往泰国。张碧欣欢欣鼓舞地准备与父亲落草,到处采购逃亡的必需品。这时马振成接到一个打给女儿手机的电话,这才知道了一个连张碧欣都不知道的秘密。原来她并不是自己的女儿,而马振成曾经爱过的伊莎贝拉也已经因肺癌离开了人世。
马振成再次修改了他的计划,他决定自首,打算出狱后与女儿好好生活。他从自己和张碧欣相处的关系中,理解了责任的涵义,这已经不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责任,而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广义责任。
几个菜、一碗汤的饭桌上,马振成释然地对女儿说起了未来的计划。此时,这种释然并非麻木,假如没有对未来的责任和希望,他不会选择自首。伊莎贝拉这个词的本意是“上帝的承诺”,在这里含有了更广义的责任感。
责任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其实马振成也曾经是个好人,他决定负责,决定赎罪。张碧欣并不是自己的女儿,可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告诉过张碧欣。他已经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女儿了。
仁爱、忠诚、责任这些中国人的美德,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相互承载的,我们绝不能说,只有忠诚没有仁爱,或只有仁爱缺乏责任。而与这些美德相互呼应的另一种美德,就是善良。与忠诚但不愚忠、仁爱却不滥情、负责却不刻板相同,中国人的善良,绝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建立在自尊基础上,相信他人的善意,这正是“上善若水”的最高境界之一。
电影《流氓医生》
看片名《流氓医生》,会认为故事的主角是个流氓,但“流氓”二字不过是刘文的粤语谐音,指的是梁朝伟扮演的男主角刘文。
影片中,男主角的出场和行医完全无关,而是来自一次令人喷饭的抢劫事件,但正是因为这个事件,刘文这个“非主流”的医生形象一下子凸显出来。
改编自漫画《流氓侠医》的电影《流氓医生》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生形象:刘文和左自杰。他们同是医学院的高材生,两人的现状却截然不同。左自杰是大医院的主任医生,收入丰厚,有漂亮的女朋友和令人羡慕的地位;刘文却在贫民区行医,时常为房租发愁,他接待的病人,不是流氓、混混、就是妓女、瘾君子。
左自杰和刘文代表着两种人,两种人生态度,两种阶层,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故事展开,可以明显看出两人的差别。其一,就是在对待故事开篇那个劫匪的救治问题上。
对左自杰来说,劫匪不过是个与他无关的罪犯,他看重的是怎么对警察有个交代。刘文则不同,他更加忠诚于如何将病人救治成功,无论这个病人是什么人。渐渐地,我们看到了左自杰所在的医学界是多么冷漠,忘记了忠诚于医生的本职工作。对他们来说,只有重要的人才值得救治,因为这是一种利益交换;而对刘文来说,所有人,只要是病人,自己都应当拯救。
左自杰一直嫉妒刘文,想把他逐出医学界,因为他比自己医术高,也比自己人缘好。同时,他觊觎着医学院鲍老教授的研究成果,千方百计地想把它据为己有。刘文看在眼里,但没有说什么。直到鲍教授因为肝硬化晚期入院,刘文为了满足老人家临终愿望,不惜将老教授偷偷带出医院,吃鲍鱼、龙虾,甚至还摸了女人。
鲍教授的逝世给了左自杰可趁之机,他怂恿医管局委员会吊销刘文的行医执照,这时候,左自杰被枪击误伤,生命垂危。在所有人都不愿意给他做手术时,只有刘文帮助了他。
因为刘文淡薄名利,左自杰的种种陷害在他面前不攻自破。他救活了左自杰,也让他彻底醒悟,自愿参加前往非洲的医疗队。而刘文原本的执照虽然没人承认,却得到了香港医管局委员会的联名推荐,让他能继续行医。这样一个光明的结尾,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对于一部由漫画改编的电影来说,好人得到好报很鼓舞人心。
晚清学者辜鸿铭曾经说,西方人骨子里相信人性本恶,因此他们的文化中有太多关于赎罪的描述;中国人则相反,认为人性本善。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一种影响他们行为的高尚、高贵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责任。中国人有许多行为背后的理性基础,都是源于自身的责任感。也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正是一种“德行”,属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另一种重要表现。
或许责任二字,是整个“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境界中,除了“仁爱”之外最难达到的。
电影《即日起程》
旅居塞浦路斯的窝囊男人老崔本想发笔洋财后,回国光宗耀祖。不料愿望尚未兑现,就被逼着回国离婚。匆忙归国的老崔赫然发现,妻子不仅大着肚子,怀的竟还是他朋友老魏的孩子。面对前妻的冷嘲热讽,老崔默默吞咽着沮丧。他只想赶快回到塞浦路斯,因为凝结他后半生希望的中餐馆就要被合伙人卖掉。天有不测风云,倒霉的老崔鬼使神差地遇到了一位“灾星”:女孩小夏,从此开始了他噩梦般的日子。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自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
老崔送酒醉的小夏回家,是出于善良,却被小夏误当作坏人赶出家门,在冰天雪地里冻得发抖。为了讨回丢失的行李和护照,老崔拿着小夏的手机给她打电话,却在见面之后莫名其妙地和小夏一起惨遭绑架。
原来,小夏的男朋友大宝伙同哥们咣咣、老五,从装修经理李建国那里抢来了一笔美金,而他们并不知道这捆美金是假钞。事成之后,大宝一个人溜之大吉,并且还把钱藏在洗浴中心里,打算独吞。咣咣和老五满城追查小夏和大宝。酒醒的小夏完全忘记了老崔的事,看到一个莫名其妙为自己说话的胖子,自然而然地加以利用。
泼辣机灵的小夏看准了老崔窝囊老实的性格,故意藏起老崔的护照,并以此为条件,要老崔帮助自己拿回赃款送到躲藏起来的大宝手里。大宝将脏款藏在一间豪华洗浴中心,老崔战战兢兢地进去了,出来之后却发现自己竟然拿错了包,包里没有美金,却有另外某些不法分子的证件和一把枪。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咣咣和老五在追小夏的过程中,他们正被装修公司的人追着,这些人的老板就是他们曾经打劫的李建国。在躲与追,惩与罚的过程中,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一捆美金。他们是一类人,目的却不一样:咣咣和老五是为了分得应得的钱而向大宝追讨,大宝则想独吞这笔钱;李建国歇斯底里地追逐,不是为了假钞,而是为了一桩更大的买卖。因为钱上面有一幅路线图,绘制着通往博物馆藏宝处的密道。小夏和老崔并不知道这一点,只认为自己被假美金骗了。
这群为了利益而穷凶极恶的人中,老崔显得十分特殊和另类,简言之,他善良过头了。老崔原本想用这笔假钞换回护照,失魂落魄的小夏却把实情告诉了他,老崔气炸了肺。即使如此,在可以甩手走人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抛弃昏倒的小夏,不仅把她送到了医院,还把身上唯一值钱的玉佩卖了帮助小夏。
善良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善良不是工具,也无法被当作工具使用。它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反过来说,没有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善良也是无法产生的。老崔的善良感染了小夏,让这个本性不坏的女孩子也开始向善的方向转变。在医院里,老崔巧遇前妻和曾经的好友,正是小夏帮老崔出了一口恶气。
认为事情已经尘埃落定的老崔回到了机场,却在这时接到了大宝和咣咣的电话。原来他们认为是小夏吞了那笔美金让老崔带走,于是绑架了小夏让老崔交出那笔钱。为救小夏,准备登机回塞浦路斯的老崔毅然返回。紧要关头,他显示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气。
善良但不懦弱,这正是中国人的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上善若水”中最符合水的描述。老崔的善良像水一样,与世无争,虽然有时看似处于下风,被人欺负,但到最后,善良的老崔得到了好报。李建国找到了大宝、咣咣和老五,正当对他们威逼利诱之际被警方抓个正着,事情终于水落石出。
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老崔在塞浦路斯的餐馆可能再也拿不回来,但是电影却用乐观的结尾预示了光明的未来,仿佛在说,多一些谦让、宽容和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人们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弘扬的美德。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充满了哲学的思考。
有人把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特征总结为:精深、博大和淳朴。中国人性类型中有这样一种气质:从容、镇定、以及历经磨练后的成熟,如同一块千锤百炼的金属。然而当我们从今天发生在中国的一切来看,中国的人性类型、传统的中国人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现代的中国人。这是不可避免的,只希望在改变的过程中,那些美好的一切都能被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