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山曾经滋养过无数的画家,在20世纪,两位伟大的艺术家——黄宾虹与赖少其,沉醉于这一大自然奇景中,创造了属于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说这两位艺术家“画从黄山出”,此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他们均以黄山奇幻景致为师,得自然造化之助;另一方面,他们均曾精研那些被黄山之美熏陶成长的古代大师的艺术,特別是渐江、石溪、萧云从、查士标、戴本孝、程邃、梅清、石涛等,深得其艺术的神髓。正因为两位艺术大师有着相同的学术理路,日前,广州艺术博物院(以下简称“艺博院”)推出了“画从黄山出——黄宾虹与赖少其书画展”,希冀以一个新的角度去诠释两位大师的艺术之魅。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号宾虹、予向、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一个诗书世家,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篆刻。青年时期心系国家民族命运,曾积极参加反清活动。后来一直致力于艺术的创作、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和出版工作。
黄宾虹数十年来精研笔墨,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他的创作道路经历了三个阶段: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着重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千年笔墨传统:60至70岁以师造化为主,足迹遍及祖国名山大川,尤爱黄山,深切体会自然之“内美”;70岁以后,自成一体,其画层层积染,浑厚华滋,意态无穷,真正进入氤氳化境,使人面对其山水画时,可以“舍丘壑而观笔墨”。黄宾虹以独创的笔墨语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由他开始了中国山水画从古典传统藺现代的转化。
黄宾虹一生与广东的多位学者、画家和收藏家保持着长久深厚的友谊。20世纪初,他与粤人邓实、黄节合办《国粹学报》、神州国光社;与黄节等创办“贞社”;参与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主办的《真相画报》的编辑工作;参加潘致中、黄般若等主持的“广东国画研究会”。一时间,黄宾虹的艺术为广东画家和收藏家所热捧。黄宾虹在1928、1935年两度赴广西桂林讲学,途径粤港,与当时广东的主要画家交流切磋,对岭南画坛影响深远。
对于艺术的探索,黄宾虹常有独行无侣、曲高和寡之感。而岭南朋友的激赏给予了他莫大的鼓励和支持,直至晚年黄宾虹仍对这些好友念念不忘,书信频频。“广东入也是黄宾虹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注:见洪再新:《学术与市场:从黄宾虹与张虹的交往看广东人的艺术探索》)正因为广东学界、艺术界和收藏界极早就对黄氏艺术高度赞赏,方使留存在粵港的黄宾虹作品有上千件之多(注:此据黄大德先生的粗略统计,详见黄大德:《黄宾虹与广东画坛》(下)),当中又以早中期作品居多。
此次展出的黄宾虹作品中有早期他为粵人黄节(晦闻)(注:黄节,1873-1935,初名玉昆,字晦闻,广东顺德人。著名诗人、学者,著有《蒹葭楼诗》、《诗律》、《粤东学术源流史》、《文学史概》、《诗学》等)创作的《笺诗图》手卷(图1)。该作品虽然没有署年款,但根据黄宾虹与黄节的交往情况,以及他的签名和绘画风格,可推断作品创作的时间不晚于20世纪30年代。1912年,黄宾虹与黄节在上海成立‘贞社”,并结下深厚的友谊。《笺诗图》的绘画风格与黄宾虹送赠黄节的另一幅作品《蒹葭楼写诗图》(1912年作,广东省博物馆藏)非常相近,同属细笔山水,是黄氏早年临古时期的风格。另外还有一幅山水和一幅书法作品是黄宾虹为另一广东好友、学者李汉声(注:李汉声,1897-1949,字沧萍,广东丰顺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黄节的高足,曾任岭南大学教授)而创作。而另两幅精美的写生小品(图2、3),是黄宾虹早年经广东入广西时沿途所作。上述这些作品都是黄宾虹与近代岭南画坛渊源的明证,亦是揭示黄氏早年艺术面貌极其珍贵的艺术史料。
除珍贵的早年作品外,此次还展出了“白宾虹”和“黑宾虹”两个时期的代表之作。黄宾虹绘画发步于黄山、新安诸家,“白宾虹”时期的作品笔墨简洁疏淡,意境苍茫简远,如作品《山水图》(图4)。到了“黑宾虹”时期,黄氏融汇北宋、五代、元代诸家及石溪、龚贤等人画风而再化之,个人风格逐渐成熟。展品《庐山图》(图5)月笔 波三折,层层厚积,浑厚华滋,代表了黄氏成熟的画风。
黄宾虹的艺术风范体现了中华民族雄强内敛的精神气度,吸引了无数后学,赖少其便是其中之一。赖少其(1915-2000),广东普宁人。早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并积极响应鲁迅先生倡导的现代版画艺术运动,亦由此走上政治革命道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赖少其在上海主持华东美协的工作,开始接触老一辈国画家。他与晚年的黄宾虹相交便成为赖少其艺术创作上的一个转捩点。赖少其曾多次深情回忆他与黄宾虹的友谊。黄宾虹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真知灼见深深地影响了他,在黄宾虹的指引下,赖少其将视野重投中国传统艺术,开始系统研究中国画,他遵循了黄氏的学术理路一师古人兼师造化。他选取的临墓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黄山、新安派画家,如渐江、戴本孝、程邃、梅清等。他对这些前辈大师非常倾心,更情不自禁写下“恨晚生三百年,不能拜其为师也”,并几乎临遍了各大博物馆藏程邃的作品。谢稚柳先生曾评价赖少其已深得古人笔墨旨趣,作品达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正是这段学习经历,为赖少其日后的变法和个人风格的最终形成打下深厚的根基。
1959年,赖少其调到安徽工作,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畅游黄山。他“一入黄山便数月”,几乎画遍了黄山的每一面,每 角落。他在写生的过程中印证前人笔下的黄山奇景,体悟其笔墨经验,特别是“学习黄宾虹怎样将黄山搬上宣纸”。(注:关于赖少其对黄山写生的经验总结详见赖少其:《我画山水画》一文,载《赖少其诗文集》,1237)经过三十多年的刻苦钻研,赖少其终于厚积薄发,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因他以黄山、新安诸家为师,作品又多以黄山为题材,深得黄山神韵,因此而有“新黄山画派”之称。
1986年,赖少其定居广州,他开始了新的艺术征程——“丙寅变法”。这段时期,他走出国门,饱览世界各大博物馆的艺术珍品,特别对年轻时就十分倾慕的印象派,以及西方的现代艺术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萌发了变法的念头。更加耐人寻味的是,黄宾虹与赖少其两位大师都在衰病之年,画艺渐臻化境,疾病非但阻止不了他们的艺术步伐,反倒使他们进入了大自由的境界。黄宾虹八十多岁后几乎完全丧失视力,但胸中的意象却越强盛,其笔墨兴会淋漓;而赖少其八十岁罹患帕金森症后的作品,图像进一步简化抽象,墨彩交融,达到“大象无形”的境界。
此次展览有针对性地挑选了赖少其不同时期的作品,较为完整和系统地层示赖氏的艺术发展历程,如《雨后翡翠池》(图7)、《武夷九曲溪》等都是赖氏写生山水的代表之作。而丙寅变法之后创作的《黄山之雾》(图8)不单尽得新安派干笔渴墨之法,更将古人荒寒萧疏意境变为雄强壮伟。这一时期的探索之作还有《梦笔生花》(图9)、《迷雾》(图10)、《长剑倚天外》(图11)、《金缕银装》(图12)、《黄山石谷图》(图13)等。而赖少其八十岁后几乎完全抛开现实之形,而写心中之象,此时期的作品则有《大瀑来天外,瀑泻疑天漏》(图14)、《黄山始信峰》(图15)、《山水》(图16)等。
书画不可分割,书法在黄宾虹和赖少其两位大师的艺术世界中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宾虹常说:“不习书法,画不易高。”他一直非常强调书法对于绘画创作的意义。黄宾虹的书法博釆众长,浑朴沉雄之中见清刚秀逸,篆书尤为人所推重。他以篆书入画,起于一笔,终于一笔,笔墨变化无穷,实得书法之助。赖少其早年对书法的美学价值未有深刻的认识,直至与黄宾虹等老一辈国画家相交,受其教诲,才逐渐懂得欣赏书法的美妙,浙悟“书画同源”的道理。由于黄、赖两人秉性各异,学书取向各有侧重。赖少其曾学郑板桥、工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邓石如、伊秉绶等名家,最终醉心子金农的“漆书”,他还临写过《石门颂》、《好太王碑》等名碑法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经过长期习练,赖少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笔画朴拙厚重,刚直不阿,字体结构宏阔坚整,金石味极浓。而他将不“婉转”、不“藏锋”的坚实笔法融入绘画中后,更锻造了雄强的个人风格。
我们可以从两人迴异的书风中,感受他们不同的艺术气质,亦正是这种秉性,使他们两人虽然拥有相同的艺术资源,但却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艺术之魅!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号宾虹、予向、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一个诗书世家,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篆刻。青年时期心系国家民族命运,曾积极参加反清活动。后来一直致力于艺术的创作、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和出版工作。
黄宾虹数十年来精研笔墨,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他的创作道路经历了三个阶段: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着重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千年笔墨传统:60至70岁以师造化为主,足迹遍及祖国名山大川,尤爱黄山,深切体会自然之“内美”;70岁以后,自成一体,其画层层积染,浑厚华滋,意态无穷,真正进入氤氳化境,使人面对其山水画时,可以“舍丘壑而观笔墨”。黄宾虹以独创的笔墨语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由他开始了中国山水画从古典传统藺现代的转化。
黄宾虹一生与广东的多位学者、画家和收藏家保持着长久深厚的友谊。20世纪初,他与粤人邓实、黄节合办《国粹学报》、神州国光社;与黄节等创办“贞社”;参与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主办的《真相画报》的编辑工作;参加潘致中、黄般若等主持的“广东国画研究会”。一时间,黄宾虹的艺术为广东画家和收藏家所热捧。黄宾虹在1928、1935年两度赴广西桂林讲学,途径粤港,与当时广东的主要画家交流切磋,对岭南画坛影响深远。
对于艺术的探索,黄宾虹常有独行无侣、曲高和寡之感。而岭南朋友的激赏给予了他莫大的鼓励和支持,直至晚年黄宾虹仍对这些好友念念不忘,书信频频。“广东入也是黄宾虹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注:见洪再新:《学术与市场:从黄宾虹与张虹的交往看广东人的艺术探索》)正因为广东学界、艺术界和收藏界极早就对黄氏艺术高度赞赏,方使留存在粵港的黄宾虹作品有上千件之多(注:此据黄大德先生的粗略统计,详见黄大德:《黄宾虹与广东画坛》(下)),当中又以早中期作品居多。
此次展出的黄宾虹作品中有早期他为粵人黄节(晦闻)(注:黄节,1873-1935,初名玉昆,字晦闻,广东顺德人。著名诗人、学者,著有《蒹葭楼诗》、《诗律》、《粤东学术源流史》、《文学史概》、《诗学》等)创作的《笺诗图》手卷(图1)。该作品虽然没有署年款,但根据黄宾虹与黄节的交往情况,以及他的签名和绘画风格,可推断作品创作的时间不晚于20世纪30年代。1912年,黄宾虹与黄节在上海成立‘贞社”,并结下深厚的友谊。《笺诗图》的绘画风格与黄宾虹送赠黄节的另一幅作品《蒹葭楼写诗图》(1912年作,广东省博物馆藏)非常相近,同属细笔山水,是黄氏早年临古时期的风格。另外还有一幅山水和一幅书法作品是黄宾虹为另一广东好友、学者李汉声(注:李汉声,1897-1949,字沧萍,广东丰顺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黄节的高足,曾任岭南大学教授)而创作。而另两幅精美的写生小品(图2、3),是黄宾虹早年经广东入广西时沿途所作。上述这些作品都是黄宾虹与近代岭南画坛渊源的明证,亦是揭示黄氏早年艺术面貌极其珍贵的艺术史料。
除珍贵的早年作品外,此次还展出了“白宾虹”和“黑宾虹”两个时期的代表之作。黄宾虹绘画发步于黄山、新安诸家,“白宾虹”时期的作品笔墨简洁疏淡,意境苍茫简远,如作品《山水图》(图4)。到了“黑宾虹”时期,黄氏融汇北宋、五代、元代诸家及石溪、龚贤等人画风而再化之,个人风格逐渐成熟。展品《庐山图》(图5)月笔 波三折,层层厚积,浑厚华滋,代表了黄氏成熟的画风。
黄宾虹的艺术风范体现了中华民族雄强内敛的精神气度,吸引了无数后学,赖少其便是其中之一。赖少其(1915-2000),广东普宁人。早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并积极响应鲁迅先生倡导的现代版画艺术运动,亦由此走上政治革命道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赖少其在上海主持华东美协的工作,开始接触老一辈国画家。他与晚年的黄宾虹相交便成为赖少其艺术创作上的一个转捩点。赖少其曾多次深情回忆他与黄宾虹的友谊。黄宾虹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真知灼见深深地影响了他,在黄宾虹的指引下,赖少其将视野重投中国传统艺术,开始系统研究中国画,他遵循了黄氏的学术理路一师古人兼师造化。他选取的临墓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黄山、新安派画家,如渐江、戴本孝、程邃、梅清等。他对这些前辈大师非常倾心,更情不自禁写下“恨晚生三百年,不能拜其为师也”,并几乎临遍了各大博物馆藏程邃的作品。谢稚柳先生曾评价赖少其已深得古人笔墨旨趣,作品达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正是这段学习经历,为赖少其日后的变法和个人风格的最终形成打下深厚的根基。
1959年,赖少其调到安徽工作,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畅游黄山。他“一入黄山便数月”,几乎画遍了黄山的每一面,每 角落。他在写生的过程中印证前人笔下的黄山奇景,体悟其笔墨经验,特别是“学习黄宾虹怎样将黄山搬上宣纸”。(注:关于赖少其对黄山写生的经验总结详见赖少其:《我画山水画》一文,载《赖少其诗文集》,1237)经过三十多年的刻苦钻研,赖少其终于厚积薄发,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因他以黄山、新安诸家为师,作品又多以黄山为题材,深得黄山神韵,因此而有“新黄山画派”之称。
1986年,赖少其定居广州,他开始了新的艺术征程——“丙寅变法”。这段时期,他走出国门,饱览世界各大博物馆的艺术珍品,特别对年轻时就十分倾慕的印象派,以及西方的现代艺术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萌发了变法的念头。更加耐人寻味的是,黄宾虹与赖少其两位大师都在衰病之年,画艺渐臻化境,疾病非但阻止不了他们的艺术步伐,反倒使他们进入了大自由的境界。黄宾虹八十多岁后几乎完全丧失视力,但胸中的意象却越强盛,其笔墨兴会淋漓;而赖少其八十岁罹患帕金森症后的作品,图像进一步简化抽象,墨彩交融,达到“大象无形”的境界。
此次展览有针对性地挑选了赖少其不同时期的作品,较为完整和系统地层示赖氏的艺术发展历程,如《雨后翡翠池》(图7)、《武夷九曲溪》等都是赖氏写生山水的代表之作。而丙寅变法之后创作的《黄山之雾》(图8)不单尽得新安派干笔渴墨之法,更将古人荒寒萧疏意境变为雄强壮伟。这一时期的探索之作还有《梦笔生花》(图9)、《迷雾》(图10)、《长剑倚天外》(图11)、《金缕银装》(图12)、《黄山石谷图》(图13)等。而赖少其八十岁后几乎完全抛开现实之形,而写心中之象,此时期的作品则有《大瀑来天外,瀑泻疑天漏》(图14)、《黄山始信峰》(图15)、《山水》(图16)等。
书画不可分割,书法在黄宾虹和赖少其两位大师的艺术世界中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宾虹常说:“不习书法,画不易高。”他一直非常强调书法对于绘画创作的意义。黄宾虹的书法博釆众长,浑朴沉雄之中见清刚秀逸,篆书尤为人所推重。他以篆书入画,起于一笔,终于一笔,笔墨变化无穷,实得书法之助。赖少其早年对书法的美学价值未有深刻的认识,直至与黄宾虹等老一辈国画家相交,受其教诲,才逐渐懂得欣赏书法的美妙,浙悟“书画同源”的道理。由于黄、赖两人秉性各异,学书取向各有侧重。赖少其曾学郑板桥、工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邓石如、伊秉绶等名家,最终醉心子金农的“漆书”,他还临写过《石门颂》、《好太王碑》等名碑法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经过长期习练,赖少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笔画朴拙厚重,刚直不阿,字体结构宏阔坚整,金石味极浓。而他将不“婉转”、不“藏锋”的坚实笔法融入绘画中后,更锻造了雄强的个人风格。
我们可以从两人迴异的书风中,感受他们不同的艺术气质,亦正是这种秉性,使他们两人虽然拥有相同的艺术资源,但却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艺术之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