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思想政治课具有其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去亲身体验、感受政治理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打开学生的求知欲,真正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一条理解社会现象,了解政治经济社会规律的途径。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将课堂的触角充分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广泛地开发课堂资源,用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高中政治课堂多元化延伸的内容
1.案例的延伸
高中政治课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来表达的,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政治课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没有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就谈不上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然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大多比较抽象、难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延伸加以引导、启发,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
2.思考的延伸
高中政治理论的学习,必须延伸到政治经济以及个人生活中,加以针对性的思考,用之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活小事,方能实现思想政治学科在促进学生思想之成熟、人格之树立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将课堂的思考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的空间,使他们有一种问题意识,让他们在问题中挑起思维的矛盾,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感悟和体验。
3.实践的延伸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将回归实践,为实践服务。当前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将实践研究引入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方法。高中政治教材中也安排了很多实践环节。如:在高二哲学常识“整体与部分关系”内容的教学中,以课后“试一试”小栏目提供的文本资源为内容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植树的活动方案。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参与实践,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二、高中政治课堂多元化延伸的原则
1.课堂延伸需为课堂目标服务
那种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变成“故事会”的做法是非常要不得的,那样就算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时也兴趣盎然,但是缺乏分析、理解、提升的环节,是无法在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层面带来效果的。因此,教师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必须充分结合课堂的目标——深刻领会教材并且进行具有个性化、创新意义的独到理解。
2.课堂延伸贴近学生生活
将高中政治课堂向学生生活延伸,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阐析政治课的理论,一方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事例跟学生密切相关,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中受益。
3.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延伸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收集了大量的延伸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展示的时机和分析的程度,都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所必须把握的。一般而言,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时机:第一,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用与课堂主题相关的小故事导入,带出课堂主题,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课堂气氛的作用;第二,理解概念时,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式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第三,设疑讨论时,教师对案例的使用,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第四,研究性学习时,当前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三、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途径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培养适当的自主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理解层面初步掌握教材的内容。新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了如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等设问小栏目等。通过生动多样的认知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生合作和多方面的交流互动等,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逐步掌握方法、提升觉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注重学科融合
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生活与哲学》一册书在知识的论证中,教材以“名言警句”的形式添加了哲学家对某一观点的具体论述。凡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诸如民间的古谚俗语、古典诗词、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都可成为“名言警句”这一概念的丰富外延。这其中,在集纳韩非子思想的《韩非子》一书里收录了许多诸如“白马非马”“郑人市履”这样的哲学命题;而刘禹锡在诗中所写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体现辩证法中发展观思想的经典诗句。因而,语文课堂的积累,对理解唯物主义哲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开发网络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而新课程改革也已把培养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资料的能力作为其中一个具体目标,同时它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增强获取、分析、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把网络资源与课本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加以整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如:学习“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分配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先由小组长对本组成员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选出有代表性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教师做出补充和点评。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强化了应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归纳等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精选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一系列富于趣味性的、时代性的事例与材料,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引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实践,实现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高中政治课堂多元化延伸的内容
1.案例的延伸
高中政治课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来表达的,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政治课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没有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就谈不上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然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大多比较抽象、难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延伸加以引导、启发,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
2.思考的延伸
高中政治理论的学习,必须延伸到政治经济以及个人生活中,加以针对性的思考,用之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活小事,方能实现思想政治学科在促进学生思想之成熟、人格之树立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将课堂的思考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的空间,使他们有一种问题意识,让他们在问题中挑起思维的矛盾,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感悟和体验。
3.实践的延伸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将回归实践,为实践服务。当前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将实践研究引入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方法。高中政治教材中也安排了很多实践环节。如:在高二哲学常识“整体与部分关系”内容的教学中,以课后“试一试”小栏目提供的文本资源为内容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植树的活动方案。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参与实践,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二、高中政治课堂多元化延伸的原则
1.课堂延伸需为课堂目标服务
那种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变成“故事会”的做法是非常要不得的,那样就算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时也兴趣盎然,但是缺乏分析、理解、提升的环节,是无法在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层面带来效果的。因此,教师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必须充分结合课堂的目标——深刻领会教材并且进行具有个性化、创新意义的独到理解。
2.课堂延伸贴近学生生活
将高中政治课堂向学生生活延伸,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阐析政治课的理论,一方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事例跟学生密切相关,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中受益。
3.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延伸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收集了大量的延伸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展示的时机和分析的程度,都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所必须把握的。一般而言,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时机:第一,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用与课堂主题相关的小故事导入,带出课堂主题,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课堂气氛的作用;第二,理解概念时,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式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第三,设疑讨论时,教师对案例的使用,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第四,研究性学习时,当前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三、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途径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培养适当的自主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理解层面初步掌握教材的内容。新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了如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等设问小栏目等。通过生动多样的认知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生合作和多方面的交流互动等,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逐步掌握方法、提升觉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注重学科融合
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生活与哲学》一册书在知识的论证中,教材以“名言警句”的形式添加了哲学家对某一观点的具体论述。凡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诸如民间的古谚俗语、古典诗词、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都可成为“名言警句”这一概念的丰富外延。这其中,在集纳韩非子思想的《韩非子》一书里收录了许多诸如“白马非马”“郑人市履”这样的哲学命题;而刘禹锡在诗中所写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体现辩证法中发展观思想的经典诗句。因而,语文课堂的积累,对理解唯物主义哲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开发网络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而新课程改革也已把培养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资料的能力作为其中一个具体目标,同时它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增强获取、分析、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把网络资源与课本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加以整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如:学习“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分配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先由小组长对本组成员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选出有代表性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教师做出补充和点评。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强化了应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归纳等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精选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一系列富于趣味性的、时代性的事例与材料,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引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实践,实现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