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动能

来源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xiao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科技日新月异。在今年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要求,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补上“三农”领域短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信息化改变社会各个方面的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必将成为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进步的新动能。
  一、信息技术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机遇
  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恰逢其时,有以下几方面优势和机遇。
  (一)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乡村网络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网民和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我国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通达比例均已超过98%,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贫困村的固网宽带覆盖率达99%,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农村网络覆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2.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8.2%,较2018年底增长3308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46.2%,较2018年底增长7.8个百分点,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5.9个百分点。从2G、3G到4G、5G,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再到人工智能,数字乡村已经逐渐发力,融入乡村生活的每个场景,也改变着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农业农村农民与城市的联通无限接近,城乡发展鸿沟在数字化的作用下渐成弥合态势。
  (二)国家政策提供了有效指导
  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和改善乡村文化公共服务都十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加强农村网络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建成一批特色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的目标,同时要求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利用互联网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互联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示范基地。
  (三)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提供了发展潜力
  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灵魂和血脉的根基所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文人们的无数千古佳句源自于乡村;稻鱼共生系统、旱作农业系统等许多先贤们为我们留下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来源于乡村;大量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优秀传统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如今仍保存在乡村。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中,乡村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作用下,必将实现裂变式发展,爆发出不可估量的潜力。
  (四)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带来了良机
  自2018年起,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专属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是传承农耕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举措。中国农民丰收节积极采取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坚持文化为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可以充分发挥节日对各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各地特色乡村文化的传承提升作用,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夯实广大农民文化自信,极大地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如今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迅速,但是城乡发展鸿沟依然存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采取相应对策解决。
  (一)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方式亟待改善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乡村文化供给建设成效显著。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末,96.8%的乡镇有图书室、文化站,11.9%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16.6%的乡镇有体育场馆;41.3%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然而,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仍然存在错位和失衡等现象,部分乡村图书室、剧场、影院、体育场存在长期闲置现象,这主要因为乡村公共文化供给缺乏差异性,而乡村文化的需求主体,正由单一的农民主体向社会多元需求主体转型。而信息技术带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的普及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在拥有海量文化资源的互联网之上,需求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更好地选择所需的公共文化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推荐算法也能更智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需求,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公共文化服务。
  (二)乡村传统文化宣传途径亟待拓宽
  当前城乡发展鸿沟依然存在,部分城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并未完全覆盖至乡村。由于地理因素,乡村文化需求主体获取文化服务成本较高,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随着互联网思维不断发展,尤其伴随着网络论坛、视频网站、直播平台等的兴起,让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下乡”和乡村传统文化“进城”变得更加便利。例如如今一些网络达人,将乡村的传统文化制成视频,将乡间优秀的文化宣传至城市,不仅在城镇带动了热爱乡村传统文化的热潮,甚至让我国的这些文化宝藏输送到国际网站,让无数外国网友为之着迷,从而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产生向往,形成了我国的文化输出。
  (三)乡村遗产文化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乡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民众保护意识薄弱、保护主体无法充分发挥保护作用等问题。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手段,不仅可以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舆论环境,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等活动,逐步扩大农业文化遗产的普及程度,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氛围;同时,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建模,可以进一步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其经济价值,通過对这些遗产价值的挖掘,将其生产的农产品注入文化内核,创立具有独特元素的品牌,提高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极大地提高遗产文化保护效益。
  三、信息技术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推进路径
  (一)推进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建设进度的要求。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借助新基建的“东风”,进一步加强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公共文化下乡、传统文化进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农民爱用、常用、易用、好用的文化服务APP,让手机成为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工具。统筹推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利用,建立乡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二)加强乡村复合型人才培养
  围绕改善乡村公共文化主题,建立乡村“文化达人”人才库,发掘本地深入了解乡村传统文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才,利用新媒体学习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宣传乡村传统文化服务;实行新型文化乡民培育工程,培养既热爱乡村公共文化,又能熟悉运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手段的复合型人才,打造高素质文化服务队伍。
  (三)丰富乡村传统文化内涵
  乡村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内涵十分丰富: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因此,要将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讲好中国乡村文化故事,形成新型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展现其风采和魅力,不断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
  (四)充分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平台
  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坚持文化为魂,充分融入信息化元素,是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是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丰收节启动了丰收历史文化数字保护工程,运用数字化理念和手段,保护传承各地各民族历史文化,推动优秀农耕文化以鲜活的形态融入城乡居民生活。因此,通过充分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效应,深化实化节庆内容,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可以进一步提升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其他文献
摘要:为筛选NaC1胁迫对葡萄影响的主要指标,建立评价葡萄抗盐性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以沙培1年生‘达米娜’葡萄自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6个浓度NaCI胁迫10天后,葡萄根系和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H202含量、抗氧化酶(SOD、CAT、POD、APX)活性、植株新梢长度和总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NaC1浓度的升高,根系和叶片相对电导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片超氧阴离子产
期刊
摘要:为了解决当前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模式下农机社会化公共服务供求不足,本研究基于赣粤两省粮食种植户的调研,运用多元Probit模型分析方法,探讨影响粮农农机化服务购买需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村交通条件对粮农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户主职业、实际耕地面积对粮农社会化服务需求呈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
期刊
摘要:扩大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对促进小麦供给侧改革、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河南等省农户、农业企业和农业部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现状,指出存在着专用小麦供应不足、育种工作和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力度不够、规模化种植和单种单收水平较低、企业农户联结松散、优质不优价没有根本解决、收储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研究推广良种及配套技术,推进规
期刊
摘要:园林植物造景也被称为“软景”设计,作者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和对南北方若干小区植物现状的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福州市和秦皇岛市2个新建的居住小区作为对象。通过对这2个小区植物景观进行全面分析,以小见大,阐述了南北方植物造景存在的5点差异,并且简单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3个原因。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使从事植物造景的工作者、景观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南北方植物造景存在的差异,对以后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园林植
期刊
摘要:全面推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国家对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了配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快速发展,作为辽宁省主力农业院校的沈阳农业大学,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为目标,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进行了探索。通过一系列改革将实践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有利地推进了学生创新
期刊
摘要:在《清华大学“百村调查”——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南庄村4个自然村进行调查和走访,对南庄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分析了该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状况、流转原因以及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国内其他地区的土地流转实践以及相关文献提出具体解决措施,认为只有将土地产权明确,结合市场机制以及土地中介机构的帮助,并通过国家提供便利的制度
期刊
摘 要:为明确40%甲基硫菌灵·嘧菌环胺悬浮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效果,以40%甲基硫菌灵·嘧菌环胺悬浮剂为供试药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0%甲基硫菌灵·嘧菌环胺悬浮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有效地控制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生。根据试验结果,建议该复配剂适宜的田间有效成分使用量为133.3~200 mg/kg(2000~3000倍),不产生药害,对人畜安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建设生态校园,更好地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对闽江学院大学城校区内园林植物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园园林物种多样性符合生态校园建设的需要,有园林植物146种,隶属于57个科,棕榈科植物最多,有14种,其次是桑科植物,有9种;乔木:灌木为64:43,地被58种,竹子5种;乡土植物49种,占树种总数的33.56%;抗污染树种有60种,占树种总数的
期刊
在当前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村庄的老旧化、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给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提升带来了困难。因此,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将其作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节约盘活土地资源、弥补乡村振兴短板的重要手段,如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合村并居”是农民集中居住的一种模式,今年被一些地方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大力推广运用,让这个已经开展多年的政策成为当下社会议论的焦点,社会各界
期刊
摘 要:以淄河源郊野公园为例,深入分析其自然、人文背景,以乡土景观规划为切入点,通过提炼自然、人工和非物质形态3类乡土景观元素,总结郊野公园中的乡土景观元素表达的思路,创造优美的极富地域特色的郊野风光,以期为郊野公园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乡土景观;乡土景观元素;郊野公园;淄河源郊野公园;表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989  Study on 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