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学校多年开展“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经验,提出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开展“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应从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开展“挑战杯”竞赛,同时避免竞赛的功利化,最后阐述了如何发挥组织优势,务实做好创新创业工作。
【关键词】挑战杯;创业计划;素质教育
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的一项重点工作,早在团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陆昊同志就明确指出,全团要高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旗帜,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也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中说,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把服务青年创业就业作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工作。激励青年创新创造,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挑战杯”竞赛等活动。回顾多年学校举办“挑战杯”竞赛的经验,提出以下思考:
一、充分认识到“挑战杯”竞赛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高等教育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而大学生是最具潜在优势的创业者。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师范院校加强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师范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精神,还会通过其知识的传承和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将创业教育灌输到各大中小学师资队伍中。1
二、从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开展“挑战杯”竞赛
我校上一任校长刘新成教授曾指出,参与意识和热衷于科学研究的精神,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一部分,今后要把“挑战杯”作为推动学校学风改进的抓手。他希望学生工作者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导向作用,和任教老师一起,踏实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并指出,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看有多少博士点和杰出人才,而是看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学生。
现任校长宫辉力教授也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二是要以“挑战杯”竞赛为突破口,着力培养青年创新能力。三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采取多元化的激励评价机制,并注重各项政策落实。他希望大家以受到表彰的个人和单位为榜样,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中进一步提升我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三、“挑战杯”竞赛应避免功利化倾向
原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李小豹曾指出,竞赛应避免功利化倾向。不能像有的学校花费很大财力物力,只注重包装一两件可能获奖的项目,或者只注重对极少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而违背了“挑战杯”培养广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宗旨。
的确,竞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对大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中也有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及其获奖情况。因此,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学校对获奖学生予以学分、奖金等激励实属正常。但学生为了学校名誉而赛的心态却逐渐淡化,一些学生更看重评奖加分、奖金等功利。因此,学校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恰到好处,应防止其成为遴选人才的固定标准,应与保研等学生核心利益脱钩,不惟功利,只惟能力和素质,防止功利化倾向。2
四、发挥组织优势,务实做好创新创业工作
(一)职能融合,发挥凝聚力优势
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积极联系专业导师指导作品,联系专家选拔挖掘有潜力的作品,申请创新创业专项基金,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以校学生科技协会为抓手,联合院校两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合会、志愿者中心等学生组织,支持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发展,通过讲座、论坛、展览、沙龙等形式,积极做好挑战杯的宣传动员工作,在校园里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并延伸到大一新生,为挑战杯竞赛洒下希望的种子。
(二)工作结合,发挥号召力优势
把挑战杯工作和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和人才培养、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组组方广泛号召力,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号召广大同学大力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朝气,有效增强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创造能力、迸发创造活力。
同时对待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方式:对低年级学生注重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造热情,开展以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为目的活动;对高年级学生开展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各项活动;同时积极挖掘、鼓励、扶持一批骨干学生出高水平的成果,鼓励进行成果孵化和创新创业的实践。
(三)资源整合,發挥影响力优势
“挑战杯”不是少数学生参与的精英赛事,而是学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不能只顾眼前,单纯地追求某件作品、某次比赛的成败得失,而是把人才培养效益作为衡量“挑战杯”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这就必然要扩大“挑战杯”竞赛的群众基础,再次应努力做到两个“力争”:整合组织资源,深入院系调研,通过支部会议、主题团日,力争把创新创業工作做到每一个支部,覆盖每一名团员;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微信报、微活动、微广播、微视频、微博大屏幕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力争让创新创业信息覆盖到每一名学生的手机。
参考文献:
[1]我国师范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策略,王建仙,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 年16期.
[2]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丁三青,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关键词】挑战杯;创业计划;素质教育
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的一项重点工作,早在团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陆昊同志就明确指出,全团要高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旗帜,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也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中说,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把服务青年创业就业作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工作。激励青年创新创造,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挑战杯”竞赛等活动。回顾多年学校举办“挑战杯”竞赛的经验,提出以下思考:
一、充分认识到“挑战杯”竞赛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高等教育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而大学生是最具潜在优势的创业者。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师范院校加强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师范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精神,还会通过其知识的传承和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将创业教育灌输到各大中小学师资队伍中。1
二、从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开展“挑战杯”竞赛
我校上一任校长刘新成教授曾指出,参与意识和热衷于科学研究的精神,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一部分,今后要把“挑战杯”作为推动学校学风改进的抓手。他希望学生工作者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导向作用,和任教老师一起,踏实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并指出,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看有多少博士点和杰出人才,而是看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学生。
现任校长宫辉力教授也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二是要以“挑战杯”竞赛为突破口,着力培养青年创新能力。三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采取多元化的激励评价机制,并注重各项政策落实。他希望大家以受到表彰的个人和单位为榜样,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中进一步提升我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三、“挑战杯”竞赛应避免功利化倾向
原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李小豹曾指出,竞赛应避免功利化倾向。不能像有的学校花费很大财力物力,只注重包装一两件可能获奖的项目,或者只注重对极少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而违背了“挑战杯”培养广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宗旨。
的确,竞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对大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中也有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及其获奖情况。因此,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学校对获奖学生予以学分、奖金等激励实属正常。但学生为了学校名誉而赛的心态却逐渐淡化,一些学生更看重评奖加分、奖金等功利。因此,学校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恰到好处,应防止其成为遴选人才的固定标准,应与保研等学生核心利益脱钩,不惟功利,只惟能力和素质,防止功利化倾向。2
四、发挥组织优势,务实做好创新创业工作
(一)职能融合,发挥凝聚力优势
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积极联系专业导师指导作品,联系专家选拔挖掘有潜力的作品,申请创新创业专项基金,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以校学生科技协会为抓手,联合院校两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合会、志愿者中心等学生组织,支持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发展,通过讲座、论坛、展览、沙龙等形式,积极做好挑战杯的宣传动员工作,在校园里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并延伸到大一新生,为挑战杯竞赛洒下希望的种子。
(二)工作结合,发挥号召力优势
把挑战杯工作和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和人才培养、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组组方广泛号召力,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号召广大同学大力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朝气,有效增强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创造能力、迸发创造活力。
同时对待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方式:对低年级学生注重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造热情,开展以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为目的活动;对高年级学生开展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各项活动;同时积极挖掘、鼓励、扶持一批骨干学生出高水平的成果,鼓励进行成果孵化和创新创业的实践。
(三)资源整合,發挥影响力优势
“挑战杯”不是少数学生参与的精英赛事,而是学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不能只顾眼前,单纯地追求某件作品、某次比赛的成败得失,而是把人才培养效益作为衡量“挑战杯”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这就必然要扩大“挑战杯”竞赛的群众基础,再次应努力做到两个“力争”:整合组织资源,深入院系调研,通过支部会议、主题团日,力争把创新创業工作做到每一个支部,覆盖每一名团员;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微信报、微活动、微广播、微视频、微博大屏幕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力争让创新创业信息覆盖到每一名学生的手机。
参考文献:
[1]我国师范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策略,王建仙,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 年16期.
[2]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丁三青,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