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女性的情爱价值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而“五四”后更有不少文学作品写新女性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然而,这些众多的新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和在追求婚姻幸福路上的表现都不尽相同。
【关键词】 五四运动;爱情;婚姻;封建思想;个性解放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封建社会始终是男权和父权占主导地位,女性趋于对男性的依附和对于父权的认同,失去自我。诚然,在那个时代枷锁的束缚和传统宗法制度的压迫下,女性的反抗意识只能化为泡影。
五四之后的作家受五四文学思潮的影响,他们笔下被压迫的女性被塑造成为独立自主、个性解放、极度叛逆的新女性。1923年12月,鲁迅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做了《娜拉出走怎样》的著名演讲,在这场讲演中,他清醒地提出了“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命题。鲁迅在演讲中一针见血地说: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后来有了第三条路,就是参加革命。
而在丁玲的作品里,把鲁迅的两条路具体化了。一条是回来,回到旧的社会制度里,接受旧的制度对她们的安排。她的《在暑假中》那些原本奉行独身主义的女性,其中不乏有最后服从父母安排的,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重新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另外一条路就是堕落。鲁迅曾经说过: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醒来之后发现无路可走。丁玲笔下的女性就是冲破封建的礼教,五四精神下的觉醒者,但是现实又令她们失望、彷徨和痛苦。在《阿毛姑娘》里尤为突出。“阿毛从小就生长在那荒僻的山谷…没有事物可以使她一想到宇宙是不止就限于在她谷中的,也没有时间让她一用她生来便如常人一样具有的脑力,所以她竞在那和平的谷中,优游的度了那许多时日。像《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已经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典型形象之一,甚至已经被符号化了”。丁玲认为,只有当女性个体意识与社会整体意识的觉醒同步进行时,女性的解放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作为推动历史前进合力中的一支强劲力量,有了与男人平起平坐的权力。
鲁迅的《伤逝》中,子君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女性的形象。她受过“五四”新思潮洗礼,接受了个性解放思想,勇敢地反叛封建家庭和传统礼教,与涓生热烈地相爱,面对封建旧势力的逼迫毫不退让,大胆地与涓生同居,表现出了五四新知识女性反抗封建传统、追求新生活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而她只是对婚姻自主的肤浅意义理解,并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所追求的“爱”从骨子里仍然是中国传统女性所渴求的那种“归属”感,没有妇女要经济独立的思想,其反抗具有局限性。自由的婚姻是她的最高理想,当这个理想实现后,她所作的就是倾力维护它,并逐渐变得狭隘、庸俗,以致与涓生的爱情出现了裂痕。我认为子君的爱是盲目的爱,而涓生在矛盾纠结中展现给我们的是男性在爱情婚姻中不成熟极不负责任的一面。鲁迅正是通过子君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势力对妇女的压迫的惨重,并深刻揭示了个性解放不是妇女解放的最终道路。
同样是反抗命运的女子,相对于子君而言白流苏就比较透彻。在《倾城之恋》里,张爱玲塑造了白流苏这个不同于一般的女子形象,她是个单身女人,而且是个离了婚的单身女人。她的离婚就是她对命运的第一次反抗。钱钟书在《围城》里说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也说了,“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当白流苏发现自己在那不是家的家中无法呆下去的时候,毅然把生活的希望由求助家人转向了自己。依靠自己是生命在这刻发出的呐喊,是生的本能的呼喊。因此当范柳原在她的生命中出现时,她觉得她有了新生的希望,为了得到这份希望,她懂得执著和忍耐,擅于把握分寸,进退得当,最终铸成了她和范柳原的婚姻。诚然,在旁人看来,这只是一段无爱的婚姻,白流苏追求的是物质的保障,范柳原追求的是精神恋爱,他们的结合应归结为时代动乱的巧合,但我很赞赏白流苏,从不勾心斗角,是一个为自己而活的女人。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她不愧为女性强者,她凭借勇气、毅力和聪明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尽管这胜利中夹杂着悲哀。但在她那平静而不平淡的生命体验中,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生命的坚韧执著,看到她在面对婚姻爱情不如意时所表现出的豁达与坚强。这一点也是子君所缺少的。
《伤逝》中子君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男权社会的黑暗、涓生的冷漠和遗弃是主要的,但子君自身的原因也不可忽视,她身上仍然保留了许多旧式女子的弱点,比如目光短浅,只把恋爱结婚当成唯一的追求目标,而忘记了其他的人生要义,因而变得平庸起来。同时,她对男权社会的本质没有认识,没有坚持女性的独立人格,而随时扯着涓生的衣襟,将宝押在男性身上,因而她最后遭到男性的遗弃就在所难免。鲁迅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和涓生这两个主人公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精神上羸弱的一面。杨际泰谈“医学之要有三:曰理,曰法,曰方。三者俱精,方可为济世之医人也。”医师同教师,一者医肉体之病,一者便医灵魂之疾。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医的便是国人的灵魂之疾。
苏童认为:娼妓渴望幸福生活并没有什么错,更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认为,造成秋仪和小萼的悲剧人生命运的原因,既有她们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现实原因。秋仪和小萼追求幸福生活时,缺乏独立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好逸恶劳,使得她们走入人生的歧途,并一错再错,不可自拔,可见她们追求幸福的方式错了。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中国旧社会要求妇女遵循三从四德,禁锢妇女思想,逐渐形成了中国妇女保守,软弱的特点,行动、思想上都不能独立,有很强的“依附性”。秋仪和小萼的“靠男人”的观点,正是受到此影响。秋仪和小萼勇敢地去追求幸福的想法,在当时已经算是先进的了,但无奈的是当时社会给与她们的生存和发展(下转第270页)
(上接第266页) 的空间太小了,加上她们自身的弱点,她们只有选择堕落。后来这条路走不通后,她们还是回到了最原始的想法——靠男人,这种想法和其产生的做法造成他们最后的人生道路的不顺。也许我们会不禁发问:到底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自己造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的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其生存空间仍然受到限制。这与封建社会几千年所留下来的封建残余思想是分不开的。现代女性到底怎样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值得引起足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魏梓轩;从五四知识分子的婚恋看五四时期的人性解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
[2] 张文娟;五四文学中的女子问题叙事[D];吉林大学;2008.
[3] 杜平;试论“五四”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困惑[D];吉林大学;2008.
【关键词】 五四运动;爱情;婚姻;封建思想;个性解放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封建社会始终是男权和父权占主导地位,女性趋于对男性的依附和对于父权的认同,失去自我。诚然,在那个时代枷锁的束缚和传统宗法制度的压迫下,女性的反抗意识只能化为泡影。
五四之后的作家受五四文学思潮的影响,他们笔下被压迫的女性被塑造成为独立自主、个性解放、极度叛逆的新女性。1923年12月,鲁迅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做了《娜拉出走怎样》的著名演讲,在这场讲演中,他清醒地提出了“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命题。鲁迅在演讲中一针见血地说: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后来有了第三条路,就是参加革命。
而在丁玲的作品里,把鲁迅的两条路具体化了。一条是回来,回到旧的社会制度里,接受旧的制度对她们的安排。她的《在暑假中》那些原本奉行独身主义的女性,其中不乏有最后服从父母安排的,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重新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另外一条路就是堕落。鲁迅曾经说过: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醒来之后发现无路可走。丁玲笔下的女性就是冲破封建的礼教,五四精神下的觉醒者,但是现实又令她们失望、彷徨和痛苦。在《阿毛姑娘》里尤为突出。“阿毛从小就生长在那荒僻的山谷…没有事物可以使她一想到宇宙是不止就限于在她谷中的,也没有时间让她一用她生来便如常人一样具有的脑力,所以她竞在那和平的谷中,优游的度了那许多时日。像《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已经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典型形象之一,甚至已经被符号化了”。丁玲认为,只有当女性个体意识与社会整体意识的觉醒同步进行时,女性的解放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作为推动历史前进合力中的一支强劲力量,有了与男人平起平坐的权力。
鲁迅的《伤逝》中,子君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女性的形象。她受过“五四”新思潮洗礼,接受了个性解放思想,勇敢地反叛封建家庭和传统礼教,与涓生热烈地相爱,面对封建旧势力的逼迫毫不退让,大胆地与涓生同居,表现出了五四新知识女性反抗封建传统、追求新生活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而她只是对婚姻自主的肤浅意义理解,并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所追求的“爱”从骨子里仍然是中国传统女性所渴求的那种“归属”感,没有妇女要经济独立的思想,其反抗具有局限性。自由的婚姻是她的最高理想,当这个理想实现后,她所作的就是倾力维护它,并逐渐变得狭隘、庸俗,以致与涓生的爱情出现了裂痕。我认为子君的爱是盲目的爱,而涓生在矛盾纠结中展现给我们的是男性在爱情婚姻中不成熟极不负责任的一面。鲁迅正是通过子君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势力对妇女的压迫的惨重,并深刻揭示了个性解放不是妇女解放的最终道路。
同样是反抗命运的女子,相对于子君而言白流苏就比较透彻。在《倾城之恋》里,张爱玲塑造了白流苏这个不同于一般的女子形象,她是个单身女人,而且是个离了婚的单身女人。她的离婚就是她对命运的第一次反抗。钱钟书在《围城》里说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也说了,“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当白流苏发现自己在那不是家的家中无法呆下去的时候,毅然把生活的希望由求助家人转向了自己。依靠自己是生命在这刻发出的呐喊,是生的本能的呼喊。因此当范柳原在她的生命中出现时,她觉得她有了新生的希望,为了得到这份希望,她懂得执著和忍耐,擅于把握分寸,进退得当,最终铸成了她和范柳原的婚姻。诚然,在旁人看来,这只是一段无爱的婚姻,白流苏追求的是物质的保障,范柳原追求的是精神恋爱,他们的结合应归结为时代动乱的巧合,但我很赞赏白流苏,从不勾心斗角,是一个为自己而活的女人。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她不愧为女性强者,她凭借勇气、毅力和聪明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尽管这胜利中夹杂着悲哀。但在她那平静而不平淡的生命体验中,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生命的坚韧执著,看到她在面对婚姻爱情不如意时所表现出的豁达与坚强。这一点也是子君所缺少的。
《伤逝》中子君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男权社会的黑暗、涓生的冷漠和遗弃是主要的,但子君自身的原因也不可忽视,她身上仍然保留了许多旧式女子的弱点,比如目光短浅,只把恋爱结婚当成唯一的追求目标,而忘记了其他的人生要义,因而变得平庸起来。同时,她对男权社会的本质没有认识,没有坚持女性的独立人格,而随时扯着涓生的衣襟,将宝押在男性身上,因而她最后遭到男性的遗弃就在所难免。鲁迅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和涓生这两个主人公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精神上羸弱的一面。杨际泰谈“医学之要有三:曰理,曰法,曰方。三者俱精,方可为济世之医人也。”医师同教师,一者医肉体之病,一者便医灵魂之疾。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医的便是国人的灵魂之疾。
苏童认为:娼妓渴望幸福生活并没有什么错,更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认为,造成秋仪和小萼的悲剧人生命运的原因,既有她们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现实原因。秋仪和小萼追求幸福生活时,缺乏独立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好逸恶劳,使得她们走入人生的歧途,并一错再错,不可自拔,可见她们追求幸福的方式错了。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中国旧社会要求妇女遵循三从四德,禁锢妇女思想,逐渐形成了中国妇女保守,软弱的特点,行动、思想上都不能独立,有很强的“依附性”。秋仪和小萼的“靠男人”的观点,正是受到此影响。秋仪和小萼勇敢地去追求幸福的想法,在当时已经算是先进的了,但无奈的是当时社会给与她们的生存和发展(下转第270页)
(上接第266页) 的空间太小了,加上她们自身的弱点,她们只有选择堕落。后来这条路走不通后,她们还是回到了最原始的想法——靠男人,这种想法和其产生的做法造成他们最后的人生道路的不顺。也许我们会不禁发问:到底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自己造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的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其生存空间仍然受到限制。这与封建社会几千年所留下来的封建残余思想是分不开的。现代女性到底怎样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值得引起足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魏梓轩;从五四知识分子的婚恋看五四时期的人性解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
[2] 张文娟;五四文学中的女子问题叙事[D];吉林大学;2008.
[3] 杜平;试论“五四”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困惑[D];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