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成长路径优化研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man_s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我成长是指大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综合利用多种技能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培养自身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和方向,为获取更高层次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而采取的行动。文章从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的特点,指出大学生在自我提升过程中必须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且从构建自主管理模式、建立自我完善机制、拓展自我发展路径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自我成长路径优化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成长;路径分析;目标定位;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0-0143-03
  自我成长是人在打破自身固有优势和行为习惯、保持积极开放学习心态和行动、形成良好交流沟通和信息共享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自我学习、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使大学生切实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中改进,这其中尤为重要的原则是强化自我教育。同时,大学生正经历着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全新变革,应对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现实压力,因而要始终将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上,在大学生涯中不断锤炼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我,多途径、全方位地促进自我成长,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中提升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并逐渐清晰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一、大学生自我成长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学习能力
  从人生入学伊始到开启大学里程之前,大学生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综合评价体系之中,个人自主性、主动性学习动力不强。一旦踏入大学校门,面对自主、开放、自由、多元的大学教育环境,大学生短期内容易出现不会学习、不懂学习等现象或问题,在长期过程中极易出现学习兴趣弱化、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等多种现象,使得部分大学生感到自己学习能力明显下降。学习能力除了由注意力、觀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构成以外,还包括空间知觉能力、感觉综合能力等,如图1所示。在大学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急需从“老师赶、家长追”的被动式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将提高观察力、思维力作为首要条件,不断培养空间知觉能力、感觉综合能力等能力,才能满足大学教育阶段综合能力素质形成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因此,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予以强化和鼓励:其一,强化学习意识,要具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决心和定力,在学习中既要打牢专业基础,还要学会触类旁通,从点滴做起,真正做到想学、真学、能学;其二,优化学习方法,转变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形成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学习目标体系,真正做到会学、学好;其三,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相衔接的重要阶段,学生要在注重参与正常教学计划、社会实践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以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其四,现代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新视觉、新体验、新感受,同样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因而大学生要注重紧盯知识前沿,全要素地学习本学科以及相关或相近学科领域知识,着力打造适合自身的知识体系。综上所述,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要从大学入学前后学习思维入手,区分班次、区分专业、区分层次,合理设置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二)实践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增长才干,以求更好地指导实践。英国著名教育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体会才能获得的处世智慧。”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一环,但所学知识是否能较好地转变为技能、升华为才干,这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实践过程。通常来讲,实践能力要在特定的实践动机前提下,准确设定个人能力发展目标,找准社会岗位能力需求,区分设定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情景实践能力等的具体内容,以期实现由大学校园向社会集体融入的快速转变。此外,在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应兼顾个人与同事、合作伙伴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个人在团队中的合作意识,工作谋划能力信息获取、分析、处理能力,以及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能力。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还应兼顾专业(基础)知识、跨学科知识、基本(综合)技能等。在情景实践能力培养上应兼顾行业发展分析能力、实践目标规划能力、工作计划执行能力、应急突发处置能力、过程检讨反思能力等的培养。基于对实践能力的综合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实践能力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是丰富、完善、发展大学生个人能力,满足自我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升华为才干的有效途径。
  (三)创新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世界风起云涌的科技变革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前沿,大学生须依托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保障,打破自身知识体系障碍或限制,运用创新精神指导学习实践,从而丰富和发展个人能力素养。第一,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创新思维能力。任何一个学生个体,因知识储备量不同,其新思想产生的可能性不同,其创新能力也将不尽相同。要从根本上实现创新,就必须以学习兴趣为牵引,注重多元化学习、多学科交叉,形成知识结构交叉互补、知识体系相互融合,进而增大知识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第二,要合理运用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每一名大学生所独具的优势和特长,其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所起的作用非常强大,是创新能力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三,要具有强大的创新实践能力。要创新,即意味着可能有失败或挫折。因而,要凭借个人独到的理论观点、学术见解,依托大学各类平台和资源,积极将自己的灵感、思维火花付诸实践,全力以赴地检验自身学习效果、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可见,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自我成长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大学教育实践的集中体现,更是其适应社会建设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自我成长路径优化的基本思路
  每一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通过大量的时间积累和深厚的知识沉淀来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漫长的、上升的动态过程。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学理论的快速更新,给大学的讲授、视听、学习、实践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变革和深刻影响,因而必须把握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本质规律,构建一个自我主导、内涵式发展的成长路径,进而形成大學生成长的新动能。
  (一)构建自主管理模式
  大学是一个完全自主式的学习环境,但从现实来看,大学生在入学伊始时普遍存在自主管理能力偏弱的问题,尤其是在自由、开放的生活条件下更加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或动力。因而,要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首要解决的是自主管理问题。一是要正视大学学习面临的挑战。学生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已经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具备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或能力,而是要把自己放在大学内部、各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相比较,积极借助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进行学习、取得进步,从而更有效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或专业特长,并为之努力且付诸实践。二是要正视大学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学生须更好地掌控自己,主动转变以往的学习生活态度,把同一班级或年级的“学霸”,甚至是自己的师长设置为“参考点”,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环境对人的影响关系,持续提升自我内在管理能力。三是要正视大学学习动机的变化。入学伊始,大学生应结合自身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综合师长们的意见合理设立近期、中期、长远目标,将自身学习动机、成长动机融入各阶段目标之中,全过程地做到目标牵引,从而在学习之中获得成长的乐趣。
  (二)建立自我完善机制
  大学课程设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因学生自身条件差异、学习背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不同,急需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学习成长机制。一是要打破专业或班级限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吃不饱、吃撑了、难消化”的突出问题,通过个人主动申请、合理设置课程教学进度和教学量,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学得更多、更好。二是要建立教学与实践融合制度,从教学来看,学生要把自己带入、融入每个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验试验带动自我学习,摆脱“教一步走一步”的特定模式,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大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持续培养创新精神。三是要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指向,在每个阶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知识兴趣点和专业课程,同时避免目标设置过大、内容要求过细,以求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里取得新进展。
  (三)拓展自我发展路径
  大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占领一席之地。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是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学习能力强的人,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做什么总是领先别人一步或者许多步。但思维上的领先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领先”,这些都需要付诸实践。一是要将自己置身于整个年级之中,通过与众多同级、高年级同学的学术交流,获得新思想、新感想、新思路,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拓宽自己的专业视界。二是要将自己置身于整个大学之中,通过参加多元化教学活动、学术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进一步提高自省能力、好奇心和容错能力,为适应社会做好铺砖垫石的准备。三是要将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之中。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社会资源参差不齐、信息内容标准不一等现实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辨能力,从中选取出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具有良好前景的长远奋斗目标,来引导自己向前迈进,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三、对大学生自我成长路径优化的意见与建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教育以及个体间的教育。因此,自我教育作用的彰显,重在优化创新自我教育的路径。具体建议如下:
  (一)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大学教育
  大学生要从大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正视知识、学历、才华等外化因素,把自己真正具有竞争性的资本——学习能力完全展现出来,广泛涉猎涵盖专业领域之外的多学科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夯实知识储备根基,不断从多个方面强化自身能力。首先要做到从身心上完全投入大学学习之中,在身体上逐步适应适度宽松的课堂教学,在心理上逐步适应适度自由的日常管理,始终保持一个积极的身心状态,参与大学期间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其次,从思想上要有“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和敢于挑战的攻坚意识,摒弃“进了大学就等于进了百宝箱”等传统观念,转而立足现有条件筑基础、强内功,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第三,在学习中要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习作为思考的重要前提,在学习中更要有质疑、求佐证、解难题,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为更好地学习提供一个个重要契机。
  (二)筑牢根基,搭建自我成长阶梯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在学校里度过的黄金时期。大学最独特的功能在于,通过教育和辅导,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它使年轻人变得善于思考而且思维开阔,同时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每一名大学生都要全面分析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以此为坐标原点再出发,按照学年划分制订阶段目标、学习任务和考核指标,促使专业学习与拓展学习相融合、基础理论与实践理论相结合,让自己能沉浸在知识海洋里,真正地学进去、深下去、钻下去,做到触类旁通、刨根问底,用有效的时间学更多的知识,增长知识储备基数,为自己搭建一支坚实、稳固的成长阶梯。
  (三)注重实践,增强知识素养和才干
  通过多种努力学习到的知识,我们不能将它“束之高阁”,而要与实践体系更好地接触、结合与发展。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实践课程偏少、动手能力偏弱等问题尤为突出,已严重影响大学教育的实效。为此,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从内心接受实践教育、在行动上落实实践要求、在教学中完全投入实践活动,运用实践结论反馈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培养自己独到的分析能力,丰富知识阅历,形成独特的知识优势。同时,大学生在实践中要更加注重将知识上升为才干这一关键点,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满足于仅仅掌握某一项或某一方面的技能,在实践中还须持续举一反三、反复实践、全面总结,这样才既培养了实践精神,也为将技能升华为才干做好各项准备。   (四)富于创新,敢于攀登领域制高点
  从知识到实践、从技能到才干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其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大学生站在知识获取的快车道上,实现“弯道超车”,首要的是有创新力。创新能力强弱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强弱有着直接的关联。因而,大学生须紧盯本专业、本学科、本领域的理论前瞻或科技前沿,围绕学习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独立自主地寻求解决方法或路径,及时总结和思考其中蕴涵的来龙去脉,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想得更多、更深、更远,在实践摸索中逐步攀登研究领域的制高点。
  四、结语
  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不仅仅是以完成大学学业为必要条件,而是要站在“如何培养自己”角度去思考问题。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延续影响,大学生自我革新、自我适应的能力不强,未能较为有效地适应现代教育体系变革和社会能力素质需求。因此,我们从自主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立场出发,紧贴现代大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提出了转观念、深学习、重实践、敢创新的成长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完成学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公报,2018(9):18-24.
  [2] 李艳霞. 大学生自我认知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6(17):63-64.
  [3] 黄平. 基于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成长导向的职业指导实效性研究[J]. 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3):73-74+78.
  [4] 郭玉良. 基于学生发展目标下的大学公共环境构建[J]. 中国高等教育,2016(10):33-35.
  [5] 朱倩倩. 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自我概念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20-06-11
  [作者简介]王红艳(1985-)女,甘肃天水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光化学,界面反应方法学,光电催化等。通信作者:焦桓(1968-),女,陜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固体无机材料、稀土光谱学、照明、显示与新能源发光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产学协同育人通过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参与主体之间按既定规程进行合作与交流,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需要明确产学合作背景下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与目标,构建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保障机制来实现该教学体系
[摘 要]中国城市建设史是目前国内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主干课程之一,研究和学习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线索,正确继承优秀城市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阐述了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地方特色的视角,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结合学校所在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烟台的城市发展和特色,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引导学生了解地区环境、加
[摘 要]马克思把时间上升到社会历史实践的高度,认为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将时间与人的劳动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结合起来,认为时间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形成了“历史唯物论”的科学时间观。这一深邃思想的理性光芒,在今天仍然是我们行动的灯塔,指导人们科学认识时间,珍惜时间,唤醒人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人文情怀,有着十分现实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时间;哲学内涵;实践主
[摘 要]高校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是关系到学校、学院、学系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的关键变革,福建农林大学根据学校区位优势与办学特色,结合福建省“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以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切入点,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为重点,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文章通过对学校职能、学院职能、学系职能、校院系关系四个方面的研究,探索出学院发展关键因素,构建了学校政策指引、学院中心主体、学系贯彻实施的
[摘 要]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是一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技能应用培养的专业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当前主要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教材,虽然在知识层面上符合教学需求和目标,但在激发兴趣、开发潜能和突出专业特色等方面体现不出优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整合授课内容,因材施教,引入适合学生基础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新方式新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新型创新教学方式,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课
[摘 要]专业认知教育是高校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双万计划”的实施对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分析了学生专业认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把握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期,坚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个主要阵地,凝聚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三股重要力量,搭建高低年级朋辈交流平台、校企合作就业指导平台、新媒体网络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的专业认知教育实施策略,以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实效。  [关键词]双万
[摘 要]中国石油文学概论可作为石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教材上篇从中国石油文学发展角度来分析,主要包括石油文学的发展历程、石油文学的精髓、石油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石油文学批评、石油文学的意义和影响等五个方面;下篇从题材来分析,主要涵盖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影视剧等五种不同题材的作品。该课程采用对接式课堂教学+油田采风+创意写作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通过构建课
[摘 要]英语中的“v?ing+n”结构应用广泛,引发外语界学者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的“v?ing+n”结构,文章通过16个例句,分析了英语“v?ing+n”结构的句法功能。在英语句子中,“v?ing+n”结构可作主语、表语、介词的宾语、状语、宾语补足语,但因“v?ing+n”结构中的v?ing,既可视为现在分词,又可视为动名词,由此导致“v?ing+n”结构用作句子的主
[摘 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外语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转向外语教育,而这一转变的实现需要以语言向话语的转向为前提。传统语言观过于强调学习者对于语言系统规则的精确掌握,而大大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话语意义建构者的主体身份;话语观认为语言无法脱离社会、历史、文化、个人体验等具体语境传达意义。不同文化与民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本质上是不同意识形态框架之间的博弈与磋商,外语教育在关注抽象语言规则科学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