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就业是近几年来音乐教育体制改革中十分受关注的问题,音乐实践问题也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浮出水面。本文就音乐实践环节对就业问题的影响提出了几点看法,并对音乐实践的发展方向做了简单构想。
【关键词】 高师音乐实践 就业问题
学以致用是几千年来对教育实践应用环节的首推理念,学与用毫无疑问的维系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如今高校就业与高校教育培养却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学校学到的东西与就业所需相差甚远,这让高校、学生、社会三者陷入了比较尴尬的供需关系中。高师音乐教育是从国家扩招政策之后迅速崛起的专业,许多学校的招生规模远远超出了正常接受能力的范围,相比之下学生质量下滑,就业压力大,成了艺术生花费高昂学费后无奈的现状。用什么来缓解这种局面,让音乐这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成就这些学生借以立足生活的梦想呢?音乐实践是一条打开梦想之门的捷径。
1 音乐实践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歌德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我们所进行相关问题的数据调查中,针对音乐实践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所带来的影响,学生认为音乐实践应该必修的占95%;認为音乐实践可以转换思维方式,更全面的分析问题的占98%。因此,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学生实践后的总结都对音乐实践的积极作用持以肯定态度。那么音乐实践是怎样完成对学生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呢?
来看一个有关教育实习的音乐实践例子。哈尔滨师范大学2007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于2010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学校实习,在校实习期间每位同学完成两节中小学音乐课程讲授,参与听课五节以上,同时接受指导教师对教案的评价、说课的考核等等系列活动。在完成这些有关教学的任务以后,每个同学都能对怎样上课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知道如何撰写教案,如何让教学环环相扣,如何调动课堂气氛等等,而这些却是他们从来没有系统推敲过的东西。另外,实习期间正逢学校建校纪念,需要组织大型的文艺演出,这给了学生们一个实际的操作平台。每两人分管一个学年,先编排节目,再筛选节目,最后到彩排,即熟悉了舞台工作,如调试音响,如何走位;又对节目整体规划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等等。所有这些都锻炼了学生如何应对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组织协调性和应变性。
2 音乐实践促进音乐品格的形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音乐实践最直接的平台——舞台而言,树立良好的音乐形象,养成优秀的音乐品格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舞台上的目光、舞台上的微笑、舞台上的站姿、舞台上的声音都必须特殊的对待,也因如此,舞台上的音乐实践可以塑造一个美的音乐形象,可以加深人对美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品格、音乐气质。
我们的课题对舞台音乐实践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做过分类比较,以几个学生为示例记录从他们第一次登台到若干次登台之后的视频资料。从资料中可以明显看出,当初的羞涩、忐忑的神态转换为为淡定、从容的演绎,这种成熟的变化是在台下单纯依靠音乐理论指导所不能及的,而这种自信却可以成就他们更多的完美音乐诠释,这种锻炼使得学生在就业面试时能放松心态,未雨绸缪,充分展现自己,发挥正常的水平。
3 有的放矢,教学相长
不少需求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会提出这样的想法“我们需要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能排舞蹈、合唱、组建乐队等等。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对于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毕业生来说太难了,希望他们的业务水平能够更加全面一些。”新的供需关系提示给我们一种新的理念,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存在哪些裂点?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永远不变的竞争法则,要想解决供需关系的难题,根本在于要提前让学生武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促进理论知识的现实转化,这是音乐实践对音乐专业毕业生最直接有效的就业培养方式。我们往往建议学生在入学时就参加一系列的学校和社会音乐实践活动,那是因为只有在学习之初就知道什么地方是就业时需要的知识点,在大学四年里就会有重点的、有分类的强化这些知识,达到有的放矢的功效,以免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另外,音乐实践可以及早明确学生在专业方向的优缺点,这样可以间接的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择业方向,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知识累积,锻炼教学风格。
4 开阔就业思维、缓解就业压力
今年四月,楚天都市报报道了武汉中音琴行举办的英昌钢琴、电子琴展示会上,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党委书记彭才田的采访:“三十年前,全国音乐类院校只有9所,现在有1400所;我就读武音时全校学生400人,现在有5000多人。”彭才田坦言,音乐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以往我们是为艺术表演团体培育后备军,现在武汉音乐学院80%的学生是在琴行或培训市场就业。”报道中评述,只有10%的学生能跻身专业院团,这看似残酷的现实却早就被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坦然接受。中小学其实不重视音乐、美术方面的教育,而顶级院团又只有那么几十个人能进,相反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音乐素质培养。培训市场火爆,当培训老师收入反而更高还相对自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铁饭碗”之词,已随着上个世纪末“下岗”、“买断”之类的行政措施,淹没在了以创造经济效益,体现优势劳动为主体的经济政策下,合同制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毕业择业的主要导向。因此,这让为这门昂贵的学科所付出极大心血的家长和学生们一时间难以接受,可又不得不接受。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抑或比较一下西方的择业模式,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就业体制的转变虽然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压力,但是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还是积极有益的。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如果在音乐实践的过程中,及早的明白价值取向,明确自己的位置,就会对自己的择业之路量体裁衣,提早做好准备。而开阔了择业的思维,就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也会让自己的所学真正的服务于社会,绽放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当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发现音乐实践所能带来的一切积极有益的因素时,擅于利用,恰当把握,融汇音乐教育体系的各个角落,让它成为音乐毕业生就业的指南针,成为历练学生的“战场”,从而为教育体制改革书写更辉煌的篇章。(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名称:高师音乐实践课程新体系构建与探索,项目编号:11542087)
参考文献
1 佟军.音乐实践带动高师声乐教学[N].中国文化报,2007
2 周烨.由音乐传播现状看音乐实践课程教学创新[J].音乐天地
【关键词】 高师音乐实践 就业问题
学以致用是几千年来对教育实践应用环节的首推理念,学与用毫无疑问的维系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如今高校就业与高校教育培养却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学校学到的东西与就业所需相差甚远,这让高校、学生、社会三者陷入了比较尴尬的供需关系中。高师音乐教育是从国家扩招政策之后迅速崛起的专业,许多学校的招生规模远远超出了正常接受能力的范围,相比之下学生质量下滑,就业压力大,成了艺术生花费高昂学费后无奈的现状。用什么来缓解这种局面,让音乐这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成就这些学生借以立足生活的梦想呢?音乐实践是一条打开梦想之门的捷径。
1 音乐实践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歌德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我们所进行相关问题的数据调查中,针对音乐实践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所带来的影响,学生认为音乐实践应该必修的占95%;認为音乐实践可以转换思维方式,更全面的分析问题的占98%。因此,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学生实践后的总结都对音乐实践的积极作用持以肯定态度。那么音乐实践是怎样完成对学生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呢?
来看一个有关教育实习的音乐实践例子。哈尔滨师范大学2007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于2010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学校实习,在校实习期间每位同学完成两节中小学音乐课程讲授,参与听课五节以上,同时接受指导教师对教案的评价、说课的考核等等系列活动。在完成这些有关教学的任务以后,每个同学都能对怎样上课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知道如何撰写教案,如何让教学环环相扣,如何调动课堂气氛等等,而这些却是他们从来没有系统推敲过的东西。另外,实习期间正逢学校建校纪念,需要组织大型的文艺演出,这给了学生们一个实际的操作平台。每两人分管一个学年,先编排节目,再筛选节目,最后到彩排,即熟悉了舞台工作,如调试音响,如何走位;又对节目整体规划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等等。所有这些都锻炼了学生如何应对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组织协调性和应变性。
2 音乐实践促进音乐品格的形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音乐实践最直接的平台——舞台而言,树立良好的音乐形象,养成优秀的音乐品格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舞台上的目光、舞台上的微笑、舞台上的站姿、舞台上的声音都必须特殊的对待,也因如此,舞台上的音乐实践可以塑造一个美的音乐形象,可以加深人对美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品格、音乐气质。
我们的课题对舞台音乐实践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做过分类比较,以几个学生为示例记录从他们第一次登台到若干次登台之后的视频资料。从资料中可以明显看出,当初的羞涩、忐忑的神态转换为为淡定、从容的演绎,这种成熟的变化是在台下单纯依靠音乐理论指导所不能及的,而这种自信却可以成就他们更多的完美音乐诠释,这种锻炼使得学生在就业面试时能放松心态,未雨绸缪,充分展现自己,发挥正常的水平。
3 有的放矢,教学相长
不少需求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会提出这样的想法“我们需要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能排舞蹈、合唱、组建乐队等等。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对于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毕业生来说太难了,希望他们的业务水平能够更加全面一些。”新的供需关系提示给我们一种新的理念,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存在哪些裂点?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永远不变的竞争法则,要想解决供需关系的难题,根本在于要提前让学生武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促进理论知识的现实转化,这是音乐实践对音乐专业毕业生最直接有效的就业培养方式。我们往往建议学生在入学时就参加一系列的学校和社会音乐实践活动,那是因为只有在学习之初就知道什么地方是就业时需要的知识点,在大学四年里就会有重点的、有分类的强化这些知识,达到有的放矢的功效,以免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另外,音乐实践可以及早明确学生在专业方向的优缺点,这样可以间接的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择业方向,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知识累积,锻炼教学风格。
4 开阔就业思维、缓解就业压力
今年四月,楚天都市报报道了武汉中音琴行举办的英昌钢琴、电子琴展示会上,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党委书记彭才田的采访:“三十年前,全国音乐类院校只有9所,现在有1400所;我就读武音时全校学生400人,现在有5000多人。”彭才田坦言,音乐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以往我们是为艺术表演团体培育后备军,现在武汉音乐学院80%的学生是在琴行或培训市场就业。”报道中评述,只有10%的学生能跻身专业院团,这看似残酷的现实却早就被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坦然接受。中小学其实不重视音乐、美术方面的教育,而顶级院团又只有那么几十个人能进,相反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音乐素质培养。培训市场火爆,当培训老师收入反而更高还相对自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铁饭碗”之词,已随着上个世纪末“下岗”、“买断”之类的行政措施,淹没在了以创造经济效益,体现优势劳动为主体的经济政策下,合同制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毕业择业的主要导向。因此,这让为这门昂贵的学科所付出极大心血的家长和学生们一时间难以接受,可又不得不接受。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抑或比较一下西方的择业模式,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就业体制的转变虽然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压力,但是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还是积极有益的。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如果在音乐实践的过程中,及早的明白价值取向,明确自己的位置,就会对自己的择业之路量体裁衣,提早做好准备。而开阔了择业的思维,就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也会让自己的所学真正的服务于社会,绽放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当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发现音乐实践所能带来的一切积极有益的因素时,擅于利用,恰当把握,融汇音乐教育体系的各个角落,让它成为音乐毕业生就业的指南针,成为历练学生的“战场”,从而为教育体制改革书写更辉煌的篇章。(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名称:高师音乐实践课程新体系构建与探索,项目编号:11542087)
参考文献
1 佟军.音乐实践带动高师声乐教学[N].中国文化报,2007
2 周烨.由音乐传播现状看音乐实践课程教学创新[J].音乐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