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师,从听课开始。“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许多教师就是从听其他优秀老师的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成为优秀教师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教而不互相听课、相互交流,同样会使自己见少识浅。教师参加听课要做到: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
听课是每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活动,学校每个学期都安排有公开课,希望通过课堂的开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么我们的这些听课活动,一定都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吗?
我觉得目前在我们学校,教师间的互相听课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只有走出误区,教师才会真正在听课活动中受益,才会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素养。
这种听课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机械型听课
听课老师没有明确的动机与目标,只是遵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学校布置的每周听课任务,无备而来,为了听课而听课。笔者就多次目睹过这种情形:学校里安排公开课了,有一些老师带着听课记录本进入了执教者的教室里,同时还带有自己的教科书和教案本。你不要以为这些老师想要对这节课有什么特别深入的准备,你只要看看课堂上他们的表现就知道了。上课了,这些老师在自己的听课记录上写下了课题和教学目标,包括执教者的姓名,然后就把听课记录本搁置一边了。他们便开始自己的工作了:翻开自己的课本和教案本——备自己的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再随时腾出耳朵听一听公开课的进展情况,然后再在听课记录上记上那么几笔,以向大家表示自己听课了。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来听课坐在教室的后面竟完全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讨论起来。这种听课方式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模仿型听课
听课教师具有明确的听课动机但照搬照抄,以“听课”代“备课”,最大限度的复制优秀教师的优质资源。这种听课也不可取。教学是一门艺术,既要博采众长,汲取精神养料,又要有主心骨,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我们要善于从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中受启发、受教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借鉴一定要“以我为主”。
三、自省型听课
将别人的课看做一面镜子,在观察别人上课的时候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查找自身不足与缺点,这样,听者收益最大。记得有一次听一位年轻老师上公开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前,我就这节课与她进行了交流,那位老师说了一句话:“我现在上课就冲着实效来开展。”我很赞同她的这句话。这节课认认真真的听后,我发现她的教学设计和我的思路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感觉是这样的:第一、两个目标太单薄。第一个目标“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这个可以一笔带过。第二个目标“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语气”,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意和分析人物形象后才可能达到,怎么可以在没有其他内容的情况下赫然出现在第一课时的第二个目标中?虽然在读的环节中,有的学生读得相当不错,但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拼凑出来的,这样也叫“有效”?我想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合,它真的需要教师遵循教学的规律,用艺术的手段去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并受到人文的熏陶。所以,我认为这位年轻老师的这节课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她对本节课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行。听一节失败的课我的收获也很大,课后我与她又进行了交流,一些问题双方都豁然开朗!自省型听课方式无疑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听课教师仅仅停留在“自省”这个阶段,而不与执教老师进行交流,这就做得不够了。听课者不仅仅是来获取的,也有责任贡献自己的思考和智慧,往往更多的灵感是在交流碰撞中产生的,在交流中谋求双赢。
四、评价型听课
这种听课方式以校领导居多,其听课的最终目的大多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等级排列,量化评价。但教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权威,没有禁区,听课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带动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的发展。要做到有效听课,首先,教师要“有备而来”。其次,要学会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这样才能真正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最后,我用余文森教授的一句比喻作结:听课前不准备,听课中不记录,听课后不思考,就像天天回家爬楼梯,爬了一辈子也不知道有几级。
听课是每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活动,学校每个学期都安排有公开课,希望通过课堂的开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么我们的这些听课活动,一定都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吗?
我觉得目前在我们学校,教师间的互相听课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只有走出误区,教师才会真正在听课活动中受益,才会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素养。
这种听课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机械型听课
听课老师没有明确的动机与目标,只是遵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学校布置的每周听课任务,无备而来,为了听课而听课。笔者就多次目睹过这种情形:学校里安排公开课了,有一些老师带着听课记录本进入了执教者的教室里,同时还带有自己的教科书和教案本。你不要以为这些老师想要对这节课有什么特别深入的准备,你只要看看课堂上他们的表现就知道了。上课了,这些老师在自己的听课记录上写下了课题和教学目标,包括执教者的姓名,然后就把听课记录本搁置一边了。他们便开始自己的工作了:翻开自己的课本和教案本——备自己的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再随时腾出耳朵听一听公开课的进展情况,然后再在听课记录上记上那么几笔,以向大家表示自己听课了。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来听课坐在教室的后面竟完全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讨论起来。这种听课方式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模仿型听课
听课教师具有明确的听课动机但照搬照抄,以“听课”代“备课”,最大限度的复制优秀教师的优质资源。这种听课也不可取。教学是一门艺术,既要博采众长,汲取精神养料,又要有主心骨,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我们要善于从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中受启发、受教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借鉴一定要“以我为主”。
三、自省型听课
将别人的课看做一面镜子,在观察别人上课的时候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查找自身不足与缺点,这样,听者收益最大。记得有一次听一位年轻老师上公开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前,我就这节课与她进行了交流,那位老师说了一句话:“我现在上课就冲着实效来开展。”我很赞同她的这句话。这节课认认真真的听后,我发现她的教学设计和我的思路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感觉是这样的:第一、两个目标太单薄。第一个目标“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这个可以一笔带过。第二个目标“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语气”,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意和分析人物形象后才可能达到,怎么可以在没有其他内容的情况下赫然出现在第一课时的第二个目标中?虽然在读的环节中,有的学生读得相当不错,但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拼凑出来的,这样也叫“有效”?我想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合,它真的需要教师遵循教学的规律,用艺术的手段去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并受到人文的熏陶。所以,我认为这位年轻老师的这节课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她对本节课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行。听一节失败的课我的收获也很大,课后我与她又进行了交流,一些问题双方都豁然开朗!自省型听课方式无疑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听课教师仅仅停留在“自省”这个阶段,而不与执教老师进行交流,这就做得不够了。听课者不仅仅是来获取的,也有责任贡献自己的思考和智慧,往往更多的灵感是在交流碰撞中产生的,在交流中谋求双赢。
四、评价型听课
这种听课方式以校领导居多,其听课的最终目的大多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等级排列,量化评价。但教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权威,没有禁区,听课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带动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的发展。要做到有效听课,首先,教师要“有备而来”。其次,要学会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这样才能真正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最后,我用余文森教授的一句比喻作结:听课前不准备,听课中不记录,听课后不思考,就像天天回家爬楼梯,爬了一辈子也不知道有几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