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听课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s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师,从听课开始。“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许多教师就是从听其他优秀老师的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成为优秀教师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教而不互相听课、相互交流,同样会使自己见少识浅。教师参加听课要做到: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
  听课是每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活动,学校每个学期都安排有公开课,希望通过课堂的开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么我们的这些听课活动,一定都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吗?
  我觉得目前在我们学校,教师间的互相听课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只有走出误区,教师才会真正在听课活动中受益,才会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素养。
  这种听课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机械型听课
  听课老师没有明确的动机与目标,只是遵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学校布置的每周听课任务,无备而来,为了听课而听课。笔者就多次目睹过这种情形:学校里安排公开课了,有一些老师带着听课记录本进入了执教者的教室里,同时还带有自己的教科书和教案本。你不要以为这些老师想要对这节课有什么特别深入的准备,你只要看看课堂上他们的表现就知道了。上课了,这些老师在自己的听课记录上写下了课题和教学目标,包括执教者的姓名,然后就把听课记录本搁置一边了。他们便开始自己的工作了:翻开自己的课本和教案本——备自己的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再随时腾出耳朵听一听公开课的进展情况,然后再在听课记录上记上那么几笔,以向大家表示自己听课了。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来听课坐在教室的后面竟完全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讨论起来。这种听课方式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模仿型听课
  听课教师具有明确的听课动机但照搬照抄,以“听课”代“备课”,最大限度的复制优秀教师的优质资源。这种听课也不可取。教学是一门艺术,既要博采众长,汲取精神养料,又要有主心骨,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我们要善于从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中受启发、受教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借鉴一定要“以我为主”。
  三、自省型听课
  将别人的课看做一面镜子,在观察别人上课的时候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查找自身不足与缺点,这样,听者收益最大。记得有一次听一位年轻老师上公开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前,我就这节课与她进行了交流,那位老师说了一句话:“我现在上课就冲着实效来开展。”我很赞同她的这句话。这节课认认真真的听后,我发现她的教学设计和我的思路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感觉是这样的:第一、两个目标太单薄。第一个目标“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这个可以一笔带过。第二个目标“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语气”,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意和分析人物形象后才可能达到,怎么可以在没有其他内容的情况下赫然出现在第一课时的第二个目标中?虽然在读的环节中,有的学生读得相当不错,但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拼凑出来的,这样也叫“有效”?我想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合,它真的需要教师遵循教学的规律,用艺术的手段去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并受到人文的熏陶。所以,我认为这位年轻老师的这节课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她对本节课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行。听一节失败的课我的收获也很大,课后我与她又进行了交流,一些问题双方都豁然开朗!自省型听课方式无疑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听课教师仅仅停留在“自省”这个阶段,而不与执教老师进行交流,这就做得不够了。听课者不仅仅是来获取的,也有责任贡献自己的思考和智慧,往往更多的灵感是在交流碰撞中产生的,在交流中谋求双赢。
  四、评价型听课
  这种听课方式以校领导居多,其听课的最终目的大多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等级排列,量化评价。但教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权威,没有禁区,听课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带动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的发展。要做到有效听课,首先,教师要“有备而来”。其次,要学会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这样才能真正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最后,我用余文森教授的一句比喻作结:听课前不准备,听课中不记录,听课后不思考,就像天天回家爬楼梯,爬了一辈子也不知道有几级。
其他文献
一、用手打扫教室卫生  每天我都要检查学生的书本是否放整齐,课桌椅前后左右是否对齐,检查座位底下有无果皮纸屑,凡有的,一律不用扫把、簸箕,直接用手捡,用手捧放入垃圾篓。当这些同学用手捡瓜子壳,捡带着唾液粘着灰的槟榔渣,捡自己吐在地上的痰时,别提有多难受。不到一个星期,奏效了,大家都不再乱吐、乱丢,因为都知道成本太高,以前用扫把、簸箕怎么也打扫不完的垃圾,自从改为用手打扫之后,彻底干净了。其实,在我
期刊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语文教学的美育不单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且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一、妙用导语,感受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
期刊
从传统水墨人物画到现实主义写实水墨人物画再到当代都市水墨人物画,其间发生了许多观念及形式上的转变。不同的艺术高峰代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价值标准,这种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的绘画变革,就是一个绘画历史的发展过程。  都市水墨人物画作为现代水墨画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现阶段的水墨画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作为水墨画的领航者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都市水墨人物画可以说是在传统和写实水墨人物画的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以下简称《于》)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范进中举》(以下简称《范》)则是我国十八世纪的最负盛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精彩故事。这两篇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都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上对后世文学的发展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范》和《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能多
期刊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如果只是就景物而写景物,那么即便写得再怎么细致入微,也最多只能给人以一种美感,而很难引起人们的深思;只有于山川草木的描绘中融进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并通过哲理的点染,将文章的主旨烛照得通明透亮,这才能使读者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在精神上受到更多的教益。有人说,“散文的诗意首先是思想的发光,而尤在于诗情和哲理的结合”,“哲理的最深处是感情的最强音,也是诗意的饱和点”,这话
期刊
一转眼,班主任工作也已做了十几年了,可是,实在惭愧,真没有做出什么骄人成绩,只是这么做着,有时很迷茫,很困惑。于是,这么多年过去,也就始终做了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激励和表扬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我坚持每日选出每日之星,即每节课有任课老师选出表现优秀或进步的学生一名,再由值日班长选出每日表现优秀或进步的同学,大约一日奖励10名左右。第二日早上公布名单。并在学生中成立奖励创意小组,即
期刊
“老师,今天的自习课我们还进行诗歌背诵比赛吗?”孩子们期盼的目光令我欣喜。初三,七门功课多少内容要记,多少习题要做,孩子们却主动把每周一节的自习课让给了诗歌。就是这群孩子,两年前让我在上完诗词课后常感叹“给他们讲诗词就像在对牛弹琴”,但今天他们爱上诗歌了。我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放弃培养孩子们爱诗的念头,因为我记得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
期刊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幸福教师,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品味着“幸福教师”这股正能量时,整个身心都充溢着一股甜蜜、美好。“教师——太阳底下最圣神的职业”这虽不是我少年时的第一梦想,但却成了我一生中最幸福的职业。我幸福,因为我热爱教师这份职业,自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我就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作为班主任,我把自己当成所有学生的妈妈,当我带领孩子们赢得一次次比赛活动胜利时,我和他们一起欢呼庆祝,这是幸福;当有孩子生病
期刊
众所周知,新课标作文教学的理念:一是作文联系生活,二是叙写真情实感,三是作文个性化。在新的作文理念下,要求作文教学要体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要实现转变作文教学的根本观念,转变学生在写作中的被动局面,要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要开放命题、开放课堂、开放过程、开放评价,创设开放的、富有生机的、富有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堂教学流程;要突破作文的时空限制、突破狭隘的写作观念、突破为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