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雕是用压缩的方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在以前的美术教学中,经常是由老师手把手的教,让学生模仿学习,反复练习,老师的评价标准也是孩子堆的象不象。忽视了在指导造型的同时去引导、挖掘学生的自由想象、创造发明等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因素。
浮雕的造型把握与构思是儿童进行浮雕创作的一个难点。一种情况是儿童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构思,但一进入艺术造型阶段,却总做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甚至烂泥一堆索然寡味;另一种情况是他们能做出个样来,但造型却非常劣拙和散乱,没有艺术造型应有的美感和吸引力;再有就是变相的把彩泥当作水粉、水彩等颜料使用。然而对于彩泥浮雕而言,用艺术的造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欣赏来提高儿童对造型的认识层次,并借鉴造型经验和方法来加以解决,但通过欣赏后有所感悟而创作的学生作品冷一看挺不错,但仔细一品味总觉得缺少一种灵性的东西,显得有许多的约束感和模仿痕迹,没有儿童有所感悟而随心创作出来的作品那样来的真实自然,个性奔放和富有感染力。
一、塑造基本形,促发新联想
教学中发现,儿童造型往往是大部分时间用在对彩泥进行长时间的揉捏上,一方面是儿童对彩泥揉捏的快乐体验,同时也是儿童造型不能实现的一个表现。这里,主要的原因在于儿童不能将心中构想的造型进行提炼和概括,而尽努力的捕捉一些对象零散的印象和感觉,因此,形象就产生了破碎或过分具像描述的效果,不能完全达到造型的艺术表现。如何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浮雕画创作训练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儿童绘画之父西泽克曾说过:“儿童美术教育应以儿童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故,在教学中我强调了儿童对基本形的塑造,即先要求简单的对对象做一些减法,仅表现整体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等,而舍弃那些生动的细节和烦琐的特征。这一步的“简单”是一种艺术的概括和启示,是引导儿童的基本形的塑造,游戏中去寻找一种最后的姿态,强调在基本形的塑造过程中,通过对基本形的塑造、变化、组合等,进行观测和感受,产生对造型的联想活动和艺术感悟。如:我在上《快乐小鱼水中游》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鱼,然后让他们凭作记忆画出基本形,再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如何把他们所画的鱼打扮的漂亮起来?如何让他的鱼与众不同?这样学生就很快的想出了许多装扮鱼儿的方法,使简单的鱼变的美丽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给鱼布置一个生存空间,即:启发学生给作品添置合适的背景,这时一幅完整的生动的画就完成了。艺术贵在标新立异,提倡个性化的创作。
二、尝试多种技法,激发创作灵感
在儿童塑造基本形的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一些基本的造型技法,对完成的基本形做一些有意无意的破坏,如:在一些地方用牙签扎点小孔,一些地方压平,把某处戳的比较粗糙等,在这种有意无意的破坏中使古板的基本形得到一些自然的改变,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使基本形出现了似乎是某种巧合的含义或具象的意韵,儿童在这种巧合性的启发中,对基本形的联想趋于丰富性和情感化。机械的画面在儿童的眼中一般都会与他们的情感积累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所创作的作品或热烈、或祥静、或奔放、或含蓄——从而实现了对彩泥浮雕画意念的主题性表现和艺术创造。艺术贵在标新立异,提倡个性化的创作,我们对学生美术的评价,不应只考虑学生作品形式的合理性和技法的娴熟性,还要注意是否有创新,特别是突破传统的创新。这种创新,有内容上的,有立意上的,有形式上的,有手法上的,有技巧上的,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必须按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性的去指导,在教学中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实现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实现个体化指导。如:一次作业中,一个学生的作品的创意和构图都还不错,但画面总觉得缺少生机,这时,我拿起一支铅笔在他的画面上戳了几下,然后叫他据此从新进行调整,寻找创作灵感。他想了想说,我要在一些地方做一些特殊的机理效果出来。结果,画面不再是原来的死板的堆积,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让儿童的彩泥浮雕创作活动成为一个充满乐趣和冒险精神的尝试过程,成为一个集玩乐和创造于一体的过程,对儿童最终艺术创造的灵感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巧设创造空间,启发借势造型
许多孩子对于凭空的想象往往感到一筹莫展,他们不能完成从一堆彩泥到一个浮雕艺术作品的蜕变,除了对教师和范作的模仿,常常是苦思冥想而无冲动的创作体验。因此,在彩泥浮雕教学中,我们应巧妙地为儿童构想一个有趣的空间,让儿童在一种可见的形态中凭直觉去“随形”、“随势”、“随地”地展开联想,获得创作灵感。如:装饰盘、装饰杯子、装饰金鱼缸等,学生对这种“运用式”的创作活动会表现出无穷的热情和丰富的联想。如:《陶器花纹传文明》一课,我让学生准备了碗、茶壶、瓶子等形式各异的器皿,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装饰它们,学生根据器皿的形状特征设计装饰纹样,最后完成的作品是五彩缤纷。
运用其他材料与纸浆综合起来创作作品。以彩泥的装饰性借助其他材料的可塑性来创作,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如:《废纸杯的妙用》一课,根据纸杯的形状特征,以纸浆为美化杯子的材料,通过剪,贴,组合等各种方法来设计、创作作品,结果,孩子们非常高兴的给杯子画起妆,整起容来,做出美丽的风铃,杯子剪贴画,艺术品杯子等。可见,由于创作空间实现了可视性,从而使儿童的创造思维有了许多指向性。
现行的彩泥浮雕画教学与一直以来的美术教学是相通的,教师要从重“教”转到重“导”的层次上来,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生活实践、体验成功的愉悦,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在浮雕画的教学中,教师要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充分挖掘和培养少儿对美的感悟力和表现力,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拓展他们的知识范围,开发他们的一切智能潜力。
浮雕的造型把握与构思是儿童进行浮雕创作的一个难点。一种情况是儿童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构思,但一进入艺术造型阶段,却总做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甚至烂泥一堆索然寡味;另一种情况是他们能做出个样来,但造型却非常劣拙和散乱,没有艺术造型应有的美感和吸引力;再有就是变相的把彩泥当作水粉、水彩等颜料使用。然而对于彩泥浮雕而言,用艺术的造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欣赏来提高儿童对造型的认识层次,并借鉴造型经验和方法来加以解决,但通过欣赏后有所感悟而创作的学生作品冷一看挺不错,但仔细一品味总觉得缺少一种灵性的东西,显得有许多的约束感和模仿痕迹,没有儿童有所感悟而随心创作出来的作品那样来的真实自然,个性奔放和富有感染力。
一、塑造基本形,促发新联想
教学中发现,儿童造型往往是大部分时间用在对彩泥进行长时间的揉捏上,一方面是儿童对彩泥揉捏的快乐体验,同时也是儿童造型不能实现的一个表现。这里,主要的原因在于儿童不能将心中构想的造型进行提炼和概括,而尽努力的捕捉一些对象零散的印象和感觉,因此,形象就产生了破碎或过分具像描述的效果,不能完全达到造型的艺术表现。如何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浮雕画创作训练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儿童绘画之父西泽克曾说过:“儿童美术教育应以儿童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故,在教学中我强调了儿童对基本形的塑造,即先要求简单的对对象做一些减法,仅表现整体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等,而舍弃那些生动的细节和烦琐的特征。这一步的“简单”是一种艺术的概括和启示,是引导儿童的基本形的塑造,游戏中去寻找一种最后的姿态,强调在基本形的塑造过程中,通过对基本形的塑造、变化、组合等,进行观测和感受,产生对造型的联想活动和艺术感悟。如:我在上《快乐小鱼水中游》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鱼,然后让他们凭作记忆画出基本形,再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如何把他们所画的鱼打扮的漂亮起来?如何让他的鱼与众不同?这样学生就很快的想出了许多装扮鱼儿的方法,使简单的鱼变的美丽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给鱼布置一个生存空间,即:启发学生给作品添置合适的背景,这时一幅完整的生动的画就完成了。艺术贵在标新立异,提倡个性化的创作。
二、尝试多种技法,激发创作灵感
在儿童塑造基本形的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一些基本的造型技法,对完成的基本形做一些有意无意的破坏,如:在一些地方用牙签扎点小孔,一些地方压平,把某处戳的比较粗糙等,在这种有意无意的破坏中使古板的基本形得到一些自然的改变,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使基本形出现了似乎是某种巧合的含义或具象的意韵,儿童在这种巧合性的启发中,对基本形的联想趋于丰富性和情感化。机械的画面在儿童的眼中一般都会与他们的情感积累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所创作的作品或热烈、或祥静、或奔放、或含蓄——从而实现了对彩泥浮雕画意念的主题性表现和艺术创造。艺术贵在标新立异,提倡个性化的创作,我们对学生美术的评价,不应只考虑学生作品形式的合理性和技法的娴熟性,还要注意是否有创新,特别是突破传统的创新。这种创新,有内容上的,有立意上的,有形式上的,有手法上的,有技巧上的,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必须按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性的去指导,在教学中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实现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实现个体化指导。如:一次作业中,一个学生的作品的创意和构图都还不错,但画面总觉得缺少生机,这时,我拿起一支铅笔在他的画面上戳了几下,然后叫他据此从新进行调整,寻找创作灵感。他想了想说,我要在一些地方做一些特殊的机理效果出来。结果,画面不再是原来的死板的堆积,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让儿童的彩泥浮雕创作活动成为一个充满乐趣和冒险精神的尝试过程,成为一个集玩乐和创造于一体的过程,对儿童最终艺术创造的灵感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巧设创造空间,启发借势造型
许多孩子对于凭空的想象往往感到一筹莫展,他们不能完成从一堆彩泥到一个浮雕艺术作品的蜕变,除了对教师和范作的模仿,常常是苦思冥想而无冲动的创作体验。因此,在彩泥浮雕教学中,我们应巧妙地为儿童构想一个有趣的空间,让儿童在一种可见的形态中凭直觉去“随形”、“随势”、“随地”地展开联想,获得创作灵感。如:装饰盘、装饰杯子、装饰金鱼缸等,学生对这种“运用式”的创作活动会表现出无穷的热情和丰富的联想。如:《陶器花纹传文明》一课,我让学生准备了碗、茶壶、瓶子等形式各异的器皿,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装饰它们,学生根据器皿的形状特征设计装饰纹样,最后完成的作品是五彩缤纷。
运用其他材料与纸浆综合起来创作作品。以彩泥的装饰性借助其他材料的可塑性来创作,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如:《废纸杯的妙用》一课,根据纸杯的形状特征,以纸浆为美化杯子的材料,通过剪,贴,组合等各种方法来设计、创作作品,结果,孩子们非常高兴的给杯子画起妆,整起容来,做出美丽的风铃,杯子剪贴画,艺术品杯子等。可见,由于创作空间实现了可视性,从而使儿童的创造思维有了许多指向性。
现行的彩泥浮雕画教学与一直以来的美术教学是相通的,教师要从重“教”转到重“导”的层次上来,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生活实践、体验成功的愉悦,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在浮雕画的教学中,教师要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充分挖掘和培养少儿对美的感悟力和表现力,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拓展他们的知识范围,开发他们的一切智能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