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启中国零售银行之门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资银行如欲进入潜在利润颇丰的中国零售银行市场,则必先逐鹿中国的批发银行市场。
  中国计划在2007年开放外资加入零售金融市场的竞逐,是不是一个令人难以抗拒的良机?或许是。不过,外银可能会发现中国的零售金融的发展不如想像中的好。目前外银在法令允许范围内能提供的服务有限,因而得以获利的银行更是寥寥无几,而中国法规环境的不确定性意味着零售金融业务市场可能永远无法保证公平竞争。我们的研究显示,外商银行如能在批发金融市场站稳脚跟,那么在零售金融将可建立更扎实的立足点。中国的批发金融市场预计于2004—2007年间开放竞争。以批发金融投石问路,外银不但有机会建立技能和品牌知名度、取得市场知识,同时又能学习适应中国瞬息万变的法律规范。在批发金融先驰得点,也能够累积将来进入利润较丰的零售金融市场所需的成本。
  
  外商银行如何在中国扩张
  
  外商银行首先应推动的批发金融业务就是企业存款。从2004年开始,除了现有的外汇存款外,外银将可以开办中国企业的人民币存款。2001年,中国国内存款金额达到5300亿美元,外汇存款为460亿美元──两者合计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中国的高额存款主要是因为国内缺乏资本市场产品(例如证券、债券或共同基金)作为储蓄以外的投资工具。短期内这些投资产品尚不会出现:中国的法人资本市场开发程度低,严格的管制又使得资金难以流向外国。因此到2010年以前,企业存款将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甚至比经济增长率还高。存款的毛利为1%至1.5%。2001年中国各银行的存款营收约为60亿美元,至2010年可望成长至200亿美元。目前四大国有银行行库共占所有企业放款的七成。但我们相信少数的合股银行(中国目前有11家官民合股的银行)以及大多数的外商银行将有能力与之抗衡。
  由于法律限制外商银行分行的扩张速度,因此外商银行的分行网络无法和国有银行平起平坐。不过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省份,因此当地银行和分行网络小之又小的外银在这些地区仍能锁定企业存款。这些银行的优势在于拥有较优越的技能与国际网络,因此能够提供较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吸引需求日渐复杂的国有银行客户。
  
  哪些企业将受益
  
  外商银行也可利用存款业务所累积的现金,负担进入其他市场的开销。它们的下一步可能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放款和加值的手续费服务。在中国,中小企业极渴望银行贷款,因为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主要系以债务人的资产规模为考量。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所获得的贷款额度自然不高(见图)。
  目前的银行利率维持在较资金成本高2—3个百分点上,因此银行无法将潜在的利差亏损,以及中小企业放款的营业成本纳入考量。中小企业往往要求银行的服务品质比照大公司办理。
  中国政府正逐步放宽利率的管制,但在利率完全开放之前,利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累积并分析客户资料的外商银行,仍可以在中小企业放款业务上获利。虽然政府解除利率上限的时间仍不明朗,银行在这部分业务的营收仍可望从2002年的100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250亿美元以上。来自中小企业的新营收有部分将来自以手续费为主的服务,外商银行也可以将这些服务推广至大型企业。2001年,贸易融资、证券承销、购并咨询等服务的手续费收入,还不到全中国银行营业收入总和的5%,远低于已开发市场。在已开发市场中,手续费是企业客户贡献的获利大宗(见图)。中国银行之所以无法掌握这些获利,并非因为法规限制,而是因为他们对于提供何种产品、如何包装产品或如何收费毫无所知。
  中国的对外贸易于2002年达到5000亿美元,至2010年预料将扩张到1.5万亿美元,因此在2010年以前,提供企业贸易融资可为银行赚进50亿到200亿美元的营收。
  与中国资本市场相关的服务也同样能带进可观的服务费:中国的资本市场目前约提供15%的民间企业融资,这个比例估计将于2010年增长至35%。证券与债券承销也可望以1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10年,届时这块业务的营收将达20亿美元,其中半数将来自于中小企业。合并活动的年增长率也预计将达30%,至2010年将为银行创造高达4亿美元的手续费。
  除了提高营收外,进入中国批发银行市场的外商银行必须懂得顺应当地法规。中国政府希望在经济增长和社会政治稳定之间取得平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国政府不惜采取市场规范和直接干预交错的手段──且通常不征询产业的意见,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行。
  我们认为中国政府不可能中止金融自由化,但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可能是“进两步、退一步”。在开放之初就已在中国取得立足点的外商银行,将较持观望态度的银行更能在政策的进退之间游刃有余。
  


其他文献
预计2005年经济增长率可保持在8.5%左右。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为“十一·五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在波动中进行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必须十分注意控制峰位,防止“大起”,烫平波动。  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一是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长期趋势,即我国经济仍可
期刊
1中化国际600028  国内首家聘请国际独立评级机构提供公司治理服务    2004年2月,中化国际董事会聘请标准普尔公司为其做公司治理咨询服务,这是国际独立评级机构首次对A股上市公司进行公司治理服务。此外,在2000年9月,中化国际董事会批准通过了由一家独立薪酬咨询公司设计的高级管理人员特别薪酬计划,使得该公司高管的经济效益与公司经营业绩和股价捆绑在一起。通过这些积极措施,中化国际提高了自己的
期刊
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一般认为,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董事会席位的构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图所示,我国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比重偏低,绝大部分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股票不能上市流通。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而成,从集团公司分拆资产包装上市。集团公司作为发起人控制了上市公司绝大部分股权,导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一股独大”现象。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决
期刊
1 伊利股份600887  独立董事无法行使应得的权力    2004年3月9日,伊利股份对其购买国债事项进行了公告,三名独立董事王斌、郭晓川和俞伯伟认为公告内容他们此前并不知情,而且与实际情况也有很大的出入。在4月27日的股东大会和5月26日的董事会上,独立董事都对此提出质疑,但没有得到董事会的合理解释。6月15日,王斌、郭晓川和俞伯伟发表独立董事声明,要求对公司的巨额国债投资聘请独立审计机构进
期刊
董事会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股东的长期收益。如果董事会关注的是成效,而非意见的一致性,那么有效的公司治理就必然具有竞争性优势。  安然公司的案例究竟给人们带来什么?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了这些启示?  戴维·约翰逊是家族企业Campbell Soup雇用的第一个外人,这使得他有机会成为公司治理的创新者。他认为,董事会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股东的长期收益。如果董事会关注的是成效,而非意见的一致性,那么有效的
期刊
高效的董事会团队并不会自然而然形成,而要依照事先精确构思的蓝图来建构。  每当新的公司治理规定出台,很多董事会就开始手忙脚乱地拼凑财务报表、变更董事会结构——只要能符合新的规定,它们什么都肯做。然而,仅仅做到遵纪守法,就能确保董事会的高绩效吗?事实上,有效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董事会要成为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  一个成功而成熟的董事会也仰仗其成员的个人能力。董事会成员之间能够协调配合、均衡权力,并且将
期刊
正规而高级的西装,是每位行政人员上阵御敌的战衣,而战衣的级数,最易令旁人联想起你有过多少丰功伟业。选择不同品牌的西服,其实也折射出潜在文化价值取向。  眼下被称为“中华第一街”的上海南京路,正在见证全球高档奢侈品抢滩中国的盛景。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的研究发现,中国内地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即约1.6亿人,并且还在迅速增长。协会秘书长杨清山表示,月收入2万元到5万元之
期刊
无论是“海归”、香港人、台湾人还是外国人,时间一长就会“大陆化”。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变成了“同流合污”。  我是上海人,毕业于麻省理工。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去香港、新加坡以及大陆地区的上海、北京和深圳,发现故地上海正在“堕落”。  第一次去上海的时候,我想任何海外游子都会被那种变化所震撼,即使用天翻地覆形容也不过分。我出差去过很多国家,对各地酒店非常熟悉。但我对上海的GRAND HYATT(浦
期刊
当务之急是,中方董事应该理清战略思路,扮演好董事的角色,在董事会中夺回话语权。  据西方一权威咨询公司的调查,高达90%的在华跨国企业认为,其中国联盟的业绩至少达到在其他新兴国家同类联盟所达到的业绩水平。过去,国外投资者常常以长期战略利益来衡量联盟成功,如学习如何在中国经商、与监管部门建立联系、取得市场份额或建立品牌知名度以及建立出口制造基地,但现在,他们更多以目前的盈利水平来衡量。与之相反,中国
期刊
许多初创的董事会不愿意面对他们的缺陷。通过辨识和阐明这些缺陷,执行官们能够重回精诚之团队。  经历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风险投资公司认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由于技术前景不明朗,他们的投资回报方案也变得模糊不清。初始阶段过后,执行、原则和效率代替了方向的模糊和较大的预算。此时,如果没有精诚合作的董事会,很少有公司能够成长壮大起来。  生意兴隆时,高层很少有矛盾。但是,当资源逐渐耗光、优势渐失时,压力会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