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计2005年经济增长率可保持在8.5%左右。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为“十一·五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在波动中进行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必须十分注意控制峰位,防止“大起”,烫平波动。
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一是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长期趋势,即我国经济仍可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二是要特别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防止出现经济越发展反而社会矛盾越加突出的局面。第二个特点,就是GDP增长率达到9.3%,结束了1993—1999年经济增长率连续下滑的局面,以及1998—2002年连续几年徘徊在7%—8%(“七上八下”)的局面,确定了我国经济已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五次紧缩性宏观调控针对的不是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过11%的大起,而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防止“大起”导致“大落”;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的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不是投资和消费需求双膨胀,而是部分行业投资的局部过热;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而是物价上升的压力开始显现。总之,第五次宏观调控对于过热的部分行业来说,是及时的调控;而对于整个经济运行的全局来说,则是见势快、动手早、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主动调整。
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从2002年(经济增长率8.3%)算起,到2004年,已三年。2005年及今后若干年,有三种前景:第一种,如果放松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反弹,经济增长率冲出10%,形成大起,就会导致随后的大落。第二种,如果宏观调控力度过紧,经济增长会出现滑坡。第三种,宏观调控得当,经济增长率继续在适度区间(8%—10%)微波运行,将会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应努力争取第三种前景。如果宏观调控适当,同时不发生国内外重大偶然性冲击,预计2005年经济增长率可保持在8.5%左右。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为“十一·五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济增长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物价问题。2003年和进入2004年,随着经济增长的升温,物价也开始上涨。由于适时适度地进行了宏观调控,抑制了物价的迅速上涨。如果不进行宏观调控,听任市场价格任意上涨,那么,物价总水平严重的滞后上升就将难以控制。2004年全年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望控制在4%左右。在这次物价上升中,食品类价格的上升,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上升起到一个重要的影响。这与2003年的农业和粮食形势有关。
农业与粮食问题。目前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耕地日益减少的趋势,加之种粮的收益较低,更容易产生轻视粮食的倾向。如果再人为地使耕地减少得更多、更快,那么就会使粮食的瓶颈制约再现。
这次中央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是从调整省以下土地管理体制、实行垂直管理入手,规范土地的供给和使用,严禁乱占滥用土地,以釜底抽薪的策略从基础要素上制止“热源”,抑制某些地方土地上的“项目热”。
深化改革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要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的良好态势,必须继续深化各方面的改革,从体制上、机制上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比如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等,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是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比中央政府职能的转变难度更大。2003年以来的局部投资过热,一个重要的根源就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