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幼儿生活和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为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活动更是幼儿教学活动中最为基础且十分重要的部分,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本文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幼儿语言活动中,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出发,让幼儿在玩中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将有趣的游戏融入语言活动中,是幼儿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教师将一个个文字、一句句诗歌、一个个故事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亲身体会、亲身感知,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初步的语言交流本领,同时也可以放松幼儿的心情,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以游戏为教学方式开展语言活动具有以下价值。
(一)激发幼儿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是由幼儿内部动机引起的,驱使幼儿满足自身对活动、交往、语言表达的需要。语言活动相较于其他活动,缺少的是幼儿的动手操作,如果只采用倾听讲述的方式,整个活动便会显得索然无味,幼儿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游戏是幼儿所喜爱、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所以将游戏教学法融入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能充分激发幼儿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能更快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更好地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
(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可以是充满幻想的,游戏也被幼儿以“假装的”“不是真的”诠释着。幼儿会通过假想在游戏中虚构一个世界。幼儿自身对于成人的社会实践是充满好奇的,但却又无能为力,而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的这些想象。幼兒常常在游戏中用一些简单、常见的材料替代一些真实物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物代物”的方法,或者是“一物多用”,这些都体现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语言活动中,尤其是讲故事时,幼儿能迅速地扮演其中的角色并进行对话,结合自己对相应角色的认知,把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比如,在大班语言活动“奇怪的洞”中,教师可以将故事图片打印成一张张卡片,让幼儿自己进行排序游戏,并根据自己的排序讲故事。由于每个幼儿的想法都不同,他们的排序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幼儿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讲出各种各样的故事,创编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三)增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亲近关系
教师可以游戏者或指导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幼儿常常会对教师产生害怕、畏惧的心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会较低。而将游戏融入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让幼儿能在活动中想说、敢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设计合理的游戏
在语言活动中应用游戏教学法,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游戏。语言活动的整个内容要融入游戏的每个部分,让幼儿能充分参与完整的游戏,与同伴、环境进行互动,在不断地体验和感知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同时,教师也要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的游戏活动,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设计相应年龄段的游戏。不同年龄班幼儿语言活动的目标也不同,教师给幼儿设计过于简单或过难的游戏,都会降低幼儿的活动兴趣。
比如,在大班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如果教师只采用讲述的方式,则无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增加表演游戏的环节,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让幼儿通过表演的方法呈现故事。在表演、排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与同伴自主商量、分配角色,排练故事内容,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幼儿体会到不同角色的特点。而对于小班来说,直接表演整个故事对于小班幼儿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让幼儿扮演小蝌蚪,教师扮演不同的动物。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教师表演的语言和动作,能感知到不同动物的特点,了解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的知识。
(二)注意游戏规则
游戏具有规则性,教师不能因为急于达成教学目标而忽视了游戏规则。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幼儿在游戏中会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与环境、材料和同伴的游戏互动中演绎游戏的内在逻辑性,形成显性或隐形的游戏规则,让游戏在规则的约束中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
例如,在大班语言活动“悄悄话”听说游戏中,游戏规则为:通过传话的游戏,教师先把悄悄话说给第一个小朋友听,让他悄悄地传递给他旁边的第二个小朋友,这样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让最后一个小朋友说出最终答案;传话的时候声音要小,不能被其他小朋友听见,也不能偷听其他小朋友的传话。大班幼儿在活动中基本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但小班幼儿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游戏中会出现随意走动、偷听别的小朋友传话的现象,不利于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提醒幼儿。如教师可以提问幼儿“这个游戏为什么叫‘悄悄话’呢?”,让幼儿自主思考,从而理解悄悄话的含义,体会游戏规则。在游戏中,可能会有调皮的小朋友不遵守游戏规则,教师则可以让其他小朋友评价他的行为,让幼儿通过倾听、讨论了解游戏规则,让幼儿逐步意识到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属于幼儿的游戏,教师不应一味地指导幼儿怎么去做,而是应该作为旁观者介入,适当指导或适时地参与幼儿的游戏。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自由、愉快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自主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与同伴交流,体会游戏的快乐,让幼儿在游戏中想说、敢说、爱说,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例如,当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开始降低时,教师应介入进行适当指导,耐心地与幼儿沟通,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活跃游戏气氛,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一)在活动开始部分的运用
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要尽快组织幼儿进入课堂,迅速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诗歌《月亮》时,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让幼儿通过猜谜语自发引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在活动中间部分的运用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导入方式,把教学内容融入游戏的各个部分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比如,在语言活动“鸭子骑车记”中,教师可以先将绘本投入区域中,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表演游戏的方式演绎故事。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在表演过程中幼儿通过表演、展示、交流,提高语言能力,让每个幼儿都得到锻炼。
(三)在活动结尾部分的运用
在语言活动的结尾阶段,幼儿的兴趣相对较低。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结尾部分增加一个小游戏,总结语言活动的学习内容,不仅可以重新提起幼儿的活动兴趣,还能巩固幼儿的学习内容,为课程画上圆满的句号。例如,在学习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创编故事的结尾,通过创编游戏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独特的结尾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听,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幼儿语言活动中使用游戏教学法,将乏味的谈话、简短的故事、长长的诗歌融入游戏中,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提高幼儿语言活动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生昆山市西湾幼儿园)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将有趣的游戏融入语言活动中,是幼儿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教师将一个个文字、一句句诗歌、一个个故事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亲身体会、亲身感知,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初步的语言交流本领,同时也可以放松幼儿的心情,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语言活动中游戏教学法的价值
以游戏为教学方式开展语言活动具有以下价值。
(一)激发幼儿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是由幼儿内部动机引起的,驱使幼儿满足自身对活动、交往、语言表达的需要。语言活动相较于其他活动,缺少的是幼儿的动手操作,如果只采用倾听讲述的方式,整个活动便会显得索然无味,幼儿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游戏是幼儿所喜爱、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所以将游戏教学法融入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能充分激发幼儿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能更快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更好地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
(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可以是充满幻想的,游戏也被幼儿以“假装的”“不是真的”诠释着。幼儿会通过假想在游戏中虚构一个世界。幼儿自身对于成人的社会实践是充满好奇的,但却又无能为力,而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的这些想象。幼兒常常在游戏中用一些简单、常见的材料替代一些真实物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物代物”的方法,或者是“一物多用”,这些都体现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语言活动中,尤其是讲故事时,幼儿能迅速地扮演其中的角色并进行对话,结合自己对相应角色的认知,把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比如,在大班语言活动“奇怪的洞”中,教师可以将故事图片打印成一张张卡片,让幼儿自己进行排序游戏,并根据自己的排序讲故事。由于每个幼儿的想法都不同,他们的排序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幼儿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讲出各种各样的故事,创编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三)增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亲近关系
教师可以游戏者或指导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幼儿常常会对教师产生害怕、畏惧的心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会较低。而将游戏融入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让幼儿能在活动中想说、敢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游戏教学法在语言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一)设计合理的游戏
在语言活动中应用游戏教学法,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游戏。语言活动的整个内容要融入游戏的每个部分,让幼儿能充分参与完整的游戏,与同伴、环境进行互动,在不断地体验和感知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同时,教师也要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的游戏活动,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设计相应年龄段的游戏。不同年龄班幼儿语言活动的目标也不同,教师给幼儿设计过于简单或过难的游戏,都会降低幼儿的活动兴趣。
比如,在大班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如果教师只采用讲述的方式,则无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增加表演游戏的环节,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让幼儿通过表演的方法呈现故事。在表演、排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与同伴自主商量、分配角色,排练故事内容,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幼儿体会到不同角色的特点。而对于小班来说,直接表演整个故事对于小班幼儿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让幼儿扮演小蝌蚪,教师扮演不同的动物。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教师表演的语言和动作,能感知到不同动物的特点,了解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的知识。
(二)注意游戏规则
游戏具有规则性,教师不能因为急于达成教学目标而忽视了游戏规则。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幼儿在游戏中会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与环境、材料和同伴的游戏互动中演绎游戏的内在逻辑性,形成显性或隐形的游戏规则,让游戏在规则的约束中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
例如,在大班语言活动“悄悄话”听说游戏中,游戏规则为:通过传话的游戏,教师先把悄悄话说给第一个小朋友听,让他悄悄地传递给他旁边的第二个小朋友,这样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让最后一个小朋友说出最终答案;传话的时候声音要小,不能被其他小朋友听见,也不能偷听其他小朋友的传话。大班幼儿在活动中基本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但小班幼儿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游戏中会出现随意走动、偷听别的小朋友传话的现象,不利于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提醒幼儿。如教师可以提问幼儿“这个游戏为什么叫‘悄悄话’呢?”,让幼儿自主思考,从而理解悄悄话的含义,体会游戏规则。在游戏中,可能会有调皮的小朋友不遵守游戏规则,教师则可以让其他小朋友评价他的行为,让幼儿通过倾听、讨论了解游戏规则,让幼儿逐步意识到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属于幼儿的游戏,教师不应一味地指导幼儿怎么去做,而是应该作为旁观者介入,适当指导或适时地参与幼儿的游戏。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自由、愉快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自主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与同伴交流,体会游戏的快乐,让幼儿在游戏中想说、敢说、爱说,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例如,当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开始降低时,教师应介入进行适当指导,耐心地与幼儿沟通,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活跃游戏气氛,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三、游戏教学法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一)在活动开始部分的运用
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要尽快组织幼儿进入课堂,迅速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诗歌《月亮》时,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让幼儿通过猜谜语自发引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在活动中间部分的运用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导入方式,把教学内容融入游戏的各个部分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比如,在语言活动“鸭子骑车记”中,教师可以先将绘本投入区域中,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表演游戏的方式演绎故事。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在表演过程中幼儿通过表演、展示、交流,提高语言能力,让每个幼儿都得到锻炼。
(三)在活动结尾部分的运用
在语言活动的结尾阶段,幼儿的兴趣相对较低。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结尾部分增加一个小游戏,总结语言活动的学习内容,不仅可以重新提起幼儿的活动兴趣,还能巩固幼儿的学习内容,为课程画上圆满的句号。例如,在学习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创编故事的结尾,通过创编游戏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独特的结尾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听,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幼儿语言活动中使用游戏教学法,将乏味的谈话、简短的故事、长长的诗歌融入游戏中,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提高幼儿语言活动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生昆山市西湾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