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入手展开有效的科学探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y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有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有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有神秘浩瀚的地球与宇宙;还有难以想象的技术与工程等。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习惯探究的精神。预设问题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务必重视问题的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充分发挥问题的效能,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曾经观摩了湖北名师张老师执教的教科版六上《生物多样性》单元第五课《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张老师巧妙设计了四个问题来展开四个探究活动,她都是从问题人手展开有效的科学探究,并结合自身精湛的教学艺术演绎了整个教学过程,真让我大开眼界。
  探究活动一:观察两位同学的照片,他们的相貌有什么不同?
  张老师先让学生欣赏同学的照片,学生一个个轻松叫出了彼此的名字,然后提问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同学的,从而引出相貌特征,然后就出示两位同学的照片,请大家探究他们的相貌有什么不同。
  这个探究活动,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巧妙地引出了本节课的话题,又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了很多相貌特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二:根据性状编码图,找出自己的性状编码是多少。
  张老师的性状编码是15,你们的性状编码是多少呢?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性状编码图探究自己的性状编码,通过组长统计汇报,最后张老师将全班同学的性状编码进行整理,用Excel表当场大屏幕展示了条形统计图。
  这个探究活动学生探究欲望非常高,知道了张老师的性状编码,学生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编码,自然而然地非常认真地去探寻自己的性状编码。张老师用Excel的技术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全班同学的性状编码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活动三:5个性状特征可以将我们分成多少类人?
  学生明确了将5个性状特征都简单地按照“有”和“无”的标准分为两大类,教师出示了耳垂这一个性状,就分成了有耳垂和无耳垂两类人,增加1个、2个、3个、4个到5个性状,让学生探究可以将我们分成多少类人呢?此时,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分成32类,而是继续由学生讨论、自行探究分类方法。在汇报时两位学生分别得出了用线条或圆圈来组合的方法。最后老师出示了自己的性状编码图与大家分享,让学生再次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深入研究。
  这个探究活动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探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体现直接灌输的教学形式,更没有将结果强加给学生,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学到的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学科学需要树立求真意识,要学会用数据说话。
  探究活动四: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
  张老师请出性状编码最多的12位同学,提问:他们的5个性状都相同,长得像吗?为什么不像呢?学生会再一次思考。从而引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6个、7个、8个……20个、40个性状可以分成多少类?
  这个探究活动是由教师的问题自然而然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后生活中继续去探究6个、7个、8个……20个、40个性状可以分成多少类人的欲望,同时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张老师设计了这样四个巧妙的问题,学生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探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把本来一节很沉闷的课变成了一节具有生命力的课,大大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显然张老师在预设问题时,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要激发学生的欲望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种欲望是激发创造有效探究活动的诱发剂。小学生如果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情景,预设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从而以最佳的心态进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二、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已有一定的前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教师的提问显然不能随心所欲,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前概念进行设计问题,从而在“前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概念”,大大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三、问题要回归学生的生活
  小学科学的教学要简单化、生活化,从身边找出例子,从例子到概念,更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抽象思维。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资源。生活中的种种事情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脱离生活教科学,就像鱼离开了水。我们应该把“生活中的科学”引入课堂,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科学的真谛。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四、问题要拓宽学生的思维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使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究过程中,通过问题激发和启迪学生,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为后续开展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总之,巧妙的预设教学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瑰宝,看似简单,但问题的质量非常关键。预设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智慧而富有艺术性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架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桥梁,更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起点。我相信在我们坚持不懈努力的中,一定會预设一个个巧妙的问题,让它成为一个个动听的音符,为我们奏出一首首有效探究的课堂之歌。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万事贵乎始。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可以引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气氛,是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
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指出:“当前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最大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教学方法上,而是出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课堂上,串讲分析,逐段品味,讲得“透透”的,始终挣脱不了课文的束缚。   为此,根据周一贯先生提出的“教学智慧增量”,笔者经思考与实践认为,语文教学要灵活地处理运用教材,适度整合,有效拓展延伸,实现课程与教材内容“智慧增量”,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学生整体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