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绪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推出的理念中有一条就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新课程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我尝试构建的“学生参与式语文教学模式”,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现简介如图1:
2.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基本步骤
2.1 激趣。
激趣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是指语文课的课前导入。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托尔斯泰也告诫我们“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教学教师要着力设计激趣。激趣的设计应形象、多样、新颖、简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故事、游戏以及创设悬念情境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课前激趣得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就会有“课伊始,趣亦生”的生机勃勃场景。
如:教《范进中举》之前,我将一幅对联投影到银幕上: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成,中了五绝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皆来锦上添花!”
学生读着对联,兴趣陡增。他们对对联所描绘的人情世态感叹不已。接着我作了简要的提示和分析:这是封建社会一位举人有感于他中举前后冷暖的人情,炎凉的世态而写的对联。今天我们学习的《范进中举》一文把这种丑恶的人情世态描绘得更加淋漓尽致,不信,我们就来读一读。
2.2 导读。
导读是指充分运用课本,培养自读能力。学生面对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就会乐于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学习,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的被动接受现成结论的局面。导读,可以是提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也可以先让学生读书,再提出问题,深入研究。教师要指导读书方法。如:教给学生怎样用不同的符号画记关键词句、重点内容以及疑难问题。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读必须“口到”、“心到”、以情悟文,否则就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为此,必须进行质疑训练,以疑伴读,以情促读。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你觉得不易懂的知识点有哪些?如:教学《选举风波》时,这样设计自读思考题:(1)默读全文,画出重点字词,概括段意。(2)贾里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又是如何发展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刻画手法?(3)怎样理解“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4)鲁艳春这个人物形象你欣赏吗?说明理由。这样所设计的问题有重点、有难点,有的学生可自行解答,有的通过讨论可解答,有的则是教师点拨的切入点。这个环节,学生人人都带着问题自学,人人都有参与机会,都能自主探究。
2.3 讨论。
在学生自学时,常常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有些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得到解决。在讨论环节,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大家讲解,一起评议”,同桌或座位前后几位同学交流自学收获,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或老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不仅能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相信学生的集体智慧,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要进行调控,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自学、讨论情况,重点关注差生的自学交流情况,及时发现和找出共同性的问题。
2.4 点拨。
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挖掘课文之精华。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共同疑点上设疑,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与学生共同探讨、评议。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有关段落句子,在读中理解,理解中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思想美,直至彻底解决学生的疑难。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问题的本质,对知识的顺向和逆向、纵向和横向联系弄得明明白白。教师的点拨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点拨或思维方向的诱导,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最好体现。点拨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精讲,只讲学生感到困难的东西,容易混淆的问题。老师只起“助跑”作用,学生是活动主体 。
2.5 反馈。
这一环节的操作的要求是: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方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如:我逐步引导学生小结出学习古诗的“四读法”(1)呤读——用心感悟,抓字眼,解诗题;(2)译读——以诗译诗,想意境,明诗意;(3)背读--理解积累,反复读,悟诗情;(4)说读——想象拓展,灵活用,抒诗兴。通过反馈,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使学生在互动中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2.6 拓展。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要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升华。这一环节要做到“二化”(1)知识的深化。教师主要通过变式、求异、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但可以加大知识信息的输入量和思维难度,而且可以进一步揭示问题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因此,就要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教师除授学生“鱼”外,更应该授学生以“渔”,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重要意义。该环节教师也不能主宰课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广泛探讨,增强学科渗透,开拓视野;或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或布置学生写论文、读后感等。
总之,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六个环节,相互联系、协调统一,其时间的分配,教师不宜统得过死,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控制。在具体实施时,只要坚持“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结论让学生讲,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尝,绝不包办代替”的“四让一不”原则,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基本步骤
2.1 激趣。
激趣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是指语文课的课前导入。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托尔斯泰也告诫我们“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教学教师要着力设计激趣。激趣的设计应形象、多样、新颖、简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故事、游戏以及创设悬念情境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课前激趣得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就会有“课伊始,趣亦生”的生机勃勃场景。
如:教《范进中举》之前,我将一幅对联投影到银幕上: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成,中了五绝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皆来锦上添花!”
学生读着对联,兴趣陡增。他们对对联所描绘的人情世态感叹不已。接着我作了简要的提示和分析:这是封建社会一位举人有感于他中举前后冷暖的人情,炎凉的世态而写的对联。今天我们学习的《范进中举》一文把这种丑恶的人情世态描绘得更加淋漓尽致,不信,我们就来读一读。
2.2 导读。
导读是指充分运用课本,培养自读能力。学生面对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就会乐于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学习,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的被动接受现成结论的局面。导读,可以是提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也可以先让学生读书,再提出问题,深入研究。教师要指导读书方法。如:教给学生怎样用不同的符号画记关键词句、重点内容以及疑难问题。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读必须“口到”、“心到”、以情悟文,否则就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为此,必须进行质疑训练,以疑伴读,以情促读。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你觉得不易懂的知识点有哪些?如:教学《选举风波》时,这样设计自读思考题:(1)默读全文,画出重点字词,概括段意。(2)贾里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又是如何发展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刻画手法?(3)怎样理解“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4)鲁艳春这个人物形象你欣赏吗?说明理由。这样所设计的问题有重点、有难点,有的学生可自行解答,有的通过讨论可解答,有的则是教师点拨的切入点。这个环节,学生人人都带着问题自学,人人都有参与机会,都能自主探究。
2.3 讨论。
在学生自学时,常常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有些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得到解决。在讨论环节,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大家讲解,一起评议”,同桌或座位前后几位同学交流自学收获,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或老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不仅能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相信学生的集体智慧,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要进行调控,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自学、讨论情况,重点关注差生的自学交流情况,及时发现和找出共同性的问题。
2.4 点拨。
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挖掘课文之精华。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共同疑点上设疑,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与学生共同探讨、评议。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有关段落句子,在读中理解,理解中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思想美,直至彻底解决学生的疑难。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问题的本质,对知识的顺向和逆向、纵向和横向联系弄得明明白白。教师的点拨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点拨或思维方向的诱导,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最好体现。点拨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精讲,只讲学生感到困难的东西,容易混淆的问题。老师只起“助跑”作用,学生是活动主体 。
2.5 反馈。
这一环节的操作的要求是: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方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如:我逐步引导学生小结出学习古诗的“四读法”(1)呤读——用心感悟,抓字眼,解诗题;(2)译读——以诗译诗,想意境,明诗意;(3)背读--理解积累,反复读,悟诗情;(4)说读——想象拓展,灵活用,抒诗兴。通过反馈,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使学生在互动中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2.6 拓展。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要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升华。这一环节要做到“二化”(1)知识的深化。教师主要通过变式、求异、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但可以加大知识信息的输入量和思维难度,而且可以进一步揭示问题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因此,就要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教师除授学生“鱼”外,更应该授学生以“渔”,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重要意义。该环节教师也不能主宰课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广泛探讨,增强学科渗透,开拓视野;或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或布置学生写论文、读后感等。
总之,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六个环节,相互联系、协调统一,其时间的分配,教师不宜统得过死,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控制。在具体实施时,只要坚持“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结论让学生讲,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尝,绝不包办代替”的“四让一不”原则,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