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的X线表现。方法:选取我所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53例为观察组,同期非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降血糖治疗,经治疗2个月后于X线下观察两组患者的肺结核病灶情况。结果:观察组范围累及大于1个肺野、双上中与中下肺野分布、下叶背段与上叶尖后段以及其他叶段分布发生率差异显著;对照组支气管播散、块状与大片状影以及空洞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小斑片状影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两组经治疗后对照组的空洞愈合率以9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2%(P均<0.05)。结论: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的X线表现较之于单纯肺结核差异显著,合并不同病灶与血糖浓度的糖尿病患者应给予其积极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肺结核;X线表现
结核病与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有调查称,糖尿病患者为肺结核的易发群体,其主要机制为代谢紊乱、营养不良、血糖增高等,使结核病出现迅速恶化,而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糖尿病糖代谢较为紊乱,故而血糖水平不受控,此二者互为影响[1]。本文探讨了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的X线表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所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53例为观察组,男患者40例,女患者13例,年龄为18-73岁,平均年龄为(49.8±6.7)岁,结核病程为1-12年,平均为(5.6±3.7)年,14例血糖为6.0-10.0mmol/L,39例>10.0mmol/L;同期非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50例为对照组,男患者19例,女患者31例,年龄为20-75岁,平均年龄为(52.0±5.4)岁,结核病程为1-1,5年,平均为(6.0±2.7)年。两组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咳痰、咳嗽、盗汗、发热等症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联合吡嗪酰胺、利福平和异烟肼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控制饮食并联合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消渴丸等降糖药物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而后于X线下观察肺结核病灶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两组患者病灶部位与范围比较:观察组范围累及大于1个肺野、双上中与中下肺野分布、下叶背段与上叶尖后段以及其他叶段分布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见表1。
(b)两组患者病灶形态比较:对照组支气管播散、块状与大片状影以及空洞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小斑片状影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c)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对照组的空洞愈合率以92%(46例)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2%(38例),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糖尿病患者最易损害的“靶器官”中,肺脏占重要地位,有临床研究表明,肺脏疾病发病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糖尿病的病程、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降糖类药物的使用剂量等因素具有較大的关联[2]。主要源于糖尿病患者中的糖在其机体内的代谢极为紊乱,且利用率较少,使得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对其免疫力造成破坏。此外,血糖与血液中游离的脂肪酸水平增加后,会使吞噬细胞的功能减低,故而糖尿病患者成为肺结核病的易患人群,而对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病灶动态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就是高血糖状态[3]。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肺炎或肺结核改变,而该类患者肺结核病灶的发生部位、形态以及进展状况较之于单纯肺结核患者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故而应加大对该类患者的重视。由于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的病灶进展较快,空洞形成的几率与支气管播散几率均较高,大部分患者或合并肺炎症状,且其病灶周围容易出现渗出性改变,在鉴别过程中还应考虑合并肺炎因素。患者行抗感染治疗后,有利于鉴别诊断,随着治疗进程的迁延,2-3周后肺炎病灶有明显吸收,而肺结核易见于肺上野,部分患者见与下肺野,当其见于基底段时,应注意与肺炎鉴别诊断,此时可考虑病灶密度变化,一般而言肺结核的病灶密度略高于肺炎,且模糊程度明显低于肺炎[4-5]。
X线表现在肺结核诊疗中的作用显著,主要源于患者于治疗过程中的胸部X线表现不尽相同,糖尿病患者病灶范围较广,且治疗中病灶吸收速度慢,干酪化程度高,故而治疗时间更长。我们认为,今后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中,应参照不同患者之间的肺部病灶的不同于血糖浓度的不同,而给予其更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加速其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赵海涛,白晓军,王欢,等.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15(18):1519-1520.
[2]刘贵祥.糖尿病并肺结核X线表现与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1):1593-1594.
[3]侯英宇,杨敏,窦勤峰,等.35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J].哈尔滨医药,2009,28(06):339-340.
[4]何静.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8,31(11):217-219.
[5]孙莲顺,金泰浩.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临床及影像特点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24(19):1510-1512.
关键词:糖尿病;肺结核;X线表现
结核病与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有调查称,糖尿病患者为肺结核的易发群体,其主要机制为代谢紊乱、营养不良、血糖增高等,使结核病出现迅速恶化,而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糖尿病糖代谢较为紊乱,故而血糖水平不受控,此二者互为影响[1]。本文探讨了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的X线表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所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53例为观察组,男患者40例,女患者13例,年龄为18-73岁,平均年龄为(49.8±6.7)岁,结核病程为1-12年,平均为(5.6±3.7)年,14例血糖为6.0-10.0mmol/L,39例>10.0mmol/L;同期非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50例为对照组,男患者19例,女患者31例,年龄为20-75岁,平均年龄为(52.0±5.4)岁,结核病程为1-1,5年,平均为(6.0±2.7)年。两组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咳痰、咳嗽、盗汗、发热等症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联合吡嗪酰胺、利福平和异烟肼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控制饮食并联合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消渴丸等降糖药物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而后于X线下观察肺结核病灶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两组患者病灶部位与范围比较:观察组范围累及大于1个肺野、双上中与中下肺野分布、下叶背段与上叶尖后段以及其他叶段分布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见表1。
(b)两组患者病灶形态比较:对照组支气管播散、块状与大片状影以及空洞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小斑片状影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c)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对照组的空洞愈合率以92%(46例)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2%(38例),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糖尿病患者最易损害的“靶器官”中,肺脏占重要地位,有临床研究表明,肺脏疾病发病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糖尿病的病程、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降糖类药物的使用剂量等因素具有較大的关联[2]。主要源于糖尿病患者中的糖在其机体内的代谢极为紊乱,且利用率较少,使得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对其免疫力造成破坏。此外,血糖与血液中游离的脂肪酸水平增加后,会使吞噬细胞的功能减低,故而糖尿病患者成为肺结核病的易患人群,而对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病灶动态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就是高血糖状态[3]。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肺炎或肺结核改变,而该类患者肺结核病灶的发生部位、形态以及进展状况较之于单纯肺结核患者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故而应加大对该类患者的重视。由于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的病灶进展较快,空洞形成的几率与支气管播散几率均较高,大部分患者或合并肺炎症状,且其病灶周围容易出现渗出性改变,在鉴别过程中还应考虑合并肺炎因素。患者行抗感染治疗后,有利于鉴别诊断,随着治疗进程的迁延,2-3周后肺炎病灶有明显吸收,而肺结核易见于肺上野,部分患者见与下肺野,当其见于基底段时,应注意与肺炎鉴别诊断,此时可考虑病灶密度变化,一般而言肺结核的病灶密度略高于肺炎,且模糊程度明显低于肺炎[4-5]。
X线表现在肺结核诊疗中的作用显著,主要源于患者于治疗过程中的胸部X线表现不尽相同,糖尿病患者病灶范围较广,且治疗中病灶吸收速度慢,干酪化程度高,故而治疗时间更长。我们认为,今后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中,应参照不同患者之间的肺部病灶的不同于血糖浓度的不同,而给予其更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加速其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赵海涛,白晓军,王欢,等.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15(18):1519-1520.
[2]刘贵祥.糖尿病并肺结核X线表现与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1):1593-1594.
[3]侯英宇,杨敏,窦勤峰,等.35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J].哈尔滨医药,2009,28(06):339-340.
[4]何静.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8,31(11):217-219.
[5]孙莲顺,金泰浩.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临床及影像特点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24(19):151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