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出生于日本的她,3岁时开始打乒乓球;5岁时参加了日本国内锦标赛,成为最年轻的参赛选手;11岁时进入日本国家队;15岁时打入世乒赛女单八强并获得2003年亚锦赛女双亚军;2004年,16岁的她获得亚洲杯女单亚军和世乒赛女团第三名;2005年,她加入了中国乒超联赛。这位在日本和中国都有着很高人气的乒乓球女运动员和电视广告明星,名叫——
明眸皓齿、随和乖巧的福原爱,理着个童花头,皮肤白里透红,睫毛微微翘起,长得就像日本卡通片里的“花仙子”。聆听这位小明星的汉语谈话,让人如沐春风,不自觉间就打开了快乐的心扉。
以怨代答,设置悬念
福原爱先后师从多名中国教练,受这些教练的影响,她说的汉语带有很浓的方言特色。她除了会说东北方言中的“贼好”之外,还会说上海话中的“侬好”,“阿拉一道去吃饭”等,并且说得很地道。有记者问:“你还会说什么上海话?”
福原爱一听,笑嘻嘻地、不假思索地说道:“侬格人哪能废闲话介多?(你这个人怎么废话这么多?)”
记者听后,先是一愣,待明白了福原爱的意思后,禁不住连声说道:“佩服!佩服!”
福原爱的“侬格人哪能废闲话介多”这句上海话说得极巧,巧就巧在她以以怨代答的形式设置了悬念,让记者的心情郁闷一阵后再转为惊喜:记者初听以为福原爱对自己的采访产生了厌烦情绪,埋怨自己问得太多,心头禁不住浮起阴云;但细一琢磨,却又发现福原爱是以另一种形式告诉了自己答案——我还会说“侬格人哪能废闲话介多”这句上海话,心头的阴云一下子消失殆尽。福原爱的这种以怨代答,与那种直接回答的方式相比,多了一点“搞笑”的色彩,让记者领略了这位少女明星顽皮的天性和机智幽默的口才。
趣说原因,幽默自得
一名中国记者问福原爱:“1991年,也就是你3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打乒乓球了,当时你应该很小,怎么就想着去打球了?”
福原爱回答说:“你知道我有个哥哥吗?他比我大10岁,那个时候父母更关注哥哥的学习,把我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那个时候拼命想找点事情做,来引起爸妈的注意——用你们中国的成语来形容,就是想调虎离山。有一天,我对妈妈说自己要打乒乓球,妈妈同意了,于是我就一直坚持下来了。那时我太小,爸爸妈妈就不得不陪着我去,这样他们就可以天天陪着我了。我打乒乓球的目的就是想把爸爸妈妈‘调’到我身边来!呵呵。(记者插话:那么小你就会这样想了啊?)是啊,我现在还在想,自己当时怎么就那么聪明呢?哈哈。”
在这段谈话中,福原爱向记者陈述了自己3岁多就开始打乒乓球的原因。她信口“拈”来的“调虎离山”一词,突出了她小时候的聪明、机智和可爱,也让记者领略了一名日籍小明星运用汉语成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以及幽默表达的水平;在这段谈话的末尾,福原爱又以一句“我现在还在想,自己当时怎么就那么聪明呢”的自得和一声“哈哈”的笑声,再次彰显了自己的幽默。福原爱的这段谈话,幽默诙谐,情趣盎然,让记者不自觉地走进了其营造的语言氛围之中。
巧饶口令,委婉表达
在2006年3月5日的亚乒赛男单决赛中,中国乒乓球男队队员陈遇到了队友王皓。陈最初表现得很有朝气,但因为没能抓住机会而连败两局。在此情况下,陈开始急躁,进攻和防守都出现失误。到了第四局的最后,他自认为回天无力,于是就乱打一拍结束战斗,以0比4的总比分惨败。在与王皓、裁判员握手致意后,陈走到球台围板外的行李旁,将已经放进球包的球拍拿出来砸向地面,然后又一脚踢飞了身边的椅子。此事让现场的观众大跌眼镜,也成了记者炒作的题材。
一位对陈很有看法的中国记者采访福原爱时问:“你怎样评价陈?”福原爱回答道:
“运动员都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运动员是打不好球的,陈很有个性,他打球也不错。我要是遇到这种情况,在没有脾气和有一点脾气之间,我会选择有一点脾气——不能一点脾气都没有,要不就太温柔了、太没个性了;在有脾气和没有脾气之间,我会选择没有脾气。”
陈用球拍砸地和用脚踢椅子的行为,虽然违背了相关纪律而且有失一名优秀运动员的风度,但陈毕竟已经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并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自己又是在对一名异国同行发表看法,福原爱在回答相关的问题时很技巧地运用了“外交辞令”和“绕口令”的形式,委婉地对陈的行为进行了评论。为了避免刺激陈及其粉丝,人小鬼大的福原爱首先用极富外交色彩、褒贬之义不太分明的“个性”这一中性词,从原因上对陈的行为进行了定性;接下来,福原爱又避开记者提问的话锋,以“绕口令”的形式,从自己面临和陈一样的情况时会如何选择的角度,间接而委婉地表明了对陈的看法,“在没有脾气和有一点脾气之间,我会选择有一点脾气”,意思是如果允许自己使点小性子的话,自己内心还是倾向于有分寸地使点小性子;“在有脾气和没有脾气之间,我会选择没有脾气”,意思是如果能不使小性子的话,最好还是不要使小性子,因为相对于“有脾气”和“有一点脾气”来说,“没有脾气”是更为理智、更为恰当的选择。就这样,福原爱曲折而委婉地向记者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我虽然很理解陈当时的情绪和思想,但并不认为其行为是最理智、最恰当的选择”,既回应了想将自己拉为同道的记者,又避免了对陈圮及其粉丝的过度刺激,可谓刀切豆腐两面光。
反踢皮球,妙对王志
2005年福原爱正式加入中国辽宁队,参加中乒超级联赛。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为此对福原爱进行了访谈。王志问:“你什么时候能拿冠军?”
福原爱回答说:“那当然是在(中乒)超级联赛。”习惯于“穷追猛问”的王志继续问道:“有戏吗?”福原爱将头往前一倾,以清澈、专注而又有些调皮的目光瞪着王志,笑着反问道:“没戏吗?”王志:“你觉得呢?”福原爱:“……你觉得呢?没有吗?”王志:“我觉得有。”……
应该说,和以谈话为职业的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曾经将金庸等不少大家问得窘迫不已的王志相比,当时只有17岁的福原爱是处于弱势的。但福原爱在面对王志极富心机甚至可以说是带点挑衅性的提问时,并没有被王志牵着鼻子一步步走入窘境。福原爱很清楚,对于王志的提问,自己不论是答“有戏”或“没有戏”都将会步入尴尬;若答“有戏”,自己的实力毕竟还赶不上中国的一流乒乓球运动员——即使与中国一流乒乓球运动员实力相当,胜负也是一个谁都难以预料的未知数;若答“没有戏”,又显得缺少一名到异国“强化修为”的运动员应有的志气,同时也有损于其所在的辽宁队的形象。鉴于此,福原爱就以反踢皮球的方法,以一句“没戏吗”的反问,将问题踢回给了王志。老辣的王志当然不肯轻易接球,于是就又以一句“你觉得呢”的反问,将问题重又踢给了福原爱。心软的福原爱虽然犹豫了一下,但却没有接球,而是以一句踢力更强的“没有吗”的反问,将问题第二次踢给了王志,最终踢得王志代自己说出了“我觉得有”的答案。
嵌入时语,拉近距离
2006年3月18日中午,在广东省运动技术学院的操场上,《劲体育》记者见到了刚与广东女子乒乓球队正式签约的福原爱。在听过这位女童星和她的中国教练汤媛媛的对话后,《劲体育》记者夸道:“你的汉语说得真好,特意学过?”
福原爱笑答:“没有。其实我很早就来过中国,但那时候没说过中国话。后来和中国队友在一起打球时间久了,也就会说了。呵呵,和中国队友在一起打球的感觉‘巨好’!”(网络流行语,意为“特别好”)
《劲体育》记者吃惊地说道:“啊,‘巨好’?‘巨’字你都会说了啊……”
福原爱在回答中国记者的话语中,嵌入了时尚的中国网民用语“巨好”一词。此词嵌入得极为恰切,记者从中不仅可以看出福原爱的汉语水平,也可以看出她和中国队友在一起打球的愉悦心境以及她对中国教练和中国队友教她学说汉语的感激心情——福原爱通过“巨好”一词传达出的这些信息,一下子便赢得了中国记者对她的喜爱,拉近了中国记者和她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她的形象在记者的笔下生出“熠熠光辉”。
明眸皓齿、随和乖巧的福原爱,理着个童花头,皮肤白里透红,睫毛微微翘起,长得就像日本卡通片里的“花仙子”。聆听这位小明星的汉语谈话,让人如沐春风,不自觉间就打开了快乐的心扉。
以怨代答,设置悬念
福原爱先后师从多名中国教练,受这些教练的影响,她说的汉语带有很浓的方言特色。她除了会说东北方言中的“贼好”之外,还会说上海话中的“侬好”,“阿拉一道去吃饭”等,并且说得很地道。有记者问:“你还会说什么上海话?”
福原爱一听,笑嘻嘻地、不假思索地说道:“侬格人哪能废闲话介多?(你这个人怎么废话这么多?)”
记者听后,先是一愣,待明白了福原爱的意思后,禁不住连声说道:“佩服!佩服!”
福原爱的“侬格人哪能废闲话介多”这句上海话说得极巧,巧就巧在她以以怨代答的形式设置了悬念,让记者的心情郁闷一阵后再转为惊喜:记者初听以为福原爱对自己的采访产生了厌烦情绪,埋怨自己问得太多,心头禁不住浮起阴云;但细一琢磨,却又发现福原爱是以另一种形式告诉了自己答案——我还会说“侬格人哪能废闲话介多”这句上海话,心头的阴云一下子消失殆尽。福原爱的这种以怨代答,与那种直接回答的方式相比,多了一点“搞笑”的色彩,让记者领略了这位少女明星顽皮的天性和机智幽默的口才。
趣说原因,幽默自得
一名中国记者问福原爱:“1991年,也就是你3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打乒乓球了,当时你应该很小,怎么就想着去打球了?”
福原爱回答说:“你知道我有个哥哥吗?他比我大10岁,那个时候父母更关注哥哥的学习,把我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那个时候拼命想找点事情做,来引起爸妈的注意——用你们中国的成语来形容,就是想调虎离山。有一天,我对妈妈说自己要打乒乓球,妈妈同意了,于是我就一直坚持下来了。那时我太小,爸爸妈妈就不得不陪着我去,这样他们就可以天天陪着我了。我打乒乓球的目的就是想把爸爸妈妈‘调’到我身边来!呵呵。(记者插话:那么小你就会这样想了啊?)是啊,我现在还在想,自己当时怎么就那么聪明呢?哈哈。”
在这段谈话中,福原爱向记者陈述了自己3岁多就开始打乒乓球的原因。她信口“拈”来的“调虎离山”一词,突出了她小时候的聪明、机智和可爱,也让记者领略了一名日籍小明星运用汉语成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以及幽默表达的水平;在这段谈话的末尾,福原爱又以一句“我现在还在想,自己当时怎么就那么聪明呢”的自得和一声“哈哈”的笑声,再次彰显了自己的幽默。福原爱的这段谈话,幽默诙谐,情趣盎然,让记者不自觉地走进了其营造的语言氛围之中。
巧饶口令,委婉表达
在2006年3月5日的亚乒赛男单决赛中,中国乒乓球男队队员陈遇到了队友王皓。陈最初表现得很有朝气,但因为没能抓住机会而连败两局。在此情况下,陈开始急躁,进攻和防守都出现失误。到了第四局的最后,他自认为回天无力,于是就乱打一拍结束战斗,以0比4的总比分惨败。在与王皓、裁判员握手致意后,陈走到球台围板外的行李旁,将已经放进球包的球拍拿出来砸向地面,然后又一脚踢飞了身边的椅子。此事让现场的观众大跌眼镜,也成了记者炒作的题材。
一位对陈很有看法的中国记者采访福原爱时问:“你怎样评价陈?”福原爱回答道:
“运动员都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运动员是打不好球的,陈很有个性,他打球也不错。我要是遇到这种情况,在没有脾气和有一点脾气之间,我会选择有一点脾气——不能一点脾气都没有,要不就太温柔了、太没个性了;在有脾气和没有脾气之间,我会选择没有脾气。”
陈用球拍砸地和用脚踢椅子的行为,虽然违背了相关纪律而且有失一名优秀运动员的风度,但陈毕竟已经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并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自己又是在对一名异国同行发表看法,福原爱在回答相关的问题时很技巧地运用了“外交辞令”和“绕口令”的形式,委婉地对陈的行为进行了评论。为了避免刺激陈及其粉丝,人小鬼大的福原爱首先用极富外交色彩、褒贬之义不太分明的“个性”这一中性词,从原因上对陈的行为进行了定性;接下来,福原爱又避开记者提问的话锋,以“绕口令”的形式,从自己面临和陈一样的情况时会如何选择的角度,间接而委婉地表明了对陈的看法,“在没有脾气和有一点脾气之间,我会选择有一点脾气”,意思是如果允许自己使点小性子的话,自己内心还是倾向于有分寸地使点小性子;“在有脾气和没有脾气之间,我会选择没有脾气”,意思是如果能不使小性子的话,最好还是不要使小性子,因为相对于“有脾气”和“有一点脾气”来说,“没有脾气”是更为理智、更为恰当的选择。就这样,福原爱曲折而委婉地向记者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我虽然很理解陈当时的情绪和思想,但并不认为其行为是最理智、最恰当的选择”,既回应了想将自己拉为同道的记者,又避免了对陈圮及其粉丝的过度刺激,可谓刀切豆腐两面光。
反踢皮球,妙对王志
2005年福原爱正式加入中国辽宁队,参加中乒超级联赛。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为此对福原爱进行了访谈。王志问:“你什么时候能拿冠军?”
福原爱回答说:“那当然是在(中乒)超级联赛。”习惯于“穷追猛问”的王志继续问道:“有戏吗?”福原爱将头往前一倾,以清澈、专注而又有些调皮的目光瞪着王志,笑着反问道:“没戏吗?”王志:“你觉得呢?”福原爱:“……你觉得呢?没有吗?”王志:“我觉得有。”……
应该说,和以谈话为职业的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曾经将金庸等不少大家问得窘迫不已的王志相比,当时只有17岁的福原爱是处于弱势的。但福原爱在面对王志极富心机甚至可以说是带点挑衅性的提问时,并没有被王志牵着鼻子一步步走入窘境。福原爱很清楚,对于王志的提问,自己不论是答“有戏”或“没有戏”都将会步入尴尬;若答“有戏”,自己的实力毕竟还赶不上中国的一流乒乓球运动员——即使与中国一流乒乓球运动员实力相当,胜负也是一个谁都难以预料的未知数;若答“没有戏”,又显得缺少一名到异国“强化修为”的运动员应有的志气,同时也有损于其所在的辽宁队的形象。鉴于此,福原爱就以反踢皮球的方法,以一句“没戏吗”的反问,将问题踢回给了王志。老辣的王志当然不肯轻易接球,于是就又以一句“你觉得呢”的反问,将问题重又踢给了福原爱。心软的福原爱虽然犹豫了一下,但却没有接球,而是以一句踢力更强的“没有吗”的反问,将问题第二次踢给了王志,最终踢得王志代自己说出了“我觉得有”的答案。
嵌入时语,拉近距离
2006年3月18日中午,在广东省运动技术学院的操场上,《劲体育》记者见到了刚与广东女子乒乓球队正式签约的福原爱。在听过这位女童星和她的中国教练汤媛媛的对话后,《劲体育》记者夸道:“你的汉语说得真好,特意学过?”
福原爱笑答:“没有。其实我很早就来过中国,但那时候没说过中国话。后来和中国队友在一起打球时间久了,也就会说了。呵呵,和中国队友在一起打球的感觉‘巨好’!”(网络流行语,意为“特别好”)
《劲体育》记者吃惊地说道:“啊,‘巨好’?‘巨’字你都会说了啊……”
福原爱在回答中国记者的话语中,嵌入了时尚的中国网民用语“巨好”一词。此词嵌入得极为恰切,记者从中不仅可以看出福原爱的汉语水平,也可以看出她和中国队友在一起打球的愉悦心境以及她对中国教练和中国队友教她学说汉语的感激心情——福原爱通过“巨好”一词传达出的这些信息,一下子便赢得了中国记者对她的喜爱,拉近了中国记者和她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她的形象在记者的笔下生出“熠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