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新策略和新机制。各高校为保证高校贫困生的平等受教育权,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在实际政策实施过程中,其大多偏重经济方面的相关资助,但心理上的脱贫却与物质资助脱离,未能切实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本文基于独立院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研究如何从贫困学生“心理贫困”达到“心理富裕”,构建针对独立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脱贫援助机制,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
一、独立院校贫困大学生贫困心理的现实表现
1.人际关系敏感
如何适应大学自律的学习生活以及平衡与协调人际交往关系,是步入大学的学子都面临的问题。贫困家庭的学生有着比他人更為强烈的自尊心,而在贫富差距相对较大的独立院校,他们会更加介意自己的贫困生标签,内心极度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尊重,更加期待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而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在渐渐相处后发现自身学识眼界、家庭条件与他人的差距,逐渐就形成 “低人一等”的心理。这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拘谨、敏感和小心翼翼,这就促使他们更加注重维护自我意识,因为自尊进而变得自我,不易对他人妥协,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团队意识较差,更有甚者会对外界正常的举动充满敌意。
2.过度依赖政策扶持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尤为重视,为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各大高校都实行“奖、助、贷、勤、补、减、免”相结合的多元化资助体系。面对政策的扶持,贫困生自制力的不完备与无计划的消费一度激发了他们的索取欲。贫困生中少数学生不追求自立自强,反倒“躺下来”享受暂时的安逸。物质扶贫的过度不但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且没有带来精神的积极进取和感恩反哺的人格品质,这已然背离了资助政策的初心,物质的扶贫却是让心理贫困问题日益见长。
3.对未来就业的迷茫
独立院校的大学生面对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他们对未来职业规划迷茫且焦虑。独立院校多为民办的三本院校,学历含金量在很多企业招聘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拒绝。贫困学子寄希望于知识改变命运,然而在职业选择与人生规划中,除却自身即将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外还要兼顾家庭经济的问题。且我国大多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受限,贫困学子的认识和眼界都较为片面,家庭背景不能提供给自己必要的人脉关系,未来就业的压力与迷茫都会让他们对社会开始失望、不满,进而加剧了他们忧郁、愤懑的心理负担。
二、独立学院贫困大学心理贫困的成因分析
1.自我认知失调
对自身的不合理认知是独立院校贫困大学生变得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卑感,极易否定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都缺乏自信,他们对“贫困生”这个标签感到“羞耻”,一味地抱怨社会给予的不公和家人的无能,将各种不得志都归因于贫困,无法对客观事实进行理性分析。且易受家庭条件好的同学高消费的示范效应及其本人“面子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行为互相激活,心理贫瘠,过于注重物质攀比,没有切身考虑自身条件,渐渐地思想就会发生严重偏激。而在接受了经济上的帮助后,他们又害怕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进而催生了敏感、多疑、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阻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2.心理素质较弱
较差的心理素质是独立院校贫困变得心理贫困的直接原因。目前很多独立院校贫困生由于经济贫困,人际交往不如意,生活没有目标,意志摇摆不定,对未来迷茫焦虑,承受不了现实的打击。他们更容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加在意别人放在自己身上的眼光,加上较高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带来的挫败感,都让他们更加敏感自卑从而选择逃避、退缩、不敢面对现实。
3.适应能力不强
独立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受到文化、教育的差异,接踵而至的新事物都让他们不能快速适应。最为明显的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也给他们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身处其中,不能合理的定位自己的角色、尽快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他们的激情渐渐被“压榨”,对未来地迷茫和焦虑更是让他们变得颓丧、抑郁。
三、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对策思考
1.社会层面
(1)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就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精准的隐性资助方式,对被资助学生进行保密,帮助贫困生得到基本的学业保障的同时,宣传和动员各大企业的参与,提高融资力度,努力向全民资助迈进。
(2)大力发扬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应大力发扬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精神,强调其重要性,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鼓励与关注度,使其融入到这个奋斗的时代。
2.学校层面
(1)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站及贫困生自助团体。学校方面应设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形成以“宿舍搜集站”—“班级观察站”—“辅导员情感归属站”—“心理咨询室问题解决站”的发现、预防、应对环节,形成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很多大学生因家庭条件或自身性格而造成的自卑、敏感、封闭等各种心理问题,都需要针对性的安排心理老师去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贫困生资助团体,把贫困生们集中到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倾诉;辅导员更是要耐心与之交流,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心,自觉的进行自我完善教育,真正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2)完善专业设置及加强职业教育。独立院校建校时间短,专业增设灵活,如果能在强势专业上进行细化和综合的改进,亦或是增设一些社会急需专业,贫困大学生们将会多一些就业的选择。独立院校相比一二批本科院校,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后者。学校招牌代表着高考优胜的固执理念,在这种情况下,独立院校的职业指导和专业技能培养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贫困大学生本身就因为背景人脉处于劣势,三本院校的学历更是让他们在竞争中少了更多机会。因而在一入学,就应该针对贫困生进行职业规划的理念输入,让他们具备这样的概念,加上专业的授课教师指导,使得独立院校的学生特别是贫困生能够具备一二批院校同样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3)加强心理教育及能力培养。首先,人际交往能力。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受自身性格影响极其显著。因此可以在开展活动时,引导性格内向的贫困生们踊跃参与,迈出第一步,在自我肯定下变得主动去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热情,敞开自己,自主与他人交流,进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第二,自我认知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他们要学会客观的认识事物,努力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和感恩反哺的人格品质。让他们学会克服自身的认识偏差,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正确看待自己的客观事实。 第三,心理素质能力。鼓励贫困生多参加各类活动,在竞赛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意识,正视社会的残酷与现实,矫正他们看待世界的态度。总结经验与教训,不盲目攀比,要坚强奋进,强大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芳.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体系的构建路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9
[2]李小倩.独立院校贫困生的教育与管理.《教育 教学论坛》学术期刊.2014
[3]熊笑颜,陈栩.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调查研究.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8
[4]黄莹,王潞颖.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辅导员工作室项目“大学生生涯咨询与辅导工作室”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精准扶贫;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
一、独立院校贫困大学生贫困心理的现实表现
1.人际关系敏感
如何适应大学自律的学习生活以及平衡与协调人际交往关系,是步入大学的学子都面临的问题。贫困家庭的学生有着比他人更為强烈的自尊心,而在贫富差距相对较大的独立院校,他们会更加介意自己的贫困生标签,内心极度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尊重,更加期待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而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在渐渐相处后发现自身学识眼界、家庭条件与他人的差距,逐渐就形成 “低人一等”的心理。这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拘谨、敏感和小心翼翼,这就促使他们更加注重维护自我意识,因为自尊进而变得自我,不易对他人妥协,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团队意识较差,更有甚者会对外界正常的举动充满敌意。
2.过度依赖政策扶持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尤为重视,为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各大高校都实行“奖、助、贷、勤、补、减、免”相结合的多元化资助体系。面对政策的扶持,贫困生自制力的不完备与无计划的消费一度激发了他们的索取欲。贫困生中少数学生不追求自立自强,反倒“躺下来”享受暂时的安逸。物质扶贫的过度不但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且没有带来精神的积极进取和感恩反哺的人格品质,这已然背离了资助政策的初心,物质的扶贫却是让心理贫困问题日益见长。
3.对未来就业的迷茫
独立院校的大学生面对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他们对未来职业规划迷茫且焦虑。独立院校多为民办的三本院校,学历含金量在很多企业招聘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拒绝。贫困学子寄希望于知识改变命运,然而在职业选择与人生规划中,除却自身即将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外还要兼顾家庭经济的问题。且我国大多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受限,贫困学子的认识和眼界都较为片面,家庭背景不能提供给自己必要的人脉关系,未来就业的压力与迷茫都会让他们对社会开始失望、不满,进而加剧了他们忧郁、愤懑的心理负担。
二、独立学院贫困大学心理贫困的成因分析
1.自我认知失调
对自身的不合理认知是独立院校贫困大学生变得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卑感,极易否定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都缺乏自信,他们对“贫困生”这个标签感到“羞耻”,一味地抱怨社会给予的不公和家人的无能,将各种不得志都归因于贫困,无法对客观事实进行理性分析。且易受家庭条件好的同学高消费的示范效应及其本人“面子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行为互相激活,心理贫瘠,过于注重物质攀比,没有切身考虑自身条件,渐渐地思想就会发生严重偏激。而在接受了经济上的帮助后,他们又害怕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进而催生了敏感、多疑、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阻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2.心理素质较弱
较差的心理素质是独立院校贫困变得心理贫困的直接原因。目前很多独立院校贫困生由于经济贫困,人际交往不如意,生活没有目标,意志摇摆不定,对未来迷茫焦虑,承受不了现实的打击。他们更容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加在意别人放在自己身上的眼光,加上较高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带来的挫败感,都让他们更加敏感自卑从而选择逃避、退缩、不敢面对现实。
3.适应能力不强
独立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受到文化、教育的差异,接踵而至的新事物都让他们不能快速适应。最为明显的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也给他们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身处其中,不能合理的定位自己的角色、尽快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他们的激情渐渐被“压榨”,对未来地迷茫和焦虑更是让他们变得颓丧、抑郁。
三、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对策思考
1.社会层面
(1)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就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精准的隐性资助方式,对被资助学生进行保密,帮助贫困生得到基本的学业保障的同时,宣传和动员各大企业的参与,提高融资力度,努力向全民资助迈进。
(2)大力发扬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应大力发扬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精神,强调其重要性,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鼓励与关注度,使其融入到这个奋斗的时代。
2.学校层面
(1)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站及贫困生自助团体。学校方面应设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形成以“宿舍搜集站”—“班级观察站”—“辅导员情感归属站”—“心理咨询室问题解决站”的发现、预防、应对环节,形成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很多大学生因家庭条件或自身性格而造成的自卑、敏感、封闭等各种心理问题,都需要针对性的安排心理老师去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贫困生资助团体,把贫困生们集中到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倾诉;辅导员更是要耐心与之交流,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心,自觉的进行自我完善教育,真正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2)完善专业设置及加强职业教育。独立院校建校时间短,专业增设灵活,如果能在强势专业上进行细化和综合的改进,亦或是增设一些社会急需专业,贫困大学生们将会多一些就业的选择。独立院校相比一二批本科院校,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后者。学校招牌代表着高考优胜的固执理念,在这种情况下,独立院校的职业指导和专业技能培养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贫困大学生本身就因为背景人脉处于劣势,三本院校的学历更是让他们在竞争中少了更多机会。因而在一入学,就应该针对贫困生进行职业规划的理念输入,让他们具备这样的概念,加上专业的授课教师指导,使得独立院校的学生特别是贫困生能够具备一二批院校同样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3)加强心理教育及能力培养。首先,人际交往能力。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受自身性格影响极其显著。因此可以在开展活动时,引导性格内向的贫困生们踊跃参与,迈出第一步,在自我肯定下变得主动去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热情,敞开自己,自主与他人交流,进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第二,自我认知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他们要学会客观的认识事物,努力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和感恩反哺的人格品质。让他们学会克服自身的认识偏差,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正确看待自己的客观事实。 第三,心理素质能力。鼓励贫困生多参加各类活动,在竞赛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意识,正视社会的残酷与现实,矫正他们看待世界的态度。总结经验与教训,不盲目攀比,要坚强奋进,强大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芳.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体系的构建路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9
[2]李小倩.独立院校贫困生的教育与管理.《教育 教学论坛》学术期刊.2014
[3]熊笑颜,陈栩.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调查研究.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8
[4]黄莹,王潞颖.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辅导员工作室项目“大学生生涯咨询与辅导工作室”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