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表现出的爱好与倾向等个性心理特征,既有学生对课外阅读活动的兴趣,又有对某些读物的兴趣。所以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时也应从阅读活动和读物两方面着手,以达到两方面兴趣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产生稳定而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研究指出:“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这已成了20世纪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一个信条。”所以我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动机兴趣是引起学生课外阅读行为的前提条件。
第一,通过创设阅读氛围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我们建构宏观课外阅读策略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学校、家庭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初中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弱,还没有相对稳定的兴趣、爱好,其兴趣会随着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学校、家庭的阅读氛围也是影响他们兴趣的重要因素。学校若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可激发学生从书本中积极地获取知识。若全校师生从校领导到普通老师、学生都重视阅读,则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这种氛围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热爱读书。初中生的向师性和仿效别人的特点还很突出,往往看到老师或同伴那么爱好阅读,他们也会仿效阅读。同样,家庭中有一种热爱读书学习的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通过学校、家庭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
第二,通过课堂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研究表明大多数兴趣是间接养成的。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将课内课外有机联系起来,间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引出相关的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精彩的情节加以介绍、点评,会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要。“需要的力量是强大的。”“当阅读产生着满足需要的结果时,阅读兴趣的产生便成为非常自然的了。”例如,教师在教八年级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单元《生之机趣》时,可引出法布尔的《昆虫记》、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等,介绍一些有关狼、藏獒、虫子的机趣。初中生对这些肯定感兴趣,再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产生了解狼、藏獒等动物的需求。有了需求才会主动地选择这方面的书去阅读,在阅读中他们会自然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满足了他们的求知需要,阅读兴趣也会自然产生。
第三,通过强化培养阅读毅力,克服“无效果区间”,激发阅读兴趣。
“无效果区间”指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的没有效果的时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是自愿阅读,自愿阅读相比强迫性阅读“无效区间”出现的次数要少,但同样会出现“无效果区间”,尤其是初中生自我克制的毅力还较差,这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毅力来尽可能减少“无效果区间”,以便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可通过目标强化培养阅读毅力。要引导学生制定明确、适当的课外阅读目标,让学生认识目标实现中的艰巨性和实现后的价值意义,能够不断肯定阅读目标,从而对获得效果充满信心。信心会促使自己在阅读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注意力,并不断克服阅读中的分心。其次,可通过读物强化。要帮助学生选好课外读物。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要强化学生的阅读毅力,进而培养阅读兴趣,读物的选择也特别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既切近课外阅读目标,适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也为学生喜欢读的读物。这样的读物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学生容易从中满足求知的需求,也会促使自己坚持阅读,从而可强化阅读的毅力,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再次,可运用奖励和奖惩等强化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毅力。初中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强度还相对较弱,而附属内驱力在学习中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教师通过奖励、奖惩等方式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加以强化可增强学生的这种附属内驱力,进而增强他们阅读的毅力,不断激发阅读的兴趣。“教师应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努力上,而不是放在学生的能力上。”当然,教师什么时候奖励、什么时候惩罚、怎样奖励、怎样惩罚一定要掌握分寸、把握火候,要灵活巧妙、科学艺术,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全方位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奖励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阅读的毅力得到了强化,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浓。
第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展示“阅读效果”,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强化效果,效果刺激兴趣。”“阅读有了效果,便是人有了收益,这收益反过来使人对行动(阅读)加以肯定,这肯定便是新的阅读兴趣的基由。”把课外阅读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效果,感受到活动的乐趣,进而更热爱课外阅读。例如,学生在写作文中作文思路受到课外阅读过的某一作品的启发,感受到了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则会产生一种愉快自信的心理,会顺利地完成作文。语文实践活动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如讲故事、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汇报竞赛等,在开展竞赛活动时尽量采用多指标,可设置单项奖、综合奖、组织奖、鼓励奖、进步奖等,力争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读书收获的喜悦、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其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是实现课外阅读策略的关键环节,既要从学校、家庭、教师几方面宏观上把握,也要从班级、学生个体着手,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培养,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几方面不断研究、不断实践,这样才能采用更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参考文献
[1][3]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3]董味甘《阅读学》.重庆出版社,1989。
第一,通过创设阅读氛围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我们建构宏观课外阅读策略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学校、家庭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初中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弱,还没有相对稳定的兴趣、爱好,其兴趣会随着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学校、家庭的阅读氛围也是影响他们兴趣的重要因素。学校若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可激发学生从书本中积极地获取知识。若全校师生从校领导到普通老师、学生都重视阅读,则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这种氛围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热爱读书。初中生的向师性和仿效别人的特点还很突出,往往看到老师或同伴那么爱好阅读,他们也会仿效阅读。同样,家庭中有一种热爱读书学习的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通过学校、家庭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
第二,通过课堂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研究表明大多数兴趣是间接养成的。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将课内课外有机联系起来,间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引出相关的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精彩的情节加以介绍、点评,会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要。“需要的力量是强大的。”“当阅读产生着满足需要的结果时,阅读兴趣的产生便成为非常自然的了。”例如,教师在教八年级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单元《生之机趣》时,可引出法布尔的《昆虫记》、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等,介绍一些有关狼、藏獒、虫子的机趣。初中生对这些肯定感兴趣,再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产生了解狼、藏獒等动物的需求。有了需求才会主动地选择这方面的书去阅读,在阅读中他们会自然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满足了他们的求知需要,阅读兴趣也会自然产生。
第三,通过强化培养阅读毅力,克服“无效果区间”,激发阅读兴趣。
“无效果区间”指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的没有效果的时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是自愿阅读,自愿阅读相比强迫性阅读“无效区间”出现的次数要少,但同样会出现“无效果区间”,尤其是初中生自我克制的毅力还较差,这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毅力来尽可能减少“无效果区间”,以便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可通过目标强化培养阅读毅力。要引导学生制定明确、适当的课外阅读目标,让学生认识目标实现中的艰巨性和实现后的价值意义,能够不断肯定阅读目标,从而对获得效果充满信心。信心会促使自己在阅读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注意力,并不断克服阅读中的分心。其次,可通过读物强化。要帮助学生选好课外读物。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要强化学生的阅读毅力,进而培养阅读兴趣,读物的选择也特别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既切近课外阅读目标,适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也为学生喜欢读的读物。这样的读物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学生容易从中满足求知的需求,也会促使自己坚持阅读,从而可强化阅读的毅力,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再次,可运用奖励和奖惩等强化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毅力。初中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强度还相对较弱,而附属内驱力在学习中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教师通过奖励、奖惩等方式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加以强化可增强学生的这种附属内驱力,进而增强他们阅读的毅力,不断激发阅读的兴趣。“教师应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努力上,而不是放在学生的能力上。”当然,教师什么时候奖励、什么时候惩罚、怎样奖励、怎样惩罚一定要掌握分寸、把握火候,要灵活巧妙、科学艺术,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全方位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奖励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阅读的毅力得到了强化,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浓。
第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展示“阅读效果”,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强化效果,效果刺激兴趣。”“阅读有了效果,便是人有了收益,这收益反过来使人对行动(阅读)加以肯定,这肯定便是新的阅读兴趣的基由。”把课外阅读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效果,感受到活动的乐趣,进而更热爱课外阅读。例如,学生在写作文中作文思路受到课外阅读过的某一作品的启发,感受到了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则会产生一种愉快自信的心理,会顺利地完成作文。语文实践活动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如讲故事、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汇报竞赛等,在开展竞赛活动时尽量采用多指标,可设置单项奖、综合奖、组织奖、鼓励奖、进步奖等,力争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读书收获的喜悦、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其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是实现课外阅读策略的关键环节,既要从学校、家庭、教师几方面宏观上把握,也要从班级、学生个体着手,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培养,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几方面不断研究、不断实践,这样才能采用更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参考文献
[1][3]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3]董味甘《阅读学》.重庆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