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员工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在私营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而采用员工激励机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的必要选择。而在现在的人力资源利用方面,许多企业面临一种困境,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断减弱。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利用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文章建立了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向大家展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第二个模型为实施“论功行赏”战略对员工起到的激励作用提供了理论上解释。
关键词:员工 激励机制 博弈 措施
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它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奖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措施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机制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在管理中激励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引导、促使员工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做出最大的努力。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得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构建并实施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在博弈论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著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本文首先剖析智猪博弈模型的内容。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两只猪在同一个食槽里进食,并且这两头猪都是极具智慧的“智猪”。猪圈两头距离很远,一头安装了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踩一下踩踏板,就会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饲料进槽,但是踩踏板和跑到食槽处所需要消耗的能量相当于2个单位的饲料。两头猪都有两个选择:自己去踩踏板或是等待另一头猪去踩踏板。假如大猪先去踩踏板,它将比小猪后到食槽,除去大猪运动消耗,双方纯得益比大猪∶小猪为6∶4,若大猪选择等待,其得益为0;假如小猪先踩踏板,它将比大猪后到食槽,吃到的饲料少,除去运动消耗,双方纯得益比大猪∶小猪为9∶(-1),若小猪选择等待,其得益为0;假如两头猪同时踩踏板,双方纯得益比大猪∶小猪为5∶1;假如两头猪都选择等待,双方吃不到饲料,双方得益都为0。在这个博弈中,小猪是具有选择优势的,无论大猪是选择行动还是等待,小猪的最优选择都是等待——行动只会让它白白消耗能量。而大猪则不同,对它来说,选择行动优于等待。因此,最佳的方案是大猪行动,小猪等待。如何改变这种“搭便车”行为,让小猪也能积极去踏板?经济学中提供了一种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本文就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以博弈论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为什么员工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时候习惯这种“搭便车”行为而消极工作,同时提出一种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的解决方案。
一、博弈分析
现在的企业用人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员工刚刚进入企业时,员工的工作热情很高涨,但一段时间之后,部分人失去了以前积极主动的干劲,该办的事却应付了事,得过且过;而负责任的员工却疲于奔波。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单个人懒惰的原因,其包含有一定的经济策略。本文运用智猪博弈模型来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励企业员工去努力工作。
假设现有一家公司接手一个项目,公司派遣专门的负责人负责该项目员工配合该负责人完成该项目。员工甲是进行该项目的员工之一。假设该项目在负责人和员工的积极配合下完成可获益110个单位,其中员工甲可得10个单位,负责人可得100个单位。如果双方不配合,一方消极工作,另一方积极工作,则该项目也可完成但只能获益56个单位,其中员工可得6个单位,负责人可得50个单位。另外由于项目的进行会使用人们的时间、劳力等要素,所以我们还要假设员工和负责人在进行该项目时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假设员工甲积极工作付出的成本为7个单位,消极工作付出的成本为2个单位;负责人积极工作付出的成本为40个单位,消极工作时付出的成本为20个单位。本文建立博弈模型如表1所示:
当项目负责人与员工甲都积极工作时,项目完成后员工甲最终可获益3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1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7个单位),而负责人最终可获益60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10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40个单位);若项目负责人积极工作而员工甲消极工作时,待项目完成后员工甲最终可获益4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6个单位减去消极工作的机会成本2个单位),项目负责人最终可获益10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5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40个单位);若项目负责人消极工作而员工甲积极工作,则待项目结束后员工甲最终可获益-1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6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7个单位),负责者可获益30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5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20个单位)。通过该博弈矩形,本文用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分析这个博弈。当员工甲积极工作时,负责人会选择积极工作(因为60﹥30),当员工甲消极工作时,负责人还是会选择积极工作(因为10﹥0),所以不论在员工持何种工作态度,负责人都要积极工作,这就是为什么企业领导层比员工更关注企业的发展的原因。当负责人选择积极工作时,员工会选择消极工作(因为4﹥3),当负责人选择消极工作时,员工甲还是会选择消极工作(因为0﹥-1),所以无论是负责人持何种工作态度,员工甲选择消极工作的态度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在这个项目中,员工甲消极工作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益,其他员工就会效仿,最后导致多数员工的消极工作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可见,在这个博弈中,负责人相当于博弈中的大猪,员工相当于博弈中的小猪。在负责人和员工是否积极合作的博弈中,负责人因为利益攸关担负起监督管理项目的责任积极工作,而员工则坐享其成也可以因为负责人的积极工作而得益。因此选择适当的激励机制对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非常重要。
假设还是上述公司,在进行一项项目的时候施行“多劳多得,奖励到人”的措施,即按照业务的工作量拿提成,项目完成后按照个人的贡献率拿奖金。当该项目在负责人和员工的积极配合下完成时可获益110个单位,其中员工甲可得10个单位,负责人可得100个单位。如果双方不配合,一方消极工作,另一方积极工作,由于实行“论功行赏”奖励措施,所以积极工作的人就可以多得收益而消极工作的人只能得到少的收益。另外我们假设员工甲积极工作付出的成本为7个单位,消极工作付出的成本为2个单位;负责人积极工作付出的成本为40个单位,消极工作时付出的成本为20个单位。下文对在这种情形下的博弈模型展开分析(见表2)。
当项目负责人与员工甲都积极工作时,项目完成后员工甲最终可获益3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1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7个单位),而负责人最终可获益60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10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40个单位);若项目负责人积极工作而员工甲消极工作时,由于实行多劳多得的奖励措施,员工甲的消极工作不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工作态度,所以待项目完成后,员工甲最终可获益1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3个单位减去消极工作的机会成本2个单位),项目负责人由于积极工作最终可获益50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90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40个单位);若项目负责人消极工作而员工甲积极工作,则待项目结束后员工甲由于积极工作最终可获益2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9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7个单位),负责者可获益40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6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20个单位)。通过该博弈矩形,本文可以用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分析这个博弈。当员工甲积极工作时,负责人会选择积极工作(因为60﹥40),当员工甲消极工作时,负责人还是会选择积极工作(因为50﹥0),所以不论在员工持何种工作态度,负责人都要积极工作。当负责人选择积极工作时,员工会选择积极工作(因为3﹥2),当负责人选择消极工作时,员工甲还是会选择积极工作(因为1﹥0),所以无论是负责人持何种工作态度,员工甲都会选择积极的工作态度。这样就改变了原先的博弈均衡,把负责人和员工的工作热情都能调动起来。
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像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二、总结
在现代企业中,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而企业能否成功地对员工实施激励,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从上述模型分析中看出,假如激励不当,将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反之,合适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将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收益。企业要运用好激励机制,使其在企业治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具体地说,它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这种收益,不是短时间就能够显示出来。它本身是一种潜移默化对员工及企业的影响,但这种潜在的影响却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则柯.人人博弈论[M].中信出版社,2007.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
3、戴淑清.论电力企业员工激励机制[J].中外企业家,2009(7).
4、魏新,欧阳洁,刘苑辉.人力资源治理——理论与实务[M].香港新华人民出版社,2003.
5、刘加福.博弈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企业人力资源治理人员[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7、吴炜.试论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J].大众科技,2005(9).
8、张琳,艾方.对培育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探析评论推荐[J].时代经贸,2008(6).
9、钟定国.公司激励性薪酬体系设计[J].商业研究,2002(20).
10、王荻,陈巍.几种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5(24).
关键词:员工 激励机制 博弈 措施
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它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奖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措施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机制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在管理中激励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引导、促使员工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做出最大的努力。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得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构建并实施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在博弈论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著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本文首先剖析智猪博弈模型的内容。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两只猪在同一个食槽里进食,并且这两头猪都是极具智慧的“智猪”。猪圈两头距离很远,一头安装了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踩一下踩踏板,就会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饲料进槽,但是踩踏板和跑到食槽处所需要消耗的能量相当于2个单位的饲料。两头猪都有两个选择:自己去踩踏板或是等待另一头猪去踩踏板。假如大猪先去踩踏板,它将比小猪后到食槽,除去大猪运动消耗,双方纯得益比大猪∶小猪为6∶4,若大猪选择等待,其得益为0;假如小猪先踩踏板,它将比大猪后到食槽,吃到的饲料少,除去运动消耗,双方纯得益比大猪∶小猪为9∶(-1),若小猪选择等待,其得益为0;假如两头猪同时踩踏板,双方纯得益比大猪∶小猪为5∶1;假如两头猪都选择等待,双方吃不到饲料,双方得益都为0。在这个博弈中,小猪是具有选择优势的,无论大猪是选择行动还是等待,小猪的最优选择都是等待——行动只会让它白白消耗能量。而大猪则不同,对它来说,选择行动优于等待。因此,最佳的方案是大猪行动,小猪等待。如何改变这种“搭便车”行为,让小猪也能积极去踏板?经济学中提供了一种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本文就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以博弈论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为什么员工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时候习惯这种“搭便车”行为而消极工作,同时提出一种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的解决方案。
一、博弈分析
现在的企业用人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员工刚刚进入企业时,员工的工作热情很高涨,但一段时间之后,部分人失去了以前积极主动的干劲,该办的事却应付了事,得过且过;而负责任的员工却疲于奔波。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单个人懒惰的原因,其包含有一定的经济策略。本文运用智猪博弈模型来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励企业员工去努力工作。
假设现有一家公司接手一个项目,公司派遣专门的负责人负责该项目员工配合该负责人完成该项目。员工甲是进行该项目的员工之一。假设该项目在负责人和员工的积极配合下完成可获益110个单位,其中员工甲可得10个单位,负责人可得100个单位。如果双方不配合,一方消极工作,另一方积极工作,则该项目也可完成但只能获益56个单位,其中员工可得6个单位,负责人可得50个单位。另外由于项目的进行会使用人们的时间、劳力等要素,所以我们还要假设员工和负责人在进行该项目时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假设员工甲积极工作付出的成本为7个单位,消极工作付出的成本为2个单位;负责人积极工作付出的成本为40个单位,消极工作时付出的成本为20个单位。本文建立博弈模型如表1所示:
当项目负责人与员工甲都积极工作时,项目完成后员工甲最终可获益3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1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7个单位),而负责人最终可获益60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10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40个单位);若项目负责人积极工作而员工甲消极工作时,待项目完成后员工甲最终可获益4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6个单位减去消极工作的机会成本2个单位),项目负责人最终可获益10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5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40个单位);若项目负责人消极工作而员工甲积极工作,则待项目结束后员工甲最终可获益-1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6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7个单位),负责者可获益30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5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20个单位)。通过该博弈矩形,本文用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分析这个博弈。当员工甲积极工作时,负责人会选择积极工作(因为60﹥30),当员工甲消极工作时,负责人还是会选择积极工作(因为10﹥0),所以不论在员工持何种工作态度,负责人都要积极工作,这就是为什么企业领导层比员工更关注企业的发展的原因。当负责人选择积极工作时,员工会选择消极工作(因为4﹥3),当负责人选择消极工作时,员工甲还是会选择消极工作(因为0﹥-1),所以无论是负责人持何种工作态度,员工甲选择消极工作的态度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在这个项目中,员工甲消极工作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益,其他员工就会效仿,最后导致多数员工的消极工作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可见,在这个博弈中,负责人相当于博弈中的大猪,员工相当于博弈中的小猪。在负责人和员工是否积极合作的博弈中,负责人因为利益攸关担负起监督管理项目的责任积极工作,而员工则坐享其成也可以因为负责人的积极工作而得益。因此选择适当的激励机制对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非常重要。
假设还是上述公司,在进行一项项目的时候施行“多劳多得,奖励到人”的措施,即按照业务的工作量拿提成,项目完成后按照个人的贡献率拿奖金。当该项目在负责人和员工的积极配合下完成时可获益110个单位,其中员工甲可得10个单位,负责人可得100个单位。如果双方不配合,一方消极工作,另一方积极工作,由于实行“论功行赏”奖励措施,所以积极工作的人就可以多得收益而消极工作的人只能得到少的收益。另外我们假设员工甲积极工作付出的成本为7个单位,消极工作付出的成本为2个单位;负责人积极工作付出的成本为40个单位,消极工作时付出的成本为20个单位。下文对在这种情形下的博弈模型展开分析(见表2)。
当项目负责人与员工甲都积极工作时,项目完成后员工甲最终可获益3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1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7个单位),而负责人最终可获益60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10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40个单位);若项目负责人积极工作而员工甲消极工作时,由于实行多劳多得的奖励措施,员工甲的消极工作不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工作态度,所以待项目完成后,员工甲最终可获益1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3个单位减去消极工作的机会成本2个单位),项目负责人由于积极工作最终可获益50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90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40个单位);若项目负责人消极工作而员工甲积极工作,则待项目结束后员工甲由于积极工作最终可获益2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9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7个单位),负责者可获益40个单位(项目结束时的收益60个单位减去积极工作的机会成本20个单位)。通过该博弈矩形,本文可以用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分析这个博弈。当员工甲积极工作时,负责人会选择积极工作(因为60﹥40),当员工甲消极工作时,负责人还是会选择积极工作(因为50﹥0),所以不论在员工持何种工作态度,负责人都要积极工作。当负责人选择积极工作时,员工会选择积极工作(因为3﹥2),当负责人选择消极工作时,员工甲还是会选择积极工作(因为1﹥0),所以无论是负责人持何种工作态度,员工甲都会选择积极的工作态度。这样就改变了原先的博弈均衡,把负责人和员工的工作热情都能调动起来。
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像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二、总结
在现代企业中,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而企业能否成功地对员工实施激励,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从上述模型分析中看出,假如激励不当,将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反之,合适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将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收益。企业要运用好激励机制,使其在企业治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具体地说,它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这种收益,不是短时间就能够显示出来。它本身是一种潜移默化对员工及企业的影响,但这种潜在的影响却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则柯.人人博弈论[M].中信出版社,2007.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
3、戴淑清.论电力企业员工激励机制[J].中外企业家,2009(7).
4、魏新,欧阳洁,刘苑辉.人力资源治理——理论与实务[M].香港新华人民出版社,2003.
5、刘加福.博弈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企业人力资源治理人员[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7、吴炜.试论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J].大众科技,2005(9).
8、张琳,艾方.对培育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探析评论推荐[J].时代经贸,2008(6).
9、钟定国.公司激励性薪酬体系设计[J].商业研究,2002(20).
10、王荻,陈巍.几种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