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出自一种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关怀,即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这种价值关怀的充分实现,又要以科學合理的建设方法为基础。结合调研了解的相关情况看,当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需要明确并坚持这样几个方法论: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二是明确“抓两头、带中间”思路;三是牵住建设工作的“牛鼻子”;四是运用好工作中的“辩证法”。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07-03
【作者简介】1.陈学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学博士;2.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学博士。
近几年,为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中央及各地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不过,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与问题。这要求我们从方法论层面,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结合我们调研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当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需要明确并坚持的方法论。
一、坚持“实事求是”精神
“实事求是”强调从实际出发,开展调查研究。它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倡导的工作方法论,也是层次最高的工作方法论。如果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力求实事求是,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避免或化解。在此,笔者主要从两个具体的方面,凸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方法论的重要性。
一方面是标准研制部门能否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的问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研制是一项重要又极具难度的前提性工作。尺子不对,怎么量都是错。近年来,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引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办学标准,但也有一些标准存在与办学实际不符,稍显主观的情况。譬如,目前中小学专职卫生技术人员仍要求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的学生数600比1的标准配备。按此标准,农村小规模学校达不到配备的标准,大规模学校则要配备很多。其实,大规模学校基本都在城市,去医院方便,农村小规模学校更需要配备专职医务人员。同样,城镇中小学校服务半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活与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以房入学政策的普遍实施等因素,使得1000米与500米服务半径的落实变得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是标准落实主体能否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问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落实的主要责任主体,是县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为使各地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了相关督促与验收工作。出于各种考虑,个别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会做数字文章,出现假报、瞒报的行为,而督导部门或组织也不可能对所有学校的所有事实、信息与数据进行查验,结果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出现失真情况。
当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之所以不能深入坚持实事求是方法论,有教育实践本就复杂多样的原因,有主管部门多少还倚重行政命令开展工作的原因,也有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怠政和学校敷衍的问题。
二、明确“抓两头、带中间”思路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是面向所有学校的,但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的基础与条件不同,所以最初的建设工作总体上呈现出面向“中间”的特征,主要解决大多数学校的问题。在前期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多数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的背景下,从进一步体现以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的的角度看,当前工作的方法论应该从“重多数、看中间”转为“抓两头、带中间”。
一头是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我们的调研发现,城乡学校之间以及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首先在基本办学条件方面,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薄弱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等配备水平相对要低,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等专用教室配备不足或水平较低。一些农村寄宿学校的宿舍、食堂、浴室、厕所等设施也存在配备不足的情况。其次在师资条件上,在学历层次、队伍结构、骨干教师比例等方面,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普遍更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音体美教师与卫生保健教师配备不足也是普遍现象。再者在管理水平与学生素质发展方面,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与活力水平,以及学生活动开展情况与学生学业和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上,也与城区大多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一头是少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超标、豪华建设的问题。近年来,中央和一些地方都明确禁止建设豪华学校。教育部2015年《进一步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积极统筹中央已经安排的义务教育校舍建设、设备购置相关项目和资金,避免重复交叉或支持缺位,不得将资金、资源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打造“豪华校”“重点校”。
从绝对面看,加强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是“托底”,使所有学校都达到基线;从相对面看,禁止豪华学校建设是“限顶”,是防止在新的层面拉大学校差距。只有夯实这两项工作,才能切实实现以标准化建设促均衡发展的目的。
三、牵住建设工作的“牛鼻子”
广泛地看,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与标准化建设工作相关,但实际工作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面铺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应当是一个过程,一方面需要有全局观并落实基础性标准,另一方面又要牵住“牛鼻子”,找到关键,抓住重点。就我们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师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牛鼻子”。
城区和镇中心学校的大规模与大班额,是当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之一。镇中心学校的大规模与大班额,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有关。城区的大规模、大班额学校,则与校际差距有很大关系,它们大多是热点学校,优势主要在师资队伍上。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办学条件差或资源利用率不高,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它与大规模、大班额情况相反,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生源流失的影响。生源流失除了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外,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不无关系。标准化建设工作必须面对教学质量问题,而教学质量的根本依靠在教师素质。其他诸如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图书数量、教学设施设备等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弱项,不能说不重要,但目前来看不是最关键的。 师资配备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学科与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业务水平偏弱、工作热情与发展动力不高、成长机遇与学习机会不多等。为此,各级政府采取了专项教师计划、定向培养、教师流动、校际联盟、县管校用等政策措施。然而,就现实来看,这些政策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师资配备达标的问题,更不用说实现师资的整体均衡。这与城乡社会的结构性差距所导致的教师生活与工作的城市化取向有关,但也与我们执行相关政策的决心与力度有关。有时我们因教师三番五次地闹情绪,有碍学校的稳定和谐,而放弃某个教师流动方案;有时我们担心更多地派出优质学校的教师,会影响该校的质量与声誉,丧失本地区的教育招牌或优势;有时我们又可能受人托请或为打造名校,将本就稀少的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调到优质学校或城区学校等等。这造成师资标准化建设的很多工作都停留于形式与表面。
四、运用好工作中的“辩证法”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稍有不慎就容易走向一端而忽略另一端。为合理把握建设中的“度”,就要恰当坚持工作上的辩证法。具体来讲,当前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需要辩证地看待与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标准”与“建设”的统一。没有科学合理的“标准”,怎么“建设”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没有切实有效的“建设”,再好的“标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标准”本身有其一般性的要求,如标准的引领性、针对性、切实性、可行性、清晰性等。如果作为前提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标准不能满足这些标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有效推进就很难。如前述,目前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本身也存在不尽科学合理的地方,需要加以完善。同时,在标准合理的情况下,建设层面又存在不扎实、不规范、不细致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工作的观念、投入、方式和机制的转变。只有“标准”与“建设”两方面协同并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才可能不断有效推进。
二是“配备”与“使用”的兼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不只是资源配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所配置资源要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的调研中,有受访者提到,“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配置到位了,但缺乏管理这些设施设备的专业人才”,“设施设备只是一部分投入,软件装配、保养、更新还需要花费不小,乃至电费也是一种压力,但这些却不在标准化建设的范畴内”。也有受访者提到,“一些学校的生均图书量虽然达到了标准,但说实话,购买的是什么书,图书的使用效率,这些都难以保证,很多时候就是数字和摆设。”还有受访者指出,“一些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了,但生源流失后,却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些都是“配用不合”的问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避免“重配轻用”的倾向,要倾听学校声音,学校也要承担自身的责任,积极主动地筹划与落实资源的有效使用。
三是“手段”与“目的”的一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目标虽是明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这一似乎不言自明的目标,也容易在各项工程与分化指标中被忽视。我们调研时,受访者很少从均衡发展的角度,反映与讨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建设的相关情况。他们多是从自身工作或单个学校的角度,将标准化建设理解为上级要求完成的一项工程。一位受访者说道:“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教育质量不能说没有关系,但不能完全匹配,总体上关系不大。”如果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作为手段的标准化建设的目的,其很容易会失去焦点与准心,这位受访者的话可能成为更大范围内的现实。
四是“分力”与“统筹”的协同。标准化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其主要责任在县区政府,但也需要不同层级政府的协力共建。我们调研的两个县区,在投入和管理上采用县镇共管的体制,这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调动更多资源,并以各镇相互竞争的方式,快速地、高质量地推进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因为主要由镇里负责投入,各镇情况又有所区别,这就造成各地标准化建设的进度、质量不相一致的问题,与标准化建設本身所指向的均衡理念不合。省级层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省级政府可以通过明确要求,加强验收督导工作,推动各地积极投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但县区社会经济情况不一,建设工作与效果便可能产生差距。我们认为,在县区内部差异大的地区,县区要加强统筹,在县区之间差异大的省份,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07-03
【作者简介】1.陈学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学博士;2.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学博士。
近几年,为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中央及各地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不过,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与问题。这要求我们从方法论层面,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结合我们调研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当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需要明确并坚持的方法论。
一、坚持“实事求是”精神
“实事求是”强调从实际出发,开展调查研究。它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倡导的工作方法论,也是层次最高的工作方法论。如果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力求实事求是,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避免或化解。在此,笔者主要从两个具体的方面,凸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方法论的重要性。
一方面是标准研制部门能否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的问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研制是一项重要又极具难度的前提性工作。尺子不对,怎么量都是错。近年来,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引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办学标准,但也有一些标准存在与办学实际不符,稍显主观的情况。譬如,目前中小学专职卫生技术人员仍要求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的学生数600比1的标准配备。按此标准,农村小规模学校达不到配备的标准,大规模学校则要配备很多。其实,大规模学校基本都在城市,去医院方便,农村小规模学校更需要配备专职医务人员。同样,城镇中小学校服务半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活与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以房入学政策的普遍实施等因素,使得1000米与500米服务半径的落实变得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是标准落实主体能否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问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落实的主要责任主体,是县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为使各地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了相关督促与验收工作。出于各种考虑,个别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会做数字文章,出现假报、瞒报的行为,而督导部门或组织也不可能对所有学校的所有事实、信息与数据进行查验,结果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出现失真情况。
当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之所以不能深入坚持实事求是方法论,有教育实践本就复杂多样的原因,有主管部门多少还倚重行政命令开展工作的原因,也有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怠政和学校敷衍的问题。
二、明确“抓两头、带中间”思路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是面向所有学校的,但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的基础与条件不同,所以最初的建设工作总体上呈现出面向“中间”的特征,主要解决大多数学校的问题。在前期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多数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的背景下,从进一步体现以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的的角度看,当前工作的方法论应该从“重多数、看中间”转为“抓两头、带中间”。
一头是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我们的调研发现,城乡学校之间以及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首先在基本办学条件方面,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薄弱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等配备水平相对要低,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等专用教室配备不足或水平较低。一些农村寄宿学校的宿舍、食堂、浴室、厕所等设施也存在配备不足的情况。其次在师资条件上,在学历层次、队伍结构、骨干教师比例等方面,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普遍更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音体美教师与卫生保健教师配备不足也是普遍现象。再者在管理水平与学生素质发展方面,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与活力水平,以及学生活动开展情况与学生学业和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上,也与城区大多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一头是少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超标、豪华建设的问题。近年来,中央和一些地方都明确禁止建设豪华学校。教育部2015年《进一步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积极统筹中央已经安排的义务教育校舍建设、设备购置相关项目和资金,避免重复交叉或支持缺位,不得将资金、资源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打造“豪华校”“重点校”。
从绝对面看,加强农村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是“托底”,使所有学校都达到基线;从相对面看,禁止豪华学校建设是“限顶”,是防止在新的层面拉大学校差距。只有夯实这两项工作,才能切实实现以标准化建设促均衡发展的目的。
三、牵住建设工作的“牛鼻子”
广泛地看,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与标准化建设工作相关,但实际工作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面铺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应当是一个过程,一方面需要有全局观并落实基础性标准,另一方面又要牵住“牛鼻子”,找到关键,抓住重点。就我们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师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牛鼻子”。
城区和镇中心学校的大规模与大班额,是当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之一。镇中心学校的大规模与大班额,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有关。城区的大规模、大班额学校,则与校际差距有很大关系,它们大多是热点学校,优势主要在师资队伍上。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办学条件差或资源利用率不高,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它与大规模、大班额情况相反,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生源流失的影响。生源流失除了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外,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不无关系。标准化建设工作必须面对教学质量问题,而教学质量的根本依靠在教师素质。其他诸如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图书数量、教学设施设备等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弱项,不能说不重要,但目前来看不是最关键的。 师资配备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学科与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业务水平偏弱、工作热情与发展动力不高、成长机遇与学习机会不多等。为此,各级政府采取了专项教师计划、定向培养、教师流动、校际联盟、县管校用等政策措施。然而,就现实来看,这些政策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师资配备达标的问题,更不用说实现师资的整体均衡。这与城乡社会的结构性差距所导致的教师生活与工作的城市化取向有关,但也与我们执行相关政策的决心与力度有关。有时我们因教师三番五次地闹情绪,有碍学校的稳定和谐,而放弃某个教师流动方案;有时我们担心更多地派出优质学校的教师,会影响该校的质量与声誉,丧失本地区的教育招牌或优势;有时我们又可能受人托请或为打造名校,将本就稀少的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调到优质学校或城区学校等等。这造成师资标准化建设的很多工作都停留于形式与表面。
四、运用好工作中的“辩证法”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稍有不慎就容易走向一端而忽略另一端。为合理把握建设中的“度”,就要恰当坚持工作上的辩证法。具体来讲,当前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需要辩证地看待与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标准”与“建设”的统一。没有科学合理的“标准”,怎么“建设”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没有切实有效的“建设”,再好的“标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标准”本身有其一般性的要求,如标准的引领性、针对性、切实性、可行性、清晰性等。如果作为前提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标准不能满足这些标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有效推进就很难。如前述,目前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本身也存在不尽科学合理的地方,需要加以完善。同时,在标准合理的情况下,建设层面又存在不扎实、不规范、不细致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工作的观念、投入、方式和机制的转变。只有“标准”与“建设”两方面协同并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才可能不断有效推进。
二是“配备”与“使用”的兼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不只是资源配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所配置资源要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的调研中,有受访者提到,“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配置到位了,但缺乏管理这些设施设备的专业人才”,“设施设备只是一部分投入,软件装配、保养、更新还需要花费不小,乃至电费也是一种压力,但这些却不在标准化建设的范畴内”。也有受访者提到,“一些学校的生均图书量虽然达到了标准,但说实话,购买的是什么书,图书的使用效率,这些都难以保证,很多时候就是数字和摆设。”还有受访者指出,“一些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了,但生源流失后,却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些都是“配用不合”的问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避免“重配轻用”的倾向,要倾听学校声音,学校也要承担自身的责任,积极主动地筹划与落实资源的有效使用。
三是“手段”与“目的”的一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目标虽是明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这一似乎不言自明的目标,也容易在各项工程与分化指标中被忽视。我们调研时,受访者很少从均衡发展的角度,反映与讨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建设的相关情况。他们多是从自身工作或单个学校的角度,将标准化建设理解为上级要求完成的一项工程。一位受访者说道:“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教育质量不能说没有关系,但不能完全匹配,总体上关系不大。”如果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作为手段的标准化建设的目的,其很容易会失去焦点与准心,这位受访者的话可能成为更大范围内的现实。
四是“分力”与“统筹”的协同。标准化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其主要责任在县区政府,但也需要不同层级政府的协力共建。我们调研的两个县区,在投入和管理上采用县镇共管的体制,这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调动更多资源,并以各镇相互竞争的方式,快速地、高质量地推进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因为主要由镇里负责投入,各镇情况又有所区别,这就造成各地标准化建设的进度、质量不相一致的问题,与标准化建設本身所指向的均衡理念不合。省级层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省级政府可以通过明确要求,加强验收督导工作,推动各地积极投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但县区社会经济情况不一,建设工作与效果便可能产生差距。我们认为,在县区内部差异大的地区,县区要加强统筹,在县区之间差异大的省份,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