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静是人们的权利和权益,我期盼见到的是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明的、道德的、喧而不嚣的社会
自然界哪种动物的噪音最大?人类!征服自然的尊贵人类,其声音本不如狗吠,不如驴吼。但人制造的器具助纣为虐,使自然界的动物望尘莫及。眼前的垃圾、污染显而易见,对耳边的“垃圾”——噪声,人们常置若罔闻。中国是喧嚣的,这不仅在于人多,还在于公德。
建筑噪音当推首位。中国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兴修道路、桥梁,建造房屋,赶进度的工头总把噪音看做小事一桩。
交通噪音,也是司空见惯。其外部噪音似乎难以避免,我惧怕的是其内部人为噪音。航空港的候机厅,即使是最正规的,亦以几乎令人发聩之声反复地折磨旅客的耳膜。比较法国戴高乐机场和英国的希斯罗机场,没有那催促最后一个旅客登机的广播,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宁牺牲了少数人的延误则尽显体贴。
进了机舱,你无处逃匿,除了安全须知、机长致词、乘务长欢迎、地方介绍、乘机常识,还有不知按什么人的喜好挑选的最不适合旅客心情的音乐噪声,音量大到恰好使你无法阅读、无法交谈。背景音乐本是抵御噪音的手段,在中国却适得其反。
细心的人比较西餐厅与中餐馆,在烛光下品酒、低语的情调与争相震动彼此耳膜的高声喧哗反差甚大。然而,中国的五星酒店亦受到了三里屯酒吧街的传染。笔者陪着世界能源协会主席来华访问,可怜的老人在世界上穿梭般旅行,饱受倒时差之苦,来华最不习惯比比皆是的反客为主的背景音乐。每到一处,他都不厌其烦地向服务员祈求安静,却总是迎来困惑不解的目光。
更危险的是,商业噪音正变得合情合理。我办公楼前有一个报摊,每天下午xxx报一到,摊主——一个纯真且可爱的小姑娘——就放置一个手提电喇叭,以最大音量不厌其烦地播放“xxx报”,结果使我对xxx报顿失购买欲望。
面对风沙或病毒,人们以口罩应对。对于噪音,却极少防护。我每次出门时都为没带耳塞而后悔不已。离开了紧张的办公室,想悠闲地逛逛商场,却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促销的战场。商场的大喇叭似乎是收费的,卖力地推销,他们不知服务应该是有距离的,那种“贴身”的战术常常会适得其反。
娱乐噪音与家庭噪音同样不可忽视。我很少住在市中心,因为几乎无法得到不受干扰的睡眠。清晨3点尚未打烊的酒吧、迪斯科舞厅的音乐汇成城市噪音的小夜曲,参与者多属年轻人,奏响城市交响乐噪音晨曲的则是老人。晨练往往借助收音机或者录音机,老人耳朵不好,音量自然加大,于是一群老人无冬无夏地在窗下的街心花园免费提供叫醒服务。可我需要睡眠,又不好意思干涉,只好撤到郊外。美中不足的是三里地以外的农村还保留着文革时的高音喇叭,早上宣读报纸新闻、发布消息,让人哭笑不得。
每个家庭里家用电器不断增多,其噪音污染也不可小视,而我们却忽略了。家养宠物甚至也不甘寂寞地加入了城市噪音大合唱。
科技的进步带来令人遗憾的负面影响。手机,因为沟通方便,人们难以抵抗诱惑,可世界从此再无宁日。对普通人来说,手机铃声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噪音污染标准,而中国的手机拥有量正以世界最高速度发展,其噪音的潜在积累令人不寒而栗。
欧盟驻华大使请客,上百高层人士与席。临到大使致词,某君手机铃声突响,大使微笑地对全体宾客说:自从来到中国,我就习惯了讲话被手机铃声打断,如果没有铃声,我会感觉不安。下面,恭请诸位把手机同时打开,音量调到最大,以缓解本人不安的心情。全场大笑,此后,两个小时铃声绝迹。
噪音影响儿童智力和身体的发育,噪音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极端情况下,噪音会使人精神沮丧,或者富于攻击性。
安静是人们的权利和权益。
我不知道是否应该给所有的噪音源安装消音器,还是给自己的耳朵佩戴减震、真空隔音设施,不过,防止噪音也可能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从高速公路附近居民区的隔音墙、真空隔音窗到人工真空隔音耳,甚至像骑摩托那样防噪音的头盔,因为有益于健康,因为有需求。然而,我更愿意见到的是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明的、道德的、喧而不嚣的社会。
自然界哪种动物的噪音最大?人类!征服自然的尊贵人类,其声音本不如狗吠,不如驴吼。但人制造的器具助纣为虐,使自然界的动物望尘莫及。眼前的垃圾、污染显而易见,对耳边的“垃圾”——噪声,人们常置若罔闻。中国是喧嚣的,这不仅在于人多,还在于公德。
建筑噪音当推首位。中国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兴修道路、桥梁,建造房屋,赶进度的工头总把噪音看做小事一桩。
交通噪音,也是司空见惯。其外部噪音似乎难以避免,我惧怕的是其内部人为噪音。航空港的候机厅,即使是最正规的,亦以几乎令人发聩之声反复地折磨旅客的耳膜。比较法国戴高乐机场和英国的希斯罗机场,没有那催促最后一个旅客登机的广播,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宁牺牲了少数人的延误则尽显体贴。
进了机舱,你无处逃匿,除了安全须知、机长致词、乘务长欢迎、地方介绍、乘机常识,还有不知按什么人的喜好挑选的最不适合旅客心情的音乐噪声,音量大到恰好使你无法阅读、无法交谈。背景音乐本是抵御噪音的手段,在中国却适得其反。
细心的人比较西餐厅与中餐馆,在烛光下品酒、低语的情调与争相震动彼此耳膜的高声喧哗反差甚大。然而,中国的五星酒店亦受到了三里屯酒吧街的传染。笔者陪着世界能源协会主席来华访问,可怜的老人在世界上穿梭般旅行,饱受倒时差之苦,来华最不习惯比比皆是的反客为主的背景音乐。每到一处,他都不厌其烦地向服务员祈求安静,却总是迎来困惑不解的目光。
更危险的是,商业噪音正变得合情合理。我办公楼前有一个报摊,每天下午xxx报一到,摊主——一个纯真且可爱的小姑娘——就放置一个手提电喇叭,以最大音量不厌其烦地播放“xxx报”,结果使我对xxx报顿失购买欲望。
面对风沙或病毒,人们以口罩应对。对于噪音,却极少防护。我每次出门时都为没带耳塞而后悔不已。离开了紧张的办公室,想悠闲地逛逛商场,却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促销的战场。商场的大喇叭似乎是收费的,卖力地推销,他们不知服务应该是有距离的,那种“贴身”的战术常常会适得其反。
娱乐噪音与家庭噪音同样不可忽视。我很少住在市中心,因为几乎无法得到不受干扰的睡眠。清晨3点尚未打烊的酒吧、迪斯科舞厅的音乐汇成城市噪音的小夜曲,参与者多属年轻人,奏响城市交响乐噪音晨曲的则是老人。晨练往往借助收音机或者录音机,老人耳朵不好,音量自然加大,于是一群老人无冬无夏地在窗下的街心花园免费提供叫醒服务。可我需要睡眠,又不好意思干涉,只好撤到郊外。美中不足的是三里地以外的农村还保留着文革时的高音喇叭,早上宣读报纸新闻、发布消息,让人哭笑不得。
每个家庭里家用电器不断增多,其噪音污染也不可小视,而我们却忽略了。家养宠物甚至也不甘寂寞地加入了城市噪音大合唱。
科技的进步带来令人遗憾的负面影响。手机,因为沟通方便,人们难以抵抗诱惑,可世界从此再无宁日。对普通人来说,手机铃声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噪音污染标准,而中国的手机拥有量正以世界最高速度发展,其噪音的潜在积累令人不寒而栗。
欧盟驻华大使请客,上百高层人士与席。临到大使致词,某君手机铃声突响,大使微笑地对全体宾客说:自从来到中国,我就习惯了讲话被手机铃声打断,如果没有铃声,我会感觉不安。下面,恭请诸位把手机同时打开,音量调到最大,以缓解本人不安的心情。全场大笑,此后,两个小时铃声绝迹。
噪音影响儿童智力和身体的发育,噪音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极端情况下,噪音会使人精神沮丧,或者富于攻击性。
安静是人们的权利和权益。
我不知道是否应该给所有的噪音源安装消音器,还是给自己的耳朵佩戴减震、真空隔音设施,不过,防止噪音也可能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从高速公路附近居民区的隔音墙、真空隔音窗到人工真空隔音耳,甚至像骑摩托那样防噪音的头盔,因为有益于健康,因为有需求。然而,我更愿意见到的是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明的、道德的、喧而不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