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为“永州八记”之首,其文题与其余几篇有着明显差异,以此为基点分解题目要素、逐项对应分析文章信息,在帮助学生掌握全文的同时,使其学会“读题目”这一在阅读中至关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读题目,始得西山宴游记
【分类号】G633.3
一、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感悟自然”板块中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比照和映衬中写景、融情于景的手法。
2、带领学生理解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精神世界,体会人与自然间奇妙的生命关联与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生体察到作者寄情山水、与万化冥合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讲解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计算机多媒体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五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句意,对柳宗元生平经历、本文创作背景也有了初步了解,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说,(多媒体展示)“他在永州呆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1]”为什么《永州八记》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柳宗元又是如何与自然会晤从而得到内心宁静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近西山、一起走入柳宗元的精神世界。
(二)新授(三十分钟)
1、分解题目(五分钟)
(1)同学们能不能回忆起初中学过八记中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除此以外几篇老师也介绍给大家,希望作为一个文学常识来把它们牢牢记住。
(写板书)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谭记、钴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2)观察这些题目,有没有发现今天要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命名上与其余七篇有什么不同?
(预设:回答出 “地点+记”命名方式)下面就来设想一下,如果为了统一而删去题目中的字眼,那这篇课文应该更名为什么呢?(预设:西山记)这样修改同学们觉得好不好?
(预设:没能归纳,说出正确但不具概括性的答案)我们可以发现,其余几篇都很简洁地用“地点+记”、说明是“去了哪里”的“记事”,本文则多了“始得”与“宴游”,若为统一而将其删去、更名“西山记”,同学们觉得好不好?
(3)(预设:没有原来好)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删一删”后,题目似乎少了些内容?如果我们再“换一换”、将题目更为“访西山游记”、“游西山记”呢?(预设:不好)那我们现在就来具体分析,这篇古文的题目究竟蕴含了哪些信息。
2、搜索信息、细读文本(二十五分钟)
(1)首先请同学们在字词意思基础上、将题目中要素分组。这个题目应分解为这四个部分——
(板书)始得 西山 宴游 记
看来有些同学对于为什么这样划分还有疑問,老师对于这四个部分各提出了一个问题,也许在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能解开你们的疑惑。
(2)“始得”:既然将西山之游看作游之始,那在之前出游中,作者有何所见所感?(——表格对应第一次出游所见之景与感受)
“西山”:西山有何特点? (——表格对应第二次出游所见之景)
“宴游”:以“宴”字形容西山之游,究竟是怎样心理(——表格对应第二次出游感受)
“记”:游记应包含哪些内容?(——对应表格几个板块)
(3)为帮助同学们回答这些问题,老师设计了简单的表格,请带着问题再次细读文章,圈圈划划,完成填空,也许答案将慢慢浮现。(多媒体课件上显示)
(4)同学们都找出了空格处应填写的文字,可以发现无论游玩过程、见到景色、还是心理状态,西山之游与以往游玩都有明显的差别。现在就回过头来看看,是否能解开关于题目的四个问题——
(a)作者用“始得”来表示他将西山之游看作游玩开始,那之前出游中做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所见所感呢?
(根据表格“以往之游”横列)大家设身处地想像一下,若你是柳宗元、贬谪永州,望着深林、幽泉怪石,会是什么感觉?(凄凉,恐怖……)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作者心情是“恒惴栗”——始终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b)相比之下,“西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根据“西山之游”的“所见之景”)这样“四望如一”的风景能给你什么感觉?(开阔,平和……)用作者的话来说,感到了“悠悠”“洋洋”“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讲到此我们就来想想,作者真正想写的是哪里?(西山)但却从以往写起,这样是否偏题?
(预设:不偏题,反而写出西山特别)两相比较,我们才更感受到西山之独特,更能体会作者得到以往未有的快乐。
(预设:偏题)我们来想想,如果去掉之前经历感受,直接写西山之行,同学们还能感受到心境变化吗?在当时处境下,突如其来的快乐是不是不合时、也不像原文中那么强烈呢?
正是与以往比较,才更衬得西山特别、更显出心境变化——这就是对比的效果。
(c)如此心情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宴”。这看似简单的字,其实蕴含着无尽心绪——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山水有灵与我共情的慰藉……
(d)统观文章,思考柳宗元是通过哪些内容交代出游的?(根据表格,“游玩过程”、“所见之景”、“心理状态”),从中可以总结,要写好一篇“记”,应该注意什么?不能仅是流水账叙述过程,更应描述过程中人物动作、将景色情感融合,这样才使文章饱满动人、使读者感同身受。这样的写作手法,就是“融情于景”,我们将在下节写作课上进一步巩固。
(三)总结拓展(五分钟)
(多媒体展示》[2])“永州,受难之所;永州,亦升华之所。无永州,安有“永州八记”?……故柳公于永州,别有一番感激恩爱在焉。而永州山水之得遇柳公如椽巨笔,不亦绝代之奇缘!山水胜绝,人物卓绝,因缘奇绝!”
(四)布置作业(五分钟)
游记写作:以小作文形式,运用本课所学对比、融情于景,写作一篇游记。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1992
[2]鲍鹏山.中国人的心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读题目,始得西山宴游记
【分类号】G633.3
一、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感悟自然”板块中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比照和映衬中写景、融情于景的手法。
2、带领学生理解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精神世界,体会人与自然间奇妙的生命关联与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生体察到作者寄情山水、与万化冥合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讲解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计算机多媒体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五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句意,对柳宗元生平经历、本文创作背景也有了初步了解,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说,(多媒体展示)“他在永州呆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1]”为什么《永州八记》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柳宗元又是如何与自然会晤从而得到内心宁静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近西山、一起走入柳宗元的精神世界。
(二)新授(三十分钟)
1、分解题目(五分钟)
(1)同学们能不能回忆起初中学过八记中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除此以外几篇老师也介绍给大家,希望作为一个文学常识来把它们牢牢记住。
(写板书)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谭记、钴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2)观察这些题目,有没有发现今天要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命名上与其余七篇有什么不同?
(预设:回答出 “地点+记”命名方式)下面就来设想一下,如果为了统一而删去题目中的字眼,那这篇课文应该更名为什么呢?(预设:西山记)这样修改同学们觉得好不好?
(预设:没能归纳,说出正确但不具概括性的答案)我们可以发现,其余几篇都很简洁地用“地点+记”、说明是“去了哪里”的“记事”,本文则多了“始得”与“宴游”,若为统一而将其删去、更名“西山记”,同学们觉得好不好?
(3)(预设:没有原来好)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删一删”后,题目似乎少了些内容?如果我们再“换一换”、将题目更为“访西山游记”、“游西山记”呢?(预设:不好)那我们现在就来具体分析,这篇古文的题目究竟蕴含了哪些信息。
2、搜索信息、细读文本(二十五分钟)
(1)首先请同学们在字词意思基础上、将题目中要素分组。这个题目应分解为这四个部分——
(板书)始得 西山 宴游 记
看来有些同学对于为什么这样划分还有疑問,老师对于这四个部分各提出了一个问题,也许在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能解开你们的疑惑。
(2)“始得”:既然将西山之游看作游之始,那在之前出游中,作者有何所见所感?(——表格对应第一次出游所见之景与感受)
“西山”:西山有何特点? (——表格对应第二次出游所见之景)
“宴游”:以“宴”字形容西山之游,究竟是怎样心理(——表格对应第二次出游感受)
“记”:游记应包含哪些内容?(——对应表格几个板块)
(3)为帮助同学们回答这些问题,老师设计了简单的表格,请带着问题再次细读文章,圈圈划划,完成填空,也许答案将慢慢浮现。(多媒体课件上显示)
(4)同学们都找出了空格处应填写的文字,可以发现无论游玩过程、见到景色、还是心理状态,西山之游与以往游玩都有明显的差别。现在就回过头来看看,是否能解开关于题目的四个问题——
(a)作者用“始得”来表示他将西山之游看作游玩开始,那之前出游中做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所见所感呢?
(根据表格“以往之游”横列)大家设身处地想像一下,若你是柳宗元、贬谪永州,望着深林、幽泉怪石,会是什么感觉?(凄凉,恐怖……)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作者心情是“恒惴栗”——始终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b)相比之下,“西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根据“西山之游”的“所见之景”)这样“四望如一”的风景能给你什么感觉?(开阔,平和……)用作者的话来说,感到了“悠悠”“洋洋”“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讲到此我们就来想想,作者真正想写的是哪里?(西山)但却从以往写起,这样是否偏题?
(预设:不偏题,反而写出西山特别)两相比较,我们才更感受到西山之独特,更能体会作者得到以往未有的快乐。
(预设:偏题)我们来想想,如果去掉之前经历感受,直接写西山之行,同学们还能感受到心境变化吗?在当时处境下,突如其来的快乐是不是不合时、也不像原文中那么强烈呢?
正是与以往比较,才更衬得西山特别、更显出心境变化——这就是对比的效果。
(c)如此心情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宴”。这看似简单的字,其实蕴含着无尽心绪——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山水有灵与我共情的慰藉……
(d)统观文章,思考柳宗元是通过哪些内容交代出游的?(根据表格,“游玩过程”、“所见之景”、“心理状态”),从中可以总结,要写好一篇“记”,应该注意什么?不能仅是流水账叙述过程,更应描述过程中人物动作、将景色情感融合,这样才使文章饱满动人、使读者感同身受。这样的写作手法,就是“融情于景”,我们将在下节写作课上进一步巩固。
(三)总结拓展(五分钟)
(多媒体展示》[2])“永州,受难之所;永州,亦升华之所。无永州,安有“永州八记”?……故柳公于永州,别有一番感激恩爱在焉。而永州山水之得遇柳公如椽巨笔,不亦绝代之奇缘!山水胜绝,人物卓绝,因缘奇绝!”
(四)布置作业(五分钟)
游记写作:以小作文形式,运用本课所学对比、融情于景,写作一篇游记。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1992
[2]鲍鹏山.中国人的心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