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快乐体育理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通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快乐体育理论,为学生塑造一个较为轻松的体育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本论文从实际教学出发,通过对快乐体育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提出了快乐体育理论在实际运用中遵守的原则,最后是快乐体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快乐体育理;基本内涵;具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16-01
体育是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也是唯一的户外活动课程,是锻炼孩子身体的重要手段,应该主要以娱乐为主。但是,随着近年来体育成绩的考核要求严格,体育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加以修正。
一、快乐体育理论的基本内涵
所谓“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內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加运动的自觉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它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有吸引力的乐事,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快乐体育”强调追求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教学目标的核心,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在“快乐体育”的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性、自立性、创造性等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第二,“快乐体育”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快乐体育”思想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学生的主体意识决定的。
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体育基础、学习目标与追求、个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快乐体育”认为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体育”思想认为,积极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体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体育”。
二、快乐教育在实际运用中遵守的原则
(一)具有相应的针对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毕竟有其独特特征,这方面心理学和生物学已经告诉我们了。其中,小学生在生理上的典型特征是神经容易兴奋,好动活泼,容易扩散,动作准确性及协调性弱;而在心理上则感觉及知觉已得到充分发展。尽管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有稍微的区别,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其感知觉的系统性及准确性都不断增强。甚至,对于小学低、中、高年纪学生,其身心特征也有所不同。这就是说,运用快乐体育理论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譬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当尽量选择运动负荷量小的运动,在教学上要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方式。
(二)提高学生的兴趣。所谓的趣味性就是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要活泼、有趣,既能调动小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能较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这里的趣味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方式要尽量生动有趣,如选择游戏法、合作学习法、阳光体育教学法、建构主义法等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法,二是具体的教学形态,包括语言、教姿教态、教具的展示等,如在语言的选择上,要尽量绘声绘色,达到“矫情”的效果,这是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姿教态要栩栩如生、贴切,运动项目的动作示范要与生动的语言协调起来;选择的教具类型也要选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集中学生注意力的。
(三)加强学生的互动性。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体意识已充分建立,其自我意识十分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其自我意识尚不够全面、客观,主观色彩较浓。因此,内心极其希望得到他人肯定认可。快乐体育理论强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这种情感体验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体育教师的正面评价上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转换角色,怀有一颗“幼稚”的童心,实现与小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使得教师融入小学生的内心,使其获得成功的感受。
(四)实现以人文本的教育方式。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虽然还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社会行为,但主张要将儿童当成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特性格特征的社会成员来看。快乐体育理论就是要将体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教师通过创造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领悟各类体育项目的技巧,学中乐,乐中学。
三、快乐体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一)通过游戏实现教学目的。鲁迅曾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因此有教育家指出,儿童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获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获得的。游戏之所以是小学体育教学不可忽略的手段是源于其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与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游戏具备一定的比赛与情节,使得小学生在趣味的游戏中肢体的表现力、观察力、灵敏性和协调性。游戏还能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合作、机智、果断等品质。
(二)利用学生的感官系统。这里提出的视觉、听觉、触觉交融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创设绘声绘色的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要进入一定的教学情境,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设施。小学生对万事万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所带来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具有视听结合、声情并茂的特征,栩栩如生的卡通动漫以及图像、艳丽显眼的颜色、激动人心的声音都可较好地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三)通过竞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比赛法,主要是利用竞争的精神,它能最大地激发小学生个人和集体的潜力,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起到活跃课堂情绪,使得小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体育运动,发现运动的乐趣。在小学生熟悉一定的运动技巧后,就可采用比赛法,可起到提高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雅芳. 对小学体育教学从“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的探索[J]. 学周刊,2014,04:213.
[2]郑丽娟. 谈小学快乐体育的运用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2:94-96.
[3]郑丽娟. “快乐体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J]. 当代体育科技,2013,27:53+55.
[4]王爱兵. “快乐体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分析及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0:171.
[5]车志宏,柴凤鸣.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03:69-71.
[6]沈斌. 小学“快乐体育”的教学[J]. 体育学刊,2002,03:89-91.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快乐体育理;基本内涵;具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16-01
体育是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也是唯一的户外活动课程,是锻炼孩子身体的重要手段,应该主要以娱乐为主。但是,随着近年来体育成绩的考核要求严格,体育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加以修正。
一、快乐体育理论的基本内涵
所谓“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內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加运动的自觉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它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有吸引力的乐事,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快乐体育”强调追求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教学目标的核心,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在“快乐体育”的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性、自立性、创造性等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第二,“快乐体育”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快乐体育”思想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学生的主体意识决定的。
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体育基础、学习目标与追求、个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快乐体育”认为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体育”思想认为,积极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体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体育”。
二、快乐教育在实际运用中遵守的原则
(一)具有相应的针对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毕竟有其独特特征,这方面心理学和生物学已经告诉我们了。其中,小学生在生理上的典型特征是神经容易兴奋,好动活泼,容易扩散,动作准确性及协调性弱;而在心理上则感觉及知觉已得到充分发展。尽管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有稍微的区别,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其感知觉的系统性及准确性都不断增强。甚至,对于小学低、中、高年纪学生,其身心特征也有所不同。这就是说,运用快乐体育理论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譬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当尽量选择运动负荷量小的运动,在教学上要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方式。
(二)提高学生的兴趣。所谓的趣味性就是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要活泼、有趣,既能调动小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能较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这里的趣味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方式要尽量生动有趣,如选择游戏法、合作学习法、阳光体育教学法、建构主义法等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法,二是具体的教学形态,包括语言、教姿教态、教具的展示等,如在语言的选择上,要尽量绘声绘色,达到“矫情”的效果,这是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姿教态要栩栩如生、贴切,运动项目的动作示范要与生动的语言协调起来;选择的教具类型也要选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集中学生注意力的。
(三)加强学生的互动性。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体意识已充分建立,其自我意识十分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其自我意识尚不够全面、客观,主观色彩较浓。因此,内心极其希望得到他人肯定认可。快乐体育理论强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这种情感体验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体育教师的正面评价上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转换角色,怀有一颗“幼稚”的童心,实现与小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使得教师融入小学生的内心,使其获得成功的感受。
(四)实现以人文本的教育方式。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虽然还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社会行为,但主张要将儿童当成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特性格特征的社会成员来看。快乐体育理论就是要将体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教师通过创造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领悟各类体育项目的技巧,学中乐,乐中学。
三、快乐体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一)通过游戏实现教学目的。鲁迅曾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因此有教育家指出,儿童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获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获得的。游戏之所以是小学体育教学不可忽略的手段是源于其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与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游戏具备一定的比赛与情节,使得小学生在趣味的游戏中肢体的表现力、观察力、灵敏性和协调性。游戏还能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合作、机智、果断等品质。
(二)利用学生的感官系统。这里提出的视觉、听觉、触觉交融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创设绘声绘色的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要进入一定的教学情境,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设施。小学生对万事万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所带来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具有视听结合、声情并茂的特征,栩栩如生的卡通动漫以及图像、艳丽显眼的颜色、激动人心的声音都可较好地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三)通过竞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比赛法,主要是利用竞争的精神,它能最大地激发小学生个人和集体的潜力,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起到活跃课堂情绪,使得小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体育运动,发现运动的乐趣。在小学生熟悉一定的运动技巧后,就可采用比赛法,可起到提高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雅芳. 对小学体育教学从“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的探索[J]. 学周刊,2014,04:213.
[2]郑丽娟. 谈小学快乐体育的运用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2:94-96.
[3]郑丽娟. “快乐体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J]. 当代体育科技,2013,27:53+55.
[4]王爱兵. “快乐体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分析及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0:171.
[5]车志宏,柴凤鸣.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03:69-71.
[6]沈斌. 小学“快乐体育”的教学[J]. 体育学刊,2002,0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