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赤裸裸”这个词,我的理解就是毫无保留地面对某一类群体,比如与成人话题背道而驰的儿童世界。
教师看起来像是光鲜亮丽的职业,但所有的荣耀都伴随着日复一日的苦与累。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在满足自我的同时,也在奉献着青春的激情。之所以受人推崇,是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决定着儿童未来的世界观。
我处在是教育最薄弱的地区,面对的生源质量也参差不齐,如何把教育的公平理念贯彻下去,应是我思考的方向。虽然我们不太愿意看到,但事实就是这般无情,学生被成绩、品行等量化指标划分成三六九等,我们心中的温柔更倾向于“品学兼优”,我们眼里的暴戾却总在光顾着“不学无术”。
“好学生”,什么都好,每一次表彰无不在体现着满意与自豪;“坏学生”,怎样都不好,他们总是一天天想方设法地让人讨厌。但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从小接受着相同的熏陶,却渐渐与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这种渐行渐远的差距感,包含着智力扩张的潜力、心思揣測的动力与兴趣探索的原力。
智力问题,是我们尤为揪心的命题。刚开始带班,任凭我们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总有学生在角落里自娱其乐,肆意挥霍我们每一节课的好心情。怎么办?或许有时会对选择这份职业有了懊悔之心。不要怕,无论何时请不要动摇那份心系教育的情怀,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亘古不变的节操。
乡村学校人事变动比较大,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信任感,却一步步被隔离。孩子们总要揣测新老师的脾气,学习习惯不能持续,又何谈稳定的成绩?我们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抵达他们心灵深处,又如何在以后的教学中如鱼得水?
我们常说:当班主任的就是要多操心,多费脑。如果班级里学生都那么上进,那么好学,那“操心”“费脑”之说又从何来?之所以“操心”,是因为班级里有人自我约束力差;之所以“费脑”,是因为班级里总有人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我喜欢和约束力差的学生约法三章,看他们对于自己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也很喜欢对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提问,看他们对于生活有着怎样的洞察力。每一个孩子的上空,应当是同一片蓝天,我们要试图让他们感受到风云变幻的奇妙,勇于表达美好的向往。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孩子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对学生的了解却浅尝辄止。那些想引起重视的言行,却一次次被我们呵斥;那些渴盼鼓励的时刻,却一回回被我们忽视。当他们因刻意宣示存在感,变成了我们眼中的调皮蛋成为我们呵斥的对象,试问谁还会努力向上?
情绪化并不可取,教师就是要赤裸裸地面对儿童。不留一点私心,不生一丝杂念。要想做好教育,始终是要花心思的。放大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有归属感,才能让师生间的交流更通透。
教师看起来像是光鲜亮丽的职业,但所有的荣耀都伴随着日复一日的苦与累。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在满足自我的同时,也在奉献着青春的激情。之所以受人推崇,是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决定着儿童未来的世界观。
我处在是教育最薄弱的地区,面对的生源质量也参差不齐,如何把教育的公平理念贯彻下去,应是我思考的方向。虽然我们不太愿意看到,但事实就是这般无情,学生被成绩、品行等量化指标划分成三六九等,我们心中的温柔更倾向于“品学兼优”,我们眼里的暴戾却总在光顾着“不学无术”。
“好学生”,什么都好,每一次表彰无不在体现着满意与自豪;“坏学生”,怎样都不好,他们总是一天天想方设法地让人讨厌。但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从小接受着相同的熏陶,却渐渐与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这种渐行渐远的差距感,包含着智力扩张的潜力、心思揣測的动力与兴趣探索的原力。
智力问题,是我们尤为揪心的命题。刚开始带班,任凭我们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总有学生在角落里自娱其乐,肆意挥霍我们每一节课的好心情。怎么办?或许有时会对选择这份职业有了懊悔之心。不要怕,无论何时请不要动摇那份心系教育的情怀,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亘古不变的节操。
乡村学校人事变动比较大,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信任感,却一步步被隔离。孩子们总要揣测新老师的脾气,学习习惯不能持续,又何谈稳定的成绩?我们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抵达他们心灵深处,又如何在以后的教学中如鱼得水?
我们常说:当班主任的就是要多操心,多费脑。如果班级里学生都那么上进,那么好学,那“操心”“费脑”之说又从何来?之所以“操心”,是因为班级里有人自我约束力差;之所以“费脑”,是因为班级里总有人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我喜欢和约束力差的学生约法三章,看他们对于自己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也很喜欢对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提问,看他们对于生活有着怎样的洞察力。每一个孩子的上空,应当是同一片蓝天,我们要试图让他们感受到风云变幻的奇妙,勇于表达美好的向往。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孩子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对学生的了解却浅尝辄止。那些想引起重视的言行,却一次次被我们呵斥;那些渴盼鼓励的时刻,却一回回被我们忽视。当他们因刻意宣示存在感,变成了我们眼中的调皮蛋成为我们呵斥的对象,试问谁还会努力向上?
情绪化并不可取,教师就是要赤裸裸地面对儿童。不留一点私心,不生一丝杂念。要想做好教育,始终是要花心思的。放大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有归属感,才能让师生间的交流更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