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民居是一个城市历史记忆的象征,它不仅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还是城市百姓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文化的载体与外在表现形式,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实质是为了保护城市的历史内涵,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历史民居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观和传统智慧的梳理与研究,对于当代人群继承和学习传统生活的哲学思想,理解地域文化实质,正确表达传统居住文化,尊重传统审美习惯,才能符合当代生活的审美思维和时代需求,将传统空间的居住文化内涵精神与表达形式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更好的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并且能适应现代生活、具有良好生活品质的空间环境作品。
关键词:历史街区 建筑文化 家庭传统文化
传统昆明民居能形成目前所呈现的形式,除了地域特点在其中起了重要因素外,更是昆明地区的先辈们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凝聚,它不仅直观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观念,更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和审美情趣的特征,也是是地理差异、百姓习惯和心理指向的物化表现。并融合了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环境因素,是研究云南建筑发展与演变的有力实证。
昆明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民居建筑多由间组成栋,由栋组成院,由院组成街道,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单位街区。其中以城市中心区文明街片区最为典型,街区中传统民居一般由一间一间的房间形成了一栋房屋,由三栋或四栋房屋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落,又由两个或多个院落形成一组建筑,每一组建筑院落都包含着一个家族关系,每间房屋生活着一个小家庭,而每栋院子就生活着一个小的家族,而作为一个家族中的家庭,通常都住在一个院内,同样有家庭中的长者,也是家庭中的一家之长,也同时是处理家庭事务、调和家庭矛盾的家长。中国传统文化讲尊老、敬老、更看重老人能够传递下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这其实也就是文化的传承。
在昆明文明街区传统民居建筑中,最受重视的就是正房内的堂屋了。堂屋是整个建筑对外的主要场所,是接待客人的重要场地,也是家庭内的主要公共活动空间。建造装饰素朴,多选用天然材,仅施有油漆。有一种朴素自然之美。从堂屋的布置可看出,老昆明人是极重礼貌、极讲礼法的。所以老昆明人的家庭,对传统文化中礼教、礼法是极其讲究的,从形式上看,上至父母、祖父母、叔伯婶母、兄弟姐妹,甚至妯娌等,都能同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彼此相处、相敬,并且各自能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同时能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身份,做到晚辈对长辈尊重,长辈对晚輩关心,同辈之间也能互相推崇、互相尊崇,在一言一行上都能遵守规矩而循礼法,这是传统家庭生活方式的体现。
一、昆明传统民居长辈住房位置和形式
老昆明人传统文化中对长辈的遵从可以从方方面面来体现,如坐席、用具都是有专用的。住所的结构、位置、方位更是能看出传统文化中,后辈对长辈、老者的尊敬之意。所以长辈一般都居于出入便利、阳光充足、房间宽大、安全的正房中,以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上,上为大的思想观。在昆明文明街区传统民居建筑的正房基本都是在建筑轴线的中心位置,是院落的最高位置,反映了“居中”为首的文化观念,通过对文明街多幢传统民居建筑测绘调查得出的一个规律,即长辈、家长的住房都是院落中的“居中”之处,他们一般都在正房中居住,并且是家庭文化的中心和家庭经济的中心。晚辈的文化传承,生活技能,甚至道德的规范,都是靠长辈言传身教的,所以一旦长辈失去工作能力,晚辈也会自愿地履行好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
二、昆明传统民居晚辈住房位置和形式
老昆明一般指现有家庭成员中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以后为晚辈。晚辈是家庭成员中最有活力、并且承担主要责任的家庭成员。如果以祖、父、孙三代同居一堂来说,父辈的责任最大,要上养老,下养小,是上下的主要传承者,是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们多居住在厢房的楼上,它不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中心,但却是重要的中心组成部分。从建筑的体量上来说,厢房的进深、层高、朝向都不如正房,但其却反映出家庭传统的文化观、道德观。房屋中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和位置,包括自己应居于家庭中的那个房间,才能与之地位相适应。所以晚辈们一般都会将自己置于厢房中来居住。只有晚辈结婚时,长辈才会将晚辈的新房安排在正房,以视其家庭对晚辈的关怀,一般住到第一个孩子降生后,即按传统搬到厢房居住,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自然而稳定的亲情,家庭观念的重要,反映在居住生活中就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对外封闭的合院格局,形成了主次分明、上下有别的家庭关系。从中我们也可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到平民百姓、大到官府人家,大都以这种合院式格局的居住形式为基础,形成了传统的固有居住模式,并以此维系社会关系、家庭关系。通过调查文明街二号院落国民党欧师长私宅,虽比平常人家多一份华丽,但在居住形式上与平常百姓人家并无其他本质区别,仅体现在建筑的规模、用料、装饰和精美程度上有所不同了。
在昆明文明街区传统民居建筑上,家庭关系通常在合院中就可以完整地显现出来,但如果一个合院规模不足以满足一个大家庭的生活需要,就需要扩大规模,一般会向左右扩展,形成横向的并排建筑,建筑的梁架、墙体结构互连,并在两院建筑的交接处共用,这样做可达到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减少建筑成本的作用,家庭关系也更为紧密。在两院建筑中,正房的二层楼多开有门可相互串通,这样既方便家庭之间的联系,又便于处置紧急事件,是合院式建筑较为合理的组合形式,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
三、祖宗排位在昆明历史民居中的位置和形式
祭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主要是为了纪念先人、并祈求先人能在极乐世界中圆满的生活,并且能祈福后人,保佑其平安吉祥。通常在祖先的祭日、清明、冬至等重要节气都要安排一定的形式来进行祭拜活动。
大多数居住在传统院落中的昆明人家中,每到重大节日或节气时,都要先祭拜祖先,通常都是在长辈的安排带领下祭拜和祈福,反映出昆明人对祭祀文化的重视和信仰轮回的宗教思想观念。家庭中祖宗牌位一般安放在正房二层中间,并且放置供桌摆放牌位,有的人家也有建筑房屋时就将供台直接做在正房二层中间的,并且一般装饰精美,图案也有追思先辈、启迪保佑后人之意。供桌上除了摆放祖宗牌位外,还摆放着香炉、烛台、花瓶、供果盘等,祭祀完毕才由长辈宣布就餐,这个习惯一直到今天的很多昆明人家还在保持,通过调查比较,很多文明街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中有的部分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及需要,房主人都对建筑构件进行了适于现实生活的改动和更换,但对供台、供桌都十分重视其原有的样式,多数未做改动,依然保持原有的模样。 当然这些都只是老昆明人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还有很多相似的家庭,所以可见昆明百姓对祭祖活动在形式和行动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家族关系的维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更重要对教育后代有着言传身教的意义。只是随着现代化居住小区的越来越多,现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的祭祀活动已经有形式上的变化,虽然形式变化,但是我们要继承的是对传统观念的敬意和对优秀品德的传承。
四、结论
综上所述,昆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就是在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形成和完善的建筑形式,同时这种家庭观念还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的因素在其中,使得昆明地区传统民居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在精神层面上上升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在形式上和一些古城相比昆明民居建筑的居住空间还比较普通,但在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和先辈们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并从中表现出民俗礼节、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传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通过建筑空间的内在形式对居住使用者的行为产生了约束和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尊老爱幼,礼尚往来的教育意义并表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繼承和敬意,这些都成为了代表旧时昆明城市风貌格局的典型历史遗存,并反映了人们的观念认识和价值取向,可以明显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观影响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组合,并融汇于地方性生态环境中;表现出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旧时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更反映了传统人文的智慧和生活的哲学,通过建筑空间的内在形式对居住使用者的行为产生了约束和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做到维系家庭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宗教信仰,反应了当时城市居民社会文化生活流露出的品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这些元素的梳理和继承,极大的丰富了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和极大的丰富了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的居住文化无疑会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而发生改变,虽然传统的居住模式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对于民居的发展,继承传统不是守旧,也不是所谓地搞假古董;而是要理解传统的内涵,在发展中继承传统的精华。才能针对性的解决现实中的一些认识问题和应用问题,为具体问题找到参考的依据,借鉴古人与地理气候相生相融的建房智慧,为历史民居的保护探索和改良措施、新民居的借鉴、旅游景点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城市特色营造中的要素提取打下深远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重返老昆明(上) 》 林泉 著;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3.1
[2]《重返老昆明(下) 》 林泉 著;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3.1
[3]《老昆明风情录》 杨树群 著;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10
[4]《城市典藏话昆明》 张惠 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12
作者简介:
邹洲,男,讲师,硕士,汉族,昆明人,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电话:15368177583,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历史街区 建筑文化 家庭传统文化
传统昆明民居能形成目前所呈现的形式,除了地域特点在其中起了重要因素外,更是昆明地区的先辈们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凝聚,它不仅直观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观念,更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和审美情趣的特征,也是是地理差异、百姓习惯和心理指向的物化表现。并融合了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环境因素,是研究云南建筑发展与演变的有力实证。
昆明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民居建筑多由间组成栋,由栋组成院,由院组成街道,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单位街区。其中以城市中心区文明街片区最为典型,街区中传统民居一般由一间一间的房间形成了一栋房屋,由三栋或四栋房屋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落,又由两个或多个院落形成一组建筑,每一组建筑院落都包含着一个家族关系,每间房屋生活着一个小家庭,而每栋院子就生活着一个小的家族,而作为一个家族中的家庭,通常都住在一个院内,同样有家庭中的长者,也是家庭中的一家之长,也同时是处理家庭事务、调和家庭矛盾的家长。中国传统文化讲尊老、敬老、更看重老人能够传递下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这其实也就是文化的传承。
在昆明文明街区传统民居建筑中,最受重视的就是正房内的堂屋了。堂屋是整个建筑对外的主要场所,是接待客人的重要场地,也是家庭内的主要公共活动空间。建造装饰素朴,多选用天然材,仅施有油漆。有一种朴素自然之美。从堂屋的布置可看出,老昆明人是极重礼貌、极讲礼法的。所以老昆明人的家庭,对传统文化中礼教、礼法是极其讲究的,从形式上看,上至父母、祖父母、叔伯婶母、兄弟姐妹,甚至妯娌等,都能同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彼此相处、相敬,并且各自能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同时能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身份,做到晚辈对长辈尊重,长辈对晚輩关心,同辈之间也能互相推崇、互相尊崇,在一言一行上都能遵守规矩而循礼法,这是传统家庭生活方式的体现。
一、昆明传统民居长辈住房位置和形式
老昆明人传统文化中对长辈的遵从可以从方方面面来体现,如坐席、用具都是有专用的。住所的结构、位置、方位更是能看出传统文化中,后辈对长辈、老者的尊敬之意。所以长辈一般都居于出入便利、阳光充足、房间宽大、安全的正房中,以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上,上为大的思想观。在昆明文明街区传统民居建筑的正房基本都是在建筑轴线的中心位置,是院落的最高位置,反映了“居中”为首的文化观念,通过对文明街多幢传统民居建筑测绘调查得出的一个规律,即长辈、家长的住房都是院落中的“居中”之处,他们一般都在正房中居住,并且是家庭文化的中心和家庭经济的中心。晚辈的文化传承,生活技能,甚至道德的规范,都是靠长辈言传身教的,所以一旦长辈失去工作能力,晚辈也会自愿地履行好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
二、昆明传统民居晚辈住房位置和形式
老昆明一般指现有家庭成员中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以后为晚辈。晚辈是家庭成员中最有活力、并且承担主要责任的家庭成员。如果以祖、父、孙三代同居一堂来说,父辈的责任最大,要上养老,下养小,是上下的主要传承者,是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们多居住在厢房的楼上,它不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中心,但却是重要的中心组成部分。从建筑的体量上来说,厢房的进深、层高、朝向都不如正房,但其却反映出家庭传统的文化观、道德观。房屋中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和位置,包括自己应居于家庭中的那个房间,才能与之地位相适应。所以晚辈们一般都会将自己置于厢房中来居住。只有晚辈结婚时,长辈才会将晚辈的新房安排在正房,以视其家庭对晚辈的关怀,一般住到第一个孩子降生后,即按传统搬到厢房居住,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自然而稳定的亲情,家庭观念的重要,反映在居住生活中就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对外封闭的合院格局,形成了主次分明、上下有别的家庭关系。从中我们也可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到平民百姓、大到官府人家,大都以这种合院式格局的居住形式为基础,形成了传统的固有居住模式,并以此维系社会关系、家庭关系。通过调查文明街二号院落国民党欧师长私宅,虽比平常人家多一份华丽,但在居住形式上与平常百姓人家并无其他本质区别,仅体现在建筑的规模、用料、装饰和精美程度上有所不同了。
在昆明文明街区传统民居建筑上,家庭关系通常在合院中就可以完整地显现出来,但如果一个合院规模不足以满足一个大家庭的生活需要,就需要扩大规模,一般会向左右扩展,形成横向的并排建筑,建筑的梁架、墙体结构互连,并在两院建筑的交接处共用,这样做可达到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减少建筑成本的作用,家庭关系也更为紧密。在两院建筑中,正房的二层楼多开有门可相互串通,这样既方便家庭之间的联系,又便于处置紧急事件,是合院式建筑较为合理的组合形式,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
三、祖宗排位在昆明历史民居中的位置和形式
祭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主要是为了纪念先人、并祈求先人能在极乐世界中圆满的生活,并且能祈福后人,保佑其平安吉祥。通常在祖先的祭日、清明、冬至等重要节气都要安排一定的形式来进行祭拜活动。
大多数居住在传统院落中的昆明人家中,每到重大节日或节气时,都要先祭拜祖先,通常都是在长辈的安排带领下祭拜和祈福,反映出昆明人对祭祀文化的重视和信仰轮回的宗教思想观念。家庭中祖宗牌位一般安放在正房二层中间,并且放置供桌摆放牌位,有的人家也有建筑房屋时就将供台直接做在正房二层中间的,并且一般装饰精美,图案也有追思先辈、启迪保佑后人之意。供桌上除了摆放祖宗牌位外,还摆放着香炉、烛台、花瓶、供果盘等,祭祀完毕才由长辈宣布就餐,这个习惯一直到今天的很多昆明人家还在保持,通过调查比较,很多文明街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中有的部分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及需要,房主人都对建筑构件进行了适于现实生活的改动和更换,但对供台、供桌都十分重视其原有的样式,多数未做改动,依然保持原有的模样。 当然这些都只是老昆明人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还有很多相似的家庭,所以可见昆明百姓对祭祖活动在形式和行动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家族关系的维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更重要对教育后代有着言传身教的意义。只是随着现代化居住小区的越来越多,现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的祭祀活动已经有形式上的变化,虽然形式变化,但是我们要继承的是对传统观念的敬意和对优秀品德的传承。
四、结论
综上所述,昆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就是在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形成和完善的建筑形式,同时这种家庭观念还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的因素在其中,使得昆明地区传统民居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在精神层面上上升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在形式上和一些古城相比昆明民居建筑的居住空间还比较普通,但在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和先辈们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并从中表现出民俗礼节、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传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通过建筑空间的内在形式对居住使用者的行为产生了约束和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尊老爱幼,礼尚往来的教育意义并表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繼承和敬意,这些都成为了代表旧时昆明城市风貌格局的典型历史遗存,并反映了人们的观念认识和价值取向,可以明显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观影响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组合,并融汇于地方性生态环境中;表现出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旧时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更反映了传统人文的智慧和生活的哲学,通过建筑空间的内在形式对居住使用者的行为产生了约束和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做到维系家庭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宗教信仰,反应了当时城市居民社会文化生活流露出的品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这些元素的梳理和继承,极大的丰富了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和极大的丰富了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的居住文化无疑会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而发生改变,虽然传统的居住模式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对于民居的发展,继承传统不是守旧,也不是所谓地搞假古董;而是要理解传统的内涵,在发展中继承传统的精华。才能针对性的解决现实中的一些认识问题和应用问题,为具体问题找到参考的依据,借鉴古人与地理气候相生相融的建房智慧,为历史民居的保护探索和改良措施、新民居的借鉴、旅游景点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城市特色营造中的要素提取打下深远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重返老昆明(上) 》 林泉 著;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3.1
[2]《重返老昆明(下) 》 林泉 著;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3.1
[3]《老昆明风情录》 杨树群 著;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10
[4]《城市典藏话昆明》 张惠 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12
作者简介:
邹洲,男,讲师,硕士,汉族,昆明人,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电话:15368177583,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