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23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将历史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然而,如何将史学研究和中学历史教学这两个不同的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适度地运用史学研究成果这一课程资源来优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仍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本文结合笔者对江苏省南通市历史教研员陈康衡老师发表于《历史教学》2010年第11期“从宪政的角度认识美国宪法”一文的研读,就“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吸纳史学研究新成果谈些看法。
  一、 史学研究与教科书中有关“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观点
  陈老师在“从宪政的角度认识美国宪法”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指导本课教学的三个新观点:(1)美国1787年宪法开启了美国宪政的进程,要真正认识1787年宪法的意义就必须从宪政的角度重新审视。(2)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而此前的《独立宣言》更是直接地表达了这一思想。(3)美国宪法制定之初所确立的不同利益群体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是美国宪法至今仍具有活力的秘诀所在。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程必修1在介绍美国1787年宪法时,重点论述了美国国家权力结构和两党政治,在谈及宪法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时,只提出中央集权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评价美国宪法时沿用了传统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谈及其进步性也仅肯定它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一定民主精神,对于“人民主权原则”和“不同利益集团间谈判与妥协的机制”均没有涉及。两相比较,陈老师的文章对问题分析的立足点更高,对1787年宪法实质的把握更为透彻,尤其是“从宪政角度认识宪法”的观点给本课教学引入了全新视角。
  二、 基于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尽管学术研究弥补了教材观点和理论的滞后性,但高中历史教学毕竟不等同于学术研究,它所达成的是国民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相对浅显。如何将较为深奥的史学理论和新的史学研究成果适时适度地运用于高中基础课程?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贵在把握角度、深度和信度。所谓角度,就是要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谓深度,就是引用学术成果不能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所谓信度,就是不能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基调相违背。有基于此,笔者在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时回归了课程标准:该课属“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专题。遵循课标在必修1政治模块的设定的学习目标“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确立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教学设计要旨: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此提升我国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公民素养。就这样,笔者找到了课程标准与学术研究成果的结合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理解宪法所体现的“人民主权”、“分权与制衡”原则;认识1787年宪法在美国乃至人类宪政发展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多元”材料和分析问题的多维角度,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1787年宪法在美国的崇高地位,从而增强“依宪治国”的宪政意识;通过对美国这段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宪政建设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模式,1787年宪法的制定在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 基于史学成果,创新教学设计
  1. 知识结构的优化设计
  从宪政的角度审视美国宪法,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宪政”这一问题。陈康衡老师认为:“所谓宪政是包括制宪在内并以宪法为依据的政治操作程序。”也就是说要认识美国的宪政,首先要深入理解开启美国宪政道路的1787年宪法。该部宪法的制定历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人教版教科书在编排本课体系时,无论从课题还是到具体的章节安排,都较明显地侧重于联邦政府的建立和国家权力结构的构建,对于宪法本身重点不突出,易导致教学偏离“宪政”的主线。有基于此,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对知识结构做了如下的优化设计。
  第一部分:探源美国宪法——独立战争、邦联制的影响。
  第二部分:解析美国宪法——多元利益的相互妥协、权利的制约与平衡、两党政治。
  第三部分:感受美国宪法——倡导人民主权、宪法的局限与完善、美国人的宪政意识。
  第四部分:借鉴美国宪法——1787年宪法的制定及其体现的原则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借鉴。
  笔者在其中的第二部分增加了“多元利益的相互妥协”这一子目,利用书本上有关美国国会组成的介绍为切入点,提出如下问题。
  (1) 参众两院的名额有何差别?众议院的名额分配对谁有利?(大州)参议院兼顾谁的利益?(小州)
  (2) 议员来源不同,众议员如何产生?代表谁的利益?(选民)参议员呢?(社会精英的利益)
  (3) 议员任期的长短对政策的稳定性有怎样的影响?(众议员任期两年,流动性大,可以让更多人参与,代表更多人的利益。参议员任期六年,有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议员任期长短,体现了政策的流动性和稳定性的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美国宪法体现了各种利益的相互平衡和妥协,是制宪之初所确立的不同利益群体间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使美国宪法成为至今仍“活着的宪法”。在这一教学处理中,笔者充分利用了陈老师的史学研究成果,从新角度赋予学生对美国宪法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在第二部分教学的一开始就安排这一子目,也有利于学生接下来更深刻地理解宪法所体现的“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2. 教学方式的优化设计
  陈康衡老师认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是由宪法的目的和宪政国家的性质所决定,其理论基础便是人民主权原则。”因此,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美国宪法的精神,就必须讲透人民主权原则。鉴于课标和书本的局限,最有效的方法是巧用材料进行导读教学,通过创设新材料和新情境,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自己经过阅读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于是,笔者在教学的三个节点上分别引入了三段材料并设置问题。
  节点一: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节选。
  问题一:《独立宣言》反映出独立战争时期美国民众所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设计思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学生一般可以得出结论:国家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依照人民意思行使,接受人民的监督。但学生不会直接给出“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这一结论,仍需要教师进行延伸和总结。《独立宣言》是美国制宪和宪政的基础,在探究新课的第一环节设计这一内容,理清了1787年宪法中“人民主权”思想的渊源,弥补了教科书历史知识的短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美国独立战争的认识。
  节点二:洛克《政府论》节选。
  问题二: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观点?美国的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如何体现了这一思想?
  [设计思路]美国制宪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其中洛克的人民主权思想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影响最大。但由于课标的三个模块设计,启蒙思想要到必修3才讲述,因此,有必要在讲述美国国家权力结构之前引用介绍洛克的思想的材料,以加深学生对宪法本身的理解,懂得宪法中所规定的总统和议员的产生,都出自于人民的直接和间接选举,反映出权力来自于人民,体现洛克所倡导的“人民主权”思想。
  节点三:美国1787年宪法序言部分节选。
  问题三:从序言中可以看出1787年宪法以谁的名义制定的,体现了什么理念?
  [设计思路]宪法的序言规定了制宪的目的和原则,通过对其的引用分析,有力地说明了“人民主权是美国宪政的一个关键因素”(S.格里芬语)。这一设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宪法体现的“人民主权”理念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上升到“今天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所应致力维护和努力实现的”的理念,既为下面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了铺垫,又能将这一理念和美国1787年宪法实践中的局限作鲜明的对比,把握宪法的实质。
  3. 教学策略的优化设计
  情境创设是历史课教学常用的方法。如何设置符合高中生年龄和认知层次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其思维?笔者在教学中引入美国的“持枪”问题,并通过两次解答——一次运用“人民主权”的理念,另一次运用美国的“宪政意识”,最终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思考,点明了本课教学的主题。
  步骤一:(视频导入新课)播放2010年美国康涅狄格州曼切斯特啤酒厂枪击事件视频。
  师:“枪械问题”已经成为困扰美国社会的毒瘤。我们不禁要问,美国为什么不禁枪呢?令我们“震惊”的是美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为什么美国宪法会有如此看似荒唐的规定?事情就要追溯到200年前,美国人民为独立自由而进行的那场伟大的斗争。
  [设计意图]从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引出美国宪法有关规定,激发学生对宪法的关注。顺势转入对制宪背景——独立战争的介绍,埋下“宪政”的主线。
  步骤二:(探源美国宪法)出示材料:(1)美国莱克星顿广场的一幅纪念独立战争的“持枪民兵”雕塑图。(2)《独立宣言》的节选。
  师:图片中独立战争时期北美人民持枪意味着什么?(反抗压迫,追求民主独立)可以说美国的独立和这些持枪的民众的坚定信念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独立宣言》,请大家思考当时的美国民众的信念是什么?(国家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依照人民的意思行使,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而这种权利被什么政府剥夺了?(英国殖民政府,因此美国人民要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以实现“人民主权”的理想)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和相关设问,用“人民主权”思想初步回答了在导入新课时笔者所提出的疑问。
  步骤三:(感受美国宪法)介绍1791年宪法修正案条款:第二条“……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予以侵犯”。第四条“人人具有保障人身、住所、文件及财物的安全,不受无理之搜索和拘捕的权利;此项权利,不得侵犯”。……
  师:美国是一个非常强调保护个人隐私、私人财产和私人领地的国家。比如说《第四修正案》就和个人权利有关。回到枪支问题,为什么有枪击事件发生,大部分美国民众仍不赞成禁止枪支携带呢?(因为这是美国宪法所赋予的神圣权利,美国民众认为“枪不是一种工具,枪是一种权利”)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引用,让学生感受到在持枪问题背后所反映的是美国人极强的宪政意识。由此点出本课的主线——“宪政”,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借鉴美国宪政理念与实践,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其他文献
提起军马“大黄”,军马医罗继龙有说不完的故事。让他印象最深的,当数“大黄”认路的事儿。  那年5月底,驻训点所在的草原刚刚泛绿。罗继龙像往常一样,晚上10点多出发,随勤务班一起去放夜马。为了让军马吃到草原上新鲜的夜草,放马的官兵往往晚上10点出发,第二天清晨六七点才能回来。  那天凌晨,天气突变。先是刮风下雨,接着大雪纷飞。驻训点海拔4000多米,变天本是常有的事,可在初夏时节下暴雪,罗继龙和同行
- 1 -  下周五我们班要开展一堂社会实践公开课,我们几个班委放学后留下来,讨论如何分工。  第一组主要调查大街小巷的错别字;第二组调研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就在大家纠结第三组开展什么实践主题时, 乔一木提议道:“要不我和薇薇采访一下外卖配送员吧?”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忘了说,我爸就是外卖配送员,俗称外卖骑手。不过除了知道爸爸天天骑着电动车跑来跑去送外卖,具体的工作情况我还真不了解。  于是回到
你肯定看过很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演绎,比如有人拍出好看的照片,有人拍出炫酷的视频,有人设计出精美的图案,但是,藏在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美食你可能真没见过。立春盘  立春吃春盘也叫“咬春”,是人们迎接春天的一种方式,就算你没吃过春盘,那么春饼、春卷肯定吃过吧?没错,用薄饼皮卷起五颜六色的青菜和酱料然后一起送进嘴里的味道太熟悉啦。雨水罐  雨水天气濡湿、阴晴不定,以前的人们在这个时节做罐罐肉孝敬长辈,没想
一、 结构化学习  结构化学习是指学习时在过程和目标上有明确的结构,亦即有高度组织和学习目标的学习。结构化学习的操作方法是列出某一方面内容的主要概念、范例、实验等重要知识线索,抽取出一个骨架性的简单框架,以此作为学习或复习的导向系统。  结构化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一门课程的浩繁内容中,找到各部分知识所具有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框架和索引系统,使知识变得更容易掌握。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学生的认
作为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然而,由于可供借鉴的操作经验的相对缺乏和教师在运用时的过于简单化,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合作学习的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在当前,反思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介绍合作学习实践中的经验、提出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建议成为一种必要。本期“视点”,我们刊发一组文章对此进行探讨。不同的文章
一、引言    浙江省重点课题《全程跟踪个体教学促进师本教研的研究》已进入后期的建构性反思和行为跟进的阶段,它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以“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教学”为内需驱动,以个案为核心进行教师个体成长的研究。在对个案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跟踪、诊断、反思、改进的螺旋式进程中,课题组关注到课堂师生的非言语行为成为诊断和改进的盲点。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非言语行为,在教学设计、反馈、反思、实录等诸多
关键性动词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广泛使用。这些词组对描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中笔者通过选用一些教材中的例子,来谈谈关键性动词的使用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 刻画历史人物  关键性动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可以较好地描写历史人物的活动,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下面从每本必修教材中各选了一个例子来谈谈这方面的作用。  在提到皇帝称号的由来时有这样的描写: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开。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诸多因素,教师素质无疑是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而教学反思,恰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因为只有掌握了新理念,才能在教学中落实新理念。就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来说,《纲要》
儿子上初一,老师打电话说儿子的作文涉嫌抄袭。放学后,我专门拿出儿子的作文本翻看,只见作文第一句话写道:记得上初三的时候……  某日,和家人一起爬山。我一个人走在前面,忽然打了个嗝。老爸在后面警觉又兴奋地跟大伙儿说:“听!有野猪叫!”  晚上,儿子十一点了还不睡,我困得受不了,就吓唬他说:“赶快睡呀,谁家的小孩子不睡觉,狼就会循着声音找过来,很可怕的,而且狼一般都在深夜出来,它会在月亮底下嗥叫。”说
语文教学研究是诸学科中相对活跃的一部分,表现之一便是旗帜多,创意多。近期看到一些文章,都在批评语文教学的“有效”“高效”追求,甚至对语文教学的效率观提出疑义。在这些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如黄厚江老师的《“有效”还是“品质”:语文教学的追求选择》(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3月上旬刊)(下称《“有”》文)。笔者担心,一些名师的去效率言论,会动摇几代语文人苦心积累起来的效率意识,使认识不坚定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