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开。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诸多因素,教师素质无疑是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而教学反思,恰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因为只有掌握了新理念,才能在教学中落实新理念。就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来说,《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要求在明确改革方向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优良传统。即新课程虽然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旧观念,但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着停留在表面,仅限于掌握一些新名词的现象。于是,一些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一心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对知识目标常常只是蜻蜓点水、不甚重视,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准的要求。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教师还未真正把握新理念的实质。这就说明,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尚需我们继续努力。
二、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反思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是不仅做到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提高教学预设的有效性。课中反思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教学达到高效和优质。笔者重点谈谈课后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如在教学“春秋战国”一课时,课前笔者曾布置学生把有关本节课 “烽火戏诸侯”“减灶记”“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历史故事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致很高,形式多种多样,动画、漫画、剧本都有,对此笔者很满意。然而在评课时有教师指出:学生这样做,对了解、掌握、理解史实究竟有多少帮助?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本应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没有解决呢?面对质疑,笔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发现的确存在着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而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忽视知识掌握等问题。反思后,笔者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在运用丰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把本节课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要求学生予以掌握,效果很好。教然后知不足,说的就是课后反思。即使是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遗憾,我们只有在课后及时对导语设计、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问题讨论、多媒体运用等教学环节做出深刻的反思,才能为以后改进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要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变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简单传授知识向培养学习能力转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方法”“遇到了什么困难”“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对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讲解,而要让学生“阅读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归问题—反思”,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懂得“回答正确诚可贵,反思认识价更高”的道理。如在教学“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一课中“美国管理国家的形式”时,笔者先出示一则时事探究——“2003年3月,美国为了推翻萨达姆政权向国会提交议案,要求攻打伊拉克。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通过讨论投票,不同意总统提案,为此双方僵持不下,只好提交最高法院投票表决。经过激烈的讨论,最高法院通过总统的提案。于是总统签署命令,国会拨出军费,正式对伊拉克宣战,战争打响了。”然后我引出问题:为什么美国总统不能直接对伊拉克宣战?它与国会、最高法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通过上述材料你可以看出美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管理国家的?它体现的原则是什么?你认为这种制度好吗?为什么?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又及时进行了引导。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美国的共和体制”“三权分立原则”等知识,清楚地认识到三权分立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相适应的,我国绝不能“照搬照抄”。反思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四、反思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逻辑为主线,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了教学单元,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了教学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没有师生互动,谈不上激活感悟、启迪智慧、挖掘潜能,更谈不上创新。新课程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辩论,编演小品、历史剧、知识竞赛等成了常见的形式。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直接参与教学。但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表演很热闹,至于表现了什么主题就不得而知了。又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使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久而久之反会浇灭学生参与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五、反思教学手段
《课标》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新课程条件下,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题,有利于为历史教学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多媒体使用上却走入了误区——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一时间,课堂上图文、动画、音频、视频无所不包,学生接受的视觉、听觉刺激不断,就像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的“灌输”。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笔者认为,社会课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很难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机器操纵者,看不到教学机智;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多媒体,无法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师生通过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多媒体的教学价值。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因为只有掌握了新理念,才能在教学中落实新理念。就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来说,《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要求在明确改革方向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优良传统。即新课程虽然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旧观念,但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着停留在表面,仅限于掌握一些新名词的现象。于是,一些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一心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对知识目标常常只是蜻蜓点水、不甚重视,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准的要求。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教师还未真正把握新理念的实质。这就说明,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尚需我们继续努力。
二、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反思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是不仅做到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提高教学预设的有效性。课中反思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教学达到高效和优质。笔者重点谈谈课后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如在教学“春秋战国”一课时,课前笔者曾布置学生把有关本节课 “烽火戏诸侯”“减灶记”“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历史故事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致很高,形式多种多样,动画、漫画、剧本都有,对此笔者很满意。然而在评课时有教师指出:学生这样做,对了解、掌握、理解史实究竟有多少帮助?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本应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没有解决呢?面对质疑,笔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发现的确存在着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而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忽视知识掌握等问题。反思后,笔者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在运用丰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把本节课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要求学生予以掌握,效果很好。教然后知不足,说的就是课后反思。即使是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遗憾,我们只有在课后及时对导语设计、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问题讨论、多媒体运用等教学环节做出深刻的反思,才能为以后改进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要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变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简单传授知识向培养学习能力转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方法”“遇到了什么困难”“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对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讲解,而要让学生“阅读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归问题—反思”,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懂得“回答正确诚可贵,反思认识价更高”的道理。如在教学“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一课中“美国管理国家的形式”时,笔者先出示一则时事探究——“2003年3月,美国为了推翻萨达姆政权向国会提交议案,要求攻打伊拉克。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通过讨论投票,不同意总统提案,为此双方僵持不下,只好提交最高法院投票表决。经过激烈的讨论,最高法院通过总统的提案。于是总统签署命令,国会拨出军费,正式对伊拉克宣战,战争打响了。”然后我引出问题:为什么美国总统不能直接对伊拉克宣战?它与国会、最高法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通过上述材料你可以看出美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管理国家的?它体现的原则是什么?你认为这种制度好吗?为什么?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又及时进行了引导。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美国的共和体制”“三权分立原则”等知识,清楚地认识到三权分立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相适应的,我国绝不能“照搬照抄”。反思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四、反思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逻辑为主线,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了教学单元,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了教学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没有师生互动,谈不上激活感悟、启迪智慧、挖掘潜能,更谈不上创新。新课程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辩论,编演小品、历史剧、知识竞赛等成了常见的形式。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直接参与教学。但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表演很热闹,至于表现了什么主题就不得而知了。又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使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久而久之反会浇灭学生参与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五、反思教学手段
《课标》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新课程条件下,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题,有利于为历史教学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多媒体使用上却走入了误区——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一时间,课堂上图文、动画、音频、视频无所不包,学生接受的视觉、听觉刺激不断,就像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的“灌输”。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笔者认为,社会课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很难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机器操纵者,看不到教学机智;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多媒体,无法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师生通过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多媒体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