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6-000-01
摘 要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进大学体育的人文化改革是实现大学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教学 大学生体质
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是大学的使命,体育人才也是一种人才,大学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所以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各方面努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体质逐渐下降
北大学生两周军训时间内,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列举出这样的数字让人对当今大学生体质之差甚感震惊。从列举的数字看来,参加军训的大学新生平均每人看病将近2次,为大学新生如此差的体质震惊之余,不仅引人深思。试想,作为北大这一中国知名高等学府的大学新生体质尚且如此,这一现象绝不是孤例,全国其他高校的大学新生概莫能外。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此羸弱的身体让人堪忧。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回升,学生体质状况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则继续下滑,反映出我国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二)高校教师对体育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体育工作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体育并没有被摆在与德育、智育同等的位置上。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端正教育的目标,在一些高校里,体育已经退化为每周一节的课程。
体育场地不足、保障不得力是阻碍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又一“软肋”。王登峰说,想象一下,如果按照国家“阳光体育”的要求,每个大学生每天都出来运动一小时,以现在高校拥有的场馆面积,哪能满足?
“要端正体育教育目标,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丰富教学形式,启迪学生自觉,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龚克认为。
(三)体育课被大学生忽视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大学生都沉迷于网络、娱乐。课堂以外的体育锻炼在不断减少,体育课也只求及格过关,缺乏真正的体育锻炼。
(四)体育教师素质不高
体育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健美的工程师”,这是对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誉,他们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我市广大体育教师大多能够做到忠于职守,乐业不倦的工作在教学岗位上,总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应试教育的长年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体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之处。
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以科研支撑高校体育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在数量上满足了需要,但质量上有待提高。一是学历结构不协调,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偏小,远远低于其它学科。二是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各级职称的平均年龄之间差别过大,中、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过高。三是体育教师知识体系落后于时代发展,所掌握的知识局限在专业知识上,其他学科知识水平却很低。四是科研水平差,多数是技术型,特别是年轻教师,虽然专项技术好,但教育类知识、文化知识比较薄弱,专业知识偏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高。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建设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显著标志,是新型体育教育的教育性和学术性的统一,是培养高质量师资的坚强后盾。各级管理机构应在政策上对体育科研给予一定的扶持,将人才培养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此调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强科研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二)制度改革,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
以河南省教育厅政策为例,河南省教育厅文件指出,要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课程的规定,开足上齐体育课。按照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为防止以改革之名弱化体育课程教学,文件要求各高校应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组织安排教学,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
(三)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服务竞技体育的能力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和加强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至关重要。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塑造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为前提,以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作为落脚点,从教学组织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顺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主题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现状,全面深入改革大学体育的教学体系,建立与中国当前国情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竞技体育层面上,大学体育教育也大有作为。大学应该充分利用多学科教育资源的优势,努力提高专业运动员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在退役之后能够有更加多样的职业选择,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充分发挥高校丰富的人力、科研条件、标准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优势,为提高专业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水平提供服务,为尽快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添砖加瓦,为大学体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 要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进大学体育的人文化改革是实现大学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教学 大学生体质
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是大学的使命,体育人才也是一种人才,大学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所以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各方面努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体质逐渐下降
北大学生两周军训时间内,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列举出这样的数字让人对当今大学生体质之差甚感震惊。从列举的数字看来,参加军训的大学新生平均每人看病将近2次,为大学新生如此差的体质震惊之余,不仅引人深思。试想,作为北大这一中国知名高等学府的大学新生体质尚且如此,这一现象绝不是孤例,全国其他高校的大学新生概莫能外。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此羸弱的身体让人堪忧。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回升,学生体质状况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则继续下滑,反映出我国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二)高校教师对体育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体育工作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体育并没有被摆在与德育、智育同等的位置上。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端正教育的目标,在一些高校里,体育已经退化为每周一节的课程。
体育场地不足、保障不得力是阻碍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又一“软肋”。王登峰说,想象一下,如果按照国家“阳光体育”的要求,每个大学生每天都出来运动一小时,以现在高校拥有的场馆面积,哪能满足?
“要端正体育教育目标,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丰富教学形式,启迪学生自觉,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龚克认为。
(三)体育课被大学生忽视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大学生都沉迷于网络、娱乐。课堂以外的体育锻炼在不断减少,体育课也只求及格过关,缺乏真正的体育锻炼。
(四)体育教师素质不高
体育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健美的工程师”,这是对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誉,他们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我市广大体育教师大多能够做到忠于职守,乐业不倦的工作在教学岗位上,总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应试教育的长年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体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之处。
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以科研支撑高校体育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在数量上满足了需要,但质量上有待提高。一是学历结构不协调,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偏小,远远低于其它学科。二是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各级职称的平均年龄之间差别过大,中、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过高。三是体育教师知识体系落后于时代发展,所掌握的知识局限在专业知识上,其他学科知识水平却很低。四是科研水平差,多数是技术型,特别是年轻教师,虽然专项技术好,但教育类知识、文化知识比较薄弱,专业知识偏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高。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建设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显著标志,是新型体育教育的教育性和学术性的统一,是培养高质量师资的坚强后盾。各级管理机构应在政策上对体育科研给予一定的扶持,将人才培养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此调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强科研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二)制度改革,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
以河南省教育厅政策为例,河南省教育厅文件指出,要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课程的规定,开足上齐体育课。按照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为防止以改革之名弱化体育课程教学,文件要求各高校应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组织安排教学,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
(三)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服务竞技体育的能力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和加强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至关重要。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塑造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为前提,以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作为落脚点,从教学组织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顺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主题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现状,全面深入改革大学体育的教学体系,建立与中国当前国情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竞技体育层面上,大学体育教育也大有作为。大学应该充分利用多学科教育资源的优势,努力提高专业运动员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在退役之后能够有更加多样的职业选择,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充分发挥高校丰富的人力、科研条件、标准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优势,为提高专业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水平提供服务,为尽快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添砖加瓦,为大学体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