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基层实践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羁押必要性审查,是修改后刑诉法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责。灵川县检察院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认真履行羁押必要性审查职责,一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检察机关建议下被办案机关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固定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建议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配套机制,规范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办理工作。
  关键词:检察机关;羁押必要性审查;实践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修改后刑诉法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责。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是否有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及如何审查未作规定,2013年1月1日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初步确立了我国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为我国的羁押制度改革提供了有效依据。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继续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建议办案机关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监督活动。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印发了《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明确规定四种情形不需要羁押,十二类人在符合必备条件后不需要羁押必要性审查,引起广泛关注。为贯彻履行这一新增职责,《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化检察改革的意见(2013—2017年工作规划)》将“健全和落实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作为检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
  一、灵川县检察院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主要做法
  灵川县检察院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和加大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力度。截止2016年5月底,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10件10人,有关办案机关采纳并改变强制措施10件10人,成功率100%,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人数占逮捕人数比例为18.5%。
  (一)找准切入点,主动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
  要求驻所检察人员做到,对审查逮捕后的在押人员,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增加羁押必要性审查告知权利事项,规范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工作流程。驻所检察人员发现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或其他不宜继续羁押情形的,应主动启动羁押风险审查工作。同时,通过与被审查在押人员以及其同监舍在押人员谈话,了解被审查在押人员的日常表现、悔罪态度,并结合在押人员案件的基本情况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并向看守所监管民警了解被审查在押人员的健康状况、遵守监规情况等方面情况,形成对被审查在押人员形成初步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意见。明确规定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和不需主动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案件标准,将案件证据发生重大变化,不足以证明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行为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为,羁押期限届满等九种情形规定为应当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案件范围,并探索对“严重病犯、怀孕或哺乳期妇女以及羁押期限届满”三类法定不适宜羁押情形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
  (二)完善程序,建立在押人员羁押必要性审查评估表
  对案件进行捕后跟踪,通过提讯、教育、审查申请材料等方式,及时关注法律变化和证据变化、刑事和解、逮捕时适用条件发生变化、在押人员身体状况不适合继续关押等不需要继续羁押的情形,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向办案单位和部门了解被审查在押人员的具体案情,评估在押人员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了解被审查人员是否具备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和相关证据是否已经固定,如果对被审查人员变更强制措施是否会影响案件的办理,所犯罪行是否可判处缓刑或者免于刑事处罚。
  (三)突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工作重点
  主要评估被审查人员有无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能否保证诉讼顺利进行。要充分考虑已羁押时间与可能判处刑罚是否相适应,避免因羁押导致量刑失衡现象发生。重点审查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管制、拘役、免予刑事处罚案件及独立适用附加刑的轻型犯罪案件。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改变构罪即捕,一押到底的旧观念,注重在押人员的人权保护。具体而言,对于具有犯罪未遂、过失犯罪、具有自首、立功、从犯、初犯、偶犯、积极退赃或赔偿、同被害人达成刑事和解等情节以及由于身体、生理、年龄等原因不适合羁押的在押人员,在羁押必要性审查时可以依法重点审查。
  (四)加强与在押人员所在地有关机构人员沟通联系
  对在押人员律师或者近亲属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到在押人员或其律师申请后,启动审查程序,就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理由进行社会调查,到社区了解其反映的事项是否属实,其家庭成员是否需要其照顾等,符合条件的及时向办案机关提出变更强制措施建议。
  (五)加强合作联系,建立沟通机制
  与法院、公安局会签《关于在押人员羁押期间表现纳入量刑情节的暂行办法》,依托依托公检法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与公安、法院的沟通协调,形成审查合力,及时掌握案件情况、诉讼阶段,沟通处理意见达成共识,共同维护在押人员合法权益。通过依法履行对批准逮捕案件引导侦查机关取证、审查起诉、退回补充侦查、驻所检察个案审查等职权,发现适用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情形,及时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
  二、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审查动力不足
  由于审查时限过紧,承办人需要额外付出大量劳动,建议不被采纳时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导致承办人主动审查继续羁押必要性动力不足。从目前人员编制和结构来看,监所检察部门人员相对较少,而高检院《一级规范化检察室考察评分标准》中,对于特大型看守所,派驻检察人员的人数也仅5人,这些人员还要负责安全防范检察、监管民警职务犯罪侦查、戒具检察、留所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等大量工作,再从事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证据收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二)工作认识不足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执行中,部分办案人、办案单位可能认为批捕环节已经进行了一次必要性审查,逮捕之后羁押阶段再进行一次审查,存在工作的重复性,少数办案人员甚至为了方便办案,认为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意义不大,或者认为对犯罪嫌疑人给予变更强制措施后,其不能及时到案,给案件审理造成不利,对犯罪情节较轻的及患有疾病不適宜关押的犯罪嫌疑人仍会予以羁押。   (三)宣传力度不足
  开展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以主动审查为主,受理犯罪嫌疑人或者其家属、代理人申请的较少,羁押必要性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四)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尚不完善
  虽然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可以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法律对启动审查程序的时间节点和审查的时间期限规定不明确,司法实践难以把握。在司法实践中,各地在启动(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审查程序的时间节点和审查期限规定的不尽一致,而且由于效力极低,承办人员遵守的效果更是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效果。
  三、建立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配套机制
  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是新刑诉法修订后检察机关加大法律监督力度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尊重和保障在押人员人权、提升检察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体现。根据新刑事诉讼法赋予刑事执行检察的职能,我院监所科积极探索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依法维护了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监所检察工作的创新效果,打开了监所工作的新局面。
  (一)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告知机制
  在实践中可由监所部门进行告知,告知书可以和看守所的告知事项印制在一起,在被羁押人入所时就告知。在有被害人、证人的案件中,检察机关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时,应当考虑被害人、证人权利的保护问题,建立告知制度,及时了解被害人、证人对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羁押或解除羁押决定的看法,听取其意见,并做好释法说理工作。
  (二)建立继续羁押量化评估机制
  对继续羁押必要性进行量化评估。承办人制作《在押人员羁押必要性评估表》,对在押人员是否存在继续羁押必要性进行量化分析,即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与羁押必要性相关的因素逐一分析打分,将分数合计后与事先确定的维持羁押分数比较,高于该分数则维持羁押,否则建议解除羁押。
  (三)完善考核激勵机制,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制度
  改变目前考核中强调适用羁押措施的价值取向,扭转其突出羁押诉讼保障功能的做法,换之以强调适用非羁押措施的价值取向,突出审前羁押的人权保障功能。另一方面,构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激励机制。例如,对于侦监部门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过程中将案件移送至公诉部门的情况,如果侦监部门主动移送相关线索的,其工作成效应予以肯定。还可定期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例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干警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童建明.《新刑事诉讼法的理解与适用》[M].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页.
  [2]参见封红梅.《检察院羁押必要性审查实施模式研究》[J].《法治研究》,2013年第4期.
  [3]参见向泽选,葛琳.《努力探索法律规范与检察实践的有效对接》[N].《检察日报》,2012—12—27.
  [4]参见苗生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理论认识与实践应用》[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6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一般情形下,异议股东在符合同等条件、股权转让协议成立生效且股东过半数同意的前提下即可进行股东优先购买权。《征求意见稿》第25条第1款对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间做了规定,按照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股权的流程来看,其中“30天”的期间与同意权的行使期间过度重合,不是很合理。  关键词:股东优先购买权;起算点;期间  一、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条件  (一)同等条件  《征求意见稿》第24条第1款[
期刊
摘 要: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依据劳动合同订立时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解除劳动合同。但对于如何界定“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并没有作出具体规定。本文从西北五省法院关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判例为研究出发点,提出认定“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意见。  关键词:客观情况;重大变化;劳动解除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期刊
摘 要:《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宋朝的一部诉讼判决书和官府公文的汇编文集。“名公”为书判的作者,均为当时烜赫一时的名士。判词中多涉及亲属间诉讼,笔者主要选择了卷十“人伦门”中的“父子”、“母子”、“兄弟”、“夫妇”、“孝”、“不孝”这六类,针对其中的判词总结出当家庭伦理道德和法律相遇时司法官员的思维和行动。  关键词:伦理道德;息讼;教化  一、《清明集》中处理亲属间诉讼的司法常态  为维护封建社会“
期刊
摘 要:律师事务所作为专业的法律服务机构,近些年非诉业务长足发展,在公司上市、企业融资、房地产业务、涉外投资、非诉催收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使得律师业务的拓展有了新的契机,律师介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就行业潜在风险、产品交易结构、监管政策解读、后期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可以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参与者在法律风险最低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或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追求法律
期刊
摘 要:“以房养老”作为一种养老模式,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方法,有利于通过制度建设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在英美国家的成功推广的范例对比中,中国“以房养老”模式的推行收效甚微。而由于中国计划生育的实施,“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的一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以“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为切入点,探究“以房养老”模式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问题。  关键词:以房养老;“失独”群体;传统养老观念  随着
期刊
摘 要:梁先生在其著作《寻其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一书中,从文化解释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了系统的研究,为研究法律提供了新的角度。对梁先生所认为的中国传统文化即礼法文化的文化性格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礼法文化;文化性格;现代意义  《寻其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一书是梁治平先生著述的。梁先生从文化解释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了系统的研究。这本书的核心章
期刊
摘 要:本文将利用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对明星吸毒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明星吸毒带来的负面影响,来得出不同交往理论对明星吸毒案件的启示。  关键词:不同交往理论;明星;现象  一、明星吸毒现象与分析  当下,明星这个耀眼的行业在其华丽的外衣下隐藏很多社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明星吸毒。吸毒问题是当今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2011年4月15日,警方接到线索称演员孙兴涉嫌吸食毒品,警方在北京一家餐厅找
期刊
摘 要:公益诉讼首次出现在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事诉讼法》条文中,在2015年颁布的《民诉解释》中更加详尽的规定了公益诉讼的相关内容。但由于实践和理论均不成熟,对于公益诉讼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针对民诉解释第284条之规定,对公益诉讼的立案条件的理解应更加具体。其中,对于公益诉讼立案与立案登记制和原告资格之间的关系应作进一步研究,明确其关联和应用。  关键词:公益诉讼;民诉解释;立案登
期刊
摘 要:2007年5月29日,因太湖蓝藻暴发,造成无锡市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恶化。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环保法规的不完善,存在很大漏洞,致使有空子可钻,本文将谈谈我国目前水污染犯罪立法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对策,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太湖蓝藻;水污染;立法;缺陷  一、水污染的定义及其相关事件的背景资料  水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者地下水等水
期刊
摘 要:由于对实用艺术作品的界定不同,导致存在不同的保护方式,有的采用《著作权法》保护,有的则采用《专利法》保护,且单一的方式很难使实用艺术作品得到全面的保护,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采用两种方式保护较为全面,但两种方式不代表是采用双重保护。  关键词:实用艺术品;实用艺术作品;外观设计;双重保护  一、实用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伯尔尼公约》中,实用艺术作品的表达works of applie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