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学案,是学生与教师教之间的中介,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导材料,“导学案”教学模式有诸多的优势,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问题设计梯度过大、预习时间难以保证、忽略教材、小组合作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如何科学有效解决,正需我们探索。
【关键词】导学案 问题 设计 预习 主观能动性
“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导学案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使用导学案教学能够改变以往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模式,将学生“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教师则当个好“导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表现出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第二、节节课目标明确,师生心中有数。第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第四、更好地体现了“学-研-考”这一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得到大幅度提高。第五、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战术素养得到提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主要就地理“导学案”教学实施中的遇到的问题谈谈看法想法。
一、“导学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设计过程中时常出现的问题。
第一、教学问题设计梯度过大,信息、图表数据的使用较少、探究问题设置不够明确,激发兴趣力度较弱。如学习“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一课导学案的导入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看起来该问题直接切入主题,其实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范例1: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说明了什么?范例2:比较气旋、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问题看似符合课标,但学生难以明确回答。问题设置不够明确,可以适当具体化。抽象的提问往往使得学生不愿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思考而消极等待教师给出答案。
第二、当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实行小组讨论。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各说各的,无法达成共识。当问题过于简单,书本上能直接找到答案,但教师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形式,仍要学生小组讨论,这样在“导学案”设计上就出现了偏差。
2.地理“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预习时间、真实性与实效性难以保证。
预习环节是使用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能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展示能否顺利进行。学生为了完成导学案只是向课本和教辅查找答案,缺少对地图的查阅,缺乏对图文,注记的分析阅读。导致读书和思考都浅尝辄止。如果学生的预习时间不是很充分,预习方式不落实,那么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或上成学生的对答案课,或上成习题课,或上成老师的展示课,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
2)学生仅仅看“导学案”而忽视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如果学生不预习教材,课堂上也不去阅读教材,只是将教材作为寻找答案的工具,就失去了教材的意义。“导学案”的实施只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升华。
3)合作探究,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观众",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3.导学案与教辅、多媒体之间的问题。
1)我校每个学科都有订教辅。教辅中的核心知识或知识网络已有一定的导学作用;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导学案是课前完成,这样学生即要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和练习,又要完成教辅作业,他们感觉负担加重。
2)课堂上使用导学案时是否要配套课件,课堂上使用课件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专注程度,因为所有学生的目光都集中于一点,而且对于课堂上将要讲述的东西有一定的悬念。但是如果导学案和课件完全一致,似乎又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如何将导学案和课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还需要不断研究。
4.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问题。
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限制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极具个性的激情讲解在传统教学中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而使用导学案后,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讲解是难得一见了,课堂虽不缺乏热闹却总让人感觉缺少一种激情,一种是学生毕生都难以忘记的激情。特别是千篇一律的导学案扼杀了老师的个性,使得一些“天才型”的教师受制于导学案的框框,教师个人的自主性、独创性及个人的教学风格会大打折扣。对于本来思维能力就较差的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精辟论证和引导,他们的思维能力很难提高。
二、解决地理“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要精选题,少而精地出导学案。
学习目标的用词,应注重浅显易懂、准确到位,如使用“了解”、“理解”、“知道”、“学会”、“分析”、“掌握”;问题背景多以文字资料、数据表格、统计图形、景观照片等,让学生不断变换信息获取方式。问题设置要有创新、激趣。如“洋流”一节导学案的中“泰坦尼克”号惨剧、二战中,德军自如地进出地中海等。上述范例2改为“在晋江每年的梅雨和伏旱是怎样形成的?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生活情境之中。
2.导学案要多样化,格式不应整体划一。
避免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疲倦感。不断地变换形式才能给人以期待,才能产生兴趣,进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3.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4.有选择地删减教辅部分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力求导学案课内完成。
总之,“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方法与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关键词】导学案 问题 设计 预习 主观能动性
“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导学案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使用导学案教学能够改变以往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模式,将学生“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教师则当个好“导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表现出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第二、节节课目标明确,师生心中有数。第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第四、更好地体现了“学-研-考”这一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得到大幅度提高。第五、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战术素养得到提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主要就地理“导学案”教学实施中的遇到的问题谈谈看法想法。
一、“导学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设计过程中时常出现的问题。
第一、教学问题设计梯度过大,信息、图表数据的使用较少、探究问题设置不够明确,激发兴趣力度较弱。如学习“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一课导学案的导入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看起来该问题直接切入主题,其实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范例1: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说明了什么?范例2:比较气旋、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问题看似符合课标,但学生难以明确回答。问题设置不够明确,可以适当具体化。抽象的提问往往使得学生不愿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思考而消极等待教师给出答案。
第二、当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实行小组讨论。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各说各的,无法达成共识。当问题过于简单,书本上能直接找到答案,但教师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形式,仍要学生小组讨论,这样在“导学案”设计上就出现了偏差。
2.地理“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预习时间、真实性与实效性难以保证。
预习环节是使用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能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展示能否顺利进行。学生为了完成导学案只是向课本和教辅查找答案,缺少对地图的查阅,缺乏对图文,注记的分析阅读。导致读书和思考都浅尝辄止。如果学生的预习时间不是很充分,预习方式不落实,那么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或上成学生的对答案课,或上成习题课,或上成老师的展示课,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
2)学生仅仅看“导学案”而忽视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如果学生不预习教材,课堂上也不去阅读教材,只是将教材作为寻找答案的工具,就失去了教材的意义。“导学案”的实施只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升华。
3)合作探究,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观众",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3.导学案与教辅、多媒体之间的问题。
1)我校每个学科都有订教辅。教辅中的核心知识或知识网络已有一定的导学作用;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导学案是课前完成,这样学生即要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和练习,又要完成教辅作业,他们感觉负担加重。
2)课堂上使用导学案时是否要配套课件,课堂上使用课件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专注程度,因为所有学生的目光都集中于一点,而且对于课堂上将要讲述的东西有一定的悬念。但是如果导学案和课件完全一致,似乎又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如何将导学案和课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还需要不断研究。
4.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问题。
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限制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极具个性的激情讲解在传统教学中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而使用导学案后,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讲解是难得一见了,课堂虽不缺乏热闹却总让人感觉缺少一种激情,一种是学生毕生都难以忘记的激情。特别是千篇一律的导学案扼杀了老师的个性,使得一些“天才型”的教师受制于导学案的框框,教师个人的自主性、独创性及个人的教学风格会大打折扣。对于本来思维能力就较差的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精辟论证和引导,他们的思维能力很难提高。
二、解决地理“导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要精选题,少而精地出导学案。
学习目标的用词,应注重浅显易懂、准确到位,如使用“了解”、“理解”、“知道”、“学会”、“分析”、“掌握”;问题背景多以文字资料、数据表格、统计图形、景观照片等,让学生不断变换信息获取方式。问题设置要有创新、激趣。如“洋流”一节导学案的中“泰坦尼克”号惨剧、二战中,德军自如地进出地中海等。上述范例2改为“在晋江每年的梅雨和伏旱是怎样形成的?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生活情境之中。
2.导学案要多样化,格式不应整体划一。
避免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疲倦感。不断地变换形式才能给人以期待,才能产生兴趣,进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3.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4.有选择地删减教辅部分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力求导学案课内完成。
总之,“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方法与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