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藏嘉庆《秦邮帖》拓本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com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收藏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其中有两套清代《秦邮帖》拓本。一套为清嘉庆《秦邮帖》两本,计四卷(图一)。另一套为三本,共六卷,其中清嘉庆《秦邮帖》两本,计四卷;清光绪《秦邮续帖》一本,上、下两卷。纵25厘米,横13.8厘米。这两套拓本拓制精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让人爱不释手。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苏轼途经高邮,会见了寓居高邮的挚友王巩(字定国,北宋著名诗人、画家)、高邮人孙觉(字莘老,黄庭坚的岳父)和青年才俊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四位文贤雅聚于东岳庙(即泰山庙)后的土山(又名东山)上,品酒论文、吟诗作赋。时广陵郡太守欣然题写“文游台”三字于此,文游台因此而得名。
  清嘉庆乙亥年(1815年),师亮采在秦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任知州时,嘱咐钱泳汇聚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秦觌、赵孟頫、董其昌诸名家墨迹,刻于文游台的石壁之上,命名为《秦邮帖》。师亮采,原名兆龙,字承祖,号禹门,陕西韩城人,为人孝廉方正。著有《禹门文钞》。钱泳(1759-1844年),字立群,一字梅溪,号梅华溪居士,金匮(今江苏无锡)人,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师亮采题跋记述镌刻《秦邮帖》经过曰:
  嘉庆甲戌七月余撮篆秦邮,暇时登文游台谒四贤祠,意谓苏文忠与孙莘老、王定国、秦淮海辈尝游是台,而无诸奔遗墨为阙典,乃嘱金匮钱梅溪先生聚诸名迹刻石壁间,命曰秦邮帖,可增艺林中一段佳话也。次年秋八月韩城师亮采书。(图二)
  师亮采后来又在文游台增祀黄庭坚、孙览(孙觉的弟弟)、孙洙(字巨源,苏轼的至交文友)、秦觏(字少章,秦观的弟弟)、秦觌(字少仪,秦观的弟弟)、陈唐卿(南宋高邮人,著名文学家)六君子牌位。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清代碑学复兴第一人”阮元于清嘉庆乙亥年(1815年)冬在南昌观赏《秦邮帖》后题跋补记曰:
  师司马权知高邮,雅意汲古,刘秦邮帖,置文游台,皆苏黄秦孙诸贤文事也,司马又增祀黄山谷、孙览、孙巨源、秦少章、少仪、陈唐卿六君术主于日贤之后。
  下面就眉山三苏祠藏清嘉庆《秦邮帖》拓本试作浅析。
  《秦邮帖》拓本共四卷。卷一为苏轼《春帖子词》《墨妙亭诗》《烟江叠嶂图诗》《挑耳图题后》。
  《春帖子词》帖是苏轼于北宋元_侑二年(1087年)所书(图三)。帖的内容是苏轼在“立春”日写给皇上和皇太后的节目祝词,字体为行楷书。春帖子,又称舂端帖、春端帖子,原本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或寓规谏之意。立春日作春帖词的风俗,盛行于宋代。苏轼《春帖子词》:“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从今八千岁,台抱是灵椿。”从中可见苏轼迎接春天时的欣喜、浪漫之情。“宫中侍女减珠翠,雪里贫民得袴褥”,意思是说只要宫中的侍女们少戴一些珍珠翡翠,少搽一些香脂花粉,生活在贫困中的百姓就可以“有裤穿,有被褥用”,字里行间反映出苏东坡为民请愿的精神,难能可贵。
  《墨妙亭诗》即《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作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的好友孙觉(字莘老)建“墨妙亭”于吴兴府第中,以藏古碑刻法帖,向苏轼求诗题咏。苏轼欣然作此诗于杭州。苏轼在诗中提出了著名的美学观:“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烟江叠嶂图诗》帖据苏轼自署,书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十日,款识后有一枚长方形篆印“赵郡苏氏”。《烟江叠嶂图》是宋代著名画家王诜(字晋卿)的名作。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归隐之意。
  《挑耳图题后》帖,又名《王齐翰勘书图跋》,是苏轼于北宋元-侑六年(1091年)六月二日行书题跋一则。《挑耳图》是南唐画院待诏王齐翰所作。苏轼曾见到王定国收藏的《挑耳图》,也正是从王晋卿那里得到的,于是,苏轼在题跋中记载了一件有关王晋卿的逸事。这则逸事亦是一篇很好的杂文。在题跋后有一枚长方形篆印“东坡居士、老泉山人”。
  卷二为苏轼《清虚堂诗》,即《兴龙节侍宴前一日,微雪,与合弟子由同访王定国》。该帖共220字,是苏轼喝醉酒时所书,写得酣畅淋漓,一首诗中出现了楷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或端庄,或流丽,或狂放。黄庭坚对苏轼的这幅书法特别赞赏,他每天早晨起来,便令童子在苏轼这幅字前焚香;自己每次经过,都要恭恭敬敬地作揖。黄庭坚在评价此帖苏轼墨迹时说:
  此二百余字,即东坡醒时不能复作,应作二百几十颗明珠观,世间亦有东坡字,不能得其醉中书。东坡能得一生几醉?
  意思是苏轼只有喝醉了酒才能写出这样的字,等他醒来时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字了。此帖字字珠玑,世间少有。
  卷三黄庭坚《梨花诗》二十首,字体为行书。其中十首是他收到岳父孙莘老所写的梨花诗后,应岳父的要求所作的唱和诗。黄庭坚自从被点名放还后,在空闲的日子里,常常苦思真情从哪里而束?虽然这样,当他抚触景物,感伤时遇,情不能自已的时候,于是随着孙莘老所押的韵脚,写下了吟咏梨花的诗句。另外十首是黄庭坚次韵秦少游的梨花唱和诗。诗后有跋文曰:
  黄涪翁与秦少游梨花唱和诗,尝见闽刻,有三十首,与此大同小异。然山谷,淮海两集俱不载,岂蝙集叶未经收入耶?得此可补其缺。
  可见《秦邮帖》中的《梨花诗》可以补足《山谷诗》、《淮海集》中的缺漏,是很有价值的墨迹。
  卷三黄庭坚《呈外舅孙莘老诗》两首,字体为行书。其中一首为:
  九陌黄尘乌帽底,五湖喜水白鸥前。局舟不为鲈鱼去,收取声名四十年。
  此诗是黄庭坚欣闻岳父求得舒州灵仙观以归而作。据《宋史·孙觉传》记载:“以疾请罢,除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求舒州灵仙观以归。”诗的最后两句用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辞官的典故,表达了“人生贵得适意,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观点。
  另外一首诗为:
  甓社湖中有明月,雇南草木借光辉。故应剖蚌登王府,不若行沙弄,霏。
  诗中提到的“甓社珠光”是古“秦邮八景”的第一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有相关记载:余友人(即孙觉)曾见到过甓社珠光。甓社珠光给孙觉带来了吉祥和喜气。在孙觉见到珠光的那年,他参加秋试,高中进土,从此踏上仕途。黄庭坚特意为岳父孙觉赋请一首,记叙孙觉年轻时曾见过甓社珠光。
  卷三米芾《露筋碑》,是米芾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东归润州(今江苏镇江),经过与润州一江之隔的露筋祠时所书(图四)。字体为行草。露筋祠为纪念露筋女而修建。据米芾《露筋碑》可知,宋代中期,人们已经立祠祭祀露筋女,其旧址在今江苏江都与高邮相交的大运河畔,其 后历经兴废,至今露筋祠已经荡然无存。米芾书写《露筋碑》时44岁,是其书法成熟之期,因时任监中岳庙,故文中自称“中岳外史”。
  卷三秦观《获款帖》,是秦观写给李庶(字方叔)的信札一则,全文42字。字体为行草。此帖中有一句“昭日获款,晤甚慰。”故此帖名为“获款帖”。秦观和李庶同列“苏门六君子”,感情深厚。此帖的款识是“观再拜方叔贤友阁下”。卷三秦觌行书《喜闻帖》,是秦觌(秦观之弟,字少仪)写给子发承事的信札一则,全文34字。字体为行书。帖中有一句“喜闻朝寒万福践长”,故帖名为《喜闻帖》。款识为“觌启上子发承事”。
  由此帖墨迹可知,《秦邮帖》目录中有一处谬误,就是“卷三秦少章喜闻帖”。因《秦邮帖》中镌刻的实际内容为秦少仪《喜闻帖》,故目录中的这处谬误应更正为“卷三秦少仪喜闻帖”。
  在秦少仪的《喜闻帖》后,有“梅华溪居士”钱泳的跋文:
  秦淮海书世所罕见,惟文氏停云馆帖刻有数行,而少章翰墨尤为难得。师禹门司马摄官高邮
  嘱余汇刻东坡山谷海岳诸书,而以此两牍附之,将置之文游台,其一时盛事也。梅华溪居士钱泳书。
  此跋文中也有一处谬误,就是“少章”应更正为“少仪”。此谬误的出现,盖因钱泳将秦觌(字少仪)和秦觏(字少章)的字弄混淆了。
  卷四为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行书张耒《送秦少章序》、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书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送秦少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名篇,文章叙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赵孟頫深受此文感染和启示,书写此文赠给好友季坚。署有款识“子昂为季坚书”,款识下面有一枚正方形篆印“赵氏子昂”。
  《满庭芳·山抹微云》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这首词笔法高超,韵味深长,至情至性而境界超凡。董其昌行书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词后,有题跋曰:“偶披《淮海集》,书寒鸦数点,流水遗孤村,不意乃作情语,亦闲情赋之流也。”款识为“董其昌书”,款识下面有一枚正方形篆印“董氏玄宰”。
  卷一、卷二汇聚了五帖苏轼墨迹,卷三、卷四汇聚了宋、元、明诸大家共七帖墨迹,从中可以看出诸大家的书法风格各异。卷一苏轼墨迹严谨浑劲,颇得颜鲁公遗风。卷二苏轼《清虚堂诗》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卷三黄庭坚行书《梨花诗》《呈外舅孙莘老诗》,用笔遒劲有力,体势雄秀疏朗。卷三米芾行草《露筋碑》,飘逸舒畅,妙趣横生。卷三秦观行草《获款帖》、秦觌行书《喜闻帖》,用笔丰腴宕跌,顿挫沉着,挥洒淋漓,气韵连贯。卷四赵孟頫书张耒《送秦少章序》,书法珠圆玉润,典雅秀丽。卷四董其昌书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书法亦极为精妙,自然秀雅,极具大家风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观和秦觌的墨迹留传于后世的极为珍稀,收入《秦邮帖》,其艺术价值就可想而知了。
  在《秦邮帖》目录的末尾钤有一枚长方形篆印“韩城师氏珍藏图书”,此印鉴为师亮采的鉴藏印。说明师亮采曾经收藏《秦邮帖》拓本,并视为至宝。
  综上所述,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收藏的《秦邮帖》拓本汇聚了宋、元、明诸大家共十二帖墨迹,虽然拓制年代晚于宋拓《西楼苏帖》、明拓《晚香堂苏帖》,但也是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收藏的众多著名拓本之一,弥足珍贵。
其他文献
3月12日是北京入春以来最温暖的一天。在阳光的照耀下,迎春花吐出了鲜嫩的花蕾,人们脱去了臃肿的冬装。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  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又见到了香港苏富比的老朋友们。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依旧充满着自信。他们精挑细选,将今舂最为得意的拍品带来让内地藏家先睹为快。正值周末,北京瑞吉酒店内人头攒动。上午十点,两名工作人员一同开启了至尊厅的大门,至此,2011年春季拍卖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期刊
“可能我生错了地方,我想我应该是一个中国人。”  ——朱利安·汤姆生    前苏富比亚洲区主席朱利安汤姆生先生(Jullan Thompson,亦译朱汤生),因肺癌于1月17日在伦敦去世。从未有人能像这位英国人一样,一生如此热爱并奉献给中国艺术,同时列中国艺术品的鉴定和收藏产生过如此巨大而重要的影响。他的去世,代表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历史一个阶段的结束。  朱利安·汤姆生,1941年7月23日出生在伦
期刊
姚元之《南斋清供图四屏》,纸本,设色。每幅纵131.5厘米,横30.5厘米。桐城博物馆藏晶。  第一幅上中部绘盆栽玉兰一株,临风怒放;中下部绘瓶供茶花一蓬,花肥叶茂;下部绘水仙花一支、灵芝两茎,点缀其间。左侧隶书题:“寿似金石”。行书署款:“荐青居士戏作”。下钤印章两枚,一为阳文篆书“元之”,一为阳文篆书“姚氏伯昂”。这幅条屏命名“寿似金石”,然而画面上既未出现寿字,也未出现金石,如何体现长寿之意
期刊
汪鸿,字延年,号小迂,安徽休宁人,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在书画、篆刻、音乐诸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清人蒋宝龄《墨林今画》云:“汪小迂鸿,字延年,休宁人。画山水、花鸟,皆秀出时流。曼生之官溧阳,东南才艺之士麇集,小迂先在幕中,後又同至袁浦,与之相终始。故其所学,成得力于曼生。亦工铁笔,凡金、铜、磁石、砖瓦、竹木之属,无一不能奏刀,亦无一不精妙。……其生平技艺最多,能修古琴,能吹洞箫,自度曲,分刊节度,穷其
期刊
在元代陶瓷发展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窑可谓一枝独秀,已完全成为中国及世界的瓷业中心,供应着国内与国外、宫廷与民间大部分中高档瓷器的需要,正如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所言:“遍国中以至海外彝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电”,晚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说:“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明代民窑瓷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洪武至天顺(1368-1464年),中期为
期刊
故宫收藏的民窑瓷器达数万件。这些藏品从新时期时代到清代,包括各地窑口的历代瓷器。这些瓷器主要来自收购、捐赠、上级文物部门拨交等。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收藏数量也很丰富,约数千件。早期洪武、永乐、宣德时期非常少见,其余历朝都有一些,主要以嘉靖、万历时期最为丰富。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与鉴别    与明代官窑青花相比较,民窑青花瓷器的制作因系民间日常使用的器皿,生产数量大,制作工艺普遍比官窑器略显
期刊
书画拍卖市场火爆的“亿元时代”到来,刺激各种作伪售假方式的产生,成为书画市场的隐忧。最近我就见到几种很具隐蔽性的市场现象,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在这一轮书画市场的高潮中,名人上款的拍卖专场可谓出尽了风头,百分之百成交的专场比比皆是,成交价也都很高,像张仃上款的齐白石“樱桃”,两平尺的小画,竞卖出了2408万元的天价,每平尺达1200万元,原因就是出处好,一定是真的,其画倒未必是齐白石最精的作品。最
期刊
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于11月22日圆满结束,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名表珠宝翡翠、邮品钱币铜镜总成交额39.83亿元,2件作品过亿元,60件作品超千万元成交。  中国书画部分,再次展现了中国嘉德的品牌优势和征集水平,古代书画成交额超过7亿元,15件作品过千万元;近现代书画成交超过18.9亿元,26件作品过千万元。“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成交额10.73亿元
期刊
我从事珠宝专业工作近二十年,从国外回到北京,十分关注中国珠宝市场的发展。前几年给我的印象是,中国与国际珠宝市场的接轨已经开始,但仍很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消费观念的普遍后滞,仍然停留在黄金饰品和传统国石的价值认知与审美局限上……  从去年春天开始,我连续参与了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的三场拍卖,发现每场都有一组具有国际理念的珠宝艺术拍品,引起了我的兴趣。相当一部分拍品出人意料地设计独特、质地精良,是欧洲和
期刊
据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载:“明洪武二年(《江西人志》作洪武三十五年,《明史·地理志》作宣德初)就镇之蛛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此后,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就分为官窑和民窑两个系列。  御窑厂建立之后,聚集了当时最仇秀的制瓷工匠,挚断了当地景好的瓷上资源,瓷器造型、纹饰有专人负责设计,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很快就使官窑产品的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精美的官窑瓷器很快就成为民窑竞相模仿的对象,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