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中特点类试题屡见不鲜,特点包括内在(内容、实质)与外在(形式、表现)两个方面。笔者将根据近年新课标卷高考历史学科考情,结合具体高考真题,从审明题意、划分模块、材料分层、由表及里等方面对特点类问题解题技巧与策略做出分析。
【关键词】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 新课标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47
四川省高考历史学科从2016年起开始使用全国卷,从近年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命题趋势来看,原因类、特点类、影响类试题仍是主观题中的常态化考题,而特点类试题对于学生而言显得更加难以着手。什么是特点,新华字典解释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从历史学科讲,这种独特包括内在(内容、实质)与外在(形式、表现)两个方面。为适应课改趋势,教会学生应对特点类试题的方法、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浅薄之见。
一、近年考情
从2013年开始,全国卷分为了甲(Ⅰ)卷和乙(Ⅱ)卷,特点类题型屡见不鲜。从设问来看,涉及如下词语:“主要特点”“特点”“时代特征”“基本特点”“不同特点”“共同特征”等。或是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2013年Ⅰ卷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或是针对某一历史现象概括其发展过程反映的特点,如2014年Ⅱ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或是针对两项及其以上的知识点有比较性的设问,如2014年Ⅰ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此类也属于考查人物个性化活动所呈现的特点。2016年,全国卷分为了甲(Ⅰ)卷、乙(Ⅱ)卷、丙(Ⅲ)卷,涉及特点类考题如下:2016年Ⅱ卷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2016年Ⅱ卷4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2016年Ⅱ卷4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2016年Ⅲ卷4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
二、解题策略
(一)审明题意,依托材料作答
近几年全国卷的主观题命题形式上仍然体现了取材自由、超越教材的特征。总览可知,设问一般都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字眼提示,属于内涵与外延结合式设问,一方面,表明材料里就有重要可供作答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也要联系教材有关知識,运用学科术语。审题是关键,主要包括审问设主体、审答题方向、审分值。以2013年Ⅰ卷40、(1)为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问设主体是“海洋利用”。据材料“发展鱼盐之利、佛教东传”可知,从利用的方式来看,得出特点“和平利用”;据材料“宋元时代指南針等远洋航海工具的使用”,从利用的条件来看,得出特点“指南针等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同理,从利用的范围来看,特点“从沿海利用到海洋开拓”;从利用的主体来看,特点是“以民间交流为主”,(政府)“海洋意识不足”。从审分值设置来看,遵循一个原则,多分多答,少分少答。
(二)划分模块,从特定角度作答
与现行高中人教版教材相结合,特点类习题也可大致分为三个模块:政治类、经济类、思想文化类。如2014年Ⅰ卷4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2014年Ⅱ卷46、(1)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即属于政治类模块。政治类模块可从政治制度、政权更迭、政局形式等方面思考。经济类模块可从生产行业、生产分工、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角度思考。思想文化类模块具体结合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分析,体现时代特色,可从对人民思想解放作用、对新生事物的促进或阻碍作用等方面思考。
(三)材料分层,充分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分层可借助段落或标点。如2014年Ⅱ卷40题材料本就分为两个段落,前后对比可归纳出移民过程变化的特点。前者主要是“禁止”移民,后者“时开时禁到鼓励”;前者民众“自发性”为主,后者“政府主导为主”;前者体现“非法”移民,后者体现“合法定居生产”。若是一个段落则可以根据标点分层,如句号、分号、省略号等特殊符号。逐一分层概括,做到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避免遗漏。
(四)由表及里,将具体史实进行抽象概括
一般说来,解答特征类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具体史实进行抽象概括,升华成理性认识的过程。历史事件特征常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活动目的、兴衰过程、产生结果、实质影响等方面分析与其他类似事件区别后进行归纳。典型人物活动特征可从其生活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主流)、个性化活动发展脉络、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同类比较分析。如2014年Ⅰ卷40题设问(1)即是根据两则材料在相互比较中分析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前者由材料中“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的史实得出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同类比较后者,由材料中“喜欢钻研科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的史实,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启蒙运动影响下,得出是在“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前者“多总结,少创造”,后者“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如果说高三一轮复习是在整合教材体系、夯实基础史实,那么二轮复习则更当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题型的专项训练,以上即是笔者作为一个全国卷探索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 新课标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47
四川省高考历史学科从2016年起开始使用全国卷,从近年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命题趋势来看,原因类、特点类、影响类试题仍是主观题中的常态化考题,而特点类试题对于学生而言显得更加难以着手。什么是特点,新华字典解释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从历史学科讲,这种独特包括内在(内容、实质)与外在(形式、表现)两个方面。为适应课改趋势,教会学生应对特点类试题的方法、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浅薄之见。
一、近年考情
从2013年开始,全国卷分为了甲(Ⅰ)卷和乙(Ⅱ)卷,特点类题型屡见不鲜。从设问来看,涉及如下词语:“主要特点”“特点”“时代特征”“基本特点”“不同特点”“共同特征”等。或是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2013年Ⅰ卷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或是针对某一历史现象概括其发展过程反映的特点,如2014年Ⅱ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或是针对两项及其以上的知识点有比较性的设问,如2014年Ⅰ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此类也属于考查人物个性化活动所呈现的特点。2016年,全国卷分为了甲(Ⅰ)卷、乙(Ⅱ)卷、丙(Ⅲ)卷,涉及特点类考题如下:2016年Ⅱ卷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2016年Ⅱ卷4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2016年Ⅱ卷4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2016年Ⅲ卷4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
二、解题策略
(一)审明题意,依托材料作答
近几年全国卷的主观题命题形式上仍然体现了取材自由、超越教材的特征。总览可知,设问一般都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字眼提示,属于内涵与外延结合式设问,一方面,表明材料里就有重要可供作答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也要联系教材有关知識,运用学科术语。审题是关键,主要包括审问设主体、审答题方向、审分值。以2013年Ⅰ卷40、(1)为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问设主体是“海洋利用”。据材料“发展鱼盐之利、佛教东传”可知,从利用的方式来看,得出特点“和平利用”;据材料“宋元时代指南針等远洋航海工具的使用”,从利用的条件来看,得出特点“指南针等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同理,从利用的范围来看,特点“从沿海利用到海洋开拓”;从利用的主体来看,特点是“以民间交流为主”,(政府)“海洋意识不足”。从审分值设置来看,遵循一个原则,多分多答,少分少答。
(二)划分模块,从特定角度作答
与现行高中人教版教材相结合,特点类习题也可大致分为三个模块:政治类、经济类、思想文化类。如2014年Ⅰ卷4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2014年Ⅱ卷46、(1)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即属于政治类模块。政治类模块可从政治制度、政权更迭、政局形式等方面思考。经济类模块可从生产行业、生产分工、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角度思考。思想文化类模块具体结合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分析,体现时代特色,可从对人民思想解放作用、对新生事物的促进或阻碍作用等方面思考。
(三)材料分层,充分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分层可借助段落或标点。如2014年Ⅱ卷40题材料本就分为两个段落,前后对比可归纳出移民过程变化的特点。前者主要是“禁止”移民,后者“时开时禁到鼓励”;前者民众“自发性”为主,后者“政府主导为主”;前者体现“非法”移民,后者体现“合法定居生产”。若是一个段落则可以根据标点分层,如句号、分号、省略号等特殊符号。逐一分层概括,做到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避免遗漏。
(四)由表及里,将具体史实进行抽象概括
一般说来,解答特征类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具体史实进行抽象概括,升华成理性认识的过程。历史事件特征常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活动目的、兴衰过程、产生结果、实质影响等方面分析与其他类似事件区别后进行归纳。典型人物活动特征可从其生活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主流)、个性化活动发展脉络、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同类比较分析。如2014年Ⅰ卷40题设问(1)即是根据两则材料在相互比较中分析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前者由材料中“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的史实得出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同类比较后者,由材料中“喜欢钻研科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的史实,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启蒙运动影响下,得出是在“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前者“多总结,少创造”,后者“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如果说高三一轮复习是在整合教材体系、夯实基础史实,那么二轮复习则更当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题型的专项训练,以上即是笔者作为一个全国卷探索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