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联解体作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产成了重要影响,其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也是很多,其中包括政治体制如何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想走的更宽更广,必须积极的探索自身的实践情况并且积极的从苏联解体事件中汲取经验,从而真正的发展自己。
【关键词】:苏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思想
苏联解体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给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但是它对世界依然发生着深远的影响。而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曾经的旗帜,其在九十年代的轰然坍塌也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思考,我们今天正在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时期,不断反思苏联解体的教训,对我们自身的建设也是大有裨益。
1.不顾实际的盲目的政治改革
任何制度建立之后都需要不断的改革和改进,社会主义制度亦是如此。而制度改革中,政治体制改革尤其要慎重,回首苏联的往事,我们不免对其曾经的社会主义制度所换发出来的巨大的生产力而赞叹不已,一个曾经可以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经过了一番所谓的“改革”之后就进入了改革的死胡同,最终苏联不复存在,实在是令人惋惜,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盲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政治体制改革是必要的,尤其是在苏联的当时的实践条件之下,必须要对时下的僵化的体制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对改革的整体的成功具有决定性影响。温家宝总理曾经也对政治体制改革有过期许,说道:“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1)。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所以要谨慎并且认清形势,它是必须的,但是一定要明确怎么样进行改革,改革为了谁,如果这些点不明确,那么就会走入政治体制改革的死胡同,出现或冒进不切实际,或保守不起作用的改革。
苏联的改革源于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从斯大林开始,苏联进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和实践的发展,苏联出现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的问题,之后的历代领导人也曾试图进行过改革,但是由于不切实际,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领导人开始认识到苏联的改革进程缓慢的原因在于其政治体制的问题,但是紧接着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却严重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准则,其中要建设一个“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搞“多党制”,允许各种党派建立,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等等,这一系列所谓的“新思维”将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入了歧途,引发了社会动荡,从而之后的历史也无情的见证了这一“新思维”的失败,这就是没有把握好政治体制改革的度的问题,也是没有真正的了解苏联的实际情况的问题。没有充分的实践,而想当然的进行对上层建筑的大规模调整,必然会引发剧烈的动荡。
2. 盲目的私有化运动
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原有苏联模式的调整与改革,不可否认的是原有的以高度集中的集体经济体制所侧重的重工业化发展模式带来过的积极作用,它使苏联在几十年间之内,就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由于借鉴了苏联的这种经济模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在短时期之内实现了经济的改善和腾飞,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大规模的公有制集体经济在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存在了一些障碍,必须需要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加入,使其能够更好更快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其也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我国1992年十四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经济就一直在世界上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就是充分考虑到实践之后提出来的。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基本情况,盲目的进行市场化运作,只能导致解体的悲剧和事实。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后期就开始呈现出高度的计划经济的一些弊端,但是由于国力还处于上升时期,还能够对生产力进行促进,矛盾没有凸显出来,而在赫鲁晓夫时期,他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了一些改革,从而对一些弊端有所弥补,但是由于赫鲁晓夫的对斯大林的彻底批判和否定,从而对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共都受到了影响,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国力达到了顶峰时期,已经成了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如果这个时期能够对苏联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进行一番切合实际的改革,也许苏联解体的悲剧也许不会发生,但是它推行的集约化生产,农工综合体实验,大都是体制上的修修补补,并没有使苏联的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相反,在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竞赛中,使苏联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扩大,依然将重工业作为国家生产的重心同西方竞争,在短暂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之后,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从而开始“大胆”的进行私有化改革,而私有化改革如果失去控制就变成了彻底的资本主义,“私有化的实质,就是把本来属于国家即全民的资产乃至财产的所有权“重组”“明晰”“量化”给少数新贵。”这是在电视纪录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中的解说词,很好的概括了当时苏联私有化的实质。而私有化以来,苏联领导人由开始的观望而最后也变成了完全的支持,为了配合私有化,政治体制也相应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而政治体制调整之后,党开始不具备了核心领导地位,大量国有资产外流,大量国企被贱价拍卖,通货膨胀,种种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乱象一应俱全的在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苏联在经济,政治上的全面盲目改革之后再也无法刹住其猛烈的开倒车,直至亡党亡国。
社会主义从历史长河来看,依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2)。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甚至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都产生的巨大的制度影响力,包括中国,在最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都参考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因为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只能从苏联经验中做参考,当时的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苏联的经验和教训要辨证的看,“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3)正是因为中国不断的汲取苏联有益的建设经验和吸取教训,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EB/Ol】.xinhu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3/14/c_111652715.htm
[2]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毛泽东文集(1-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关键词】:苏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思想
苏联解体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给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但是它对世界依然发生着深远的影响。而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曾经的旗帜,其在九十年代的轰然坍塌也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思考,我们今天正在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时期,不断反思苏联解体的教训,对我们自身的建设也是大有裨益。
1.不顾实际的盲目的政治改革
任何制度建立之后都需要不断的改革和改进,社会主义制度亦是如此。而制度改革中,政治体制改革尤其要慎重,回首苏联的往事,我们不免对其曾经的社会主义制度所换发出来的巨大的生产力而赞叹不已,一个曾经可以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经过了一番所谓的“改革”之后就进入了改革的死胡同,最终苏联不复存在,实在是令人惋惜,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盲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政治体制改革是必要的,尤其是在苏联的当时的实践条件之下,必须要对时下的僵化的体制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对改革的整体的成功具有决定性影响。温家宝总理曾经也对政治体制改革有过期许,说道:“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1)。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所以要谨慎并且认清形势,它是必须的,但是一定要明确怎么样进行改革,改革为了谁,如果这些点不明确,那么就会走入政治体制改革的死胡同,出现或冒进不切实际,或保守不起作用的改革。
苏联的改革源于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从斯大林开始,苏联进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和实践的发展,苏联出现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的问题,之后的历代领导人也曾试图进行过改革,但是由于不切实际,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领导人开始认识到苏联的改革进程缓慢的原因在于其政治体制的问题,但是紧接着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却严重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准则,其中要建设一个“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搞“多党制”,允许各种党派建立,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等等,这一系列所谓的“新思维”将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入了歧途,引发了社会动荡,从而之后的历史也无情的见证了这一“新思维”的失败,这就是没有把握好政治体制改革的度的问题,也是没有真正的了解苏联的实际情况的问题。没有充分的实践,而想当然的进行对上层建筑的大规模调整,必然会引发剧烈的动荡。
2. 盲目的私有化运动
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原有苏联模式的调整与改革,不可否认的是原有的以高度集中的集体经济体制所侧重的重工业化发展模式带来过的积极作用,它使苏联在几十年间之内,就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由于借鉴了苏联的这种经济模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在短时期之内实现了经济的改善和腾飞,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大规模的公有制集体经济在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存在了一些障碍,必须需要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加入,使其能够更好更快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其也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我国1992年十四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经济就一直在世界上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就是充分考虑到实践之后提出来的。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基本情况,盲目的进行市场化运作,只能导致解体的悲剧和事实。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后期就开始呈现出高度的计划经济的一些弊端,但是由于国力还处于上升时期,还能够对生产力进行促进,矛盾没有凸显出来,而在赫鲁晓夫时期,他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了一些改革,从而对一些弊端有所弥补,但是由于赫鲁晓夫的对斯大林的彻底批判和否定,从而对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共都受到了影响,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国力达到了顶峰时期,已经成了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如果这个时期能够对苏联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进行一番切合实际的改革,也许苏联解体的悲剧也许不会发生,但是它推行的集约化生产,农工综合体实验,大都是体制上的修修补补,并没有使苏联的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相反,在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竞赛中,使苏联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扩大,依然将重工业作为国家生产的重心同西方竞争,在短暂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之后,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从而开始“大胆”的进行私有化改革,而私有化改革如果失去控制就变成了彻底的资本主义,“私有化的实质,就是把本来属于国家即全民的资产乃至财产的所有权“重组”“明晰”“量化”给少数新贵。”这是在电视纪录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中的解说词,很好的概括了当时苏联私有化的实质。而私有化以来,苏联领导人由开始的观望而最后也变成了完全的支持,为了配合私有化,政治体制也相应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而政治体制调整之后,党开始不具备了核心领导地位,大量国有资产外流,大量国企被贱价拍卖,通货膨胀,种种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乱象一应俱全的在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苏联在经济,政治上的全面盲目改革之后再也无法刹住其猛烈的开倒车,直至亡党亡国。
社会主义从历史长河来看,依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2)。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甚至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都产生的巨大的制度影响力,包括中国,在最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都参考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因为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只能从苏联经验中做参考,当时的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苏联的经验和教训要辨证的看,“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3)正是因为中国不断的汲取苏联有益的建设经验和吸取教训,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EB/Ol】.xinhu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3/14/c_111652715.htm
[2]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毛泽东文集(1-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