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组织的墙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321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从没有像今天在企业界如此火热,但是也没有像今天如此艰难。这是所有企业都梦想自己拥有的一种持续的能力。
  但是要构建这种能力,特别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和产品的瓶颈,以及观念和管理的瓶颈,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开发出新的市场,甚至追寻那种传说中的颠覆式创新,会发现何其艰难。所幸的是,我们身边依旧有着那么多持续不断的探索者,在不断寻找着各种创新的新方法、新途径,并且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寻找创新新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问问自己,真正的创新来自于哪里?有人会说来自员工,有人会说来自于伟大的发明家和技术人员,也有人说会来自于领导者的灵光一闪。但实际上,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市场,来自于客户。忽视了这一点,将让我们从源头上步入创新的歧路。
  今天,依旧有不少人做着在办公室进行创新的美梦,但是往往发现此路不通。更为可惜的是,很多所谓的大腕式明星企业家,将自己道听途说来的各种观念进行综合,就试图在企业中间创造一种不同于过往的创新。
  不管是常规的渐进式创新,还是寻求自我突破,甚至改变行业游戏规则的破坏式创新,其灵感根本来自于市场,来自于客户的需求。如果我们丧失了这些灵感,怎么办?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到市场上,到客户那里去,和他们一起交谈,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并且获取灵感。我看到的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灵感都是来自于此。但是,我们往往会忽视客户的声音,尤其是客户多次重复的需求。当我们对客户的需求置若罔闻,而梦想去开发一种自己认为的理想产品或者服务时,就离题太远了。
  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客户拉动起来进行共同创新。原因非常简单,市场变化太快,任何一个即便是从市场上拿来的需求或者创新想法,经过企业内部长周期的开发、测试、生产,乃至销售流程之后,往往会发现我们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机。当我们埋头开发和设计的时候,这个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客户的需求变了,也可能是竞争对手早已出招。因此,把客户请进来,时刻关注他们的需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与市场同步的实验,变得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不论是先驱者苹果公司还是海尔,以及以C2M模式正在改写我们对传统服装制造业认知的红领服饰,都在演绎着与客户共同创新的传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解决知识产权归属的问题,这将会是非常好的创新模式。如果你可以与市场同步实验,请问你会脱离市场吗?
  有了好的客户创意,甚至与客户共同创新的想法之后,我们还要建立突破性的创新机制。它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企业的创新活力得到根本的释放,甚至让大家内在的创新愿望得到迸发。企业一旦进入到常规化的管理,各种约束、制度和流程会使得原有的创新活力受到压制。而重启这个活力,必须启用新的机制,老机制绝对不行。这也是像芬尼克兹这样的公司通过员工内部创业,同时竞聘者与追随者进行新的股权设置,所达成的最佳状态的原因。
  在体制内,像芬尼克兹这种裂变式的,让员工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让他们的创新想法与利益捆绑,并且通过企业高管和员工跟投和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群体校验的创新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活力。但是很多情况下,现有的团队并不具备开拓新的市场,或开发新的产品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此时,我们需要从外面找到创新的源泉,建立一个新的创新机制,引进人才、引进技术,进行企业的并购自然是一种好的办法。另一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与外部的孵化器进行定向的合作,甚至投资这些孵化器,与他们共同开发适合自己的新的产品和技术。
  在这方面,地处科技都市西安的中科创星,将原来中科院体制内的各种创新型技术进行持续的孵化,已经在过去八年中孵化出了多达90个创新型的公司。这些公司根植于市场上需要的硬技术,包括光电子技术,与光学相关的生物医疗技术,以及装备制造技术,获得了初步的市场成功。
  激活技术创新源动力
  在中国,真正的技术源泉不在大学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手中,而在于原有的科技体制和大企业体制之内。随着国家开始激活这一个沉睡多年的宝藏,我们可以预见,基于技术创新的突破即将到来,基于硬技术创新的风潮即将到来。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激发的是农民的活力,释放了企业的积极性,那么创新驱动的下一轮,将以激发科技人员的科技创业和创新作为关键的驱动因素。
  观察到这一点,希望进行体制外孵化的企业,可以在此多加关注,并且与那些像中科创星一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孵化器进行定向合作,从而减少体制外创新和孵化的风险。要知道大学生创业精神可嘉,但是白手起家,一穷二白,做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还有可能。但那些真正的在市场上值钱的硬技术,没有长年的技术积累和沉淀,怎么做得出来呢?真正的科技创新,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种体制外孵化的机制一旦在中国逐渐形成,我相信将会触发巨大的体制外创新的活力。
  解决了创新的源泉和创新的机制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打破原有评价系统的束缚。
  很多人也明白这一点,新的创新业务不可以用原有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要给他们足够的成长期,甚至在这个阶段要投入持续不断的资金。但是,概念上理解和行为上实践往往有差距。很多企业在开始进行创新和创业投资的时候,往往可以秉持这个理念;但是如果这些企业经营没有达到预期,可能就会改变原有的想法。还有一些企业在年初为新创业务制定了市场发展路线图,并且给予了宽松的投资额度,但是不到半年,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希望这些企业能为他们创造利润,经常使这些创新型业务的负责人困惑不解,进退失据。
  因此,对创新业务和常规业务进行严格的分类,并且进行具有原则的清晰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每当我们希望创新业务产生利润贡献的时候,往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他们实现怎样的突破?事实上,创新业务一定会经过孵化期、成长期、成就期三个阶段。孵化期关键是要实现客户的验证,模式的打磨,并且成为验证成功的商业模型,进而在市场上突破一个个细分市场的成长,并且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站稳脚跟,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持续的市场增长,以及最终的利润回报。
  不经过这三步是不合规律的,而那些没有经过这三步思考的创新业务,也往往会胎死腹中。
  当我们明确了创新的来源,建立了创新的机制,并且打破了原有系统评价的束缚之后,我们才有可能为我们梦寐以求的创新业务,推倒这些身边阻碍他们成长的高墙,让他们可以放飞成长,并且为我们的未来去创造新的成长空间和新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Eurka, Eurka!”(找到了,找到了!)  古希腊希伦王要求数学家阿基米德测试一顶黄金王冠的含金量,最初阿基米德无计可施,有一天,当他洗澡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突然想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体积从而测出含金量。那一刻,他兴奋地跳出澡盆,大声喊着:“Eurka, Eurka!”(找到了,找到了!)  他找到的,是一个伟大的创意,阿基米德定律由此诞生。对此,木地板
期刊
今年来,全球经济衰退,而亚洲各国出口又受中国需求减缓所苦,经济增长一边倒,但是新加坡却在这片风波中走出了自己的路,不仅超越了经济增长预期,更突破了小国经济的另一种可能。  2016年4月5日,高纬环球发布的“亚太区域总部报告”指出,在新加坡、香港、上海、悉尼、东京和北京这六个亚太地区的主要城市中,新加坡凭借着长期建立的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和监管环境,成为最吸引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的城市。在全球经济衰退
期刊
从连续创业者到多起投资并购案的发起人,在商业谈判桌上,他拥有着双面人生:一面呼唤创业者的激进和热血,一面考验投资人的策略和眼光……  放在面前的问题是,我们接下来该怎么走?我们手里所剩的资金只供 6 个月用了,并且迫切地想要去寻找一条出路。”Seribert说。这是Seibert和他的大学朋友在开发出一款协作工具“Increo”后,第一次遇到了资金难题,并且再不做出其他应对办法,基本就宣告进入一拍
期刊
一个工业企业要怎么变得性感?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一个做空气净化的节能公司,怎么也不会和热火朝天的互联网创业环境沾上边。但是事实的确如此。我们不仅在做空气净化器,下面还有十几个分公司在做其他项目,这一切都和我们公司内部的“裂变式创业”机制密不可分。  裂变的缘起,还要从公司的高管离职说起。在我看来,裂变创业是由于高管离职所引发的企业民主化的过程。2004年底,我们的营销总监突然离职去创业了,
期刊
公司体制外创新是一种趋势,也仅仅是一种角度。当我们畅谈体外创新的种种奇迹时,可曾理解公司内部创新的种种途径?中国企业在过去一直以追随者的形象示人,虽然有中国制造的优势,却不小心被戴上“山寨大国”的帽子。最近几年,中国的从业者正在努力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大家内部创新“体位”各不相同。  微创新:小处着眼的渐进式改良  说到中国的创新,被市场常常提及的第一个词便是“微创新”。这是中国不少科技企业,尤
期刊
体外创新,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难题。换个角度看,这很像一个比武招亲的擂台。尽管所有人都想拔得头筹,但是大家也很清楚,最终只有一人能成功。这个比武台上可谓是九死一生,但“生”就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在体外创新的比武中,想清楚比武台上的昏招,看看那些常见的陷阱,企业的体外创新之路兴许能走得更远。  以下,就是几种常见的体外创新败局。  公司内部阻力重重  公司主营业务的日趋成熟,必然会使公司的主要资源
期刊
我身处ICT前言领域,ICT、互联网是搞研发投入和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我看过许多创新公司和风险投资,真实的感受是,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创新都十分难。  基本的逻辑是,有明显需求的领域技术上极难突破,比如延长寿命、治愈癌症、增强学习能力、做一款可以干家务活的机器人、消灭令人烦恼的蚊子、真正能够治疗脱发的药物等。这些有明显需求的领域,无一不面临巨大的困难。在技术能够解决的领域,面临着需求的极不确定性或者
期刊
在如今的超竞争时代,企业维持优势的周期正不断缩短,“创新驱动发展”早已不是耀眼的政策宣言,而是企业在动态竞争中的持续成长之道。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创企业,创新都已成为流行语,是企业管理界的“时尚”。  然而,创新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窘境”:关注当前市场需求与竞争态势,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创新能力与机遇;聚焦潜在需求与市场趋势,则可能失去当前生存根基。尤其是不少“超级航母”,受制于内部体制以及利益平衡的
期刊
作为家电业的巨头、空调行业的一哥,格力在空调市场进入饱和阶段的时候,为了推动营收的增长开始展开多元化的布局。相较于海尔的重创破冰、华为的体外创新,格力选择了借力打力。近年来,晶弘冰箱和大松电器陆续进入格力卖场,格力借助其拥有的优势渠道,开始了借道生蛋的创新之路。  渠道势能  格力电器的快速发展与它开创的区域性销售公司的渠道模式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被誉为“21世纪经济领域”的全新营销模式。借助渠道
期刊
“每个人都能当15分钟的名人”,有了直播,安迪·沃霍尔这句话也成了真。  直播火了。腾讯4亿元领投斗鱼,昆仑万维6800万元投资映客,连马云都在淘宝上推出了直播。  直播俨然是下一个风口。真的吗?  风口这东西,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机会,一个可以孕育出许多巨头的机会。直播,更像是一个有着巨大需求的市场机遇,但并不是有了需求就能成为风口,直播这个“风口”,恐怕吹不起行业里的200多只猪。  PC时代的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