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台”的四大败局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ia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外创新,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难题。换个角度看,这很像一个比武招亲的擂台。尽管所有人都想拔得头筹,但是大家也很清楚,最终只有一人能成功。这个比武台上可谓是九死一生,但“生”就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在体外创新的比武中,想清楚比武台上的昏招,看看那些常见的陷阱,企业的体外创新之路兴许能走得更远。
  以下,就是几种常见的体外创新败局。
  公司内部阻力重重
  公司主营业务的日趋成熟,必然会使公司的主要资源配置在主营业务上,体外创新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谈何容易。克雷顿·克里斯滕森在他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详细分析了成功的企业,是如何在创新的道路上固步自封,难以成功。简单地讲,就是因为大公司已经建立起一个十分成熟的商业模式。公司的盈利能力已经与这个商业模式紧密捆绑在一起。任何内部的创新,即便是不会对商业模式产生挑战的创新,都会因为缺乏内在吸引力,而在公司内部遭遇冷遇或阻力。
  百度公司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凭借着在搜索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百度公司从搜索业务中获取利润,既轻松又丰厚,公司的核心资源必然紧紧围绕着搜索业务进行配置。对于诸如百度有啊、百度Hi、百度外卖这些新产品,无论公司对外宣传时表现出多么大的信心,都不可能真正获得核心资源的支撑。这些产品本身并不存在致命的问题,然而创新者自己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个困局在全球的大公司里,依然此起彼伏地上演着。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决心的问题,今天许多传统企业面临的转型挑战也是如此。至今也只有海尔、华为等少数几家企业能痛下决心,向死而生。而大多数仍在希冀可以微痛甚至无痛转型的企业,都将陷入自我的困局。
  巨头创新抢占市场
  微软公司用它不同维度的产品形成规模效应,产品单一的企业如果不加紧体外创新的步伐,势必在打组合拳的巨头面前,无处逢生。有一个好的创新想法总是会让人兴奋上好半天。但从创新想法到产品,再到成功的产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的味道会带来快速的企业成长,但同时也会引来强大的竞争者。
  这就是网景公司(Netscape)所经历的一幕。1994年,吉姆·克拉克和马克·安德森发布了网景浏览器,让不熟悉技术的普通人也可以使用互联网。很快,这项创新就让网景公司获得了超过80%的浏览器市场。1995年8月网景公司上市,当日的股票飙升便为公司创造近30亿美元的市值。如此辉煌的公司及创新产品,却很快由于微软公司的加入而陷入困境。
  坐拥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套件的微软公司,在意识到浏览器对于互联网的重要性之后,宣布将自己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并免费提供给用户,这致命地打击了几乎全部依赖于浏览器销售的网景公司。尽管网景公司进行了从法律诉讼到设计新商业模式的各种努力,但已无能为力。1998年底,网景公司被美国在线(AOL)收购,网景浏览器也在10年后正式画上句号。
  所以,创新的风险无处不在。在中国市场,巨头的攻击性更强。曾经在创投圈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叫“如果……也做,你怎么办?”当然,这不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但这的确是大多数创业团队的现实挑战。虽然巨人歌利亚也会被年轻的大卫轻松打败,但前提是要成为大卫,这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或许比成为歌利亚更难。
  创新产品生不逢时
  即便公司下定决心体外创新,也不一定能产生预想的结果。如若天时不足,则是逆势而为。联想公司在2005年收购IBM全球PC业务之后,围绕ThinkPad品牌开展了许多创新尝试。我参与了其中一个笔记本电脑的创新项目,新产品实现了传统笔记本形态、平板形态、书写形态以及播放形态的合一。但是这个创新项目始终停留在原型阶段,未能上市。
  不是因为这个创新的方向不对,而是因为时机不对。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ThinkPad的大客户都在缩减开支,减少甚至推迟了笔记本电脑的采购。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突破性的创新产品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市场。公司清楚这一点,我们也清楚这一点,因此决定停止该项目。
  2012年超极本的概念开始流行,联想公司新推出了Yoga变形本,获得市场的巨大成功。Yoga笔记本的核心概念,与当初那个为ThinkPad品牌所做的创新项目几无二致。唯一的不同就是市场变了,经济大环境转好,产品定位从企业市场转向消费市场,同时有了超极本概念的铺垫,用户对于新形态电脑的心理接受度提升。
  很多企业其实都存在类似的故事。苹果公司在1993年推出全球第一款掌上电脑牛顿PDA,具有触控屏和手写输入。这个描述是不是很熟悉?没错,牛顿PDA加上通信模块就是今天的智能手机。但苹果公司这款超前的产品在互联网尚不普及的当时,难以打动消费者。在苦苦支撑4年之后,牛顿PDA退出了市场。
  这些年,我在很多公司看到不少非常有趣的创新概念,但最终能够转化为成功产品的寥寥无几。其中一些被束之高阁等待机会的到来,另一些则在推向市场后黯淡收场。
  画蛇添足折腾创新
  体外创新看似美好,但如若主营业务良好,且可持续,瞎折腾式的体外创新反过来危及旧有主营业务,得不偿失。创新的本质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但是也有一类创新,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是一种危险的创新。
  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创新,推出“新可口可乐”。这个创新险些要了可口可乐的命。“新可口可乐”上市之后,成千上万人被激怒,到处都是对新配方的不满之声。于是,可口可乐公司将原来的产品以“经典可口可乐”的形式回归市场,并逐渐替代失败的“新可口可乐”。最终,可口可乐公司又回到了“可口可乐”时代。一切重新归于平静。
  再举个苹果公司的例子。苹果公司在发布iPhone 6S的时候推出了一项创新:3D Touch。尽管获得媒体的一致叫好,但身边的果粉们其实并不用这个功能。当然,苹果公司不会不清楚这个创新产品价值很弱,但在缺乏亮点的产品上,增加一个可以冠以“创新”两个字的功能,对于产品宣传的意义则是重大的。假使你不能像苹果公司这样把目标想得非常清楚,那么为创新而创新只能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还削弱团队士气。
  缺乏用户需求的创新,注定是要失败的。当企业把创新当作救命稻草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为创新而创新的举措。一旦陷入这个泥潭,无意义的创新只能是企业倒下的加速器。
  经常会有人提到“基因论”,认为一家公司在新产品上的屡屡失败,是因为不具备某些基因所致。这种论调,带着太多的宿命论色彩,是对创新失败根源的淡化和脱责。
  体外创新,本就应该是每一家企业都必须具有的基因。创新的失败,其实都能够从上面四种原因中找到根源。在体外创新的路上,不仅要战胜沿途的对手,更要不断地突破自我,想想就知道不易。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没弄清楚基本的道路就开始瞎跑,别总抱怨着:“别人能成功,我为什么不能”,要知道,体外创新的结果很大概率就是:你不能。
其他文献
不得不说,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个西方人,对于中国经济格局发展的兴趣。  在西方,由一个研究中国的西方人所写的关于中美地缘政治关系的著作,并不多见。尤其是在本书中,作者还对美国对付其竞争对手所使的手段,做了极其准确的分析。对美国如何接连战胜苏联、日本与德国等竞争对手,以及如何试图使用同样的招数对付中国,进行了非常详尽又富有洞察力的阐述。  罗思义强烈驳斥了美国所有主要阶层欢迎中国崛起的说法。他指出
期刊
国内健身市场一直存在较大弊端,行业恶性竞争,从业者过于急功近利,过度依赖年费来盈利……无论消费者还是健身会所都有苦难言。当然,行业弊端也会呼吁产业的模式创新,健身房触网怎样走出第一步?  近日,韩国健身女王郑多燕将携ZETNESS进驻中国并开启创业之路,计划在年底挂牌新三板。通过互联网的免费输出与展示,郑多燕减肥操的风靡,使得偌大的健康产业里有了一颗明星般的品牌IP。  进军新三板的底气  在中国
期刊
随着公司市场规模与组织体系越来越大,企业领导者会发现,大企业病是每一家企业在长大过程中都逃不过的魔咒,它会如黑洞一样吞噬一切与效率、价值有关的正向传递。当一家大公司想要转型占领新的领域,做出颠覆性创新产品的时候,往往会败得很惨。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摩托罗拉、诺基亚、英特尔、微软不一而足,大公司体制内创新的困境已经成为常态。  大公司面临的窘境  组织,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当原本分散的、彼此无关的
期刊
阿泰是我二十多年的朋友,开着一家市值十多亿元的公司,这些年,只托我办过一件事,就是读EMBA。  他十七岁就开始跑单帮,连高中都没有毕业。而根据有关规定,每个EMBA班只有5%的名额留给他这样的学生。我为他当推荐人,先后报名了三家商学院,最后才被录取。阿泰读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吸吸氧,二是交朋友。  可是,从明年开始,像阿泰这样的企业家基本上就与EMBA绝缘了。  2016年4月,教育部下发文件,
期刊
会员管理不该只是充值、打折,而是要建立在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数据的分析之上,否则很容易掉入会员管理的坑里。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做零售的山姆会员店,每年要向顾客收取260元会费?星巴克的会员升级门槛为250元……这些看似寻常的制度,其实是企业通过数据精心设计的,为的是抢占客户心智,与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不管是打折、储值还是现金,会员制度的建立都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上,否则
期刊
“Eurka, Eurka!”(找到了,找到了!)  古希腊希伦王要求数学家阿基米德测试一顶黄金王冠的含金量,最初阿基米德无计可施,有一天,当他洗澡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突然想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体积从而测出含金量。那一刻,他兴奋地跳出澡盆,大声喊着:“Eurka, Eurka!”(找到了,找到了!)  他找到的,是一个伟大的创意,阿基米德定律由此诞生。对此,木地板
期刊
今年来,全球经济衰退,而亚洲各国出口又受中国需求减缓所苦,经济增长一边倒,但是新加坡却在这片风波中走出了自己的路,不仅超越了经济增长预期,更突破了小国经济的另一种可能。  2016年4月5日,高纬环球发布的“亚太区域总部报告”指出,在新加坡、香港、上海、悉尼、东京和北京这六个亚太地区的主要城市中,新加坡凭借着长期建立的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和监管环境,成为最吸引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的城市。在全球经济衰退
期刊
从连续创业者到多起投资并购案的发起人,在商业谈判桌上,他拥有着双面人生:一面呼唤创业者的激进和热血,一面考验投资人的策略和眼光……  放在面前的问题是,我们接下来该怎么走?我们手里所剩的资金只供 6 个月用了,并且迫切地想要去寻找一条出路。”Seribert说。这是Seibert和他的大学朋友在开发出一款协作工具“Increo”后,第一次遇到了资金难题,并且再不做出其他应对办法,基本就宣告进入一拍
期刊
一个工业企业要怎么变得性感?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一个做空气净化的节能公司,怎么也不会和热火朝天的互联网创业环境沾上边。但是事实的确如此。我们不仅在做空气净化器,下面还有十几个分公司在做其他项目,这一切都和我们公司内部的“裂变式创业”机制密不可分。  裂变的缘起,还要从公司的高管离职说起。在我看来,裂变创业是由于高管离职所引发的企业民主化的过程。2004年底,我们的营销总监突然离职去创业了,
期刊
公司体制外创新是一种趋势,也仅仅是一种角度。当我们畅谈体外创新的种种奇迹时,可曾理解公司内部创新的种种途径?中国企业在过去一直以追随者的形象示人,虽然有中国制造的优势,却不小心被戴上“山寨大国”的帽子。最近几年,中国的从业者正在努力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大家内部创新“体位”各不相同。  微创新:小处着眼的渐进式改良  说到中国的创新,被市场常常提及的第一个词便是“微创新”。这是中国不少科技企业,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