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如何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找准角色定位,发挥应有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入手,分析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作用的可行性,最后探讨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辅导员;创新;困境;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创新在人才,人才在教育。高校辅导员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人,须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找准角色定位。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1.学生主体性发展欠缺,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在路上”,但是,旧的教育体制仍然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以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为主,重课堂教学,轻课下实践。重视知识的深度,轻视知识的广度。课堂上,强调任课老师的主导性,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是被动的,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的知识是由老师灌输而来的,强调知识的熟练性,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进入大学后,学生还是延续中学的被动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缺乏。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欠缺的弊端会更加明显,因为创新竞赛要求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学生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技能,而不是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因为主体性发展缺失,导致近年来频现学生创新成果“虚”多“实”少的现象。
2.开放性资源平台缺位,师资力量难以保障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很多硬件条件的支撑,如场地、师资、信息资源、经费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往往缺乏开放性的资源平台。就拿“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例,学生的积极性高,思路也好,但是,往往出现立项容易,结项难,出成果更难的窘境。这需要引发我们思考,学生创新缺乏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缺乏一个跨专业的交流平台,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想法,若没有这些硬件条件的支撑,和专业老师的指导,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总而言之,我们亟须搭建一个信息共享、硬件一流、师资力量雄厚的专业创新实验平台。
3.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缺位,创新心理障碍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大学生,挖掘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单是课堂上的创新能力的激发和课下的创新竞赛的培训,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可或缺。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人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有助于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几起恶性事件触目惊心,引发我们反思。在创新类竞赛中,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较多,各种心理问题频发,如不自信、急躁、功利、抗压力差等。
4.创新氛围营造不浓厚,创新意识缺失
创新不是运动,创新是文化,需要浓厚的文化氛围。没有这种文化氛围,就难以有真正的创新精神。目前,高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机制指标量化倾向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多集中在发表论文、科研项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等,老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完成这些硬性指标任务。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指标多集中在学业、就业等方面,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完成作业、应付期末考试上。结果,老师忙于教学,忙于学术,忙于科研;学生忙于作业,忙于考证,忙于就业。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1.辅导员角色定位,岗位优势明显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国家对辅导员岗位职责和角色定位的总概括。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除了常抓不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学生的学业和生活、班级建设、党员发展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角色定位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即指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生活上的关照者、心理上的疏导者、迷茫时的解惑者。由此可知,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和频繁,与学生的联系密切。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能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2.大学生对辅导员角色期待,心理认同度高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最早是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角色期待是指个体扮演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也就是大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辅导员在工作技能、工作方法、个体形象等方面产生的一系列期望或要求。在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中,辅导员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辅导员角色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各方面,大学生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他们强烈期待辅导员能够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因此,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不仅是我国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对辅导员更为迫切的角色期待。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1.做好大学生学业引导者,让学生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困境
辅导员战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接触密切、频繁。辅导员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各色实际问题开展工作。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就业市场化,都给学生工作带来新的难题,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从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开始,辅导员就该做好学生的学业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过渡;通过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科创作品展等形式,使学生摆脱传统被动学习课本知识的观念,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注重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磨炼意志,习得知识;支持学生参与科创类竞赛,使学生在创新比赛中增强自信,勇于不断挑战自我……辅导员要通过种种举措,做好学生的学业指导者,让学生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困境。 2.做好平台搭建者,走出师资力量缺位困境
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平台搭建者。大学生虽然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当他们在校园生活、学习中遇到大的困难时,他们最希望出现的“救兵”还是辅导员。学生的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其中开放性的资源平台建设更是必不可少。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资源,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这些方便快捷的新媒介搭建一个创新资源师生共享平台,并按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逐步实现与各功能实验室硬件和软件优势的互动以及资源共享,较好地解决学生主体间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跨专业互动难等问题,助力学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教师也能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创新潜能和智慧,解决学生创新缺乏师资力量的问题。
3.做好大学生心理素质建设者,让学生走出创新心理障碍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路径,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一直忽视了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建设。其实,创新心理素质的建设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拥有巨大的潜能,而创新心理素质又是最具有价值的潜在力量。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岗位优势,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好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深入谈心谈话,切实关注和解决学生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普及心理健康以及素质建设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通过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建设的有效途径,扎实推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使大学生增强自信,克服急躁情绪,增强抗压能力,化解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扰,走出创新过程中心理障碍多的困境。
4.做好创新氛围营造者,让学生走出创新意识缺失困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有了文化氛围的熏陶,才能使创新意识深入学生的内心、进入学生的大脑。作为学生创新氛围的营造者,辅导员需要以学生干部为重点,以班级为单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中弘扬追求真理、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倡导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班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参与社会实践,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 因材施教,鼓励有创新兴趣爱好的学生组建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创新团队;宣传、表彰团队的科创成果,在班级中形成带动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社团活动中团结协作,互相学习,增强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辅导员要引领班级建设良好的班风,鼓励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陈晓琴.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研究——基于对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的调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陈 平,张红梅.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中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北京教育,2012(2).
[4]刘艳坤,朱锦秀,邹 涛.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状况调研——对重庆市10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关键词:辅导员;创新;困境;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创新在人才,人才在教育。高校辅导员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人,须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找准角色定位。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1.学生主体性发展欠缺,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在路上”,但是,旧的教育体制仍然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以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为主,重课堂教学,轻课下实践。重视知识的深度,轻视知识的广度。课堂上,强调任课老师的主导性,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是被动的,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的知识是由老师灌输而来的,强调知识的熟练性,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进入大学后,学生还是延续中学的被动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缺乏。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欠缺的弊端会更加明显,因为创新竞赛要求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学生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技能,而不是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因为主体性发展缺失,导致近年来频现学生创新成果“虚”多“实”少的现象。
2.开放性资源平台缺位,师资力量难以保障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很多硬件条件的支撑,如场地、师资、信息资源、经费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往往缺乏开放性的资源平台。就拿“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例,学生的积极性高,思路也好,但是,往往出现立项容易,结项难,出成果更难的窘境。这需要引发我们思考,学生创新缺乏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缺乏一个跨专业的交流平台,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想法,若没有这些硬件条件的支撑,和专业老师的指导,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总而言之,我们亟须搭建一个信息共享、硬件一流、师资力量雄厚的专业创新实验平台。
3.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缺位,创新心理障碍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大学生,挖掘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单是课堂上的创新能力的激发和课下的创新竞赛的培训,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可或缺。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人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有助于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几起恶性事件触目惊心,引发我们反思。在创新类竞赛中,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较多,各种心理问题频发,如不自信、急躁、功利、抗压力差等。
4.创新氛围营造不浓厚,创新意识缺失
创新不是运动,创新是文化,需要浓厚的文化氛围。没有这种文化氛围,就难以有真正的创新精神。目前,高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机制指标量化倾向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多集中在发表论文、科研项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等,老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完成这些硬性指标任务。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指标多集中在学业、就业等方面,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完成作业、应付期末考试上。结果,老师忙于教学,忙于学术,忙于科研;学生忙于作业,忙于考证,忙于就业。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1.辅导员角色定位,岗位优势明显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国家对辅导员岗位职责和角色定位的总概括。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除了常抓不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学生的学业和生活、班级建设、党员发展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角色定位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即指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生活上的关照者、心理上的疏导者、迷茫时的解惑者。由此可知,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和频繁,与学生的联系密切。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能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2.大学生对辅导员角色期待,心理认同度高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最早是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角色期待是指个体扮演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
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也就是大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辅导员在工作技能、工作方法、个体形象等方面产生的一系列期望或要求。在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中,辅导员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辅导员角色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各方面,大学生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他们强烈期待辅导员能够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因此,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不仅是我国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对辅导员更为迫切的角色期待。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1.做好大学生学业引导者,让学生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困境
辅导员战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接触密切、频繁。辅导员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各色实际问题开展工作。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就业市场化,都给学生工作带来新的难题,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从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开始,辅导员就该做好学生的学业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过渡;通过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科创作品展等形式,使学生摆脱传统被动学习课本知识的观念,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注重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磨炼意志,习得知识;支持学生参与科创类竞赛,使学生在创新比赛中增强自信,勇于不断挑战自我……辅导员要通过种种举措,做好学生的学业指导者,让学生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困境。 2.做好平台搭建者,走出师资力量缺位困境
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平台搭建者。大学生虽然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当他们在校园生活、学习中遇到大的困难时,他们最希望出现的“救兵”还是辅导员。学生的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其中开放性的资源平台建设更是必不可少。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资源,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这些方便快捷的新媒介搭建一个创新资源师生共享平台,并按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逐步实现与各功能实验室硬件和软件优势的互动以及资源共享,较好地解决学生主体间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跨专业互动难等问题,助力学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教师也能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创新潜能和智慧,解决学生创新缺乏师资力量的问题。
3.做好大学生心理素质建设者,让学生走出创新心理障碍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路径,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一直忽视了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建设。其实,创新心理素质的建设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拥有巨大的潜能,而创新心理素质又是最具有价值的潜在力量。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岗位优势,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好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深入谈心谈话,切实关注和解决学生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普及心理健康以及素质建设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通过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建设的有效途径,扎实推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使大学生增强自信,克服急躁情绪,增强抗压能力,化解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扰,走出创新过程中心理障碍多的困境。
4.做好创新氛围营造者,让学生走出创新意识缺失困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有了文化氛围的熏陶,才能使创新意识深入学生的内心、进入学生的大脑。作为学生创新氛围的营造者,辅导员需要以学生干部为重点,以班级为单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中弘扬追求真理、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倡导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班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参与社会实践,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 因材施教,鼓励有创新兴趣爱好的学生组建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创新团队;宣传、表彰团队的科创成果,在班级中形成带动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社团活动中团结协作,互相学习,增强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辅导员要引领班级建设良好的班风,鼓励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陈晓琴.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研究——基于对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的调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陈 平,张红梅.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中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北京教育,2012(2).
[4]刘艳坤,朱锦秀,邹 涛.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状况调研——对重庆市10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