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tong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外观,几乎每个储蓄所都像寺院,静气逼人,但一进去你就明白了,大厅的排排座位上基本挤满存款的、取款的、转款的,或像我这样领工资的之类,每人目光烔烔,虎视柜台的个个小窗,表情焦急,或搓手叹气,或不停地调换坐姿,一副既摩拳擦掌又努力压抑自己的样子。
  钱内似乎含着一股什么劲儿,无论谁到了它面前,都显得焦躁不安。
  我照例先挂了序号,又看西边座椅有俩空位,便去坐下,也耐住性子等。
  一位令人眼睛发亮的二十多岁姑娘走过来,在我旁边的空位上坐下,哦呀呀,等候取工资的焦躁马上消失,因为这女子太漂亮了。首先是她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如同她脑后束得高高拉得直直的长长披肩发,茉莉花香味儿扑面而来,温柔的黑发似乎刚洗过。坐下后,她把耀眼的宝石蓝裙子撩到膝盖上,我这才发现,她的手指甲、脚趾甲,连中指戒指上镶的宝物,一色宝石蓝,这女子,怎么如此喜欢冷艳的蓝色?
  她又把绝对是鳄鱼皮的手包放在大腿上,掏出手机开始抠巴,很聚精会神的,是在玩游戏?抑或是与男朋友对话?反正我莫名其妙的觉得遗憾,她怎么一眼不看我呀?
  手机唱歌了。是一位老朋友打来的,问他有啥事儿,他反问:“在这之前,你给人家担保过没有?”
  “担什么保呀?”
  “就是为贷款之类。”
  我说没有记忆,对方马上雀跃式的欢叫:“太好了,太好了,我打听了五个人,都给别人担过保,银行有规定,凡担过保的就不能再担保第二次!老兄你正好没担过,太好了!”他接着告诉我,最近,他与另一友看好个生意,经详细考察,具有强烈的可行性,只是钱不够,想贷款吧,银行又逼着找担保,想请老兄帮帮忙。
  我说:“你不在××局当科长吗?”
  “还当,工作不能丢。关键是目前的社会,光凭工资能经常洗脚按摩吗?能出入酒吧歌厅吗?能开奔驰宝马吗?非得私下搞点发展呀!”
  牵扯钱是大事儿,不能轻易表态,但一想到彼此属老邻居,老同学,老朋友,特别是当年我所在企业濒临破产,便想调往行政单位,人家可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帮过大忙啊!不就给他贷款担个保嘛,将来人家不定会成为亿万富翁的。我心一横,正要答应,忽然看见身旁的女子伸出美丽左手,冲我膝盖拍一下,并侧脸,目光严厉,表情严肃的使劲儿挥挥手。
  我马上明白,因相邻近,我与朋友的对话她听得一清二楚。
  这与她何干?为何反对?已来不及推究,不过我出口的话变了:“这样吧老弟,我确实没给谁担过保,但当家的(老婆)以我名义给谁担保过没有?这就不清楚了,你可能不知道,我家牽扯财政的事儿都属她管,等我问清楚了,马上给你回话,行吧……”
  合手机,抹汗,又试摸着问旁边的女子:“喂,你觉得不敢担保?”
  她已恢复原样,继续抠巴自己的手机,头也不抬地回答:“担保不是游戏,得负责任的,如果他生意做赔了人跑了,银行就会找你要钱,你没钱了就得卖房子还!”
  我吓了一跳,怔怔地嘟哝:“这咋办?俺俩是好极好极的朋友啊!……”
  “别说朋友,至近亲戚为这都有闹翻脸,上法庭的。”
  乖乖,这些过去倒听说过,还以为是夸大的传闻哩。
  我忍不住又道:“那也不能六亲不认啊!假若我亲哥亲妹找我担保了该怎么办?”
  “可好办,你想想,假若哥妹生意万一做赔了,你愿承担所有损失的话,你就担保,要不的话,自己看吧。”
  我用眼睛余光打量着这位漂亮的女子,如此年轻,怎这么有经验?是金融系统的工作人员?还是哪个单位干财务的?或在这方面吃过苦头——年轻轻的,不会吧!……反正不管属哪种情况,她所散发的那种精明能干,斩截果断的味儿,都使她显得更加雍容美丽……
  柜台喇叭喊到我的序号,刚站起,另一喇叭也响了,我看到该女士亦站起,我俩分别涌往两个窗口。
  待我取完工资,忙扭头寻那女子,不好!整个大厅都没她的影儿,看来人家办完事已走。
  我怔怔地站在那里,懊悔万分,刚才只顾瞎琢磨她的身份,咱管那么宽干什么!怎不趁机问问她的手机号,借此起码多个熟人!当今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活里牵扯钱的事儿极多,我如果有个这样的财务顾问、财务老师,今后会少走多少弯路啊。
  舒了口气,又暗自庆幸得亏遇上这女子,总算刚才没在手机里答应那位老朋友。其实家里家外老婆一切都听我的,我说回家请示纯属托词,哎呀呀,幸亏那女子及时又拍膝盖又使眼色又摆手的。
  更使我庆幸的还在后头,半年后,我那位老朋友看准的好生意赔得一塌糊涂,为了还债他把自己的豪华别墅、高档小车都卖了,我去看他时他抱住我吭天吭地大哭,喊着想跳楼。
  这会儿,那位衣饰以宝石蓝为主色的漂亮女子又在我眼前晃动,储蓄所一别半年了,一直没碰见过她,她在哪儿?其实何止此时,不知怎么日常生活中总时不时想到她,她拍我膝盖的地方我记得特别清楚,并感到特别温馨。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这些年来,也曾有那么几个对我有那么点意思的女人。  第一个女人,是儿时父母所订的娃娃亲。当时我们什么也不懂,两小无猜地一块儿玩。我到了初中时,看得出来,她还是喜欢我的,毕竟当时能读上初中的不是很多。但我却不太喜欢她的,因为她的性格有点粗鲁。我上高中的时候,她就更加喜欢我了,这在农村,毕竟算是有一定的文化了。但我却更不喜欢她,还是因为她的性格,在一个村里
期刊
那天放学回家,四年级的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当时就我一个人,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矗立在田里的稻草人。确切地说,应该叫直立,而不是矗立。用三个“直”来形容它真是站得太直了,而且它也没有那么高大雄伟,它有点孤苦伶仃地立在那里,面部表情不知所云。  我似乎又重新发现了它,好像它死去了多少时候又活过来一样,好像隐藏了很长时间突然又冒出来了,其实,它一直在那儿,不声不响,不理不睬,一直存在着,又一直被我们所忽略
期刊
记忆中的父亲,是冷漠的。当母亲把我的作业本撕得粉碎,扔进灶台里烧掉时,他假装没看见,若无其事地走开。从那时起,我给他贴上了“狠心”的标签。  哥哥把两个新作业本和一把酥心糖偷偷塞给我,才平息了我心里的愤恨。  哥哥总是时不时地给我惊喜,一支漂亮的铅笔,一个印着彩画的本子,一把香甜的酥心糖,他以此奖励我学习成绩的提高。他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到时候老师会奖励一堆本子,让母亲撕得手发软都撕不完,想到这个
期刊
村庄西边那棵大柏树枯了,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那是因为这棵古柏树偷听了村里太多太多的故事。  说到这棵古树,记忆的闸门总也关不住,似有凶猛的洪水不停地在撞击。我的家乡下竹中村,史载已有1700年的历史,往上推算一下就到了东晋时期,我脑子里时常闪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描绘的最佳幸福生活。我多么祈望那粒桃花源的种子在故乡的泥土里长成参天大树。  有树的地方就有绿,绿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永恒体现。听
期刊
妹妹小我两岁。  我们童年时代,家住龙潭寺街头的龙井生产队,人多地少,田里的产出有限,工分不值钱。我家是个大家庭,十一口人,除了不能下地干活的小脚奶奶、尚未成年的几个姑姑以及我们兄妹三人外,只有两个半劳力,工分挣得没有人家多,分到手的粮食也就少了许多。出生在这样的农民家庭,谁都摆脱不了“穷”啊。  妹妹和我们一样饿得精瘦,命运的手却偏偏拉着她小小的羸弱之躯,去承受更多的苦难。  记得一个夏天,吃罢
期刊
爷爷爱树,粗糙的手掌抚着庭前同样粗糙的木瓜树干,仰头看着交叉的树枝,缓缓地说:“这树,还是你爸爸十岁那年种下的……”满目爱怜。  农闲时节,勤劳的爷爷在庭前、屋后、山头种上各种树:门前小园里的五六株橘树,三两棵樱桃树,一两株琵琶、李子树;屋后若干棵毛桃和山头一排排整齐的甘栗,各色果子随时序的更迭接连成熟,春有樱桃,夏有桃,秋甘栗,冬有木瓜……只要果子熟透,爷爷便会及时把枝头新鲜的瓜果从树上采摘下来
期刊
辽西的雨真是金贵,二伯说,盼儿女似的盼来个阴天,眼见那云彩里含了水珠,一阵旱风过来,云彩又散了,秧棵散叶坐果,还得靠绕辘轳。二伯常这么说,只是那时我还小,不明白二伯怎么那么眼尖,我们瞪疼眼眶也没看见云彩里有一点儿雨星,只觉旱风扑脸,就像泛起一股股热浪,青苗在地的时候,也能卷起阵阵烟尘。后院菜园子就不一样了,虽然午间秧棵也打蔫,可早晨晚上,那韭菜、生菜、芹菜,还是翠生生的一片绿,因为园子西北角有口老
期刊
我家在大山深处,离家不远有一个叫苜蓿坝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叫漆树的树木。  说到漆树,有些人为之惊悸,特别是对漆树极为过敏之人,只要梦见漆树,第二天醒来,脸上便肿胀起来,很是可怕。有些人只要看见漆树,也会脸上发肿,这种人在山里只要看见漆树,赶紧逃之夭夭,唯恐沾上不祥之兆。小时候时常看见好多脸上肿得涨涨的人,他们用毛巾包裹着脸面,见人便把脸朝向别处,人们看见这种人赶紧离开。父母常常告诫我:“看见被漆树
期刊
这条逼仄的巷子并不深,地面依旧是不规整的青石板铺成,中间拐个弯出去就是最繁华的闹市区。拐弯处那黄葛树枝繁叶茂、绿荫遮天,下部却腐朽枯烂,留着条条蛇形环爬状。  黎明时分,巷子里的商铺早早就开门营业。几家小饭馆、几家小商店、几家水果铺显得冷冷清清。这时,来了一些卖菜的小贩,担两筐新鲜蔬菜朝地上一搁,俭朴的衣着,蓬乱得像一团钢丝球的头发,倒和这条小巷般配极了。  卖汤圆的王婆婆,每天是来得最晚的一个。
期刊
我心里的田地,满满地种着野菜,随着年岁的加增,这些野菜与我如影随形。  然而,年轻时候是不是因为正在伸手伸脚地长身体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曾经疯狂地追求过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每每看见有人出入于酒肉飘香的酒馆肉店,心理总是羡慕不已,发誓要好好读书,长大也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而,奋斗了半生,当这一切都变成现实的时候,那种“吃香喝辣”的欲望已经从生活中淡出。相反,几种野菜走进我早不见晚见的生活里
期刊